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貧族

新貧族

新貧族是近年來在城市裡出現的一個新興的人群。在這個物質日趨豐富的時代,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會把剛拿到手裡的工資,在沒有捂熱之前全部花出去,決不讓錢在口袋裡多停留一秒。他們會在今天把明天的錢全部花完,而不去管明天到底是晴是雨。他們有一個新興的名字———都市“新貧一族”。他們也被戲稱為“拿高薪的窮人”。年輕的“新貧族”是“精緻文化”的擁護者。他們幸運地生活在一個物質日趨豐富的時代,或者可以反過來說,也正是現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孕育出了這個年輕的高消費群體。

基本簡介

新貧族貧族

一般來說,“新貧族”充滿活力,不僅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懂得享受生活,從中找到人生的樂趣,更激勵著自己去努力工作,囊中羞澀時,手袋裡的錢歸零,她們會加倍發揮聰明才智,做出更好的業績,尋求更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

“新貧族”已經形成屬於自我的特徵: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羈絆的生活原則,信奉快樂就好的人生哲學,常常抱著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觀點,堅持認為人生是由無聊、沒勁、不可知、無規律、莫名其妙、不可改變構成的,所以用不著當真。

她們的出現,徹底宣告傳統的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IQ比一般常人高,EQ比一般常人低而且不屑於提高,保持獨立自我的姿態;具備很高的文化素質,對時尚有獨立見解,蔑視大部分文學家和藝術家,音樂是不可缺少的;只對自己負責,不讓自己受束縛也不束縛別人;沒影的事絕不考慮;抓住眼前的快樂,讓每一天都活出精彩;不快樂了就打住,過程就是目的,從不追求終極;價越高的商品越能刺激自我消費,這種時候,金錢就是流水;有錢就暴花,沒錢就借;限制了自由的工作,再美麗也不做;不理會人情世故,對經營人際關係不看重。說話做事,全由心性;不相信愛情的存在,覺得為愛情尋死覓活非常可笑,對異性頂多是喜歡;不會要小孩;白天是“正人”,晚上是“君子”,夜晚目光炯炯,在酒吧、迪廳、飯館、露天廣場揮灑青春。

產生背景

新貧族新貧族

1、時代因素
“新貧族”大多誕生於70年代,在他們步入青年的時候,正是社會經歷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社會的轉型與人格的再造在他們身上同時經歷,他們在受到社會良好的文化教育的同時崇尚金錢、重視價值、追求時尚、擺脫性壓抑、強調個性化、忠實於內心感受等各種觀念一齊向他們湧來。90年代在他們開始擇業的時候,愈來愈濃厚的商業意識教會他們務實,涉世不深的他們沒經受集體的洗禮,對社會責任和政治信仰教育淡化。面對說教,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受,更相信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在精神意義上,他們沒有經歷過像父輩那樣的創傷和恥辱,也不在意他人的議論與評說,在行為上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他們感受強烈的是缺錢時的無奈,戀愛受挫時的憂傷。為了不去壓抑自己,他們不僅在工作之餘與酒吧、舞廳、時尚書刊等緊密結盟,而且把對事業的妥協與玩樂的瘋狂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2、消費主義思潮的蔓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了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害怕消費,抑制消費。然而,在消費水平步步上升的過程中,一股消費主義思潮在社會也在“新貧族”中蔓延起來。這種思潮的主要特徵,是只看重了消費而忽視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有很強的購物慾但脫離了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實際收入的現實水平,而且是無休止地相互攀比,甚至追求奢靡。
這種消費主義思潮,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早已盛行,由此帶來許多社會問題,造成西方社會走向墮落。西方社會已經開始批判的消費主義,卻正在我國流行。儘管“新貧族”接觸當代消費主義思潮並不直接,也沒有因果關係和師承關係,但哲學的影響無時不在、無孔不入。觀念思想並不一定都通過理論繁衍和傳播的,很多行為本身、言語交際、藝術形式和社會交往等都會在事實上將哲學思潮表現出來。並在發生著作用。其實,消費主義在大眾社會的成形,天然地與“新貧族”有一種微妙的關係。“新貧族”以其趨新、變化與自由的風格正不可抗拒地引來陣陣風潮。
3、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從當代文化思潮的相互影響來看,“新貧族”的出現有其客觀的背景。本世紀60年代以後興起的當代後現代主義思潮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虛無主義、非理性主義的傾向。由於“新貧族”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接觸後現代思潮機會較多,觀念和思想並不一定都通過理論繁衍和傳播,很多行為本身、言語交際、藝術形式和社會交往等都會在事實上將哲學思潮表現出來,並發生著作用。
實際上,後現代主義生活方式在大眾社會的形成,天然地與青年人群有一種微妙的關係。一方面,後現代主義既加劇了青年人對日常生活體驗的荒誕感受與遊戲精神的感受;另一方面,青年人的參與又使後現代主義增添了實證的意味,使其更風光與暢銷。後現代主義符合當下“新貧族”躁動的心理,解構一切、懷疑一切、重組一切。它是某種現實生活在物質層面上的真實表現。
4、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
大眾傳媒是社會的第四種力量,它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向廣泛的客群傳播信息。而時尚總是表現為這一種或那一種“物”的流行。“新貧族”渴望時尚,追求時尚並創造時尚。這也就激發了“新貧族”的消費欲望。
“新貧族”處於消費需求十分旺盛的時期,無論對物質消費還是精神消費都是需求量極大的群體之一。他們不但有旺盛的消費欲望,且不乏購買力。由於現代廣告在消費中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與示範效應而成為“新貧族”消費時尚的嚮導。從名牌休閒裝到隨身聽,從漢堡包到可口可樂,都是現代廣告製造出來的消費時尚。各種消費時尚煽動了“新貧族”的消費熱情,誘導甚至支配“新貧族”的消費行為。
目前很多“新貧族”的消費宗旨是:飲食消費跟著廣告走,服裝消費跟著名牌走,娛樂消費跟著新潮走。時尚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它有時不僅僅表現為某種“物”的流行,還傳播著某種消費文化和現代的生活方式,更帶有某種社會象徵和個性心理的意味,消費過後還會產生自尊、自足、自滿的心情。

發生人群

“新貧族”發生最多的職業群為:電腦網路、SOHU群、金融、律師、行銷、公關、服裝設計、導遊、美容、攝影、飯店、作家、演員;工作中最關心的問題:薪水(38.%),提升(25.9%),單位是否有發展(20.8%),自然環境(10.6%),精神或情感(5.1%)。

主要特徵

新貧族新貧族

1、消費觀念轉向享受生活。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貧族”對經濟保障的強調減弱,他們沒有父輩那么強烈的權力欲望,名望意識淡薄,信奉快樂主義哲學。他們的口頭禪是:“只有快樂是最重要的!你不快樂,你就去死吧!”極度誇張的口氣,透露出“新貧族”的快樂至上的理念。畢竟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只有抓住快樂,才能抓住現在。於是他們儘量抓住眼前的快樂、讓每一天都活出精彩,不快樂就打住。令人不快樂的工作,再美麗也不做。他們認為花錢所帶來的是快樂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反正錢是自己掙的,隨便自己怎么花。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一旦有了錢還花得拘拘束束,如此人生有何快樂可言。有錢就狂花,他們是美容院、健身房專賣店旅行社的常客。沒錢就借,銀行是他們的債主。“新貧族”認為為了儲蓄往往會使自己的生活從“氣態”轉化成“固態”,猶如小鳥進入樊籠一樣失去快樂。努力讓錢帶來快樂,心無雜念地享受當前。
2、消費心態追逐前衛和新潮。“新貧族”永不會停止追逐時尚的腳步,他們不但追求時尚而且引領時尚。對消費欲望和尖端資訊情報的感受度,以及對流行情報發訊能力,是高於其它族群的。他們對流行或潮流有種貪慾,雖然收入不多,但是絕對不想過拘謹的生活,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以有限的收入來演出流行且具尖端時代的生動場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在生活之中表現自己的前衛和新潮及其尖端性,而且將情報予以發出,乃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新貧族”為追逐前衛和新潮,他們會經常會光顧一些專賣店,希望在外觀裝扮上給人一種上檔次,有品味的感覺,“佛羅倫”、“Theme”是他們的最愛;在鞋類上,“信步”、“皮匠之家”、“Dick”等都比較受歡迎。他們也喜歡偶爾去大減價,大排檔鋪頭淘一淘金,從中找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再自己動手改造,或者與其他物品組配,創造出時髦的外觀,以引領時尚。曾是麥大叔和肯上校最早的顧客,現在則專吃水煮魚和香辣蟹。酒吧當然得每周定期前去,不問酒香,只喝潮流。“新貧族”總是迫不及待地比別人快一步地擁有手機、電腦,並且對於這些工具有一種永不停步的追求。他們是新商品、新的消費行為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是各種時尚消費的帶頭人。
3、消費方式崇尚個性品位。“新貧族”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消費方式講究個性化,注重品位、格調。這與傳統的從眾消費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社會學家歸納“新貧族”消費方式大約有以下幾大要素:概念、時尚、格調、品牌、個性。在消費市場快速發展和產品品牌日益眾多的情況下,商品也將進入個性化消費時代。“新貧族”對商品的基本要求是質量、技術含量和價格,而更受青睞的是個性化商品。他們是精緻文化的擁護者:常去看小劇場話劇、芭蕾舞什麼的,從不計較幾十元到上千元的票價。常逛書店,特別是那種有品位的書店,見到有思想或品位的書不顧忌定價多高、回家是否閱讀,一定毫不猶豫買下。有段時間,熱衷於網上購物。是時尚雜誌的長期訂戶和讀者,覺得有品位。對“高尚”有著與生俱來的偏愛,比如為了追求和體味所謂的“皇家”感覺,不惜投入一個月工資,甚至借錢。當然喜歡下館子。但專上那些號稱能做地道的美食菜餚的餐館,熱衷於假裝那些比自己社會等級更高的人士,目標是這類人的餐館裡,常常會有燭光和火焰,伴隨著大量由管風琴和弦樂器演奏的音樂。去那兒是因為餐館裡的裝演“藝術”或者管弦樂隊,而不是大廚的手藝。努力成為高檔俱樂部的正式成員,讓錢顯出趣味。對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品牌特別“敏感”:Starbucks咖啡店、IKEA家具、Haagen-Dazs冰激凌、Swatch手錶、snoop小狗、挪威的森林。

神態反應

新貧族新貧族

我花錢,因為快樂
對於“新貧族”的長輩來說,消費,只是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他們不明白同類商品之間的細微差別到底意味著什麼;而且,消費通常意味著“花錢”,看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花出去,他們總有點心疼的感覺。而“新貧族”就沒有那么沉重的記憶包袱,花錢對於她們來說,帶來的是“快樂的感覺”。她們消費各種與原始功能無關的附加值,甚至廣告。她們是“精緻文化”的擁護者。
簡單歸納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新貧族”消費大約有以下幾大要素:概念、時尚、格調、品牌和個性。她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日趨豐富的時代,中國不斷成長的消費文化正與她們的成長同步發展,所有產品的行銷訴求幾乎都是針對她們的趣味的。她們說,在有品質保證的消費中,會讓人感到一種真實的信任。
25歲的陳琳小姐,在銀行供職,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然而,她卻經常向銀行借錢。就在最近,她又向銀行提出了借錢買手機的申請。她看中的是最新款的手機,價值5000多元的一件奢侈品!面對女兒的行為,蒼老的父親怎么也想不通:“琳琳啊!你何必呢?每月拿著幾千塊工資,卻天天欠銀行一屁股債。你一會兒買大彩電,一會兒買電腦,如今還要買手機。其實手機對你真的有用嗎?銀行里的工作你完全可以在上班的時候聯繫好,打手機給你的無非是那些叫你去唱歌吃飯的朋友,沒正經事,有的甚至打手機和你聊天,一說就是個把鐘頭,這不是折騰錢么?”
像陳琳這樣的單身女性,一般以35歲以下的中高等收入者居多。她們都有較前衛的處世原則和生活方式:反正錢都是自己掙的,隨便自己怎么花,別人干涉不了;有錢就要花,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一旦手中有了錢,還花得拘拘束束,如此人生有何意義。這是“新貧族”的一種宣言,她們依然故我地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精彩生活。
不做金錢的奴隸
“新貧族”既無銀行存款,又無自己的物業,二十幾歲仍與父母住在一起,交很少一點一伙食費,大多數收入花費在服飾、化妝、下館子、泡吧、旅遊上。然而,大部分“新貧族”並不以此為憂。她們的口號是:心無雜念享受當下。她們認為,為了儲蓄,往往會使自己的生活從“氣態”轉化成“固態”,猶如小鳥進了樊籠一樣失去自由。
莉是個美麗而能幹的女孩子,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外企做銷售,每月的收入有4000元。除了拿出一部分上交給父母作一伙食費之外,她把剩下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是美容院、健身房、專賣店的常客。她老爸抱怨:“我這個女兒,身上有10元錢,就敢‘打的’,好像有10萬元似的。”而她卻認為,對於女人而言,金錢不是很大的財富,青春才是贏取世界的本錢。既然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過一種高質量的生活,那么就應該趁著還年輕的時候好好享受生活,儘量延長短暫的青春。
透過“新貧族”的消費方式,我們還發現,這一“家族”中許多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情感缺乏症”——二十好幾還沒有找到感情的歸宿;在事業追求上屢屢碰壁,找不到感情的寄託;轟轟烈烈的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諸如此類,都有可能使她們喪失對生活的滿意度,而不得不以購物和即時花費來使自己生活得充實些、再充實些。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貧族”都是些感性而脆弱的靈魂。她們也許是通過“花錢買熱鬧”,來忘卻情感方面的缺失的。
“新貧族”:非常過分
“積穀防饑”,是國人傳統的生活理念。如今,“新貧族”卻敢於現在“先使未來錢”。有人認為,“新貧族”在當前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背景下,也許有其積極意義。她們強勁的消費熱情,正是我們這個階段應當倡導的。但是,對大多數整天圍著鍋碗瓢盆轉,為柴米油鹽發愁的“過來人”來說,“新貧族”的行為如果不是“非常過分”,至少也該是“非常奇怪”。
消費行為應基於自由的消費能力,更應顧及承受能力。我們鼓勵消費,但並不提倡“今天花明天錢”,也不提倡不切實際地去趕時髦。我們不贊成像“中國老太太”那樣過於苛刻地生活,但如果像某些“新貧族”那樣,善待了自己,卻“禍”及父母親友,就不能容忍了。其實,“外國老太太”也並非如此。她們是將貸款購房作為一種長期投資的。她們的薪金,首先支付那些應付的款項,然後才作為日常開銷。她們在消費上十分有計畫,極富責任心。她們只不過是“無存款階層”,並不是“無節制階層”。

典型代表

新貧族新貧族

韓寒,這個號稱一年可以賺一個億,同時在上海買不起房子的80後個性十足。一貫低調的韓寒最近的出鏡率明顯提高。看到帥氣的韓寒出現在各類電視、網站的訪談節目中,我推斷,韓寒的財務出現了問題。果然,韓寒近日在部落格上說到:為了維持其雜誌大約每月10萬元的運營資金,將會在近期接受一些認可和喜歡的品牌的商業活動。並且坦言:沒有辦法,一樣是為了維持運營,我只能賣身。
所謂“賣身”就是做一些不是自己願意做,純粹是為了賺錢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要“賣身”的。當然每個人的“身價”是不同的。每小時10元的鐘點工,賣一個小時10元。年薪10萬的白領,賣一年10萬。但本質上鐘點工和白領是沒有什麼分別的,都是韓寒所說的“賣身”。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財務自由。不需要“賣身”了,就財務自由了。
韓寒是我非常喜歡的人。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公民意識和獨立人格。但要保持獨立人格就需要財務自由。其實以韓寒的能力和心態,要做到財務自由是很容易的。之所以他還沒有做到財務自由,還在於他對於財務問題的忽視。我們來看韓寒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知道賺錢能力如韓寒的也會出現財務問題的原因了。韓寒曾在北京以每平方米3900元買過一套房子,後有人要買,他給人家的價格是折舊10%,以每平方米3500元賣出,其實當時該房產的市場價已經超過每平方米23500元了。這個行為,我只能用行為藝術來形容了。只不過這件行為藝術的成本比較高。如果當初他將房子賣的好一點,也許今天就不要“賣身”了或至少可以少賣一次。所以,理財,即使對韓寒這樣非常獨立、非常能賺錢又不愛錢的人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專家支招

新貧族新貧族

在別人眼裡,新貧族過得很光鮮,可實際上,他們的日子由於缺乏計畫,實際過得並不怎么“瀟灑”。遇到需要花大筆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急得團團轉。他們的錢都上哪兒去了?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毫無積蓄的處境呢?理財專家特對“新貧族”提出如下建議: 
一、量入為出,掌握資金狀況 
單身一族首先應建立理財檔案,對一個月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進行記錄,看看錢到底流向了何處。然後可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開支,哪些是可有可無的開支,哪些是不該有的開支。逐漸的控制自己消費欲望,特別要逐月減少“可有可無”以及“不該有”的消費。 
二、強制儲蓄,逐漸積累 
發了工資後,可以先到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賬戶,發了工資,首先要考慮到存錢;如果存儲金額較大,也可以每月存入一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一年下來可積攢12張存單。強制儲蓄可以使你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從而不斷積累個人資產。 
三、主動投資,一舉三得 
如果當地的住房價值適中,房產具有一定增值潛力,可以辦理按揭貸款,購買一套商品房或二手房,這樣每月的工資首先要償還貸款本息,減少了可支配資金,不但能改變亂花錢的壞習慣,節省了租房的開支,還可以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收益。 
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吃快餐、吃飯店是一些單身族的習慣,可其開支有時占到月收入的1/3。建議單身族購置必備的炊事用具,下班時順便買點喜歡的青菜或半成品食物進行加工,既省錢,又練了手藝。 
五、慎用信用卡消費 
對花錢無度的單身族來說,使用信用卡需要慎重。信用卡是無現金交易,買再多的東西,輕輕一刷卡就完了,這種瀟灑往往掩蓋了過度消費;另外,貸記卡的透支功能也要慎用,千萬不能使透支成為一種習慣透支不但攢不下錢,而且成了“負翁”,這就更得不償失了。 
六、抵制各種優惠促銷誘惑 
這幾年商家促銷可謂花樣迭出,買一送一,五折優惠,積分貴賓卡等越來越煽情的誘惑使不少年輕人患上了“超市狂買症”,特別是許多精於算計的女性,生怕錯過優惠的時機,往往不看自己的需求,不衡量購物的綜合成本。所以,單身一族過量消費之前應當考慮:大量購物而換來的貴賓卡到底是省了錢還是浪費了錢? 

消費評價

都市新貧族理財路都市新貧族理財路

“新貧族”與普通生活者存在著非常“對立”的生活態度,比如前者認為自己的生活背景是:物質日趨豐富,人已經被物化,消費文化與自身成長同步發展,消費意味著“花錢”,花錢所帶來的快樂感覺,才是真實的生活;後者認為,消費是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辛苦賺來的錢胡亂花掉會令人心疼,人應該善於使用物質,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而專家則指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於“新貧族”類似畸形的消費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因為追求高消費而引發不良後果。

誠然“新貧族”敢於“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不知比上一代要勇敢多少倍。他們所代表的是較前衛的消費理念,其強勁消費熱情與欲望也正是這個階段所鼓勵的。然而我們對“新貧族”消費的消極因素應加強引導,而不能放任自流。
“新貧族”消費觀念的享樂主義將直接導致消費觀念畸形。“新貧族”以消費行為標示人的地位身份、財富等等只能是一種奢望。這種消費熱的升溫,在消費上競相攀比,使不切實際的高消費心理不斷強化,出現盲目消費、炫耀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等現象;還將使人走入消費主義的誤區,並將動搖傳統的重節儉、輕物慾的消費態度;還會直接誘發拜金主義的滋長,把錢財作為人生價值目標來追求。可見引導“新貧族”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消費方式是何等的迫切。
“新貧族”消費心態追逐前衛和新潮其實是城市的一種時尚病。社會發展加速“新貧族”時尚的流變,“新貧族”追趕時尚,時尚文化成了他們文化的主流組成部分。這種快餐式的時尚文化,以快速、便捷、直白、率真而見長,較好地滿足了商業社會中追求功效,尋求創新,表現自我的價值觀念和內在要求,同時也把一部分“新貧族”塑造成缺乏思想深度、思維性格和情緒反應淺顯的“平面人”。如今他們身上那種浮躁、急功近利的流行病,正是這種快餐式文化帶來的後遺症。
“新貧族”消費方式崇尚個性品位,表明她不愛任何人,只愛自己,不去承擔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到最後傷害的是能是自己。是的,如果“新貧族”那種敢於“先使未來錢”,演變成不切實際的趕時髦,並且善待了自己,卻“禍”及父母親友,那就過分了。其實,生活和觀念是有界限的,比如單單短期做一個“無存款階層”未嘗不可,但長時間將自我定位在“無節制階層”,就是超越了自我約束的界限,就非常有問題了。一個人總有一天要獨立,如僅僅依靠在父母親友身上,或過一天算一天,那只能算是消極“活”,而不是生活;長期下去會極大地失去自我人生中的計畫和責任心,這時問題就嚴重了。
學會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欲求,使消費結構趨於有序化、科學化。“新貧族”的消費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判斷力,而應較少受感情的驅使。這樣,才可以拒絕傳媒的蠱惑,可以準確地認識我們的國情和自己的消費能力,才可以使消費轉向效益型、發展型,在食物、住房、衣物、學習費用、文化娛樂、家庭耐用品、人際往來、贍養支出等方面比例適當,規劃合理。在規劃日常生活中,“新貧族”的欲求增長是既迅速又無序,主次難分,其關鍵在於學會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欲求。否則,創造了人類文明的人的欲求,最終卻會毀滅文明的人類。
“積穀防饑”是國人傳統的生活理念。作為一個新青年,雖有自我選擇生活方式的最大權利,但千萬不可把人的美德一同丟棄。為此,“新貧族”在像一列滾滾向前加速的青春列車駛往未來的過程中,最應該意識到的是,為自我建立減速法則,這樣的行駛將更正常、合理和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