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弟

從弟

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親又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若不共祖父則為從祖弟,若共祖父則為從父弟。從父弟與自己的親疏遠近比從祖弟與己的近一些。對立稱謂是從兄。今世將從弟、從兄合稱為從兄弟。從弟子——從弟之子稱之為從弟子,稱謂詞“從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屬於“轉述敘稱”類。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祿大夫、雩婁侯禎【何禎】之遺玄孫,先臣故豫州刺史、關中侯惲【何惲】之曾孫,先臣故安豐太守、關中侯睿【何睿】之孫,先臣故散騎侍郎準之遺女。

基本信息

演化

從弟舊義

父系親屬稱謂語父系親屬稱謂語

【從弟舊義】中古(唐代以前)時人,習慣將“從父弟”或“從祖弟”合稱為從弟。

二者便構成了“從弟舊義”的內涵。具體而微,根據共祖父與否,又分為二類:①共祖父不共父親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父弟”。即現 在所謂的堂弟。②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祖弟”。唐宋時也叫再從弟。

即以同曾祖父,不同父親,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分析這一時期“同輩幼於己者”序列時,由近及遠,依次是“弟→從弟→族弟”(在五服之內),該序列“從弟”指代比較寬泛,將這一意涵作為從弟的舊義(或原義)。廣泛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人及其前人寫的書籍、作品當中的“從弟”當屬從弟舊義。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弟之意若為舊義,擬作為“舊義從弟”。

從弟裹義

1.當男性對方(或族內兄弟)年齡比自己稍小而非親兄弟,又因為共同的先祖隔得太遠或者已不清楚自己與對方是共幾世祖關係,古人偶爾會含糊地稱其為從弟。該“從弟”嚴格意義講可能還不算平輩兄弟,只是同族近宗年齒相仿。2.還有些情況下,古人有意無意而將除了親兄弟以外的平輩兄弟(從、再從、三從、四從甚至隔得更遠)泛稱為從弟。

將這一與己關係不易琢磨的意涵作為從弟的裹義。“從弟裹義”帶有泛指、含糊的性質。見例5.3條。

從弟新義

【從弟新義】唐宋時人鑒於原來“從弟”一詞指代比較寬泛的缺憾,產生了“同輩幼於己者”新的序列,由近及遠,依次是“”(在五服之內)。這一新序列中的“從弟”便特指“父親兄弟之子並幼於己者”了,將這一意涵作為從弟的新義。“從弟新義”相當於“舊義從弟”的“從父弟”的意思,即現 在的堂弟之意。唐宋以來文獻典籍里的從弟多為從弟新義,但並不排除仍屬舊義。

談到看到唐宋以來的文獻典籍中出現的“從弟”時,優先考慮從弟新義,但也未必都是從弟新義,也需要甄別,因為唐宋以來的文人也有仿古情況,也可能襲用從弟舊義。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弟之意若為新義,擬作為“新義從弟”。

唐代以後又流行使用“堂兄弟”稱法,使用冠“從”的稱謂詞從弟的次數開始下降。

最後,將與下文談到的“從弟裹義”意涵大不相同的“從弟舊義”和“從弟新義”暫歸為從弟本義。

典例

從弟

1)西漢·賈誼《治安策》一:假令悼惠王【齊悼惠王】王[wàng]齊,元王【楚元王】王楚,中子(趙王,中子不祥)王趙,幽王【淮陽幽王】王淮陽,共王【梁共王】王梁,靈王【燕靈王】王燕,厲王【淮南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指劉恆)即位,能為治虖?……元王之子(指楚夷王),帝(指劉恆)之從弟(從父弟)也;今之王者(指劉戊),從弟之子也。惠王[之子](惠王之子指齊哀王),[帝之]親兄子也;今之王者(指劉則),兄子之子也。

2.1)《三國志·袁術傳》:袁術字公路,司空逢【袁逢】子,紹之從弟(從父弟)也。

2.2)《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許靖]少與從弟劭【許劭】俱知名。

3.1)《晉書·帝紀第五》:秋七月,劉聰從弟曜【劉曜】及其將石勒圍懷【懷縣】,詔征虜將軍宋抽救之,為曜所敗,抽死之。

3.2)《晉書·列傳第七》:玄【桓玄】上疏以閔王(指譙閔王司馬氶)不宜絕嗣,乃更封尚之【司馬尚之】從弟康之為譙縣王。

3.3)《晉書·列傳第九》: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復,浚【王浚】大樹威令,專征伐,遣督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諸軍及務勿塵世子疾陸眷【段疾陸眷】,並弟文鴦【段文鴦】、從弟末柸【段末柸】,攻石勒於襄國,勒率眾來距,昌逆擊敗之。

3.3)《晉書·列傳第三十三·段匹磾傳》:劉曜逼洛陽,王浚遣督護王昌等率疾陸眷及弟文鴦、從弟末杯攻石勒於襄國。

註:段疾陸眷從弟段末杯,但此處未明從父弟還是從祖弟的關係,給研究段部鮮卑世系的人帶來的不少麻煩,待商榷。

3.4)《晉書·閻纘傳》:墓成,當葬,駿【楊駿】從弟模【楊模】告武陵王澹,將表殺造意者。

3.5)《晉書》:劉裕害前將軍諸葛長民及其弟輔國大將軍黎民【諸葛黎民】、從弟寧朔將軍秀之(諸葛秀之)。

3.6)《晉書》:議成當上,[曹志]見其從弟高邑公嘉【曹嘉】。

表3
曹操 曹植 曹志
曹彪 曹嘉

3.7)《晉書·列傳第三十三·李矩傳》:後劉聰遣從弟暢【劉暢】步騎三萬討矩,屯於韓王故壘,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曜遣從弟岳【劉岳】軍於河陰,欲與矩謀攻石生。

3.8)《晉書·列傳第三十五·王導(子悅恬洽協劭薈洽子殉珉劭子謐)》:謐【王謐】從弟諶【王諶】,少驍果輕俠,欲誘謐還吳,起兵為亂,乃說謐曰:“王綏無罪,而義旗誅之,是除時望也。兄少立名譽,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

3.9)《晉書》:超【郗超】無子,從弟儉之【郗儉之】以子僧施【郗僧施】嗣。

3.10)《晉書》:興【姚興】問謙【桓謙】,謙曰:“臣門著恩荊楚,從弟玄【桓玄】末雖篡位,皆是逼迫,人神所明。今臣與縱東下,百姓自應駭動。”興曰:“小水不容大舟,若縱才力足以濟事,亦不假君為鱗翼。宜自求多福。”

表4
桓彝 桓溫 桓玄 桓升
桓沖 桓謙

3.11)《晉書》:王舒,字處明,丞相導之從弟(從父弟)也。

琅邪臨沂王氏(表5)
王覽 王裁 王導 王洽 王珣 王弘 王錫
王曇首 王僧綽 王儉
王僧虔 王慈
王珉 王練

王協



王劭 王默 王惠

王謐 王球

王薈 王廞 王華

不祥 王鴻

王會 王舒 王晏之



王正 王曠 王羲之 王獻之


王廙 王耆之 王隨之 王弘之 王普曜 王晏
王詡
王羅雲 王思遠
註: 王鴻父名不祥。

3.12)《晉書·列傳第四十八·孔愉(子汪安國弟祗從子坦嚴從弟群群子沉)》,子目錄雲“從弟群”。

3.13)《晉書》:殷顗,字伯通,陳郡人也。祖融,太常卿。父康,吳興太守。顗性通率,有才氣,少與從弟仲堪【殷仲堪】俱知名。

3.14)《晉書》:慕容鍾,字道明,德從弟也。少有識量,喜怒不形於色,機神秀髮,言論清辯。

從祖弟(附)

1.1)《晉書·志第十一·禮下》:其納采版文璽書曰:“皇帝(指晉穆帝)咨前太尉參軍何琦。渾元資始,肇經人倫,爰及夫婦,以奉天地宗廟社稷。謀於公卿,鹹以宜率由舊典。今使使持節太常彪之【王彪之】、宗正綜以禮納采。”主人(主人指前太尉參軍何琦)曰:“皇帝嘉命,訪婚陋族,備數採擇。臣(指何琦)從祖弟故散騎侍郎準【何準】之遺女,未閒教訓,衣履若如人。欽承舊章,肅奉典制。前太尉參軍、都鄉侯糞土臣何琦稽首頓首,再拜承詔。”次問名版文曰:“皇帝曰:咨某官某姓。兩儀配合,承天統物,正位乎內,必俟令族,重申舊典。今使使持節、太常某,宗正某,以禮問名。”主人曰:“皇帝嘉命,使者某到,重宣中詔,問臣名族。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祿大夫、雩婁侯禎【何禎】之遺玄孫,先臣故豫州刺史、關中侯惲【何惲】之曾孫,先臣故安豐太守、關中侯睿【何睿】之孫,先臣故散騎侍郎準之遺女。外出自先臣故尚書左丞孔胄之外曾孫,先臣故侍中、關內侯夷之外孫女,年十七。欽承舊章,肅奉典制。”

1.2)《晉書》:安帝即位,國寶【王國寶】復事道子【司馬道子】,進從祖弟緒【王緒】為琅邪內史,亦以佞邪見知。

2)《魏書·列傳第五十五·崔光傳》:光【崔光】從祖弟長文【崔長文】,字景翰。少亦徙於代都,聰敏有學識。

從父弟(附)

1)《晉書》:馥【周馥】字祖宣,浚【周浚】從父弟也。

辨析:據《晉書·卷六十一·周浚傳》:武帝(晉武帝)問浚【周浚】:“卿宗後生,稱誰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周恢】,稱重臣宗;從父子馥【周馥】,稱清臣宗。”帝並召用。可知,周馥應是周浚的從祖弟,而不是從父弟。

2.1)《魏書》:李孝伯,趙郡人也,高平公李順從父弟。

2.2)《魏書·崔亮傳》:亮【崔亮】從父弟光韶【崔光韶】,事親以孝聞。

3.1)《宋書·列傳之二·王弘傳附王練傳》:弘【王弘】從父弟練【王練】,晉中書令珉【王珉】子也。

3.2)《宋書》:華【王華】從父弟鴻,五兵尚書,會稽太守。

4)《隋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二·韋世康(弟洸 藝 沖 從父弟壽)》,目錄中“從父弟”雲韋壽是韋世康的從父弟。

5)《北史》:光韶【崔光韶】,亮從父弟也。父幼孫,太原太守。光韶事親以孝悌。(見上表)

6)《南史》:球【王球】字蒨玉,司徒謐【王謐】之子、惠【王惠】從父弟也,少與惠齊名。(見上表)5)《北史》:光韶【崔光韶】,亮從父弟也。父幼孫,太原太守。光韶事親以孝悌。(見上表)

7)唐·韓愈《四門博士周況妻韓氏墓志銘》:“ 開封從父弟愈 ,於時為博士。”

詞素

從弟子——從弟之子稱之為從弟子,稱謂詞“從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屬於“轉述敘稱”類。

再從弟——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稱之為再從弟,是唐宋以後的較為常用親屬稱謂詞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