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鎮

張集鎮

中國共有四個張集鎮分別是:鍾祥市張集鎮地處大洪山西南麓,素有“荊鍾北大門”之稱。全鎮面積290.9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張集鎮黨委2000年被荊門市授予“六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單縣張集鎮位於單縣東北部,是兩省(江蘇省、山東省)、三縣(單縣、金鄉縣、豐縣)交界處。張集鎮是革命老區。曾有“銀九區”的美譽。銅山縣張集鎮位於徐州市東郊10公里處的機場路兩側,面積159平方公里。虞城縣張集鎮位於古老的黃河之濱,是一座崛起的中原果都。該鎮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全鎮轄27個行政村。該鎮盛產的紅富士,獲國家農業部全國最大的“優質紅富士生產基地”稱號。

基本信息

鍾祥市張集鎮

張集鎮張集風光

張集鎮地處大洪山西南麓,鍾宜隨交界處,東鄰客店,南瀕溫峽,西連宜城,北交隨州,素有“荊鍾北大門”之稱。全鎮版土面積29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萬畝,山林面積32萬畝;全鎮轄28個行政村,116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5萬人;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97億元,農業產值0.8

億元,糧食總產量1.6萬噸,油料產量971噸,生豬出欄5萬頭,家禽出籠40萬隻,水產品產量1700噸,水果產量5000噸,香菇產量4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集鎮居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財政收入450萬元。2000年底在全市經濟發展排名中,位居第三名;鎮黨委2000年被荊門市授予“六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集鎮街道建設初具規模,集鎮功能不斷完善,水、電、路、訊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完成,集鎮路面全面硬化,鎮村組公路日趨完善,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移動通信網路實現全鎮覆蓋。社會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張集鎮鍾祥張集鎮

文化、教育衛生廣播事業發生了質的飛躍。文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站、集鎮文化活動中心、黨成校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民眾文化科技素質中起到巨大作用。全鎮16所中國小校全部達到上級普九驗收標準,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電視廣播設施配套完善,有線、衛星電視村村通工程在全鎮展開。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鎮80%的戶擁有機車,74%戶擁有拖拉機,彩電、冰櫃、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普及率達到90%以上。社會治安計畫生育工作等成效顯著,連續多年被上級組織評為先進單位。

經濟建設

張集鎮充分挖掘山區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畜禽、林果為主導的三大支柱產業。香菇從八十年代段木生產發展到代料生產,產業總規模達到年產400萬袋,年產乾鮮菇達到400噸,已形成了香菇、黑木

張集鎮張集鎮政府
耳、草菇、雙孢蘑菇等多系列品種的食用菌產業,產品遠銷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同時,大力引進外資投資經營,已基本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技術資金服務一體化的產業格局。

畜禽生產通過重點發展豬漁配套、雜交雞產業,逐步成為全鎮新的經濟成長點,全鎮豬漁配套生產專業戶達到650戶,精養漁池面積4700畝,年出欄生豬5萬頭,三元雜交優質率達到40%,同時發展美國斑點叉尾鮰、鱖魚甲魚等精品名優水產養殖,養殖面積達到1500畝,其中網箱精養100箱;雜交雞通過試驗示範、普及推廣,目前已達到15萬隻養殖規模。

林果業生產立足“長抓林果”的思路,目前全鎮基地總面積達到5萬畝,其中板栗3萬畝,柑桔1萬畝,梅李5000畝,茶葉3000畝。同時,立足本地特色產業優勢,張集鎮正在逐步建設荊門地區最大的香菇流通市場,建立地區級豬漁批發運銷中心及鍾宜隨交界處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單縣張集鎮

張集鎮位於單縣東北部,距離單縣縣城25公里,是兩省(江蘇省山東省)、三縣(單縣、金鄉縣豐縣)交界處。該鎮北鄰金鄉縣肖雲鎮司馬鎮,東鄰江蘇豐縣首羨鎮趙莊鎮,南接單縣終興鎮、西接時樓鎮。

張集鎮單縣張集鎮
張集鎮是革命老區。1941年,該鎮馬橋村曾為抗日民主政府湖西專區所在地,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曾有“銀九區”的美譽。1958年建張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張集鄉,2001年10月撤鄉改為張集鎮。

該鎮東西距離10公里,南北距離7.85公里,總面積78.5平方公里,人口5.2萬,轄25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基礎設施完善。公路四通八達,單魚路、單豐北路貫穿全境,終張路、張馬路、曹皇路,縱橫全境,即將開通的徐菏高速公路貫穿該鎮南部。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多媒體通訊、數據通訊四位一體,形成一流的綜合網路。供電設施齊全,電力供應充足。鎮內煤炭資源豐富,是省地礦局探明具有20.5億噸煤儲量的煤礦帶之一,縣委、縣政府已列採煤規劃。

該鎮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鎮兩處初級中學和八個國小中心點。該鎮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在重點學校配備了電腦、電視和圖書館。各學校引進了競爭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全縣農村中學中名列前茅。鎮衛生院新建門診樓2000多平方米,職工宿舍樓1500平方米,引進國內先進醫療設備,為廣大民眾的健康提供了醫療保障。全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經濟建設

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5年糧食總產達到3萬噸,其中小麥面積4.2萬畝,總產2.1萬噸,玉米1.5萬畝,總產0.75萬噸,大豆1萬畝,總產0.3萬噸,其它為0.85萬噸。棉花種植面積4萬畝,是單縣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總產1.26萬噸。大蒜面積3萬畝,已成為主導產業,總產3萬噸,西瓜1萬畝,總產3萬噸,圓蔥1萬畝,總產5萬噸。全鎮用材林1.2畝,林業蓄積量10萬方,森林覆蓋率為25.5%。畜牧業發達,養殖專業村13個,專業戶500戶。全鎮生豬存欄量6萬頭,青山羊存欄量13萬隻。有各類規模養殖場20餘個。

張集鎮榮譽
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內外合作,是張集鎮發展經濟的基本方針。近年來,該鎮提出了工業立鎮的指導思想,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為給企業創造一個落地的平台和發展的優良環境,該鎮建設了一個占地1000畝的經濟園區,並在單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征地200畝。現有宏翔紡織、誠森木業、興盛製衣等十餘家企業落地該經濟園區和單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全鎮有建材、棉花加工,麵粉加工,木材加工、製衣、建築等各類大小加工企業68家。

該鎮是單縣的邊陲重鎮,是兩省三縣交界地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該鎮以市場為依託,逐步形成了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的第三產業網路體系。全鎮形成了五個集貿市場,每逢集日,兩省三縣的商賈雲集,交易旺盛,市場繁榮,成為農副產品、工業產品的集散地。鎮駐地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街道四縱四橫,兩側新建樓房3200餘間,工商戶達到1600餘家。

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該鎮形成了以大蒜、圓蔥、辣椒種植為主的特色產業。全鎮年種植大蒜、圓蔥4萬畝,辣椒2萬畝。每年產優質大蒜3萬噸,優質圓蔥5萬噸,各品種辣椒10萬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毛莊村、汪樓村、徐樓村三個辣椒、圓蔥和大蒜購銷市場,所產的辣椒、圓蔥和大蒜遠銷南昌南京濟南壽光等地,並且還出口到東南各國。

銅山縣張集鎮

張集鎮位於徐州市東郊10公里處的機場路兩側,南接安徽宿縣、西靠隴海鐵路,北連京杭大運河,104國道橫貫東西,徐連、徐宿、京福三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面積159平方公里,人口6.8萬。

張集鎮銅山縣張集鎮
資源:大小山頭22座,有儲量可觀的黑色大理石資源,金屬礦產以銅、鋅、鎂、錳等為主。水資源豐富,有地下河流一條,水庫四座,優質礦泉水儲量高達1500萬立方米。

農業:該鎮是徐州市一線蔬菜生產基地。現有蔬菜大棚9000棟,蔬菜複種面積1.2畝,年產時鮮蔬菜5000萬公斤。經國家工商總局批准註冊的“維農”牌各類瓜菜,不僅暢銷國內,還成為俄羅斯人的盤中餐。兩個千頭奶牛示範基地,已形成5000頭優質奶牛飼養規模。

工業:該鎮是全國最大的金屬熔劑生產基地,全國鄉鎮最大的豆奶粉和麥片生產基地,江蘇省最大的低壓閥門生產基地和徐州市最大的石材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豆奶食品生產企業維維集團就座落該鎮。

適宜建設大型自來水廠和大規模的工廠化奶牛養殖、蔬菜深加工企業等。

虞城縣張集鎮

張集鎮虞城縣張集鎮
古老的黃河之濱,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崛起一座中原果都--------河南省虞城縣張集鎮。該鎮處於京九、隴海鐵路,310國道,105國道交匯的雙黃金十字架交通帶內,地理位置的天獨厚,鎮內柏油路四通八達,村村相連,全鎮轄27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230個村民組,農業總人口3.8萬人,耕地面積6.3萬畝,農田水利基本設施配套齊全,灌溉面積100%。農業種植結構布局合理,4萬畝紅富士長勢喜人,該鎮生產的紅富士,1997年獲國家農業部金獎和國際博覽會金獎,1998年獲國家農業部全國最大的“優質紅富士生產基地”稱號。年產量達1.2億公斤。

兩年以來,全鎮共修公路125公里,實現了全鎮鐵路公路網路化,公路總長可圍

張集鎮虞城縣張集鎮紅富士
繞張集邊界5圈半,共打機井865眼,實現了每40畝地一眼井,並開發了引黃工程,修築了王安莊水庫,做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投資500萬元實施了程控電話改造和三台微機連網,40%的農戶可以裝上電話。投資280萬元進行了電力農網改造,使電價降到每度0.75元。

鄉鎮企業規模較大的有;豫騰獸藥廠,木蘭蘋果,軟包裝廠,奧菲防水材料廠,保鮮汽庫。

張集鎮紅富士蘋果以個大、均勻、色艷、細脆、味甜、耐貯獲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蘋果類唯一大獎,享譽國內外。

相關詞條

南潯鎮 溪口鎮 大濟鎮 塘棲鎮 留下鎮 慈城鎮 石浦鎮 梁弄鎮 臨浦鎮 王江涇鎮 李莊鎮 盤石鎮 後溪鎮 清泉鎮 元通鎮 福寶鎮 寶山鎮 和順鎮 黑井鎮 石羊鎮 晉城鎮 陳貴鎮 新溝鎮 蔡家榨鎮 五里界鎮 安山鎮 張灣鎮 鐵山鎮 金山店鎮 保全鎮 興國鎮 白沙鎮 龍港鎮 洋港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