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巷鎮

陳巷鎮

陳巷鎮位於廣水市南部,是廣水市的南大門。全鎮國土面積134.7平方公里,人口5.2萬人,轄26個行政村(居委會)。200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4億元,財政收入800萬元。鎮政府所在地距廣水市政府所在地13公里,東距“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20公里,西距“漢丹”鐵路和316國道15公里。連線東西鐵路、公路的楊平公路穿鎮而過,與穿鎮而過的210省道在鎮政府所在地形成十字交叉,將東西南北連成一片,交通十分方便。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陳巷鎮陳巷鎮
陳巷水稻種植面積4.7萬畝,總產量是廣水市總產量的十分之一,素有廣水市糧倉之稱。以廣水市奶狗面業有限公司龍頭的糧食加工業已成為全鎮重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該公司利用本地豐富的糧食資源進行深加工,已形成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年產奶狗牌掛麵6000噸,空心奎面200噸,創年產值1200萬元的規模企業。“奶狗”牌系列產品榮獲第十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著稱於世的吉陽大蒜原產地就位於陳巷鎮吉陽山周圍,種植面積(連同臨近鄉鎮)達10萬畝,年產蒜苔2100萬公斤、蒜砣2500萬公斤,其中有被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投資444萬元的萬畝優質吉陽大蒜項目於2002年落戶該鎮,現已初具規模,凸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農民畝均可增收500元。與之配套的廣水市仁健食品公司,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投資600萬元,對吉陽大蒜進行深加工。主要產品有大蒜泥、大蒜片、大蒜素、大蒜晶、大蒜粉、大蒜醃製品等10餘個品種。
陳巷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形成了“綠”、“硬”、“亮”、“美”、“淨”的鎮容環境。目前,寶石生產企業已安家落戶,生產的佛像貓眼水晶等系列產品遠銷新加坡、台灣等地,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農業概況

陳巷鎮陳巷鎮
陳巷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產糧大鎮,轄25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5.3萬人,耕地面積4.8萬畝,其境內“山不成脈,水不成系,渠不成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後,一直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對此,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搶抓省級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機遇,整合各方力量,進行科學規劃,精心組織,2007年計畫投資320萬元,投勞3.6萬個,實施“11223”工程,即新建萬方以上塘堰10口,深挖擴大當家塘堰100口,恢復水毀塘堰200口,維修河壩20處,渠道清淤30000米。截止目前,全鎮已投入勞力2.8萬個,組織大型機械22台套,投入資金240萬元,新建萬方塘堰10口,深挖擴大當家塘堰95口,恢復水毀塘堰160口,維修河壩12處,渠道清淤22000米,完成土石方130萬方,增加蓄水66萬方。

特色產業

陳巷鎮吉陽大蒜
大蒜

曾幾何時,“吉陽大蒜”以其個大瓣肥、色白皮薄、汁多甘辣和蒜苔根苗粗壯均勻、脆嫩可口的優秀品質菲聲海內外,也伴隨著吉陽山紅色的光榮歷史,儼然成了陳巷鎮的一張名片,更是廣水市男女老少衝口而出的廣水特產。而現在呢,整個陳巷鎮僅僅只倖存0.15畝正宗的吉陽大蒜,由經強村的張詩友一直當作保留品種種植。今年陳巷鎮又被市政府確定為蒜稻連作示範鎮,適逢大蒜安苗播種的前期準備階段,帶著對陳巷鎮大蒜產業發展的種種憂慮,筆者走村串戶,深入到田間地頭,探尋大蒜的發展之路。

一、大蒜產業發展現狀

1、種植規模萎縮變小。陳巷鎮大蒜種植歷史悠久,是“吉陽大蒜”的原產地,但由於市場價格、勞力短缺等種種因素,大蒜產業近幾年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後退不少,種植規模逐年萎縮。2003年和2005年,雖然依託國家政策和蒜稻連作項目,以政府為主體推動擴大種植面積,但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還是沒有激發起民眾的種蒜積極性。2003年,陳巷鎮大蒜種植面積達到7200畝,而2006年,全鎮大蒜種植面積只有2600畝。種植農戶也由2003年的2700戶減少到2006年的1900戶。連片種植15畝以上的大蒜區一個也沒有,與太平鄉李店鄉十里辦事處相比已有明顯差距。

2、發展水平原始低下。陳巷鎮的大蒜產業的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低技術種植,絕大多數民眾沿襲傳統的種植管理模式,沒有引入先進的種植管理模式。二是低成本投入。多數農戶對市場前景捉摸不透,在投入成本上斤斤計較,沒有選擇優良品種、優質肥料、優質農藥,使大蒜缺乏最優的生長優勢。三是低層次組織方式。整個陳巷鎮都是一家一戶的散戶種植,沒有形成統一規模。四是低效率收入。由於沒有龍頭企業和大商販帶動,蒜坨和蒜苔價格均低於周邊市場。

3、經營管理混亂無章。國內加工大蒜的企業並不多,尤其在廣水,至今沒有一家專門開展大蒜深加工的企業,僅有的仁健食品有限公司也是零星加工,需求量有限,這就使大蒜產品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沒有專業的銷售隊伍,沒有明確的發展前景。有人要就拿去換幾個錢,沒人要就只有當自家作料,價格低時有的老百姓賭氣把蒜坨翻耕在田裡當肥料。這樣靠農戶的單打獨鬥,沒有大企業和大商販作後盾,其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就極差。由於漲價跌價始終被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和少數商販操控,廣大蒜農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挫傷了蒜農的積極性,也就嚴重製約著大蒜產業的發展。

陳巷鎮吉陽大蒜
二、大蒜產業發展的優勢

大蒜的幼苗、花莖和鮮蒜都能供人們食用。春節前後的蒜苗,初夏的蒜苔,全年均有上市的蒜砣,可算得上四季美味佳肴。祖國醫學認為:“大蒜性溫、味辛辣,具有行滯氣、暖脾胃、清疳積、治腹瀉、解毒、殺蟲、散痛、殺菌等功能。”相傳華陀曾用大蒜治病。現代醫學已將大蒜列為防止胃癌、冠心病、肝硬化等高危病種的食用藥膳,大蒜深加工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歷史悠久。陳巷鎮是馳名中外的“吉陽大蒜”的原產地,種植歷史悠久,特別是劉店吉陽山一帶的廣大農民對大蒜生產有較高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家一戶種植大蒜二三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優質的大蒜品種和傳統的種植習慣,為我鎮發展大蒜產業奠定了堅實的民眾基礎。

2、環境適宜。以吉陽山到楊平公路一帶,土壤肥沃,多為粉黑色沙土,森林覆蓋率高,遠離工業污染,具有種植優質大蒜的天然優勢。

3、不誤季節。時下的空白田可種植早蒜,中稻收割完後及時整理田地,種植大蒜也是黃金時間,第二年收穫苔坨後又可種植水稻,可以說大蒜的生長期和播種期正好能和水稻連貫作業,延誤不了季節,是老百姓增收的好產業。

4、品質優特。以劉店為軸心的大蒜種植區盛產優質大蒜,其產的蒜苔根苗粗壯、均勻,脆嫩爽口,產的蒜坨個大皮薄,汁多甘辣。加工的脫水蒜片,可保持數年,醃製的甜蒜酸甜香脆,別有風味。經過先人的幾番移栽試種,別處的大蒜怎么也達不到該地大蒜的品質,所以說此處生產的大蒜是我市品質最優的。

5、政策扶持。2003年和2005年,我鎮在省政府、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搞了兩期蒜稻連作項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減少了農民種蒜的投入成本,也刺激了一部分蒜農和種植積極性。今年本鎮又被定為蒜稻連作示範區,各項扶持政策更加優惠,可以說從另一個方面已經增加了農的收入。

工業園區

陳巷鎮陳巷鎮
廣水市陳巷台商工業園區,位於廣水市南部、觀音坡腳下,平洑路兩旁,創建於2005年12月份,規劃占地面積300畝,經過兩年的建設,園區已初具規模。

截止目前,鎮政府共投入資金563萬元。其中,租賃農民土地150畝,投資300萬元,租期為40年;建圍牆1300米,安裝護欄350米,投資56萬元;硬化主幹道480米、區間道460米,鋪設人行地面彩磚820平方米,興建綠化帶420米,投資88萬元;興建排水溝3600米,打深水井4口,投資84萬元;架設高壓線路1700米,安裝415千伏安和250千伏安變壓器各1台,安裝路燈10盞,投資35萬元。園區實現了“五通一平”,即路通、水通、電通、訊通、網通,園區內土地平整。

截止目前,園區已招引企業4家:投資3000萬港幣的“丞恩航空電子用品(湖北)有限公司”,已建廠房2棟7000平方米,建住宿樓1棟,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可吸納工人800人,年創產值6000萬元,創外匯80萬美元;投資1000萬港幣的“開穩禮品(廣水)有限公司”,已建廠房1棟5000平方米,建住宿樓1棟,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可吸納工人700人,年創產值3500萬元,創外匯70萬美元;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的廣水市鑫新飾品有限公司,已建廠房2棟1800平方米,住宿樓1棟,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2007年12月份正式投產,預計年創產值3000萬元,創外匯30萬美元;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的廣水市超瑞模具有限公司,已簽訂落戶協定,完成租地20畝,預計2008年8月份建成投產。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水市陳巷台商工業園區,已逐漸成為我市南部重要工業基地,成為本鎮招商引資的重要平台,成為引領全鎮經濟騰飛的龍頭。

城市新貌

陳巷鎮陳巷鎮
鎮北是35千伏輸變電站、擁有100套住房的住宅小區,鎮中有順泰倉儲、中百超市、商貿小區,鎮南是占地300畝的台商工業園,鎮西是新建的14幢農家小洋房。還有已鋪的人行彩磚、排水管道,正在建設的東正街水泥路面,即將建設的5級客運站、農貿市場、引水工程……廣水市“南大門”——陳巷集鎮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

進入陳巷鎮,感覺道路寬了、暢了,集鎮美了、靚了,鎮區面積擴大了。以前坑坑窪窪的路面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面,以前亂搭亂建的貨棚不見了,以前下雨成災、污水橫流的境況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投入、大建設、大變化。

記者隨鎮裡分管領導在集鎮上轉了一圈兒。在集鎮最北邊的高橋,新建了一排四、五層的房子,這是附近農民前兩年自發改建的。過了高橋,是已經建成的35千伏輸變電站,約有10畝的面積,據說投資900萬元,將為鎮區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電能。再往南走約200米,出現了5幢漂亮的商住樓,白色的外牆,新穎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這是該鎮引進客商孫啟運投資600萬元開發的“時代家園”住宅小區,首期建房5幢100套,已售出一半。據說,這么大的開發規模,在廣水各鄉鎮中是僅有的。

從北正街一路往南走來,街道兩邊綠樹成蔭,腳下踏著人行彩磚,雖然剛下了幾天小雨,卻沒有沾一點泥濘。一些居戶高興地說:下水道解決了,夏季發洪水,街上平安無事。隨行的鎮領導介紹,鎮政府痛下決心,投資100萬元,完善集鎮配套設施,改造排水管道4000米,鋪設人行彩磚4500平方米,硬化東正街路面500米,使集鎮功能得到了改善。

在鎮中心供銷商場門前,以前是一個低洼的空地,做生意的人隨意搭棚牽線,破敗不堪。現在這裡已抬高,建成了一個平台,擬建成一個休閒廣場。從供銷商場往西走約100米,過一座橋,又出現幾排造型別致的小別墅,共有14幢樓房,每幢四間二層,二戶一聯,寬敞明亮。這是該鎮把新農村建設與小集鎮建設結合起來的一個亮點,以後還要向西延伸,擴大至50幢,轉移農村人口100戶。

在鎮南,一個台商工業園已經崛起。300畝的土地上落戶企業3家,均建成了現代化廠房、職工宿舍樓,總投資2000萬元。目前,兩家台商企業生產紅火,招收當地農民進廠務工700餘人。台商工業園的建成帶動周邊近百戶農民建房,房屋一直建到了觀音坡,將鎮二中連了起來,使鎮區面積迅速擴張,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擴大至2.8平方公里,從高橋到觀音坡南北長3公里。

小集鎮的建設拉動了商貿的發展。去年底,順泰倉儲落戶陳巷,在鎮中心建成一個800多平方米的大型超市,經銷百貨、副市、小家電、服裝、鞋類產品,單品達5000多種。隨後,中百超市也進駐陳巷,當地商戶也紛紛改建小型超市,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極大地方便了民眾購物。

陳巷鎮委書記李承國滿懷信心地說:“陳巷集鎮建設剛剛拉開序幕,我們將用3年時間,完善整個集鎮配套設施。下一步將在鎮北建一個五級客站。

新農村建設

陳巷鎮陳巷鎮
陳巷鎮新農村建設示範點3個,總投資49萬元。其中鎮政府投資32萬元,鎮直部門支持資金6萬元,社會籌資11萬元。興建清潔塘堰13口,打深水井16口,硬化主幹道4公里,興建房屋66間32戶,整修房屋48間,改圈、改廁、改欄139處,興建公共廁所6座,制定經濟發展項目13個,示範點初具規模。

董家龍是本鎮唐氏祠村第一村民小組,共67戶310人,耕地面積318畝。在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大力宣傳、引導和推動下,在該村全體村民的積極參入下,黨委、政府以土地整理為契機,把土地整理與該組的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平整土地289畝,機械化生產達90%。全村確立了農民致富主導產業2個。今冬董家龍深挖整修塘堰5口,增加蓄水12萬立方米,興建美化衛生塘5口,規劃建房8戶,整修房屋7戶,興建8米寬的通灣石渣路面300米,興建公共廁所2座,共投資23萬元。董家龍正成為本鎮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名勝古蹟

陳巷鎮觀音坡
觀音坡

廣水市陳巷鎮與安陸市接壤的觀音坡上,向北俯瞰蓬勃發展的陳巷鎮區,向南則把安陸市接官鄉集鎮一覽無餘,向東也可見孝昌縣城關歷歷在目,確實是一處風水寶地。冬日的觀音坡雜草淒淒,硬石遍地,誰曾想到70年前卻是廟宇林立、古樹參天、香客不斷、經聲縈繞的情景呢?

觀音坡地勢並不高,據帶領我們上山的原陳巷鎮李崗村支部書記王慶文介紹,觀音坡上原建有廟宇,因他們村就在山腳下,兒時的他常結伴來寺院遊玩,那裡幾乎成了他和夥伴們的樂園。王慶文聽他爺爺說,觀音廟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座北朝南,前後五層,第一層是祖師殿,第二層是關公殿,第三層是觀音殿,第四層是玉皇大帝殿,第五層是如來佛祖殿,每個殿的中堂都分別供奉著祖師爺、紅臉關公、觀音菩薩、玉皇大帝、如來佛祖的塑像,總共99間半屋,想做一百間,但有一間屋今天做,明天倒,不是這裡修,就是那裡垮,怎么也做不起來。每月的初一、十五,觀音廟周圍的善男信女都紛至沓來,燒香拜佛,更有湖南、河南、山西、江西等外省香客慕名而來,誦經許願。從凌晨一點到中午12點,幾條通向寺廟的路上的香客牽成了線,夜晚香客們點的火把更是不亞於長征時紅軍在大渡河邊舉著火把點起的火龍。寺廟裡是終日香菸繚繞,好不熱鬧。每年的三月三,寺里還舉辦規模盛大的廟會,看戲唱戲的、逛廟會購物的,人山人海,儼然成了鄂東北的佛教中心。由於香火鼎盛,院裡的古樹也是陰森蔽日,一棵梧桐樹里的空洞能坐下8個成年人,其樹皮就有普通29寸電視機厚,就可想它的歲數了。

山腳下吳氏祠村1938年出生的吳傳鵬老人,吳傳鵬的爺爺是個油漆匠人,膝下育有三女一兒,兒子結婚後,五年不育,吳油匠求孫心切,便到寺院敬香許願,如保我得孫子,我便給佛祖普換金身。一年過後,吳家便有了吳傳鵬,接著又連添三個男丁,這在當時曾謠傳甚遠。吳傳鵬的爺爺不食其言,用各色油漆把佛像、寺院門窗全部漆了一遍。有一夥河南人,在中華山盜得一批杉樹,往南方準備在安陸雲夢銷贓,途徑觀音廟,歇息一晚後,第二天想啟程時,那些杉樹卻再也搬不動了,從此,那批杉樹就放在寺院,成為教誨人們與人為善、誠信做人的警示物。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的鐵蹄踏過中原,觀音廟也成了日軍的一個據點,駐紮了一個班的士兵。日本人在這裡構築工事,修建公路,如今的平伏公路就是日本軍隊在觀音坡山腳下修的。1942年秋,在抗日救國的戰鬥中,新四軍的一個班消滅了日本據兵,但興盛的觀音寺也在戰火中灰飛湮滅。如今,踩著腳下的瓦礫,依稀可以想見當時寺院香客如雲的興旺場面、寺廟屹立於山頂的雄姿。過去已經成為歷史,但歷史的痕跡還在,等著我們去找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