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頭大翠鳥

斑頭大翠鳥

斑頭大翠鳥(學名:Alcedo hercules)為翠鳥科翠鳥屬的鳥類。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斑頭大翠鳥斑頭大翠鳥

斑頭大翠鳥--Blyth's Kingfisher

學名--Alcedohercules

中文學名:斑頭大翠鳥
拉丁學名:Alcedohercule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佛法僧目
科:翠鳥科
屬:翠鳥屬
命名時間:Laubmann,1917
英文名稱:Blyth'sKingfisher

鳥種描述

斑頭大翠鳥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的鳥類,中等體型(23厘米)具艷藍色及棕色的翠鳥。形似普通翠鳥明顯為大,上體主要為黑褐色,渲染藍綠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綠色縱線,耳羽藍色,胸和腹栗色,頭和頸黑色,與普通翠鳥的區別為眼前及眼下具皮黃色點斑,頸側具皮黃色條紋。

虹膜-褐色;

嘴-黑色,雄鳥嘴基偏紅;

腳-黑色。

叫聲特點

似普通翠鳥嘰嘰作叫但聲較深沉。

生活習性

斑頭大翠鳥栖於多樹的河溪、低地以及小山丘。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岩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有時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印度東北部、緬甸、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分布

斑頭大翠鳥分布圖斑頭大翠鳥分布圖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斑頭大翠鳥(Alcedo hercules)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中國有分布在我國的分布以往僅知見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和海南島的局部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於廣東北部(車八嶺)和江西西南部(九連山)相繼出現採集記錄和連續的目擊記錄,本世紀初又有報導該種見於廣西東北部(花坪)、中南部(十萬大山)和西南部的中越邊境地帶,並於近期發現其分布遠及福建西北部的邵武。據此,可以認為斑頭大翠鳥在我國南方相當一些地區也應有分布。

形態特徵

(圖)斑頭大翠鳥斑頭大翠鳥

斑頭大翠鳥與普通翠鳥極相似,只是個體較大。身長22cm。

1、上體主要為黑褐色,渲染藍綠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綠色縱線;耳羽藍色;胸和腹栗色。頭和頸黑色,每枚羽毛端部翠藍色,具反光;背、腰、尾上覆羽亮藍色,背、腰較淺,尾上覆羽較深,尾上覆羽較長,達尾羽端部;尾羽黑褐色,端部深藍色。翼黑褐色,次級飛羽和所有覆羽的外羽片均具綠藍色羽緣。眼先黑色;眼下白色;耳羽翠藍色。頦、喉蛋黃白色;前頸、胸、腹、尾下的覆羽深棕色。虹膜血紅色;嘴黑色,雌鳥下嘴基部淡紅色;跗蹠和趾珊瑚紅色。

2、個體比較大,特別頭部。耳後沒有橙色耳羽。嘴粗直,長而堅,嘴脊圓形;鼻溝不著;翼尖長,第1片初級飛羽稍短,第3、4片最長;尾短圓;頭大頸短,翼短圓,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長大而尖,嘴峰圓鈍,腳甚短,趾細弱,第4趾與第3趾大部分並連,與第2趾僅基部並連。尾脂腺被(冉羽)。兩側存在烏喙骨,胸骨後緣有4個缺刻,胸骨柄單純為外棘所成。

3、頭頂、頸、頭側淺黑色,各羽均具亮藍色橫斑;耳羽淺黑色,具銀藍色條紋,頸側具皮黃色條紋。背和腰具淺藍色光彩;尾淺黑,沾藍綠色;翼淺黑,內側飛羽沾藍綠;小、中覆羽淺黑色,具亮藍色斑點,大覆羽、外側飛羽黑色,羽緣藍色,肩黑褐色。喉白,其餘下體棕栗色。棲於溪旁樹枝上。

生活繁殖

營巢於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卵直接產在巢穴地上。每窩產卵6~7枚。卵色純白,輝亮,稍具斑點,大小約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窩;孵化期約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鳥餵雛。以、蝦、軟體動物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