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錫[醫生]

 192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神經病學專家。1950年畢業。歷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主任、碩士生導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張天錫教授在神經內分泌學、晚期乳腺癌垂體全切除術、垂體腺瘤和庫欣病、腦水腫和腦腫脹、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腦瘤和腦轉移瘤化療、頸椎病、低血鈉綜合徵、ACTH療法、嬰兒腦積水-成人慢性腦積水和腦外傷後腦積水、顱內感染抗生素選擇、胚胎腦細胞移植、腦瘤和腦缺血微量元素、腦死亡、植物人、抗氧化-抗衰老與腦損害的防治等方面研究均有創新成果和較深造詣。

基本信息

簡介

192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神經病學專家。1950年畢業。歷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主任、碩士生導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第一、二屆常委,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顧問組副主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第三屆顧問,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委員,上海市神經外科專家快診快治中心主任,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會員,科學技術研究法中協會中方委員,法國法中醫學生物促進協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法漢醫學詞典》、《漢法醫學大詞典》編委.《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副主編等職。

1958年在國內首剖垂體全切除術治療晚期和復發性乳腺癌,療效顯著,是最早在國內開展經蝶竇垂體微腺瘤顯微外科手術者之一。1983年起,在國內首先開始套用替尼泊苷序列化療治療惡性腦膠質瘤,迄今已在全國推廣。1984年在國內首先介紹嚴重腦外傷後腦積水VP分流術的療效,挽救了不少外傷後持續性植物狀態的重症病人。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胎兔腦細胞移植的研究中,在國內外首創“兔腦缺血灶內胎兔腦幹中縫核細胞移植術”獲得成功。並首創用NGF和DFGF缺血灶內注射能提高移植神經元的存活質量。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國內報導腦瘤和腦缺血微量元素的關係。

任職

曾任瑞金醫院神經科科主任、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物科學部評審、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會員、科學技術研究法中協會中方委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第一、二屆常委、第三屆顧問、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學術顧問組副主任、第2-5屆中華神經內科臨床神經生化組委員,現任顧問,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專家快診快治中心主任;《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副主編、《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編委、《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編委、《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和《腦血管病分冊》編委、《神經生化學通訊》編委、中華醫學會"奧沃旋轉式伽瑪刀"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會員、科學技術研究法中協會中方委員、中華神經內科臨床神經生化組顧問、上海二醫大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終身教授、上海二醫大神經病學研究所顧問、上海歐美同學會會員、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資深專家中心主任、上海市伽馬刀治療中心神經外科顧問、中華高壓氧醫學會腦復甦研究中心教授、廣州抗癌協會神經專業委員會榮譽委員、廣州市腫瘤防治中心顧問、開封市腦血管病醫院顧問、淮安市腦復甦治療中心客座教授、顧問、《中華醫藥雜誌》常務編委、《中國神經腫瘤雜誌》榮譽編委、《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臨床神經外科醫學雜誌》、《神經生化學通訊》、《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誌》《中華現代中西醫雜誌》顧問及《上海科技報》顧問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出版著作

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參編著作11本,主編的《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於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指導博士生1名、碩士生6名。

出版《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一書,蜚聲國內。參與編寫《神經科學綱要》、《神經科學原理》、《法漢醫學詞典》、《漢法醫學大詞典》、《實用神經病學》(第二版)、《現代急診醫學》、《當代醫學新理論與新技術叢書》(臨床醫學卷)、《現代急診醫學》、《黃家駟外科學》(第六版)、《臨床神經外科學》、《內分泌代謝病臨床新技術》、《臨床高壓氧與腦復甦新進展》、《現代內科急診學》、《現代外科基礎問題》、《現代急診內科學》(第一、二版)、《腦死亡》等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逾200篇。

1996-2005年,參編專著12本,發表論文104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70次,報告論文133篇(1959-2004年)。獲1992、199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1994、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1995、199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200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

對醫學技術精通,或者對自己所學學科擅長,有獨到的見解的人。我們稱他/她是這一領域的專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