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馬鎮

下司馬鎮

下司馬鎮位於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在西藏正南方的喜馬拉雅群山之中。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屬林區,地處山溝,依山傍水,社會服務設施齊全。

基本信息

下司馬鎮下司馬鎮

下司馬鎮位於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在西藏正南方的喜馬拉雅群山之中。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縣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屬林區,地處山溝,依山傍水,社會服務設施齊全。該鎮東鄰不丹,西毗錫金。南端接壤中不、中錫三國交界處的古布馬珍山脈。亞東是邊境縣,北通江孜,南與錫金、不丹兩國交界而且邊境線離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也很近。從下司馬鎮出發,向南6千米就是邊境小鎮下亞東。從下亞東,沿公路向西可直達錫金首都甘托克;向東則可進入不丹境內;順亞東河南下,即是著名的春丕河谷古道,英國侵略軍曾把這裡作為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的灘頭。
下司馬自古以來就是西藏地方與南亞各國間的一處貿易集散地。1888年被闢為商埠後,清政府在這裡專設了亞東海關,邊貿市場愈加繁榮。過去西藏大貴族享用的大量洋貨,大都經此運進。近年來,亞東的邊境貿易再度繁榮起來。

簡介

亞東是邊境縣,北通江孜,南與錫金、不丹兩國交界而且邊境線離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也很近。從下司馬鎮出發,向南6千米就是邊境小鎮下亞東。從下亞東,沿公路向西可直達錫金首都甘托克;向東則可進入不丹境內;順亞東河南下,即是著名的春丕河谷古道,英國侵略軍曾把這裡作為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的灘頭。
下司馬自古以來就是西藏地方與南亞各國間的一處貿易集散地。1888年被闢為商埠後,清政府在這裡專設了亞東海關,邊貿市場愈加繁榮。過去西藏大貴族享用的大量洋貨,大都經此運進。近年來,亞東的邊境貿易再度繁榮起來。

自然

下司馬一帶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很高,植被茂密,生長著大量經濟林木和藥用植物;向北40多千米,是昔日被稱為世界最高城的帕里。下司馬一帶的藏族民居是清一色的松木閣樓,外有柵欄木圍,牆壁、欄桿和屋檐等處繪製的藏族風俗圖案,色彩艷麗繽紛,與西藏其它地方風格迥異。

歷史

下司馬鎮下司馬鎮
亞東原來隸屬帕里宗政府管轄。當年號稱“小香港”,就是指縣府所在的下司馬鎮。鎮上有前街、后街,人口2000多人。那地方原來是亞東河與珠穆河交匯沖成的一塊三角河灘。
1904年英軍入侵拉薩以後,挾迫西藏地方政府與之簽定了《拉薩條約》 ,將亞東等地開闢為商埠,原本就為商賈雲集的下司馬鎮愈加繁榮起來。商人是無所不能的、凡是香港市場上有的,就有本事運往亞東販售,然後再銷往西藏各地。十四世達賴喇嘛當年有一輛吉普車,就是拆成零件,由馬幫馱到拉薩再組裝起來的。這輛車至今還保存在羅布林卡內。
1906年英帝在老亞東設立的商務代理處遷至此處,並設立了固定的官方機構,建立郵電站,下司馬鎮為英國的租界地。
1955年4月11日,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簽字,下司馬鎮移交給中國政府。
1960年始建下司馬區。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亞東商埠關閉。生意固然是清淡了,但下司馬的城鎮的格局已然形成,近年再度繁榮起來。
1964年7月6日經西藏自治區儲備委員會批准,改設下司馬鎮,面積225.2平方公里,下轄下司馬居委會、春丕村委會、珠居村委會,是亞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中心,盛產多種名貴藥材,中不之間的民間貿易在此十分興盛,是名副其實的邊境商業小鎮。

景點

下司馬有一座東嘎寺,有500多年的歷史,屬格魯派。1951年7月間,中央代表張經武將軍專程繞道來此,向等待觀望中的達賴喇嘛轉交了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十七條協定”的副本,為“十七條協定”得以實施鋪平了道路。東嘎寺因此聲名遠揚。著名的康布溫泉地處下司馬以北30多千米處。途中有一座嘎居寺,寺內有清朝駐藏大臣升泰題贈的“大放光明”匾,寺旁可見清兵修築的抗英炮台遺址。

文化

下司馬鎮的街道也是木文化的世界。說來鎮上只有一條街,街道兩邊的木樓雕花彩繪,一家賽一家的精緻。樓上有雕花柵欄的陽台,讓人想起老北京的戲樓子和四川的茶館。過去,經商的大都是匆匆過客,當地人全靠出租店鋪,就這樣也能大發利市。如今,經商的竟然還是以外地人為主,幾千人的小鎮也有舞廳、髮廊、時裝店。巴掌大的地方,人們閒暇時即便不買東西也要上街逛逛。

參考資料 

[1] 新華網 http://www.xz.xinhuanet.com/old/luyou/ly200105/ly2002040500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