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癖

收藏癖

收藏癖,也稱儲物癖(hoarding),又稱強迫性儲物症、囤積症、科利爾兄弟綜合症,患有此病的人害怕扔掉東西,瘋狂地儲藏物品,是一種心理疾病。

基本信息

簡介

收藏癖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種心理症狀,是指違背常情地到處蒐集與收藏並無多大用處的物件,尤其是廢舊物品,不僅把家中早已不用的廢舊物品視若珍寶收藏起來,而且還把別人丟棄的廢舊物品認真收集起來加以珍藏,蒐集和收藏過程中會有一種莫明的滿足感。雖屢遭家人指責,但仍欲罷不能。

正常老年人出於節儉而收藏舊物則不屬於收藏癖的範疇。

詞語來源

小時候收藏的各種卡片小時候收藏的各種卡片
1947年3月21日是個星期五,警察在紐約市哈林區的一幢有3層樓的豪宅中,發現了被餓死的蘭利·科利爾,3個星期後才又發現了他的哥哥,已經死亡的霍默·科利爾。

之所以花費了如此長的時間,是因為科利爾兄弟的別墅里密不透風,堆滿了各種雜物:報紙、破爐子、舊鋼琴、停產汽車……總計170噸廢棄物。

兄弟倆用雜物在家裡建起了一道屏障。即便你是聯邦特派員,即便你有州政府頒發的驅逐令,只要你敢動這些“寶貝”,他們也會大發雷霆。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最短時間內細心地把廢棄物填回原位,並循循善誘地告訴你,這些設計簡陋的口腔清潔廣告和16歲時穿過的褲衩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何等重要。

特點

各色各樣的彈珠各色各樣的彈珠
儲物症患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肯扔東西,他們通常十分抗拒別人的幫助,對於亂糟糟的環境也視而不見。上世紀70年代的破木箱、80年代的舊家具、90年代的老式腳踏車,以及分不清年月的報刊雜誌……這些雜物擠滿了阿美原本挺寬裕的兩個大陽台。“這些東西其實是破爛兒,可是我就是不想扔,只要看到它們在那裡,我就能安心。”

事實上,這種行為並不罕見。研究結果表明,儲物症在美國的機率約為2%~5%,只是大多數人並不視其為疾病,更不了解其中的病理。

通過對強迫性儲物症患者的大腦進行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喜歡囤積物品的人通常在處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他們通常容易走神、專注力不足同時活躍過度。而儲物症患者所面臨的問題,遠非被人嘲笑邋遢這么簡單。

病因

在《囤積是種病》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位艾琳女士。她幾乎是乞求著要成為儲物症的研究對象,時年53歲的艾琳有一雙兒女,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兼職銷售助理。她在自己的房子裡居住了20餘載。整整幾年間,她的工程師丈夫始終在勸說她清理掉家裡的雜物,然而雜物增增減減,卻從未被徹底收拾乾淨。最終,丈夫向她下了通牒:要么扔掉雜物,要么分開。艾琳始終不忍心下手整理,所以丈夫離開了。

事實上,許多儲物症患者的行為都帶有明顯的主題,比如懼怕浪費、經不住誘惑,或依賴物品帶來的舒適和安全感。

患者:對未來信心不足

當36歲的蘇珊被問到為什麼留著所有的衣服時,她趕緊辯解說:“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們會重新流行,也許我還能再穿上它們。”

“這種反應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現。”法國心理學弗朗西斯科·維耶羅解釋說。對未來可能產生的物質匱乏感到憂心忡忡,讓人產生“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慮和危機感。法國的大學教授凱薩琳娜·伍維琳提示說:“那些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相信,在未來發生危機時自己能找到解決辦法,因此放棄多餘之物自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

另一些人則是在他們痛失愛人之後開始儲物的,他們把保存死者生前的遺物當做“讓他們留在身邊”的一種方式。他們要在自己的周圍建立一道屏障,好讓自己同周圍的世界相隔絕。

心理:拋棄帶來的恐懼

磁帶各種明信片
2歲~5歲的小孩子很少會扔掉他們的玩具和日用品,哪怕是掉了眼睛的布娃娃,或者是舊得發黃的小床單。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逐漸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對於任何形式的拋棄行為都感到恐懼。

同樣,不願扔東西的痛苦也源於拋棄這一行為本身,而不是出於對那些東西的喜愛。“有些人在拋棄了某些東西之後,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恐懼,感覺是自己生生破壞了一段關係。”弗朗西斯科·維耶羅補充說。好像不僅僅是某個東西被我們拋棄了,更像是我們的一段人生,以及送給我們這個東西的人也被無情地拋棄了。

有些人強調那些“擁有物”的心理意義,拒絕丟棄曾經擁有的一切。他們喜歡說“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者“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構成了現在的我”。就像31歲的瑪莎。

“看看我亂糟糟的抽屜里有什麼?用過的火車票,中學的美術課本,舊舞鞋,一個已經殘破不堪的玩偶。沒人知道它們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但我希望以後總能看到它們。”

留著過去的物品來證明自己曾經的存在,或者某些能力和價值,似乎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方式。

與此相反,內心世界豐盈多彩的人們,自我的確認感並不依賴實際的載體,也就更喜歡在現實環境中保留一些遐想的空間。

研究

能力超凡的患者

磁帶磁帶
不少儲物症患者都是聰明絕頂的人,這絕不是機緣巧合。研究者蘭德·弗羅斯特認為,雖然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它的發生很可能源於一種超凡的能力。

每樣物品對於儲物者來說都包含非常豐富的細節:一般人在翻閱雜誌文章時往往對封面的色調視而不見,但儲物者卻可以注意到色調在舒緩情緒方面的特殊作用。此時,這本雜誌的意義便被放大了。

從這一點來說,儲物者眼中的周圍環境會更加豐富多彩。

對待患有儲物症的人,一意孤行地扔掉他們的“寶貝”是件非常不理智的事情,這樣做只能加劇他們的被排斥感,從而導致他們更加高效地收集廢棄物。

曾經有媒體報導,一位藝術家在勸阻母親放棄儲物無果的情況下,索性為其開辦了一場老舊物品展覽,印有紅雙喜的鐵臉盆、大大小小的肥皂、破舊的床單……這些無用武之地的物品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羞辱一個人永遠不是解決方法”,美國密西根州專業統籌師斯坦利說,他在接受心理健康顧問培訓。“如果你希望抓住機會,讓你的努力見效,就必須尊重別人。”

有些願意進行治療的儲物症患者發現,抗抑鬱藥物──具體來說,是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有助於控制情緒。認知行為療法也有助於改變儲物症患者對個人物品的想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