古代羅馬

古代羅馬

公元前第 1千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一個奴隸占有制城邦,到公元 1世紀前後擴張而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 476年,馬克思主義史學一般認為這是西歐奴隸占有制社會歷史的終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漸演化為封建制國家,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簡介

古代羅馬國家是以羅馬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羅馬城位於義大利半島的台伯河流域。羅馬城是由七個山丘上的村落聯合發展而成的,到公元前六世紀周圍築起城牆,這就是羅馬城。

羅馬國家中的外來移民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叫做平民,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也不能分得氏族的公有地。許多平民因還不起貴族的債務,而被淪為債務奴隸。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共和國。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處理政事,任期一年。共和國的一切大權都把持在貴族手裡。執政官和一切高級職務由貴族擔任。那時候的羅馬共和國是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

羅馬不斷擴張,先統一了義大利半島,到公元前二世紀,它已經占有地中海周圍從西班牙到小亞細亞的許多地方,稱霸地中海上。

羅馬常把被征服地區的男女老幼全部賣為奴隸。羅馬奴隸主認為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經常隨意打罵和買賣,甚至將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在羅馬奴隸制共和國里,各行各業都使用奴隸勞動,奴隸們除了做工之外,有的還被強迫訓練成角鬥士,同猛角斗來供奴隸主歡樂,在城市裡專門設有奴隸市場來買賣奴隸。當時的奴隸數量之多,價格之低,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斯巴達克領導奴隸舉行大規模起義,破產農民大量參加,給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在此前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之爭非常激烈,經過幾次爭奪,屋大維最後取得勝利。公元前27年,他當上了羅馬皇帝。從此羅馬進入奴隸制軍事帝國時期。帝國的最初二百年國家繁榮,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

一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的猶太人中間,出現了傳道者。他們宣傳“救世主”會來拯救貧苦人民,後來又說耶穌是“救世主”,即“基督”,耶穌在巴勒斯坦傳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實耶穌是個宗教傳說人物,但是勞苦大眾得到精神安慰,因此紛紛信仰耶穌。這就產生了基督教,它是今天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羅馬古代羅馬

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危機。人民起義頻繁,經濟凋散,官場腐敗,爭權激烈。395年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隨著帝國的衰落,北邊的日耳曼人紛紛進入帝國。五世紀,他們先後在西羅馬帝國原來的土地

上建立起一些國家。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

羅馬的起源和王政時代 近世考古成就揭示,羅馬起源於義大利拉提烏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約20公里處。此地多丘陵,間有谷地,宜於農牧,又得地利交通之便。公元前1000年左右,屬印歐語系的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其中一支約於公元前 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地,居於帕拉提烏姆等山丘。他們在丘頂建村落,務農牧,用鐵器,居茅舍,行火葬。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亦居茅舍,但行土葬。公元前 7世紀,部落間聯繫增多,遂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為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 3個部落的羅馬人公社,並開始向城市國家和階級社會過渡。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家的過渡。

史稱公元前8~前6世紀為“王政時代”。當時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並具有軍事民主制各機構:庫里亞(胞族)會議、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內部階級分化、家長奴隸制和保護制關係業已發生,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傳說王政時代共有7王,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塔克文王朝治下的羅馬人公社可能保持某種自由,文化先進的外族統治加速了其向階級社會的轉變。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第6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中國於古代羅馬大事對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諸侯 爭霸的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 秦朝,自稱“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公元前149年~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 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 前1世紀30年代,羅馬內戰時代。

公元前119年,西漢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從此匈奴遠徙。

公元前73年~前71年,羅馬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公元。

公元前60年,西漢設定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轄。

公元前60年,羅馬龐培、克拉蘇、愷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51年,漢宣帝劉詢召集石渠閣會議,討論五經異同。

公元前43年,羅馬安東尼、屋大維、李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漢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

公元14年~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公元2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3年,東漢竇固擊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2年,宦官鄭眾等因誅殺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開始用權。

公元96年~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97年,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 至條支,臨海而還。

公元166年,大秦(羅馬)王安敦使者至漢朝。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

公元193年~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 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

公元235年~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 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短暫統一中國。

公元284年~305年,羅馬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長安,西晉結束,次年東晉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東晉軍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南朝開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 西羅馬帝國滅亡。

……

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爾其帝國攻破,東羅馬滅亡.同年明朝建立85年.

羅馬共和時代

建國

古代羅馬古代羅馬

王政時代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羅馬人憤而逐之,傳說於公元前 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

共和國。史學傳統以公元前 509年為共和之始,但考古資料證明,古羅馬的伊特魯里亞文化傳統直到公元前 474年以後才明顯中斷,羅馬人推翻塔克文王朝的鬥爭可能歷數十年之久。

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和征服義大利構成早期共和時代歷史的主要過程。貴族把持政權,廣占公有地;平民則無權而且苦於賦稅和兵役,甚至陷於債務奴役的羅網。為爭取政權、土地和取消債務奴役,平民與貴族進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鬥爭,終於取得設定保民官和平民會議、擔任高級官職、頒行《十二銅表法》、廢止債務奴役、占用公有地等一系列權益。這一鬥爭使羅馬公民公社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公社內部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上層平民與原有的氏族貴族融合而成豪門貴族,共同把持政權;廣大普通公民的要求也部分得到滿足。從而調整了公民集體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係,擴大了羅馬城邦的社會基礎,為城邦的昌盛和奴隸占有制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初期

古代羅馬古代羅馬

羅馬立國之初,地促勢微,四面受敵,屢陷危亡之境。但它依靠加強

公民集體內部團結,充分利用四鄰因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而不可能有效地聯合起來這一有利環境,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使自己擺脫了困境,進而在擴張中節節勝利。自公元前 5世紀初開始,經3次維伊戰爭、3次薩姆尼烏姆戰爭以及皮洛斯戰爭等,先後戰勝拉丁同盟(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前338年瓦解)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控制了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征服了當地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至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整個義大利除北部波河流域外,盡為羅馬屬地。羅馬在被征服地區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除在被征服地區設定具有軍事據點性質的殖民地外,還把屈從於羅馬的義大利人公社劃分為有投票權的自治公社、無投票權的自治公社、同盟者、臣屬地等不同類型進行統治(見古代羅馬地方自治制度)。

統一義大利之後,羅馬進而向海外擴張,於是與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發生激烈衝突(見彩圖)。經過3次布匿戰爭,迦太基遭到徹底毀滅(公元前146),羅馬勢力擴及整個西部地中海。與此同時,羅馬也不斷向東部地中海擴張。經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見古代馬其頓),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被征服民族曾進行英勇的反抗,均遭殘酷鎮壓。至公元前 2世紀下半葉,羅馬已經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然大國。在義大利以外的廣大被征服地區,羅馬相繼設定行省進行統治(見羅馬行省)。

領土擴張

古代羅馬古代羅馬

隨著領土的迅速擴張,大批掠奪來的奴隸和財富源源流入,促進了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關係的

變化。公元前3和前2世紀,義大利工商業日趨繁榮,大批元老利用被保護人和被釋奴追逐商賈之利。隨著行省的增加而勢力日盛的騎士,逐漸形成新的富有奴隸主階層,他們經商、放債、包稅,大發其財,並與元老爭奪政治權力。貴族和富人依恃財勢侵吞、租占、購買公有地,兼併小農土地。組織奴隸占有制莊園,經營商品化、專業化的園藝業以及穀物種植業和牧場。古代羅馬大地產制的發展,導致小農失地破產,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無業游民。同時,奴隸制空前繁榮。奴隸來源廣泛,數量激增,有手工業奴、農業奴、家奴,角斗奴等多種。奴隸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

內戰時代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至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在此期間,羅馬城邦陷於危機,在繼續對外擴張的同時,境內各種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以致釀成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公民內部利益不同的階層和集團之間激烈的、有時流血的鬥爭以及被壓迫民族武裝反抗羅馬奴役的戰爭。公元前137年(一說前138)爆發的第一次西西里奴隸起義,揭開了內戰時代的序幕。不久發生了由奴隸主階級改革派格拉古兄弟領導的、以城鄉平民爭取土地和民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見格拉古兄弟改革)。此後,羅馬公民內部的鬥爭愈演愈烈。以元老院保守集團為首的豪門貴族形成貴族派,與之對立的是得到騎士階層和城鄉平民支持的民主派。前者維護以元老院為核心的共和體制和既得利益;後者則力求通過改革分配土地、減免債務和打破豪門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公元前 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G.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馬略軍事改革不僅使羅馬出現僱傭軍,而且使當兵成為獲得土地的條件。這是羅馬城邦危機的必然結果,又為日後埋葬共和政體的軍事獨裁提供了條件。公元前104~前101年(一說前99),西西里奴隸再度起義。

同盟者戰爭

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於公元前90年舉行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羅馬雖然最終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不得不授予義大利人羅馬公民權。大規模地授予非羅馬自由民羅馬公民權,這是城邦趨於瓦解的又一重要徵兆。

當同盟者戰爭正酣之際,潘托斯(一譯“本都”)王國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公元前 120~前63在位)乘機進軍亞細亞行省和希臘,掀起民族解放戰爭。為派軍與米特拉達梯六世作戰,羅馬發生了馬略與貴族派支持的L.C.蘇拉之間爭奪軍事統帥權的激烈鬥爭。這一鬥爭,與羅馬平民爭取減輕債務負擔、義大利人爭取平等權利、老兵爭取參戰機會等性質不同的鬥爭交織在一起,結果分別傾向蘇拉和馬略的軍隊幾度交替占領羅馬,而每次都伴隨著對政敵的血腥屠殺。

蘇拉戰勝米特拉達梯六世後回師義大利,經過血戰於公元前82年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無任期限制的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貴族派的勢力,但也被迫以立法形式確認了同盟者戰爭的後果。蘇拉建立的主要代表貴族派奴隸主階層利益的政治體制不得人心。公元前78年他死後,在羅馬就開始了反對這一體制的鬥爭。伊比利亞半島統治者Q.塞多留進行了多年反對蘇拉體制的武裝鬥爭。這一鬥爭與當地居民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結合在一起,一度對羅馬當局構成巨大威脅。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見斯巴達克起義)震撼了整個義大利,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加速了共和制的滅亡。公元前 1世紀60年代,因反對蘇拉體制而享有名聲的M.T.西塞羅和G.J.凱撒,與原蘇拉部將、因鎮壓斯巴達克起義和肅清海盜而權勢日甚的龐培活躍於羅馬政壇。公元前63~前62年,西塞羅粉碎了“喀提林陰謀”。

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60年,G.龐培、M.L.克拉蘇·迪弗斯、凱撒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凱撒勢力因高盧戰爭(公元前58~前51)日見膨脹。克拉蘇急於事功,公元前53年死於侵略安息之戰(見帕提亞帝國)。龐培與元老院勾結反對凱撒。凱撒於公元前49年 1月出敵不意渡過魯比肯河,直趨羅馬。龐培不戰而逃。翌年,法薩盧一役,龐培全軍復沒。凱撒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併兼任一系列其他要職,集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結果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公元前43年,3個凱撒派人物M.安東尼、M.A.李必達(?~公元前13/前12)、G.屋大維(見奧古斯都)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政治”。三頭肅清政敵之後,屋大維於公元前36年剝奪李必達兵權,與安東尼形成爭雄之勢。公元前31年,雙方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安東尼敗逃埃及,次年自殺。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屋大維確立了個人的專制統治,共和國宣告復亡。羅馬從此進入奴隸制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時代

奧古斯都時代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實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帝制。奧古斯都對內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整頓國家機構,調整政策措施;對外則繼續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從而造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奴隸占有制生產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比略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制。前期帝國包括 3個王朝:由奧古斯都建立的克勞狄王朝(公元前27~公元68)、弗拉維王朝(公元69~96)和安東尼王朝(96~192)。各王朝竭力加強皇權,建立和完善官僚體系,改進軍事體系,調整帝國境內不同階層以及羅馬與各行省的關係。M.U.圖拉真把帝國版圖擴展到最大規模:西起不列顛,東迄幼發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抵北非(見彩圖)。由於政局穩定、商路暢通等原因,前期帝國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對外貿易遠達中國。帝國境內長達百餘年的“羅馬和平”,促進了奴隸占有制關係在歐、亞、非廣大地域向深度和廣度的發展。

古代羅馬

塞維魯王朝

193年塞維魯王朝(193~235)建立後,進入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284)。在這一時期,外患四起,內亂不已,經濟凋蔽,民不聊生;皇帝更迭頻繁,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行省分裂活動盛行。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近衛軍長官G.A.V.戴克里先於 284年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為了更有效地鎮壓人民民眾的起義和抵禦外患,他實行“四帝共治制”,整編軍隊,改革稅制(見戴克里先的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統治,並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生產關係危機

在西羅馬帝國,奴隸占有制生產關係的危機表現得尤為嚴重: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大地產制不斷發展,自治市沒落,許多中、小土地所有者淪為隸農。與此同時,人民起義和外族進犯匯成洪流,不斷衝擊帝國的腐朽統治。西哥特人由巴爾幹半島轉戰至義大利,410年兵臨羅馬城下,得城內奴隸策應占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476年9月,日耳曼僱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末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見民族大遷徙)

社會變動

後期帝國各地社會、經濟、政治的深刻變革,孕育了封建制生產關係的幼芽。蠻族入侵使羅馬的封建制萌芽得以逐步擺脫業已腐朽但仍然有巨大力量的奴隸占有制社會上層建築的束縛,同時在西部帝國的領土上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蠻族的處於瓦解階段的氏族部落制度與羅馬的封建制生產關係幼芽的相互作用,使歐洲廣大地區逐漸形成封建制生產關係。

東羅馬帝國因其社會經濟特點和歷史條件的差異而未與西羅馬帝國一起復亡。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於 7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文化

羅馬人在廣泛吸收四鄰各族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古代希臘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富有特色的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迄今仍然存在的許多羅馬時代的大型建築,其恢宏構想和巧妙結構令人讚嘆。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P.維吉爾、Q.賀拉斯、P.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以T.李維、C.塔西佗等人為代表的羅馬史學,長期以來都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對象。在羅馬帝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打上了至為深刻的烙印。

古代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復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復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復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鏇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裡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羅馬人創造了輝煌戰功的同時,也創造了不朽的文明,這其中就包括建築。

羅馬人在古代希臘建築的基礎上,進行廣泛創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形式。大約在公元1-3世紀,是羅馬建築的極盛時期,達到了古代西方建築的高峰。

著名的羅馬圓型大劇場等許多建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築的。從形式上來看,古代羅馬的建築已經和現代建築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劇場的設計,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而且逐排升起,觀眾進入劇場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處到達各區的座位,即使觀眾人數眾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樂池,後面是演員的化妝室。

古代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結構,這些拱券結構的水平很高,能夠使建築物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羅馬還在建築中大量使用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從公元前一世紀起,這種混凝土不但用於建築拱券,還用於築牆。同時,當時羅馬人的木結構技術水平也很高,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建於公元1世紀的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了25米。此外,羅馬人還學會了在建築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證,至遲在公元1世紀的中葉,羅馬人已經在窗戶上安裝了有幾十厘米見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

古羅馬的建築師還發展了古代希臘建築中常見的柱式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特別是創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羅馬的建築中,有的還集中使用各種弧線組成平面、並採用拱券結構。古羅馬人還在理論上對建築這門學問進行了總結和探索,維特魯威撰寫的《建築十書》就是古羅馬建築科學的總結。

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逐漸衰落。文藝復興以後,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為人們認識,並成為人們學習的範例。歐洲人學習古羅馬建築的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