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粵之爭

普粵之爭

廣東的很多人現在覺得粵語的地位和影響力岌岌可危,甚至擔心推廣國語勢必導致粵語的“削弱”乃至“廢除”。2010年的一段時間,“普粵之爭”及相關事件成為海外高度關注的中國熱點新聞之一。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有些人甚至喊出了“保衛廣州話”的口號。

起源

普粵之爭普粵之爭

粵語和國語之爭源起於2010年7月初廣州市政協就“加強亞運軟環境建設”的一份提案。該提案說,考慮到亞運會期間有大量外賓和全國各地的遊客來訪,建議在本地電視台綜合頻道加大國語播報時長,以便營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讓外地人更好地理解廣州。

應該說,這份提案的出發點無可厚非,為廣州創造一個方便各方人士溝通交流的語言環境,不能不說是亞運東道主應盡的一項義務。退一步講,即使該提議被有關方面採納落實,也僅僅是加大國語的播報時長而已,並不能等同於“廢除粵語、弱化粵語”。

英文《中國日報》2010年8月12日發表文章:近日,廣州相關部門出面否定了此前盛傳的關於“推普廢粵”的謠言,但粵語與國語之爭還是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背景

粵語作為廣州人及廣東省其他許多地方習慣使用的方言,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並且是其引以為傲的嶺南文化的標誌之一。可以說,粵語是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形成並得到當地民眾深切認同的一種方言。
但也應承認,粵語僅僅是中國眾多方言中的一種,它的使用群體也是相對有限的。即使在廣東省內,除了約300萬人說粵語(廣州話)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說潮汕話和客家話。
“聽不懂”,往往成為初到廣東的外地人遇到的最大困難,而“說不好國語”也給廣東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每一種方言的現實困境。
早在20世紀上半葉,以“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為口號的“國語運動”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開展。新中國成立後,推廣國語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1956年,國務院成立了以副總理陳毅為主任的中央推廣國語委員會,開始在全國大力推廣國語。

現行憲法更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國語”。2000年,中國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國語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規定其為國家公務用語、教育教學用語和廣播電視基本用語。

經濟因素

普粵之爭普粵之爭

早先的漢語語言課程種類非常有限,只有國語和廣東話兩種。後來,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最早在深圳開始實施,當時將西方國家商業模式帶到中國大陸的都是香港的企業家。因此,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同國際上的商業來往日益增多,懂粵語、講粵語對商業活動大有益處。當時,就連許多英國人和美國人也開始學習粵語。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這種局面發生了改變。國語取代粵語成了發展最快的語言。不管是在中國境內還是境外,許多外國人開始努力學習國語。國語也成為許多西方國家學校里的一項教育計畫。中國政府抓住這一契機,在世界各地設立了數百所孔子學院,在國外大學的協助下,通過“漢班”向各國輸送國語教師、提供國語課程。
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認為學習一門外語並非易事。他們中有些人認識到了學習國語的重要性,正如在談到國際貿易時有人曾說,“要買東西,用任何語言都可以;但要把東西賣出去,非要懂得目標消費者的方言不可”。於是他們來到中國,希望能和更多的中國人用漢語進行交流。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尤其是南北方言差異較大,給溝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國語由此應運而生,成為南北交流溝通的橋樑。廣東講粵語的人們和國內講其它方言的人們之間到底有何不同呢?有跡象表明,國內講其它方言的人通常以熟練掌握國語這一“第二語言”為榮,而廣東的人們卻以會講粵語為傲,並將其同經濟上的成功聯繫起來,認為會講粵語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主次之分

從交流、溝通和傳播的功能看,粵語在粵港澳具備先天的優勢。可是一旦離開粵語區,粵語就不單純只是劣勢那么簡單,更多地會表現為一種溝通的障礙。從這個意義上講,粵港澳的電視台如果要上星,如果要面對的目標觀眾是所有國人或者是全體華人,講國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不二選擇。不需要舉例了吧,一些電視台的實踐和成功經驗早就為我們證實了這一點。當然,所有這一切,與選擇電視台轉換語言、一分為二還是重建無關,而這也許恰恰是此次爭端的由來。原本是講粵語而且擁躉者甚眾的電視台突然說要改講國語,傷害了其客群的感情,使其感覺似乎本地語言甚至文化都受到了歧視。其實在現有的國語和粵語共存的條件下,而且廣東又是一個外來人口最多的省份,兩種語言的電視台共存理應成為共識。但是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推廣國語的國策是有約束力的,不能以任何理由違背甚至對抗,用粵語來排斥國語自然也是毫無道理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鄉音有感情,不獨粵人如此,但是因此而與推廣國語刻意對立起來的個案實屬罕見。之所以引起爭議,與推廣國語的大方向無關,需要反思的只是具體的民情和策略。

反思

普粵之爭普粵之爭

在廣州市政府做出明確表態之前,所謂的“推普廢粵”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在廣州,儘管粵語並非學校的教學語言,但目前粵語使用者總人數已經超過了8000萬。和講其它方言的人們一樣,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風俗。然而相對於全中國13億人口來說,8000萬人終歸是一個很小的比例。因此,儘管粵語使用者的飲食及其它習慣和上海人、四川人不同,但就深層的文化歷史來說,他們之間仍有著很多相同之處。
美國這個“大熔爐”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講各種語言的人們,但公認的通用語是英語。儘管如此,美國政府仍通過行政手段確保信息以各種語言傳達出去。不斷擴張的歐盟也將不同國家的語言連結在了一起。在歐盟中,各國語言斗受到了同等的重視。但各成員國也認識到,為了更有效地對歐盟事務進行交流磋商,他們必須從多國語言中選出少數幾種作為官方的工作語言。因此,歐盟希望各成員國代表能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工作語言。但這一政策並沒有否定其它成員國語言的重要性。
人們不應把中國的情況同當前西方一些關於保護地方語言的爭論相混淆。中國始終致力於在尊重地方差異的同時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團結,中國政府並未對各地方言採取限制性措施。
後來,廣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再次聲明從未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有過“推普廢粵”的表述和意思,並表示市委、市政府從來不曾有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的想法。只要方言沒有對溝通造成障礙,政府就應當保護方言、鼓勵人們講方言。
這場“普粵之爭”告訴我們,目的和意圖的溝通才是關鍵。之所以會發生對政策的誤讀,或許是人們沒有完全明白政策的意圖,又或許是人們對政策解讀過甚,以至於歪曲了政策原本的意圖。好在事實已經澄清,政策的益處也會更加清楚地顯現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