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膿皰瘡

新生兒膿皰瘡

新生兒膿皰瘡又叫:新生兒大皰性膿皰瘡,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膿性疾病。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本病在早產兒或營養不良的新生兒中多見。傳染源來自母親、保姆或病菌污染尿布。炎熱潮濕季節發病率高。發病常見於生後四至十天。經常發於手臂、下肢或尿布區以及皮膚皺摺部位。膿皰高出皮膚表面,周圍微紅。初期皰液清晰,後期迅速成為黃色混濁液。膿皰破裂而露出紅而潤濕的面。輕者皰瘡局限於較小區域而不再陸續發生新瘡,無全身症狀;重者新的膿皰瘡不斷出現,可並發敗血症、腦膜炎。此時可有嚴重的中毒症狀及特徵。

病因

新生兒膿皰瘡悉心呵護
本症的病原菌與其它年齡組的膿皰瘡患者相同,但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及功能不健全的特點,因而形成本症特有的臨床表現。再者,因新生兒初次接觸細菌,故對細菌特別敏感,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外,營養不良,氣候濕熱,用塑膠布包裹以及其它促使皮膚易發生浸漬等因素,對造成本症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其傳染源主要來自醫護人員或母親。在本症流行時,不僅在醫護人員身上可分離出葡萄球菌,而且在衣、被、空氣及塵埃中亦可培養到此種細菌。由凝固酶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鏈球菌接觸傳染所致。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及免疫功能不健全,故對細菌特別敏感特別是營養不良氣候濕熱、過度保暖、皮膚多汗浸漬等因素可誘發本病多由帶菌醫護人員或患兒母親所傳染。

(1)新生兒皮膚嬌嫩,角質層不完備,洗擦時很容易破損,為細菌的停留入侵造成機會。

(2)新生兒穿的衣服、衣領及扣紐過厚過硬,擦損皮膚;或穿著存放已久的衣服,或舊的未消毒衣物。

(3)新生兒膿皮疹多見於與鼻腔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護理人員接觸者,如果發現有這種情況,例如母親鼻部帶菌,應給隔離或滴鼻消滅帶菌狀態,戴口罩和洗手也是必要的。

(4)新生兒皮膚皺褶的地方,容易潮濕積垢,為細菌繁殖提供方便。因此,護理新生兒時不可不注意。

傳染病學

新生兒膿皰瘡(impetigo herpetifomis of newborn)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第Ⅱ組71型最多見其次為80/81型國外報導第Ⅱ組3a3b和55型也是本病菌的致病亞型。

其次為鏈球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以乙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的3/131284957型為多見,其中有些可引起急性腎炎。

極少數僅由鏈球菌引起。

病原菌大多來源於嬰兒室的工作人員、產婦本人或家屬等;其次為尿布或床單等消毒不嚴而導致污染。在嬰兒室、哺乳室中常可造成流行。

發病機制

新生兒膿皰瘡體液免疫
1.薄弱的皮膚屏障新生兒皮膚薄嫩,分泌功能尚未充分發育表皮寄生健康搜尋的“常駐菌群”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局部的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於感染,感染後通過自家接種易泛發全身或互相傳染而造成在新生兒室內的流行。

2.微弱的體液免疫新生兒血清的IgG低於正常,而且通過胎盤健康搜尋的母體IgG也缺乏天然的免疫力,因此,患兒難以抵擋細菌的感染和再感染,尤其見於早產兒和營養不良的新生兒。

3.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各種毒素其中表皮剝脫松解毒素先行其道,它能松解表皮細胞間的連線,使其他毒素更易入侵。部分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後可引起畏寒發熱,甚至金葡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徵(SSSS)的發生。

4、異常的變態反應

(1)Ⅱ型變態反應:從繼發急性腎炎的膿皰瘡患兒中分離到的致病菌株和腎小球基底膜間具有共同抗原機體所產生的相應抗體與腎小球基底膜結合,引起Ⅱ型變態反應造成腎臟的免疫損傷。

(2)Ⅲ型變態反應:致病菌株的M蛋白所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腎小球基底膜引起免疫損傷

為角層下水皰,皰內含有大量中性粒細胞球菌、纖維蛋白。皰底棘細胞海綿形成,或見少量棘層松解細胞,中性白細胞滲入棘細胞之間真皮上部血管擴張充血有中度中性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多於生後4~10天發病。為表皮內角質層下的大皰,皰液內含有許多中性粒細胞和球菌,皰底棘層有海綿形成和很多中性粒細胞滲入。真皮上部是非特異性炎症改變。在面軀幹和四肢突然發生大皰,由豌豆大到核桃大,大小不等。皰液初呈淡黃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皰液變混濁,皰底先有半月形積膿現象以後膿液逐漸增多,但整個大皰不全化膿,因而出現水膿皰的特徵。皰周圍無紅暈壁較薄,易於破裂,破後露出鮮紅色濕潤的糜爛面上附薄的黃痂,痂皮脫落後遺留暫時的棕色斑疹,消退後不留痕跡病變發展迅速數小時1~2天即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損。開始無全身症狀,以後可有發熱和腹瀉。

併發症

重症者可有黏膜受累、並發癤腫或有全身症狀,如發熱腹瀉體弱、消瘦貧血等有的並發敗血症、肺炎或腦膜炎等。

診斷

根據膿皰的特點、部位接觸傳染、蔓延迅速等較易診斷。

鑑別診斷

新生兒膿皰瘡新生兒膿皰瘡
根據臨床特點及患兒年齡,不難診斷。但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1、水痘:基本損害為散在向心分布的綠豆至黃豆大水皰,繞以紅暈部分水皰可有臍凹,化膿與結痂現象甚輕可侵及黏膜,部分患兒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2、急性全身發疹性膿皰病:為一過性的無菌性膿皰病,患兒多有服藥或感染史。基本損害為全身紅斑基礎上出現密集的表淺小膿皰,皰液稀成批出現,後期似剝脫性皮炎,表現可有發熱38~39℃,但病程短,病情有自限性,經對症處理後可自然痊癒。
3、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大皰內容澄清,水皰多發生於手、足等易受外傷及摩擦的部位。常有家族史。
4、新生兒剝脫性皮炎可能是本症的嚴重類型。常發生於出生後1~5周的嬰兒,皮損特點為瀰漫性潮紅,在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性大皰。迅速擴張,Nikolsky征陽性,口腔及眼結膜常被累及,全身症狀嚴重。

本病應注意和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及新生兒剝脫性皮炎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對新生兒注意清潔衛生,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嬰兒室要經常消毒,患兒尿布衣被要進行消毒,非工作人員嚴禁進入嬰兒室,室內注意通風散熱。

2、抗生素及早套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黴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苯唑西林(新青黴素Ⅱ)(先鋒黴素Ⅴ)頭孢唑林及(先鋒黴素Ⅵ)頭孢氨苄、紅黴素等。

3、支持治療加強支持療法,多次少量輸全血、新鮮血漿

4、局部治療在無菌情況下剪除已破的皰膜,外用0.05%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或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溶液濕敷或清洗瘡面瘡面清潔無膿液時可外敷1%新黴素軟膏5%紫草10%生地榆油膏或0.1%利凡諾氧化鋅油膏。有膿液時可酌用膿皰瘡泥膏亦可套用新黴素軟膏或紅黴素軟膏桿菌肽軟膏等。
5、全身治療,及早給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或頭孢菌素類等,並給予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或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等。

預後預防

新生兒膿皰瘡新生兒膿皰瘡
一般預後良好經局部和全身及時正確治療都能痊癒。頑固難治者應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

經治療後一般7~10天可痊癒,部分患兒未及時治療者,重者可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甚至死亡;或病程可綿延數周乃至數月之久年長兒童2%的患兒可繼發急性腎炎。

1、嬰兒室中加強檢查嬰兒是否有膿皰瘡皮損,一經發現患本病的嬰兒,應及時隔離治療。

2、嬰兒室中加強檢查,工作人員一旦發現有帶菌者應立即調離並治療以杜絕傳染源。

3、應對患兒的衣服、尿布、玩具、臥具、換藥用具、敷料等進行徹底消毒,必要時關閉該嬰兒室,待重新消毒後再予開放。
4、凡患有化膿性皮膚病的醫護人員或家屬,均不能與新生兒接觸。

兒科疾病

兒科病就是兒童易患疾病的統稱。比如腸胃疾病,營養不良,呼吸疾病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