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娥

恆娥

恆娥,嫦娥的本名,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亦作姮娥。

人物簡介

姮娥
恆娥,即嫦娥。本作恆娥,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常娥,亦作嫦娥。中國神話中的人物,后羿之妻,因偷食不死之藥而奔月。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
有人認為嫦娥就是道教中的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據考證最早見於戰國晚期的《歸藏》,西漢時的《淮南子》和東漢時的《靈憲》中均有記載。
《淮南子·外八篇》記云:“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托與妲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欲配飛升之藥,重回人間焉。”
《淮南子·覽冥訓》則記載:“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靈憲》中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化為蟾蜍”。這是對嫦娥偷藥的懲罰。嫦娥變成蟾蜍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西晉時,蟾蜍演變成了白兔,並成為嫦娥的“寵物”。由於怕嫦娥寂寞,人們後來又陸續加進了吳剛、月桂樹、廣寒宮,嫦娥也從最初的蟾蜍變為廣寒仙子。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寄託了古人飛月的美好願望和對宇宙的好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