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忻

愛新覺羅·綿忻(1805年-1828年),清朝嘉慶帝第四子。綿忻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初九,生母是孝和睿皇后。是愛新覺羅·綿愷的親生弟弟,被冊封為瑞親王。綿忻活了24歲,道光八年(1828年)八月十九,綿忻病死,諡號懷,子一人。

個人簡介

瑞懷親王綿忻,生於嘉慶十年二月初九日子時。嘉慶即位後忙於政事及接連的國喪,以至十年間後宮一無所出。自嘉慶十年二月起,後宮才陸續恢復了生育,皇四子綿忻就是這十年間第一個出生的,而且是皇后所出的皇子。一向不喜群臣呈遞如意的嘉慶在這一天也破例了,他說“四阿哥系朕登極後皇后誕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慶。理所當然。”

據當時朝鮮來華使臣所寫的聞見紀錄:嘉慶二十一年冬季,朝鮮國循例派遣“冬至使”到北京來向大清皇帝祝賀冬至並進獻儀物。這一行人中的書狀官朴綺壽,曾將他往來所知的聞見事件作成紀錄,收入韓國出版的《同文匯考》一書中。他在嘉慶二十二年三月廿九日所記內容如下:

皇帝有三個兒子,長子則面貌涼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則廣頰豐耳,人亦寬弘。第三子則最為穎悟,有文藝,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皇帝最喜歡他也

這本書的作者即朴綺壽是朝鮮使臣,他的所見所聞大多得之當時驛館中人的口述講解之說,在嘉慶二十二年時,仁宗見有的兒子共有四人,綿寧居長,其餘依次為綿愷、綿忻、綿愉。以年齡而論,綿寧當時三十六歲,綿愷二十二歲,綿忻十二歲。朝鮮使臣朴綺壽見聞事件中所說到的“皇帝三子”,指的應該就是綿寧、綿愷與綿忻。大家都知道,道光帝綿寧面容清癯瘦削,極像是碌碌無能的鄉下土老兒,論其即位以後的才具與施為,亦復如此。所以,朝鮮使臣朴綺壽稱他為“面貌涼薄”而“人且凡庸”,事實上是一點都不錯的。朴綺壽在嘉慶二十二年之聞見如此,嘉慶自己,對於他這個曾被譽為“忠孝兼備”的寶貝兒子,當然應該知道得更清楚。

嘉慶曾有易儲的打算

仁宗在嘉慶四年時預寫立儲密詔,準備將來以綿寧為皇位繼承人,是根據當時情況所作的決定;其時綿寧年已十八歲,而綿愷只有四歲,綿忻尚未出生,以此情況而作此決定,自屬十分正確。但在相隔二十年之後的嘉慶二十四年時,這種情況顯然有了極大的變異。

一則綿寧的才具凡庸而容貌委瑣,所謂“望之不似人君”,也絕對不可能是最佳的人選;

二則皇四子綿忻聰明穎悟而才具練達,在這些地方遠勝綿寧;

三則綿寧之母早死,而綿忻之母乃是現任的皇后鈕祜祿氏,因愛母及子之故,綿忻更顯然占了很多優勢。

正是由於這種情形的原因,在嘉慶晚年間,對於立儲問題顯然已有另外的新打算——以綿忻為繼承人,從而改變原來選立綿寧之決定。

如何證明這一論據。

第一,綿忻在嘉慶二十四年被封為瑞親王,其同母之兄且年長十歲的皇三子綿愷亦在同年膺封,但所得到的封爵卻只是較親王次一等的郡王。那一年,綿忻十四歲。十四歲的童子,既無赫赫之功績,怎么封為親王理由是什麼,當然是因為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較重要之故。

第二,立綿寧為繼承人之時,除了藏在金盒中的密詔之外,還有另一道同樣的密詔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此時忽被撤出。撤出的事實,見於道光即位之後此一密詔從來未見提及的情形;撤出的理由,當然是由於嘉慶有意思另以綿忻為繼承人。

嘉慶駕崩事出突然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幸熱河。戊寅廿四日,仁宗不豫,己卯廿五日,大漸。仁宗駕崩事出突然,繼承人選未及明示。而原來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密詔早年已被撤出,撤出之後再沒有重新放人,在嘉慶暴崩之後所面臨的繼嗣問題必然難以解決。此時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在得到嘉慶傳出噩耗之後迅速決定降諭,令綿寧繼立。皇后鈕祜祿氏既然知道嘉慶當時的立儲之計,而且已將預藏於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立儲密詔撤出,然則她又何以要在嘉慶崩駕之後,傳懿旨令綿寧繼立,完全不顧嘉慶生前的易儲計畫呢?這當然也有其原因的。因為綿忻雖極蒙嘉慶之喜愛,而在嘉慶二十五年仁宗暴崩於熱河行宮之時,綿忻那時僅僅只有十五歲。語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所以立綿忻實不如立綿寧。雖然綿寧雖然凡庸,畢竟是嘉慶所曾屬意之人,而綿忻乃鈕枯祿氏之親子,立綿忻不但顯示鈕祜祿氏之私心偏袒,亦難以得到朝中大臣之普遍擁戴。由於有這種種考慮因素,鈕祜祿氏終於以大公無私的態度表明她的立場,不但消弭了一場政治危機,也博得了道光的衷誠敬服。

瑞王墳碑亭

綿忻去世後,把墓園選在了福田寺村一帶。這裡背靠翠微山,前臨月牙河,自然景致秀美。瑞親王的墓園用高高的院牆圍起,園內松柏繁茂,殿堂儼然。墓園內有一座精緻的碑亭,碑亭以青石台基為座,四角翹檐式綠琉璃瓦蓋頂。碑亭之南,原有神橋,橋下是月牙河。碑亭北側為宮門,兩側立有朝房,宮門內建享殿五間。再北,為墓室區。

瑞王墳在1931年被盜過,盜墓者將隨葬品洗劫一空,但是地宮沒有被破壞。1940年,瑞親王后人將地上建築拆賣,磚瓦石片拉了一個多月。成材的木料賣給了城裡西四牌樓宋記木廠。於是瑞親王墓園的地面建築基本消失了,精緻的碑樓經過歲月的洗滌也殘破不堪了,裡面曾經做過庫房,還被當成過檯球廳,地宮曾被作為菜窖。

這次修建奧運射擊場館,也將瑞王墳的碑亭挑頂大修,修建中,保持了清中期的建築風格,內檐彩畫只作了除塵處理,外檐彩畫由於脫落嚴重,修繕中按照當時的做法進行了恢復。修繕後的瑞王墳碑亭,將作為奧運場館周邊綠化帶的一處獨立景觀。

妻妾子女

嫡福晉費莫氏,一等侯勒保之女,側福晉白都氏,雲騎尉德興之女,側福晉徐佳氏,廣容之女,庶福晉劉氏,劉丙文之女。

子一:多羅瑞敏郡王愛新覺羅·奕言志。道光七年丁亥九月十一日午時生,母側福晉徐佳氏廣容之女。

兄弟姊妹

皇長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時為藩邸福晉。未命名,嘉慶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敦恪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時為皇子側福晉。
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端懷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時為皇后。
皇五子愛新覺羅·綿愉惠端親王,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時為如妃。
皇長女(1780.4.11—l783.11.1),母簡嬪關佳氏,時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僅4歲,未封,無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時為皇子嫡福晉。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僅4歲,未封,無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莊敬和碩公主,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時為藩邸福晉。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慶六年(1801)十一月嫁與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索特納木多布濟,封莊敬和碩公主,嘉慶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時年31歲,葬於北京海淀區復興門外公主墳東側。索特納木多布濟,系科爾沁郡王齊默持多爾濟之孫,乾隆四十八年襲父爵,封為郡王,嘉慶四年(1799)正月命於御前行走,娶公主後薦授御前大臣,嘉慶二十五年(1820)受顧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晉贈親王,無嗣,以從子僧格林沁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莊靜固倫公主,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時為皇子嫡福晉。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慶七年(1802)封莊靜固倫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給蒙古族博爾濟吉持氏瑪尼巴達喇,嘉慶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時年28歲,葬於北京海淀區復興門外公主墳西側。瑪尼巴達喇,嘉慶四年(1799)襲封土默特貝子,歷任前鋒統領,蒙古都統,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銜,道光十一年(1831)封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碩公主,母遜嬪沈佳氏,時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僅10歲,嘉慶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為慧安和碩公主,嘉慶八年(1803年)十月,葬於西陵境內的張各莊公主園寢。
皇六女(1789.6.12—1790),母華妃侯佳氏,時為皇子側福晉。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殤,未封,無名。
皇七女(1793.6.26—1795),母孝和睿皇后鈕枯祿氏,時為皇子側福晉。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殤,年僅3歲,未封,無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母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時為如貴人。嘉慶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殤,未封,無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倫公主,母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時為如嬪。嘉慶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慶二十年五月殤,年僅5歲,嘉慶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為慧愍固倫公主,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於西陵境內的張各莊公主園寢。

《清史稿》列傳

瑞懷親王綿忻,仁宗第四子。嘉慶二十四年,封瑞親王。道光三年,命在內廷行走。八年七月,薨,謚曰懷。子奕約甫晬,上命定親王奕紹檢察邸第官吏,內務府大臣敬徵治家政。十月,奕約襲郡王,予半俸。尋更名奕志。三十年五月,薨,謚曰敏。無子。賜綿忻福晉郡王半俸。鹹豐三年,福晉薨,復賜奕志福晉郡王半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