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古戰場文

弔古戰場文

本文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徵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華(715-766),字遐叔,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天寶二年(743)登博學宏辭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右補闕等。安史亂中為叛軍所得,授偽鳳閣舍人職。亂後貶杭州司戶參軍。廣德二年(764),李峴領選江淮,辟華入幕府,擢檢校吏部員外郎。明年,因風痹去官,後客隱山陽以終。華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亦有詩名。其集已佚,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

弔古戰場文弔古戰場文

題解

本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唐玄宗開元後期,驕侈昏庸,好戰喜功,邊將經常背信棄義,使用陰謀,挑起對邊境少數民族的戰爭,以邀功求賞,造成“夷夏”之間矛盾加深,戰禍不斷,士兵傷亡慘重。如天寶八載(749)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軍戰死數萬;十載(751)安祿山率兵六萬進攻契丹,全軍覆沒。本文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徵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悽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駢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為古今傳誦的名篇。

原文

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臆誰訴?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閒,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注釋:

①李華(716-766):贊黃(今屬河北省)人。開元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②夐:遼闊。③縈帶:像衣帶般縈繞。④曛:昏暗。⑤鋌:快跑。亡群:失群。⑥亭長:古時十里一亭,置亭長。相當於後世的保長。⑦將:還是。①徭戍:服徭役守邊地。②腷臆:情緒鬱結。③斁:敗壞。①期門:軍營之門。②川:平川。回:往來奔跑。組練:組甲和練袍,兵士穿的兩種衣甲,這裡借指披上鎧甲的部隊。③鏃:箭頭。④主客:指防守者和入侵者。⑤析:裂。①窮陰:天色極為陰沉,指嚴冬。②繒: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纊:絲綿。③憑陵:憑藉。④巨港:大河。⑤蹙:逼近。⑥冪冪:陰慘的樣子。①牧: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他率軍長期駐守在趙國的北邊,打敗東胡,降伏林胡,使匈奴遠遁,十餘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②傾天下:盡全國之力。痡:病,指疲敝。③獫狁:北方的一個民族,即漢代的匈奴。④朔方:北方。⑤飲至:凱鏇歸來告祭祖廟而後飲宴。策勛:把功勞記錄在簡策上。⑥穆穆:端莊的樣子。棣棣:嫻雅的樣子。⑦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內,西起河套,東接興安嶺。⑧蒸民:眾民。蒸,通“眾”。⑨ 悁悁:憂愁的樣子。⑩布奠:陳列祭品。傾觴:把杯中的酒倒在地上,表示敬奉鬼神。○11守在四夷:四夷都為天子守衛國士,則相安無戰爭。

譯文:

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象一條帶子彎曲縈繞,遠處無數的山峰重疊錯亂。一片陰暗淒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蓬蒿斷落,野草萎枯,寒氣凜冽有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覆沒全軍。時常有鬼哭的聲音,每逢陰天就會聽到。”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士兵們奔走萬裡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凍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裡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託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世不有。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為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為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唉喲喲!
我想像北風搖撼著沙漠,胡兵乘機來襲。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卒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賓士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寒氣凜冽的翰海邊上,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鬍鬚。兇猛的鷙鳥躲在巢里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復戰死。屍體僵仆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為枯骨。說不完的悽慘喲!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投降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屍骨將暴露於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澹啊映照著短,月色悽苦啊籠罩著白。人間還有象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迴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占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
蒼天所生眾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著背著,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為天子守衛疆土啊。

解析

背景:唐玄宗好大喜功,輕啟戰端,連年征戰,以致民不聊生。對古戰場環境的描寫:荒涼肅殺的景色(實景)1.平曠的沙漠無邊無際,看不到人影(環境)2.河水像帶子般環繞;群山起伏,縱橫交錯(環境)3.一片陰暗愁慘,風聲悽厲,白日昏暗,寒氣凜冽如同降霜的早晨(天氣)4.飛蓬根斷,野草葉枯(植物)5.鳥兒高飛,不肯著地;野獸奔跑,孤單失群(動物)悲傷;感慨戰爭從古至今不斷發生,以致死傷無數突出戰爭之可怕,使人們討厭戰爭鋪寫士兵生活的苦況:1.連年征戰,居無定所,長期露宿山野;2.生活艱苦,晨早放牧,晚渡冰河;3.歸家無期;4.時刻身處險地;5.心中鬱結無人傾訴。戰禍連年的原因:君主不再宣揚教化(「文教失宣」),當政者崇尚武力。感受:驚嘆文教失宣而致戰禍連年。鋪寫敵我交戰時、戰後的慘況:交戰時:敵我雙方搏鬥激烈,山川為之震動。胡人占了天時地利,在寒冷括大風沙的環境下,截奪軍糧,從側面攻打軍,利箭不斷穿進士兵的骨裏。最後,人力和兵器也耗盡了,有的投降,有的戰死;戰死士兵的數目驚人。僥倖生存的則心情矛盾,不知繼續苦戰,還是投降。交戰後:一片死寂,鳥兒和山野寂靜無聲,只聽到風聲。月色昏暗,天氣寒涼,遍地霜雪,士兵的亡魂則聚集此地。認為世間最悲傷的莫過於此。寫出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從以警惕君主要宣揚文教,以避免戰爭引用4個史例,提出擇賢任能之重要正面:1.戰國時趙國任用李牧,大破林胡,迫使匈奴遁逃,開拓千里的疆土,使外族不敢再侵犯邊境;2.周朝時任用尹吉甫,趕走獫狁,在北方築了長城後,全師而還;返國後設宴慶賀,君臣氣氛和睦。反面:1.秦代大量徵召人民修築長城,結果死傷無數;2.漢代傾盡全國財力和人力政擊匈奴,結果雖取得陰山,卻弄至國家財盡人疲,死傷無數。寫作方法:引用史例;對比;借古諷今作用:借古諷今,諷刺唐玄宗如秦漢的君主一樣,結果只會得不償失;此外,亦希望唐玄宗應向周/朝的君主學習,任用賢能才是避免戰爭的方法。鋪寫戰爭為人民及家人帶來的痛苦1.不知道親人是生是死;2.即使有親人的訊息,也是半信半疑;3.終日憂愁,連睡覺也夢見親人;4.接到親人的壞訊息,在家中望著天崖哭祭;5.弔祭親人時,鬼魂不到,擔心他魂魄不知依附何處;6.戰後百姓將要面對饑荒或天災,人民到處流離失所。無可奈何提出解決方法:用文德使四方異族歸順,各為子守土,就可消除戰禍。(「守在四夷」)對戰爭的觀點:1.並不是完全反戰,贊同保衛國土的戰爭,只反對不義之戰(因好大喜功而引發的戰爭);2.認為任人得當是戰爭致勝的關鍵;3.提出避免戰爭的方法:(a)宣揚文教,使外族為朝廷鎮守邊疆;(b)善用武將,以驅逐外族,全師而還。

寫作手法

1.文體:文賦
2.多用「兮」字:兮字是助語詞,句中用兮字使,使人讀起來聲調抑揚,節奏流暢
3.正反對比:用周趙之史例對比秦漢之史例,帶出擇任能之重要。
4.引用史例:引用周/趙/秦/漢的史例,,帶出擇賢任能之重要。
5.借古諷今:如「秦歟?漢歟?將近代歟?」中「近代」暗指唐代。

評價

《弔古戰場文》雖以駢體為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儷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內容空洞貧乏的駢文有很大的不同。《弔古戰場文》作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他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於駢儷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3]
謝榛說:“熟讀初盛唐諸家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詩話》)《弔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弔文多以抒情為主,而《弔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為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嘆句、反詰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鏗鏘,參差成趣。運用誇張、對偶、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韻,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線,使全篇始終保持著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氣勢,一掃歷來駢文那種綺麗柔弱的文風。這對後世的文賦有著頗大的影響。(門立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