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鎮

司馬鎮

司馬鎮位於兩省(山東省、江蘇省)三縣(金鄉縣、單縣、豐縣交界處),金鄉縣境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52.74平方米公里,轄84個自然村,43個行政村,人口3.2萬人,耕地4.6萬畝,省道棗曹線、金南灌溉樞紐東漁河橫貫境內,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基本信息

人文歷史

司馬鎮司馬鎮
司馬鎮建制較早,鎮駐地司馬集原名司馬城,據傳說:“三國時期,司馬懿在此屯兵,為防不測,四周築城牆高數丈,成方形”,遂取名為司馬城。相傳司馬城曾建有五虎廟,大鐵塔。明末,隨著人口增多,經濟發展,這裡逐漸形成南北交通要道,發展成為集市貿易,到清代已是市賈雲集,相當繁榮。因司馬集建有石碑橋,且又居住著萬姓家族,有萬四、萬五兄弟兩人,加上天天成集,商貿繁榮。故傳有“司馬有三百(碑)單(擔)一橋,橋橋一百(碑)單(擔)三孔,天天成大集,不到萬四到萬五”的美好傳說,司馬城也由此演變為司馬集。

抗日戰爭時期,司馬設鄉,湖西抗日根據地建立後,司馬鄉歸屬抗日八區管轄。建國後,金、加、魚(金鄉、嘉祥、魚台三縣)合併至1958年改制成立人民公社,司馬歸雞黍管轄,1962年司馬重新建製成立司馬人民公社,隸屬金鄉縣管轄,1984年,改制為司馬鄉,2000年,撤鄉建鎮,成立司馬鎮人民政府至今。

行政區劃

曹莊村、袁莊村、蔡莊村、韓楊村、西張窪村、楊關村、楊邵村、前李村、玄帝廟村、楊馬村、司馬村老李寨村、魏莊村、魏門樓村、白廟村、白臘園村、李大莊村、邵廟村、東劉樓村、張大莊村、南徐莊村、率莊村、程廟村、東周樓村、周固堆村、塘坊村、唐莊村、張周胡村、仇李村、夏樓村、候高莊村、薛窪村周廟村茶棚村東蔡莊村、東馬莊村古李溝村、牛莊村、李官莊村大孫莊村、田廟村、大馮莊村、趙村

投資優勢

司馬鎮司馬鎮
位置優勢

司馬鎮位於黃淮平原兩省(山東省、江蘇省)三縣(金鄉縣、單縣、豐縣)交界處,蘇魯豫皖四省邊沿,北依泰山,南靠交通重鎮徐州,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接牡丹之鄉菏澤,人流物流量大,發展前景廣闊。

交通優勢

京九、京滬、瀧海、新兗等鐵路線環繞四周,距濟寧機場30公里,105國道、棗曹省道貫穿全鎮,正在規劃修建中的濟商高速、棗菏高速縱橫貫穿該鎮,開口就設在司馬鎮附近,鎮內實施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車”的雙通工程,交通十分便利。

環境優勢

一是自然環境。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空氣清新,適宜生產生活。二是人文環境。該鎮屬革命老區,幹部、民眾素質較高,民風淳樸、厚實,社會治安穩定。三是城鎮環境。鎮駐地規劃建設合理,區域布置科學,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乾淨整潔,十分適宜創業發展。

政策扶持

按照省、市、縣有關規定,本著“能優惠的堅決優惠、能放開的堅決放開、能扶持的堅決扶持”的原則,對企業在籌建、生產、稅收等環節全程幫扶,重點保護,真正營造出“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的環境。

經濟狀況

司馬鎮司馬鎮
山東省金鄉縣司馬鎮位於魯西南富庶的黃淮平原上,中國大蒜之鄉——金鄉的南部,人口3.6萬人,面積5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萬畝。該鎮歷屆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招商引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著力打造一流的軟硬環境,努力創建“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格局,推動了全鎮民營經濟和現代農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截至2004年,全鎮已入住企業36家,其中投資規模1000萬元以上的8家,民營經濟財政貢獻率占地方財政收入的50%以上;農業基礎設施齊全,是全縣重要的白皮大蒜、有機蔬菜、特色林果、棉花種植和畜牧生產基地。今後幾年,該鎮將繼續抓住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不放鬆,充分發揮優勢條件,廣招中外客商,為把司馬建成魯西南經濟強鎮和文明城鎮而努力奮鬥。

農業經濟

司馬鎮美國油桃
鎮黨委、政府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解決了制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關鍵問題。鎮黨委、政府千方百計爭取上級扶持政策,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連續四年落戶司馬。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開發,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外向型發展的總體思路,先後開發了四個農業綜合開發區,開發面積4.6萬畝,共開挖引排水溝130公里;鋪設PVC管道12萬米;鋪設柏油路、沙石路、硬化路155公里;修建修復橋涵869座,新打機井620眼;新建林網4.6萬畝,栽植苗木42萬株,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90多萬方。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橋涵閘井相配套的新格局。先後有30多個市縣來參觀學習,被評為省級精品工程,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開創觀光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多措並舉,作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推行了堤灘林權改制,在東魚河兩岸發展以美國油桃、金太陽杏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3000畝。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成2萬畝無公害大蒜生產基地和2000畝有機蔬菜生產基地。上馬建設了60畝高檔大棚特菜基地。全鎮大蒜、棉花種植面積穩居5萬畝以上。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47元。

鄉鎮建設

司馬鎮司馬鎮
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村村通”工程的難得歷史機遇,舉全鎮之力,大幹苦幹,嚴把築路市場準入關和工程質量監理關,積極實施公路建設。全鎮新修道路126公里,構築了“六縱六橫”的交通格局。鎮駐地建成了“四縱四橫”的主街道,形成了四個相對分開的專業市場,完成了綠化、美化、亮化、淨化、硬化五化工程,小城鎮建設卓有成效。

宣傳發動,政策扶持。這個鎮制定並給予相關優惠政策,規定農戶每建一個沼氣池,給予1000元的補助。還多次分批次組織村幹部到汶上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一池三改”項目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幹部帶頭,率先垂範。發動全鎮村幹部率先在自家建起沼氣池,進行廚房、廁所、畜圈改造,讓他們帶著民眾乾,乾給民眾看。使越來越多的民眾看到建沼氣池的好處以及帶來的實惠,切實打消了他們的顧慮,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建起了自家的沼氣池。

技術指導,跟蹤服務。該鎮聘請專家,對全鎮沼氣技術員搞好培訓,加強信息服務建設,深入農家對沼氣池的修建、科學使用、保養維護進行實地指導,並對已建成的沼氣池做好跟蹤服務、後續管理等工作,有效推動了“一池三改”工作的順利進行。

如今,走進司馬鎮的農家,家家廚房乾淨衛生,院落整潔有序,看不到糞堆、柴草堆、垃圾堆的蹤跡。司馬鎮沼氣用戶達到2000餘戶,惠及全鎮1萬餘人,有效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活質量,該鎮去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鄉鎮。

發展環境

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團結帶領全鎮幹部民眾幹事創業,負重奮起,經濟社會取得了突破性跨越式發展,農業基礎設施、鄉村道路、民營經濟、社會穩定、基層黨建等多項工作都走在了前列,由2003年全縣綜合考評第八名,2004年第五名,2005年躍居全縣第一名。全市林業生產現場會、農業綜合開發現場會、縣教育兩基迎驗工作現場會、信訪穩定現場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現場會、治安防範現場會相繼在司馬召開,全鎮呈現出人心思定、政通人和、幹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產業調整

司馬鎮司馬鎮
司馬鎮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題,按照因地制宜、點面結合、重點突破的調整思路,立足實際,及早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最佳化產業布局。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重點培育甘張路兩側的蔬菜大棚基地,儘快形成蔬菜產業聚焦帶;以魏門樓、魏莊為中心,向周圍村莊輻射,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膨脹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二是打造農產品品牌。重點抓好標準化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和檢測,做好無公害產品和無公害基地認證;注重商品宣傳和商標註冊及包裝,著力探索現代行銷手段,使產品打出去形成品牌。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走“訂單”農業之路,積極推行“蔬菜經紀人+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著力培育一批農民經紀人隊伍,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四是加快土地合法流轉。該鎮在認真總結村莊土地流轉成效的基礎上出台政策,加大獎勵和補貼力度,引導鼓勵民眾在合法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實現規模效應。

黨建工作

司馬鎮司馬鎮
創新黨員幹部經常性教育機制,培育新型農民。這個鎮創新教育培訓方式,以鎮黨校為平台,區分機關黨員、村級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後備幹部四個層面,分別制定培訓計畫,進行全方位、系列化教育,提高了黨員的綜合素質;以遠程教育為平台,創建農村成人學校和勞動力培訓中心,開展科技教育和崗前培訓,並堅持不懈地對農村黨員進行新黨章、農業實用技術、農民創業致富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為培育新型農民打下了良好基礎。共培訓農村黨員幹部2000餘人次,培訓企業職工800多名。發展民營企業7家,個體工商戶1500餘家,培育成農民創業小老闆300多名。

創新村級幹部分類集中辦公機制,提高基層組織戰鬥力。農村黨員幹部既要忙村級日常工作,又要忙自己小家庭的日常生產生活,“人難找、事難辦”的問題比較突出。該鎮黨委政府意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率先探討對村級幹部推行全日制、半日制、固定制、關鍵期制四種模式的分類集中辦公機制,徹底改變了以前農村民眾普遍反應的村幹部“人難找,事辦難”的局面,這既加強了對村級幹部的日常管理,又提高了服務民眾的水平。

創新包村聯戶機制,促進村級快速發展。這個鎮在43個行政村全部實行機關黨員幹部包村駐村制度,並往每個村下派1-2名駐村幹部,每周一、三作為固定駐村日,全天食宿在村,通過駐村幹部面對面地做好民眾工作,提高了鎮黨委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同時該鎮黨委政府將農村黨員幹部聯戶幫扶作為承諾的重要內容,強化工作督查,抓好承諾事項的實施。全鎮黨員幹部共結成幫扶對子240多個,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270多項。

司馬鎮司馬鎮
司馬鎮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針對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該鎮創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條有崗位、有樣板、有作為的“三有”管理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無職黨員發揮作用的難題。全鎮農村80%具備履崗能力的黨員走上不同崗位,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全鎮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日漸凸顯。

當前,在農村存在相當一部分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無職黨員,由於“僧多粥少”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帶領農民致富的積極性和引領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基於這一點,司馬鎮按照“農民是主體,黨員是骨幹”的新農村建設思路,為農村無職黨員搭建作用發揮平台。一是為農村無職黨員提供崗位。全鎮共設定經濟發展、村務監督、公共事務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四大類13個崗位,村黨支部根據村裡的具體情況安排崗位,黨員實行雙向選擇,並簽訂崗位目責任書。二是對上崗的無職黨員進行系列培訓。該鎮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訓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確無職黨員乾什麼,乾到什麼程度。鎮黨委年初出台考核細則,半年、年底兩次考核,並將考核結果在村政務公開欄張榜公布,接受民眾監督。三是培樹典型群體。為達到學有榜樣,比有標準,趕有目標,鎮、村每年“七一”期間在農村無職黨員中評出崗位明星、示範標兵等,為上崗黨員樹立樣板。同時,對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等次履崗黨員及時調整離崗。

創新為民服務機制,打造民眾滿意工程。該鎮成立了為民服務中心,43個村村村成立了為民服務代理站。變民眾跑為幹部跑,變坐班服務為上門服務,先後為民眾和企業辦理各類服務事項3000餘件次,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4500多人。通過誠信周到的服務,為民辦理了實事,不僅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促進了社會和諧,還贏得一片民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