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現象

拉美現象

拉美現象就是一個有增長,但是沒有發展的現代化;是一個多數人不能過上幸福日子的現代化,或者說是一個少數人能過上幸福日子的現代化,這就是拉美現象。

基本信息

特徵

拉美現象拉美現象
第一 國家的財富利益的特權由政府控制;
第二 中產階級發展不起來。中產階級發展不起來,是指中產階級在 10 - 15 %之間徘徊,而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的比例一般在 80 %以上。
第三 多數人不能進入現代化,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嚴重的問題,甚至還會引起社會的動盪。

現象簡介

拉美現象拉美現象
拉丁美洲為西半球的主體。除去加、美外,從墨西哥到中美洲6國、加勒比海諸國及南美洲12國,共34個國家,大都講西班牙、葡萄牙語,故稱拉丁美洲國家。拉美總面積兩千多萬平方公里,比我國大一倍多,人口5.4億,不及我國一半,但自然資源卻比我國豐富多了。僅有世界8%的人口,卻擁有27%的淡水, 40%的森林生物量
自19世紀20年代,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後,拉美就成了美國的後院。上世紀50年代起,經濟開始發展,如巴西、墨西哥等,連續30年保持6%~7%的年均增長速度。到1980年時,人均GDP,墨西哥達1316美元,巴西1925美元,智利2057美元,阿根廷超過4000 美元,各國大體上超過1000美元。但從此就一蹶不振,經濟成長乏力,其後20年中基本維持在1%~2%的低速增長,而貧困差距日益擴大,治安混亂,社會失衡,政局動盪。
1980年到2002年的22年間,拉美貧困人口從1.35億增至2.14億,占總人口的43%,赤貧人口占到18.6%。占總人口30%的最窮人,僅占國民收入的7.5%,而占10%的最富人,卻占國民收入40%。巴西10%最富人的收入,比10%的最窮人的收入要高出65.8倍,基尼係數高達0.6,其他國家也達0.5。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後,更使一半人口貧困化,連富裕的中產階層,也有300萬淪為貧困。
治安陷入混亂。巴西近20多年來,暴力增加1.3倍,每年50萬人死於兇殺。里約熱內盧每月有500家商店遭搶劫。每年因暴力損失達400億美元。
社會誠信一落千丈。各式各樣的欺詐、造假賣假、盜版、貪污腐敗、黑社會團伙等層出不窮。
大批破產農民湧入城市,城市人口高達78%。高樓大廈的陰影,籠罩著大片貧民窟。失業率居高不下,2002年阿根廷高達25%,其就業人口中有一半稱作“黑工”。這些人工資只有正常的一半,沒有醫療保險,沒有退休、養老等社會保障,更沒有法定的帶薪休假日。
自然環境也日益惡化。森林每年損失740萬公頃。全球每年損失的森林生物量,一半以上在拉美。
這種經濟快速發展,在人均越過GDP1000美元後,就出現經濟與社會嚴重失衡,經濟不前,貧富分化,社會動盪,人與自然不和諧等現象,可稱之為“拉美現象”,也有人稱“拉美化”。如今已成開發中國家的前車之鑑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