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文化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
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製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鏇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乾、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冬粉、香蔥等配料。
客家在南遷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漸養成一種堅韌耐勞、向外發展、敢於冒險的品格。正是這種品格,給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尋找新天地的原動力。擂茶的品格與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於徵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品之,呈優雅閒適之情,增粗獷豪邁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寶,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種飲食文化,無不是生活哲學的一種詩化,一種啟迪。

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葷素各異加不同的佐料和藥物,但製作過程基本是一樣的。春夏濕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據中醫驗證,從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製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後回 來喝 上幾碗,一天的辛苫便煙消雲散。客人遠道而來,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腦,充飢益體。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葷擂茶用冬季醃藏的生豬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煎豆腐、粉乾、香蔥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則用淨茶油拌佐料,然後加熟花生米、綠豆、糯米飯、地瓜粉條、粉乾等。

石壁之擂茶是女人們柑互交往、互增感情的一種好方式。每當農閒季節,女人們便聚在一起,你拿粉乾,我拿花生,她拿豬油,在某家歡聚。尤其外鄉客人來到,制好一缽好擂茶,邀上眾姐妹來陪伴,每人端上一碗,隨意坐著、站著、蹲著,邊吃邊敘家常、滿屋歡聲笑語,顯得親切熱鬧,把客家祖地好客的禮俗,體現得恰到好處。

請喝擂茶是將樂傳統的社交手段。每過婚嫁壽誕、喬遷之喜、親朋聚會、鄰里串門,常以擂茶相待。誰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長便會請老師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導師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還有糖果、餅乾、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場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樸的風俗書。一張張桌子排開來,男女老少團團圍中。這邊客人喝著茶,說今論古,談笑風生;那邊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缽內有節奏地鏇轉擂動,時而像高山流水,時而似鸞鳳和鳴,構成一幅立體的民俗風情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而將樂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