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弟

族弟是中古時期一種較為常用的親屬稱謂。 《 爾雅·釋親》以“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輩“為 族兄弟”, 其中年幼者為年長者的族弟。也即共高祖不共曾祖而年幼於己的平輩為族弟。由於本義的族弟為“ 緦麻服之兄弟”,故有人將本義的“族弟”稱為“始族弟”(參《南史·梁武帝紀》、 梁章鉅《 稱謂錄》)。“族弟本義”或“始族弟”帶有特指的性質,相當於唐宋時所謂的三從弟。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詞語〗族弟
〖讀音〗zú dì
〖對立稱謂〗族兄

註解詮釋

【族弟本義】《爾雅·釋親》以“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輩“為族兄弟”,
族弟圖片
其中年幼者為年長者的族弟。也即共高祖不共曾祖而年幼於己的平輩為族弟。由於本義的族弟為“緦麻服之兄弟”,故有人將本義的“族弟”稱為“始族弟”(參《南史·梁武帝紀》、梁章鉅稱謂錄》)。“族弟本義”或“始族弟”帶有特指的性質,相當於唐宋時所謂的三從弟。
【族弟裹義】定義一: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共四世祖以上不共曾祖父(茲認為三世祖是曾祖父)而年幼於己的同輩者,也有人將其含糊地稱之為族弟。定義二: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有人也將比“族弟本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平輩”籠統地稱為族弟。“族弟裹義”帶有泛指的性質,理論上相當於唐宋時的三從弟(或四從弟或五從弟,甚至追溯到更遠的先祖、血緣隔得更遠的“平輩”),用來泛指同族同輩中年幼者。

典例分析

1.1)《晉書·王衍傳》:[王衍]說東海王越【司馬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王衍]乃以弟澄【王澄】為荊州,族弟敦【王敦】為青州。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識者鄙之。
琅邪臨沂王氏——表1

王仁

王融

王祥

王肇

王俊

王遐




王夏






王馥

王根





王覽

王裁

王導

王洽

王珣

王弘

王錫

王薈

王廞

王華


王基

王含

王瑜




王應




王敦





王正

王曠

王羲之

王玄之



王凝之



王徽之

王楨之


王獻之



王廙





王彬

王彭之




王彪之




王誼

王雄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氏1




王惠風




王氏2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詡





王渾

王戎

王綏




王興




王氏3




表附:《晉書》雲王戎是王祥的族孫。王氏1,賈謐;王惠風,嫁司馬遹;王氏2,嫁裴遐;王氏3,裴頠妻。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參考《琅邪王氏世系演變圖志》)

1.2)《晉書·王珣傳》:初,珣【王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族弟本義)獻之【王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見上表1)
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中丞(指孔群)初不視,云:「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術【匡術】大怒,便欲刃之。車騎(指孔愉)下車,抱術曰:“族弟發狂,卿為我宥之!”[孔群]始得全首領。
會稽山陰孔氏
孔潛孔竺孔恬孔愉,字敬康孔誾孔靜,字季恭
孔汪,字德澤
孔安國,字安國
孔祗,字承祖

不祥孔沖孔侃孔坦,字君平
不祥孔奕孔倫孔嚴,字彭祖孔道民
孔群,字敬林孔沉,字德度孔廞

附:竺,吳豫章太守。恬,湘東太守。沖,丹陽太守。奕,全椒令。侃,大司農。倫,黃門郎。沉,群嗣子。
註:《晉書·列傳第四十八·孔愉(子汪 安國 弟祗 從子坦 嚴 從弟群 群子沉)》雲孔群是孔愉從弟。暫無從考證。

3.1)《宋書·謝瞻傳》:瞻善於文章,辭采之美,與族叔混、族弟(族弟本義)靈運相抗。靈運父瑛,無才能。
表2

謝裒

謝奕

謝玄

謝瑍·謝瑛

謝公義·謝靈運

謝據

謝朗

謝重

謝瞻

謝晦

謝安

謝瑤

謝澹


謝琰

謝混

謝漣

3.2)《宋書·荀伯子傳》:伯子族弟(族弟裹義)昶【荀昶】,字茂祖,與伯子絕服五世。
4)《魏書·崔光伯傳》:光韶弟光伯,尚書郎、青州別駕。後以族弟休(崔休)臨州,遂申牒求解。

崔琰


崔諒

崔遇

崔瑜

崔逞

崔諲

崔靈和

崔宗伯

崔休

崔鸊·崔甗


崔仲文

崔儦

崔欽

崔京


崔瓊

崔輯

崔修之

崔元孫

崔亮

崔士泰

崔肇師


崔幼孫

崔光伯

崔滔



崔道固

崔景微

崔休纂




註:①崔諒的身份,《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世語》曰:琰兄孫諒,字士文,以簡素稱,仕晉為尚書、大鴻臚。荀綽《冀州記》雲諒即琰之孫也。《廣韻》雲“琰字季圭,魏尚書。生諒,字士文”。援引《魏書·崔逞傳》雲“崔逞……魏中尉琰之六世孫”。認為崔諒屬於崔琰的孫輩,“兄孫諒”也可能過繼給崔琰,暫從《冀州記》說法。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京孫瓊”,而《廣韻》雲“京生瓊”,暫從《世系表》說法。繪表所上。

辨析:若以上表為準,可知崔光伯比崔休小一輩,與《魏書·崔光伯傳》中“族弟休”所載輩分相左,《魏書》可能有誤。但據《魏書·崔逞傳》雲“崔逞……魏中尉琰之六世孫”,則崔休為崔琰十世孫;又《魏書》雲“有崔道固,字季堅,琰八世孫也”(以目前資料無法確認該條記載正確與否),則崔光伯為崔琰十世孫。假設《魏書》上述記載均可信,那么崔光伯比崔休平輩,從而印證了“族弟休”的說法。假使“族弟休”所載輩分符合事實,又據前面假設推論,崔休便是崔光伯理論上的八從弟,而非“族弟本義”——三從弟,例3中“族弟休”屬於“族弟裹義”。兩者孰是孰非,暫無定論,抑或對此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
5)《南史·劉歊傳》:“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仕,與族弟 訏 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而已。”
6)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
7)仇兆鰲註:“公《萬年縣君杜氏墓銘》:‘其先系統於伊耆 ,分姓於 唐 杜 。’”
8)《文匯報》1987.4.28登載的《中國末代皇妃——額爾德特·文繡》有:“一天,族弟溥佳來看他,溥儀挺高興,讓他今後常來聊聊,藉以解解悶。”

愛新覺羅·顒琰
嘉慶帝

旻寧
道光帝
奕詝鹹豐帝載淳同治帝
奕誴,出繼載濂
載漪,出繼
奕訢載瀅,出繼歸本
奕譞·奕載湉∣光緒帝
載灃溥儀∣宣統帝
溥傑
載洵溥侊
載濤,出繼溥佳
不祥溥佶,出繼
奕詥無子
綿愷無子

綿忻奕約∣奕言志(愛新覺羅·奕志無子
綿愉奕謨

附:奕誴(1831-1889),過繼給叔父綿愷。載瀅(1861—1909),1868年出繼奕詥為嗣,1900年因義和團事變以罪革爵,仍歸本支。載濤,一開始過繼給貝子奕謨為嗣,後改繼給奕詥為嗣。愛新覺羅·奕謨死,以奕譞孫溥佶為後,襲鎮國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