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

青娥:在古典文學裡,指與女性有關的一些意象。一是指青女,也就是主司霜雪的女神;二是指美麗的少女,如明代夏完淳《青樓篇與漱廣同賦》:“長安大道平如組,青娥紅粉嬌歌舞。”;三是指娥眉。

基本信息

詞意

1、司霜雪之神

1.即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
明代劉基 《鍾山作》詩之十一:“ 青娥不分秋容寂,故染楓林似老人。”
明代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恨封姨欺花偏緊,怨青娥侵荷忒勁。”

2、美麗少女

.指美麗的少女。
唐朝王建 《白紵歌》之二:“城頭烏棲休擊鼓,青娥彈瑟白紵舞。”
元代李材 《海子上即事》詩:“少年勿動傷春感,喚取青娥對酒歌。”
明代夏完淳 《青樓篇與漱廣同賦》:“ 長安 大道平如組,青娥紅粉嬌歌舞。”

3、黛眉

唐朝韋應物《擬古詩》之二:“娟娟雙青娥,微微啟玉齒。”

《聊齋志異》—《青娥》

原文

霍桓字匡九,晉人也。父官縣尉,早卒。遺生最幼,聰惠絕人,十一歲以神童入泮。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甥舅焉。
同里有武評事者,好道,入山不返。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父既隱,立志不嫁,母無奈之。一日,生於門外瞥見之。童子雖無知,只覺愛之極,而不能言;直告母,使委 禽焉。母知其不可故難之,生鬱郁不自得。母恐拂兒意,遂托往來者致意武,果不諧。
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會有一道士在門,手握小鑱長裁尺許,生借閱一過,問:“將何用?”
答云:“此劚藥之具,物雖微,堅石可入。”生未深信。
道士即以斫牆上石,應手落如腐。生大異之,把玩不釋於手,道士笑曰:“公子愛之,即以奉贈。”
生大喜,酬之以錢,不受而去。持歸,歷試磚石,略無隔閡。頓念穴牆則美人可見,而不知其非法也。更定逾垣而出,直至武第,凡穴兩重垣,始達中庭。見小廂中尚有燈火,伏窺之,則青娥卸晚裝矣。
少頃燭滅寂無聲,穿墉入,女已熟眠。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女郎驚覺,必遭呵逐,遂潛伏繡褶之側,略聞香息,心愿竊慰。而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
女醒,聞鼻氣休休,開目見穴隙亮入。大駭,暗中拔關輕出,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則見一總角書生酣眠繡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遽起,目灼灼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
眾指為賊,恐呵之。始出涕曰:“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眾又疑穴數重垣,非童子所能者。
生出鑱以言異,共試之,駭絕,訝為神授。將共告諸夫人,女俯首沉思,意似不以為可。眾窺知女意,因曰:“此子聲名門第,殊不辱玷。不如縱之使去,俾復求媒焉。
詰旦,假盜以告夫人,如何也?”女不答。眾乃促生行。生索鑱,共笑曰:“騃兒童!猶不忘兇器耶?”生覷枕邊,有鳳釵一股。陰納袖中。已為婢子所窺,急白之,女不言亦不怒。一媼拍頸曰:“莫道他騃,若意念乖絕也。”乃曳之,仍自竇中出。
既歸,不敢實告母,但囑母復媒致之。母不忍顯拒,惟遍托媒氏,急為別覓良姻。青娥知之,中情皇急,陰使腹心者風示媼。媼悅,托媒往。會小婢漏泄前事,武夫人辱之,不勝恚憤。媒至,益觸其怒,以杖畫地,罵生並及其母。媒懼竄歸,具述其狀。生母亦怒曰:“不肖兒所為,我都懜懜。何遂以無禮相加!當交股時,何不將盪兒淫女一併殺卻?”由是見其親屬,輒便披訴。女聞愧欲死,武夫人大悔,而不能禁之使勿言也。女陰使人婉致生母,且矢之以不他,其詞悲切。母感之乃不復言,而論親之媒,亦遂輟矣。
會秦中歐公宰是邑,見生文,深器之,時召入內署,極意優寵。一日問生:“婚乎?”答言:“未。”細詰之,對曰:“夙與故武評事女小有盟約,後以微嫌,遂致中寢。”問:“猶願之否?”生靦然不言。公笑曰:“我當為子成之。”
即委縣尉教諭,納幣於武。夫人喜,婚乃定,逾歲娶女歸。女入門,乃以鑱擲地曰:“此寇盜物,可將去!”生笑曰:“勿忘媒約。”珍佩之,恆不去身。女為人溫良寡默,一日三朝其母,余惟閉門寂坐,不甚留心家務。母或以吊慶他往,則事事經紀,罔不井井。年餘生一子孟仙,一切委之乳保,似亦不甚顧惜。又四五年,忽謂生曰:“歡愛之緣,於茲八載。今離長會短,可將奈何!”生驚問之,即已默默,盛妝拜母,返身入室。追而詰之,則仰眠榻上而氣絕矣。母子痛悼,購良材而葬之。
母已衰邁,每每抱子思母,如摧肺肝,由是遘病,遂憊不起。逆害飲食,但思魚羹,而近地則無,百里外始可購致。時廝騎皆被差遣,生性純孝,急不可待,懷資獨往,晝夜無停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兩足跋騎,步不能咫。後一叟至,問曰:“足得毋泡乎?”生唯唯。叟便曳坐路隅,敲石取火,以紙裹藥末熏生兩足訖。試使行,不惟痛止,兼益矯健。感極申謝,叟問:“何事汲汲?”答以母病,因歷道所由。叟問:“何不另娶?”答云:“未得佳者。”叟遙指山村曰:“此處有一佳人,倘能從我去,仆當為君作伐。”
生辭以母病待魚,姑不遑暇。叟乃拱手,約以異日入村但問老王,乃別而去。生歸烹魚獻母,母略進,數日尋瘳。乃命仆馬往尋叟,至舊處迷村所在。周章逾時,夕暾漸墜,山谷甚雜,又不可以極望。乃與仆上山頭,以瞻里落;而山徑崎嶇,苦不可復騎,跋履而上,昧色籠煙矣。蹀躞四望,更無村落。方將下山,而歸路已迷,心中燥火如燒。荒竄間,冥墮絕壁,幸數尺下有一線荒台,墜臥其上,闊僅容身,下視黑不見底。懼極不敢少動。又幸崖邊皆生小樹,約體如欄。
移時,見足傍有小洞口,心竊喜,以背著石,螬行而入。意稍穩,冀天明可以呼救。少頃,深處有光如星點。漸近之,約三四里許,忽睹廊舍,並無釭燭,而光明若晝。一麗人自房中出,視之則青娥也。見生,驚曰:“郎何能來?”生不暇陳,抱祛嗚惻。女勸止之,問母及兒,生悉述苦況,女亦慘然。生曰:“卿死年余,此得無冥間耶?”女曰:“非也,此乃仙府。曩時非死,所瘞一竹杖耳。郎今來,仙緣有分也。”
因導令朝父,則一修髯丈夫坐堂上,生趨拜。女曰:“霍郎來。”翁驚起,握手略道平素。曰:“婿來大好,分當留此。”生辭以母望,不能久留。翁曰:“我亦知之。但遲三數日,即亦何傷。”乃餌以餚酒,即令婢設榻於西堂,施錦裀焉。生既退,約女同榻寢,女卻之曰:“此何處,可容狎褻?”生捉臂不捨。窗外婢子笑聲嗤然,女益慚。方爭拒間,翁入叱曰:“俗骨污吾洞府!宜即去!”生素負氣,愧不能忍,作色曰:“兒女之情,人所不免,長者何當伺我?無難即去,但令女須便將去。”
翁無辭,招女隨之,啟後戶送之,賺生離門,父子闔扉去。回首峭壁鑱岩,無少隙縫,隻影煢煢,罔所歸適。視天上斜月高揭,星斗已稀。悵悵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號,迄無應者。憤極,腰中出鑱,鑿石攻進,瞬息洞入三四尺許。隱隱聞人語曰:“孽障哉!”生奮力鑿益急。忽洞底豁開二扉,推娥出曰:“可去,可去!”壁即複合。女怨曰:“既愛我為婦,豈有待丈人如此者?是何處老道士授汝兇器,將人纏混欲死?”生得女,意願已慰,不復置辯,但憂路險難歸。女折兩枝,各跨其一即化為馬,行且駛,俄頃至家。時失生已七日矣。初,生之與仆相失也,覓之不得,歸而告母。母遣人窮搜山谷,並無蹤緒。正憂惶所,聞子自歸,歡喜承迎。舉首見婦,幾駭絕。生略述之,母益忻慰。女以形跡詭異,慮駭物聽,求即播遷,母從之。異郡有別業,刻期徙往,人莫之知。
偕居十八年,生一女,適同邑李氏。後母壽終。女謂生曰:“吾家茅田中有雉抱八卵,其地可葬,汝父子扶櫬歸窆。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無庸復來。”生從其言,葬後自返。月余孟仙往省之,而父母俱杳。問之老奴,則云:“赴葬未還。”心知其異,浩嘆而已。
孟仙文名甚噪,而困於場屋,四旬不售。後以拔貢入北闈,遇同號生,年可十七八,神采俊逸,愛之。視其卷,注順天廩生霍仲仙。瞪目大駭,因自道姓名。仲仙亦異之,便問鄉貫,孟悉告之。仲仙喜曰:“弟赴都時,父囑文場中如逢山右霍姓者,吾族也,宜與款接,今果然矣。顧何以名字相同如此?”孟仙因詰高、曾,並嚴、慈姓諱,已而驚曰:“是我父母也!”仲仙疑年齒之不類。孟仙曰:“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因述往跡,仲仙始信。
場後不暇休息,命駕同歸。才到門,家人迎告,是夜失太翁及夫人所在。兩人大驚。仲仙入而詢諸婦,婦言:“昨夕尚共杯酒,母謂:‘汝夫婦少不更事。明日大哥來,吾無慮矣。’早旦入室,則闃無人類。”兄弟聞之,頓足悲哀。仲仙猶欲追覓,孟仙以為無益,乃止。是科仲領鄉薦。以晉中祖墓所在,從兄而歸。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異史氏曰:“鑽穴眠榻,其意則痴;鑿壁罵翁,其行則狂;仙人之撮合之者,惟欲以長生報其孝耳。然既混跡人間,狎生子女,則居而終焉,亦何不可?乃三十年而屢棄其子,抑獨何哉?異已!”

評價

在蒲松齡筆下眾多浪漫的愛情篇章中,《青娥》是個獨特的存在。因為在以寫花妖狐媚的愛情故事而著稱的《聊齋志異》中,《青娥》一篇寫的卻是兩個俗世男女一見鍾情,歷盡曲折而終成眷屬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霍桓只是個十三歲的少年,因為少孤,加之聰慧過人,倍受母親寵愛,很少出門,十三歲仍不辨叔伯甥舅,偶爾看到美貌的青娥姑娘,“童子雖無知,只覺愛之極。”可是青娥一心學父慕仙,誓不嫁人。霍生對青娥的一見鍾情,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行思坐籌,無以為計”。偶爾有個道士自門前過,手中拿著一把小鑱,說是能砍磚石如腐土,霍生愛不釋手,道士索性以鑱相贈。誰知這段看似閒筆的贈鑱,卻引發了一大段曲曲折折的故事,正所謂“勺水興波”。以具體的、細小的、帶有一定偶然性的生活事件為導火索,輾轉生髮,繁衍鋪排,引發出波浪相接、濤峰觸天的故事情節,是古代小說常用的生髮情節的方法。蒲松齡筆下的情節高潮,很多都發端於“勺水”。如《促織》一文借一隻小小的蟋蟀,演繹出成名一家百轉而千回的悲歡故事,成為聊齋中的名篇佳作。而《青娥》中的道士贈鑱,同樣是借勺水生洪波,從此設下伏筆,令一個小鑱生髮出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
霍生好奇地拿著小鑱到處試,只見手到之處磚石紛紛“應手落如腐”。忽然想到,如果用它鑿開武家的牆,不是可以見到日思夜想的青娥姑娘了嗎?等到夜深人靜,他鑿開兩重牆來到武家,俟青娥睡熟,便“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女郎驚覺,必遭呵逐,遂潛伏繡榻之側,略聞香氣,心愿竊慰。而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看到此處,讀者不禁啞然失笑。原以為他上人家姑娘的秀榻,會有什麼輕薄之舉,誰知他卻酣然入夢。僅此一筆,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年形象就躍然紙上,頓時令人心胸滌盪,耳目一新。作者在此採用限知視覺,從霍生的眼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等到夜深入靜,翻牆穿戶,歷盡辛苦,來到青娥房中的情景,讓讀者如臨其境。
霍生童心無邪,看到喜歡的姑娘,就已經心滿意足,絲毫不知深夜人人香閨,上人繡榻有什麼不妥,竟然趴在青娥身邊酣然睡去。這樣的情景令讀者忍俊不禁,同時也忍不住為他著急。作者卻並不著急,從容運筆,變幻視角,轉從青娥的角度寫起。青娥是個什麼樣的姑娘,值得霍生如此行為呢?作者只在前文提過一句,說她“年十四,美異常倫”,給讀者留下的是一個模糊的印象。人物的性格只有在事件衝突之中,才能充分凸現出來,蒲松齡深明此理。“女醒,聞鼻氣休休;開目,見穴隙亮人;大駭,暗搖婢醒,拔關輕出,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青娥不是神女,未能末卜先知,深夜夢醒,發現身邊有人,必定吃驚不小。這裡,作者借青娥之眼,僅用“女醒”、“開目”、“大駭”幾個動詞,寥寥幾筆,就將當時的緊張場面渲染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一連串貼切傳神的動詞,“醒”“聞”“開”“見”“暗搖”“輕出” “敲窗”“喚”,將一個臨危不亂、沉著機智的少女形象立刻描繪得神采飛揚。而霍生的天真稚氣,渾然不覺,正和青娥的機智慧絕相映成趣。青娥已經攜家人僕婦,打著火把,手持棍棒,來到床前,霍生還酣眠未醒。蒲松齡偏在此緊急處使用緩筆,細細展開,不僅令讀者緊張到極點,同時也使人物在衝突中的行為舉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娥、霍生的形象於此躍然紙上,活靈活現。這樣寫人,比起一般小說中單純的著眼於情節自身的驚險,顯然高出一籌。
不知不覺中,作者又變幻了視角,這時候讀者面前的景象不是青娥眼中的,也不是霍生眼中的,而是眾僕婦婢女們眼中的。“則見一總角書生,酣眠繡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遽起,目灼灼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燈光之下,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書生,睡得正香,全然不知身處危局,等到眾人推他,這才猛地爬起來,意識到身在何處,睜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不知所措。大概他半夜忙碌,只想著怎么見到青娥,卻沒想過被抓的後果吧。不過正因為沒想過,也並不覺害怕,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絲毫不知世事艱險。但他畢竟是個小孩子,眾人恐嚇之下,就哭著說了實話,“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此語稚氣十足,聽者不禁會心一笑,也大大鬆了一口氣。
這裡直接從眾僕婦之眼寫霍生,卻不曾提青娥的反映。直到眾人要將這事告訴夫人,才寫“女俯首沉思,意似不以為可”。只此一筆,青娥的心態就躍然紙上了。眾人猜度她的意思,說霍生門第不低,不如放他回去遣媒前來。青娥的反映怎樣呢?作者只寫了三個字:“女不答”。和方才一醒之下的機智果斷相比,在眾人面前的青娥顯得沉靜寡言,含而不露。作者用以表現她的文字,簡直是惜墨如金。可是越是如此,青娥作為深閨女子,聰慧機智、不聲不響的保護情郎的行為才越顯得合情合理。如果說剛開始她發覺床上有人時感到的只是“大駭”的話,那么眼前這個少年的痴情和勇敢分明令她心動了。相比霍生的一團稚氣,她要成熟冷靜得多,也深知此事的嚴重後果。如何在眾人面前不失身份,又能表達自己的意圖,實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作者正是通過“俯首沉思”“不答”“不言亦不怒”這幾個看似簡單的詞語,來刻畫她微妙複雜的心理活動的。雖惜墨如金,卻繪心如畫。青娥的含蓄又反襯出霍生的一派率真坦然,作者正是藉此又為霍生的形象補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原來他不但有鑽穴眠榻的痴情,還別有臨危不懼的勇敢和從容。
在描寫霍生鑿穴眠榻的整個過程中,作者的視角屢次轉換,先從霍生的角度寫怎么穿牆人室,再從青娥的角度寫如何發現他,最後落腳到從眾人的眼中去描寫霍生被叫醒後的反映。霍生被發現,並不寫他怎么想,青娥怎么想,而是借眾人的幾句戲言體現他的性格。而霍生和青娥這兩個凡夫俗子的愛情傳奇以這樣的方式拉開序幕,和《聊齋志異》中那些花妖狐媚們接吻擁抱、肌膚相親的愛情故事相比,這樣纖塵不染的至純真情,顯然與眾不同,卻又合情合理。聊齋先生的寫情之筆,真可謂高妙不俗。
霍生經過一夜辛苦的歷險,終於獲得美人的芳心,似乎只要再次遣媒前往,美滿姻緣就在眼前了。可是作者偏又在此生出無數波瀾。先是他的母親害怕再次碰壁,不願再上武家提親。急中生智的青娥悄悄遣心腹丫鬟“風示媼”。霍母一聽之下自然欣喜,趕緊遣媒前往。誰知媒人興沖衝來到武家,卻被罵將出來。原來是一個好事的小婢將前事泄漏,武夫人正氣得“以杖畫地,罵生並及其母”呢。媒人逃回霍家“具敘其狀”,霍母受辱,怒從心起,逢人就說此事。青娥成了人們眼中的淫女,“愧欲死”。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但出乎青娥的意料,也出乎讀者的意料。武夫人很後悔,可是對女兒的處境也毫無辦法。還是青娥自己悄悄派人致信霍母,終於打動霍母,“不再復言”。可是兩家論親之事,也就此擱淺。在這段曲曲折折卻終未成功論婚的過程中,青娥的機智多媒,卻得到了有力的刻畫。比之武夫人和霍母的衝動易怒,青娥對事情的冷靜處理顯然技高一籌。可是遺憾的是婚姻的自主權不在她自己手裡,哪怕霍生有穿牆之技,哪怕青娥再善於應對,也沒有辦法打破他們婚姻的僵局。故事發展到這裡,這個以一見鍾情開端的浪漫愛情故事再次陷人了絕境。可是,蒲松齡偏有生花妙筆,令其絕處逢生。原來霍生深得邑宰器重。一日,邑宰問及他的婚事,竟主動替他主婚,將青娥娶歸家中。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僅用數百字的篇幅,就將他們成婚的經過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便是蒲松齡層層追險,節節生奇,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情節藝術。層層追險的目的不僅是使情節本身波瀾迭起,具有傳奇性,便於充分體現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徵;更重要的是情節由險到夷的巨大落差,使讀者的審美感受由“驚極”發展到。“快極”,獲得充分的審美感受。這樣的手法本是三國、水滸等章回小說慣用的技巧,蒲松齡卻將其用在短篇文言小說的方寸之地中,令青娥和霍生的愛情屢次進入死地,但“處處為驚魂駭魄之文”,卻“筆筆作流風回雲之勢”,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種在很短的篇幅之內騰挪跌宕的功夫,不僅體現在青娥和霍生的故事中,也體現在《西湖主》 《王桂庵》 《促織》等篇章之中。
險象叢生的故事固然能使讀者目不遑瞬,心情激越,但是長時間的緊張,往往令人難以承受。哈斯寶在《紅樓夢》蒙文縮譯本第十八回的評點中說:“若兩場熱鬧連在一起,便不免吵擾,不能不使人耳噪眼乏,因此中間寫這一段恬靜雅音,特地使讀者有一番心曠神怡。”金聖歎謂此法,“有寒冰破熱,涼風掃塵之妙”。蒲松齡深得此妙。霍生和青娥成婚的過程曲折而緊張,婚後的生活,作者卻以散文的筆法,寫得閒散、舒緩而且簡略。生子,理家,閉門寂坐。這樣以簡略的語言敘述二人婚後閒適寧靜的生活,不但舒緩了前文情節的緊張,營造出了一種清靜的氛圍,給讀者以疏朗之感。同時,也為迎接下文又一次高潮的到來做了有效的映襯和鋪墊,這樣有張有弛,疏密錯落,始終給讀者以柳暗花明的審美感受。
青娥去世了,似乎故事也該結束了。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又是一番風景。霍生外出訪友,在山中迷失了方向,昏暗之中,一不小心墜下山岩,幾乎失掉性命。歷盡艱險爬進一座山洞,卻遇到了青娥。原來青娥並未去世,而是得道成仙了。夫妻相見,本大喜事,卻因為霍生要求與青娥同寢,被岳父認為有污仙府,一怒之下要趕他出去。霍生毫不示弱,竟針鋒相對地指責岳父道:“兒女之情,人所不免,長者何當伺我?無難即去,但令女須便將去。”這樣坦蕩狂傲的言詞,令岳父無言以對,只好答應送他夫妻離開。可是送到門口,父女卻閹戶而去,將霍生一人撇在門外。一夕之間,霍生迷路,墜岩,見妻復又失妻,轉眼之間,歷盡悲歡離合,酸甜苦辣,胸中自是百感交集,在這種情況下,霍生奮起自“腰中出鑱,鑿石功進”,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文筆搖曳變幻,不禁令人拍手稱快。這一段文字情節大起大落,有如瀑布飛泉,驚心動魄,有力地烘托出了霍生狂傲、痴情又不失機敏的性格。
霍生很快將岩石鑿開了三四尺,慌得岳父趕緊將青娥送出門來。青娥再次來到了霍生的身邊,埋怨道:“既愛我為婦,豈有待丈人如此者?”僅僅隻言片語,卻將她對霍生既愛又恨,又好氣又好笑的複雜心境描摹盡致了。文中,霍生兩次以饅鑿牆,都是為了看到青娥,但是兩次年齡不同,情勢不同,獲得的結果更不相同。這種“犯中求避”的情節處理藝術,不但充分揭示了生活本身的曲折性,作品的情節也顯得豐美有致;而且還起到了對比的作用。作者在兩次鑿牆中,同中見異,將霍生性格的變化巧妙地表現了出來。少年霍生的天真稚氣和成年霍生的狂傲執著都躍然紙上,非但絲毫未覺重複,反而互為補益,相得益彰。所以兩次鑿牆各有各的精彩,都成為全文的高潮所在。這不但顯示了蒲松齡對現實生活的熟悉,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準確把握,也顯示了他在情節構思上的無限經營。那隻神異的小鑱則是一個道具,將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演繹得跌宕起伏,曲折離奇。而讀者卻是讀到最後,方知此之妙。
青娥重回人間,一家人偕居十八年,送走了老人。又生了兒子。然後夫妻倆人再次杳然仙逝了。這段故事,作者徐徐道來,悠閒舒緩。如果說前面的情節波瀾起伏,峰浪觸天的話,此時的描寫則如“浪後波紋,雨後霾沐”,餘波漾漾,令人回味無窮。這樣“既使行文是一氣之下,連貫條暢,又有舒、緩、疾、徐之變”,令人讀來更覺行雲流水,興味盎然。如此結尾藝術,真正令人嘆為觀止。
青娥和霍生最終消逝在白雲仙鄉,杳無音信了,但是他們的形象卻躍然眼前,揮之不去。她們神秘浪漫的愛情故事,仍縈繞在我們心頭,餘韻如縷,裊裊不絕。這樣的藝術效果,自然是得益於蒲松齡伸縮抑揚、曲折變幻的情節結構藝術。

《東方project》人物

1.基本資料:

【名字】:霍青娥
【別稱】:青娥 娘娘
【種族】:邪仙
【能力】:能夠穿越牆壁的能力
【BGM】:古きユアンシェン(古老的元神)
【人際關係】:
物部布都(相識)
宮古芳香(手下)
豐聰耳神子(相識)
【登場作品】:東方神靈廟第四面BOSS

2.原作設定

原是憧憬道士的人類。
青娥年幼之時,其父因沉迷於道教而扔下她隱居山中了。
對父親留下的書籍產生興趣的她,一遍又一遍地翻閱書籍,變得憧憬
起道士來了。尤其喜歡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發誓有朝一日自己
也要變成仙人並與父親相見。
待成人後,青娥嫁入了名門霍家。儘管生活充裕,她卻未能捨棄成為
道士的夢想,每日鬱鬱寡歡。漸漸變得自閉,不願跟任何人說話了。
自那以後,又過了八年的某一天,青娥突然說要道別了。
家人都覺得很古怪,而青娥只是在自己的房間像平常一樣睡去,但再
也沒有醒來。
為此驚訝的家人悲痛不已,最終將生氣全無的她埋葬了。
然而,其實她並沒有死。
她在獨處時,使用從書中學到的法術,將竹棒偽裝成自己,演了一出
假死戲。家人埋葬的只是竹棒而已。
她捨棄世俗出奔了。沒錯,為了去到那令人憧憬的仙人的世界。
——自那以後又過了多久呢。
青娥作為仙人,已經擁有了一定實力。姿態也維持著年輕時候的樣子,
變得不老長壽了。
為此她做了不少忌諱之事。但這份努力並未得到蒼天認可,似乎成了
一名邪仙。青娥只要為了達成目的寧可欺騙家人,大概是這種性格在
作祟吧。
她熱心於推廣道教,因此興趣便是誇示自己的力量。但在這個國家中,
像她這種程度的道士仙人見怪不怪。於是青娥決定去沒有仙人的國家,
朝著那剛剛建立東邊之國。即是日本
當時在日本,自大陸傳來不久,漸漸得到推廣的佛教,正與信仰本地
神祗的神道教為了霸權之位而不斷引發衝突。
青娥心想「這是個好機會」,於是決定接近那時被認為是最有德望的
豐聰耳神子,傳達了道教的魅力。
政治上用佛教平息民眾,而當權者通過道教獲得超人之力便好,青娥
這樣灌輸著。
因道教崇拜自然,並且是多神教,因此與將當權者當做是神明後裔的
神道相性良好。而其最終目的是不老不死,對權力者而言,比起嚴肅
的佛教來說更具魅力。
神子稍微想了一下後,將提案拿到了原本是教敵的物部氏那裡去了。

3.二次設定

美足

4.Spell Card

- 第一張 -
邪符「ヤンシャオグイ」(normal)
邪符「養小鬼」
茅山道術中的一種控靈術,操縱孩童的冤魂作為自己的僕從或者增益自己的法力)
邪符「グーフンイエグイ」(hard/lunatic)
邪符「孤墳野鬼」(又作孤魂野鬼)
- 第二張 -
入魔「ゾウフォルゥモォ」 (easy/normal/hard/lunatic)
入魔「走火入魔」
- 第三張 -
降霊「死人タンキー」 (easy/normal)
降靈「死人童乩」
(童乩,音tǎng ki,閩南話。是道教儀式中,神明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即靈媒師、通靈師)
通霊「トンリン芳香」 (hard/lunatic)
通靈「通靈芳香」(又說銅鈴芳香)
- 第四張 -
道符「タオ胎動」 (easy/normal/hard/lunatic)
道符「道家萌芽」
- 第五張 -
道符「TAO胎動 ~道~」 (OverDrive)
道符「道家萌芽 ~道~」
(其大部分符卡都是漢語的直接音譯,其中也混雜著一些生僻的方言,可見神主的見聞之廣)

《滄海》之青娥

人物簡介

青娥是小說《滄海》中角色,作者為大陸新武俠領軍人物鳳歌。她乃西財神艾伊絲麾下精擅音律的美人,然在東西財神斗寶時不敵西城天部劫奴“聽幾”薛耳並因此傾心於薛耳,並與好姐妹蘭幽因情之故勇而背主轉投西城陸漸麾下與心上人薛耳共進退,後在陸漸谷縝率眾前赴滄海尋潛龍之時與蘭幽共同擔負起照顧姚晴一任,諸事皆了之後,青娥和心儀之人薛耳與蘭幽蘇聞香、其主陸漸姚睛三對新人同日成婚。

青娥檔案

姓名:青娥 【取自“秦青謳歌,韓娥繞樑”兩典故】
種族:胡人
性別:女
年齡:二八
隸屬:西財神艾伊絲下屬
丈夫:“聽幾”薛耳
身份:後為情背主轉投陸漸,為“聽幾”薛爾之妻
年齡:二八
發色:紅
相貌:生的玉艷花嬌,窈窕萬分,不僅容貌奇美,抑且修頸窄肩,細腰豐臀,婀娜生姿,俯仰勾魂
特長:秦青謳歌,韓娥繞樑,都不及其聲韻之美;細細歌唱時,清美無比,餘音繞樑,混不似來自人間,而似來自仙闕。

笛音繞樑

紅髮美人青娥手持一隻紅玉長笛,神色淒楚,飄然踱出,漫步走到江畔,迎著江風吹奏起來,笛聲嗚咽纏綿,引得山中雲愁霧慘,雲霧中若有鬼神浮動,嘈嘈江水,似也為之不流。
谷縝聽得舒服,不由贊道:“好笛藝,上比綠珠,下比獨孤。只是艾伊絲,你的能耐,不只是吹吹笛子吧?”綠珠,獨孤生都是古代吹笛高手。艾伊絲聞言冷哼一聲,說道:“那是當然。”
話音方落,笛聲漸奏漸高,一反低昂,清亮起來,眾人聽到,只覺風疾雲開,水秀山明,笛聲孤拔傲絕,渺於凡塵。眾人聽這女子吹出如此高音,無不刮目相看,但聽笛音越拔越高,行將至極,忽而轉柔,繚繞長空,似雄鷹徘徊。
樂音大作,那數十名俊美男女同時奏起手中樂器,高低起伏,曼妙動人,胡琴、琵琶、豎琴、風笛,另有許多奇門樂器,均是叫不出名目,絕非中土所有,演奏起來,或是開弓射箭,或是按紐多多,或是多管集成,音聲古怪,別具風情。但無論吹拉彈奏,高低起伏,眾樂器總是圍繞那支紅玉長笛,就如一群妙齡男女,圍繞一團篝火,踏足舞蹈,舞姿萬變,卻不偏離篝火半步,又如長短馬步各種兵士,圍繞一名統帥,隨其指揮,攻城略地。
因此緣故,眾人聽來,這合奏不但優美,更加新奇,無論東西之人,均是聽的如痴如醉,只盼這樂音永不要完。聽了半晌,那笛聲又變高昂,意氣洋洋,沖凌霄漢,有如一騎絕塵,將其他樂聲遠遠拋下,一時間,笛聲越響,其他樂聲則漸漸低沉,漸至於無聲無息,而那笛聲卻是越來越高,拔入雲中,破雲散霧之際,忽的戛然而止。至此一曲合奏才算作罷,然而笛消樂散,眾人心中音律仍是久久低徊,直到此時,才相信“餘音饒梁,三日不絕”並非古人欺誑。

滄海簡介

出版信息 開本: 16
出版日期: 2007-08
版次: 2007年8月第1版頁數: 256
ISBN: 9787536689992
國別: 中國大陸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精簡裝: 平裝
作者:鳳歌
小說簡介 現如今最具人氣、最受歡迎的新武俠小說之一。曾在《今古傳奇·武俠版》連載的長篇小說,作者鳳歌。雙主角陸漸和谷縝,鳳歌以其獨特的雙子星視角,闡述了不同人的世界,不同人的江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