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福建省建甌市古名]

建州[福建省建甌市古名]

福建古州名,也是“福建”名稱中“建”字的由來。建州的行政管轄範圍大致是今天的閩北十個縣市(共26300平方公里),以及閩中:泰寧縣、建寧縣、將樂縣(共5490.98平方公里);閩東:屏南縣、古田縣(共3862平方公里),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甌市。建甌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總面積4233平方公里,總人口53.89萬人(2010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7人,全市漢族約占99.3%,畲族、苗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11個少數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市。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67億元。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建甌市建甌市

建州城(建甌市)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著1800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名聞天下的建盞、建茶、北苑御茶(皇帝專用)、建本均產於舊建州轄區。

行政管轄範圍:建甌市、邵武市、浦城縣、松谿縣、建陽市、武夷山市、光澤縣、順昌縣、南平市、政和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屏南縣、古田縣。明清兩代建寧府,管轄包括壽寧縣等。行政中心駐建甌市,建州地區行政管轄14個縣市,總面積37356.98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建州建州

西周時期為“七閩”地,閩地;東周后期,閩越地,秦時屬閩中郡。

東漢建安元年(196)析侯官縣北鄉置建安縣,駐地今建甌,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定的五個縣之一,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建安縣,駐地建甌。

晉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陳永定初(約557)建安郡屬閩州,州治福州,後屬豐州,州治福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南安郡、晉安郡、建安郡都裁撤,屬泉州,州治福州。

大業三年(607)廢州,復置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建州,駐地今建甌,“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

天寶元年(742)改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建州,屬江南東道。

五代閩龍啟二年(934)屬閩,天德三年(945)改建州為永安軍,鏇改忠義軍。

宋開寶八年(975)改忠義軍為建州(行政中心駐今建甌市),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浦城、建陽縣地置甌寧縣,紹興三十二年(1162)以宋孝宗舊邸,升建州為建寧府(府衙駐今建甌市),屬福建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管轄。明洪武元年(1368)為建寧府,屬福建布政使司。

清建寧府屬福建省。

明清兩代建寧府,管轄包括壽寧縣和周寧縣部分。

1913年廢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屬北路道,1914年改為建安道。

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

1934年為第十行政督察區,1935年改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13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

1992年10月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

結構

殿內採用三十六根粗大楠木為柱。其游離出眾的嫻熟線條,艷麗典雅的色彩,為我省現有古建築物之罕見。結構嚴謹,重檐飛翹,殿宇流丹飛翠,氣勢軒昂壯觀。但更讓人稱奇的是殿內梁架上布滿了各種精美華麗的“蘇式”彩畫,內容多為神話人物,歷史傳說。

景觀

大成殿現已塑好孔子及四賢塑像。正中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左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右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

殿前有一露台,稱拜台,是當年祭祀和歌舞場地。高1.2米,東西寬20米,南北長10米,四周圍以石攔,正中有一塊大型石制浮雕龍陛,精雕龍鳳,繞日盤鏇。兩旁有碎石俑道通往兩廡,戟門。

歷史

孔廟原是建州文廟,始建於北宋寶元年間(公元1038-1039年)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築。

歷代名人

建甌出過1154名進士、3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福建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讚譽[4]。

練氏夫人

練氏夫人練氏夫人

練氏夫人,名雋,練湖(今浦城縣仙陽練村)人,五代閩國西北行營招討使章子鈞(建州人)之

妻。唐天佑年間,閩國章子鈞屯守浦城西岩山被南唐盧將軍包圍,章派邊鎬、王建封兩名校兵往建州求援,因雨失期,按軍法當斬,練夫人出面勸阻說“時危未靖,公奈何斬壯士”,子鈞悟,釋放兩校兵。後邊、王投靠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派江南安撫使查文徽率兵伐閩攻建州,邊鎬為行營招討,王建封為先鋒。建州城破,王延政投降,閩國滅。當時子鈞已死,邊王二將查知練氏夫人已回居建州,為報浦城救命之恩,備金銀布匹贈送夫人,並授白旗一把,說:“唐兵即行屠城,夫人將白旗植於門上,已戒士卒不得侵犯。”夫人退還金銀布匹並其旗,說:“君幸思舊德,願全此城,如欲屠之,吾家與眾俱死,不能獨生也。”二將感其言,說:“夫人之仁,使鬼為人”。城遂不屠。夫人死後,建州百姓感激全城恩德,破例將夫人墓建在城內州署後堂,立碑稱“全城之母”。

曹修古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宋代輔政大臣。歷任秘書丞、饒州通刺、監察御使。天聖元年(1023年),宋代中衰時期,修古有志整飭綱常,以圖中興。提出“行法令、審政事、惜財力、辨忠邪”四項大政措施上奏。對在職年老朝官,凡年達七十者可上表自動請求調職或辭職,不論名將功臣也應如此。仁宗準奏,頒為制度[6]。

宋代御史台的官制是輔佐皇帝,監督朝廷官吏。曹修古在任時對官規禮儀非常重視,對違規違紀者必按章處罰,重者奏告皇帝,依典處刑,以維公議。天聖年間(1023-1032年),章太后涉預朝政,秉權處事。修古等人奏章論文,要求太后還權。因而被降職,通判杭州,又改知興化軍(今莆田)。後遇赦復官,還未及回京,就病死在興化。死時貧困不能歸葬,官中同事及興化地方人士捐錢五十萬。其次女哭著對母親說:“父親以忠節聞名天下,現不幸因直言貶官至死,怎能接受他人捐贈而沾污父親德行”,終於謝絕贈。

吳充

吳充,字沖卿,建州人(州衙在今建甌市)。在未冠之年就考中進士。其兄吳育、吳京、吳方也都為進士,長兄吳育為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樞密副使(副宰相)。吳充最初是調到谷熟擔任掌管文書印信的學官,入朝後,在國子監擔任白話講解經書的學官,後來又任吳王宮講解學官。其同事多半與皇室宗親套近乎,吳充年紀最小,卻特別認真嚴謹。他和各位一同設席授經。吳充作《六箴》上呈,其篇名為視、聽、好、學、進德、崇儉。仁宗皇帝命人繕寫送給皇室成員,英宗也在未即位時將其抄寫作為王府的座右銘。

吳充有兩個兒子,名叫安詩和安持。安詩在元祐年間(宋哲宗已即位,公元1086-1094)做諫官、起居郎。安持做都水使者,後升為工部侍郎,最後當上天章閣待制。安詩的兒子吳儲和安持的兒子吳侔,官職均為員外郎,被連坐罪定為與妖人張懷素通謀,處以死刑。

吳激

吳激(1090-1142),字彥高,號東山,建州人,宋代大文學家。曾任朝奉議郎,是北宋龍圖閣大學士吳拭之子,名畫家米芾女婿,工詩善畫,其詩畫深得米芾筆意。

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下,主戰派李綱被罷官,朝廷傾向投降派屈辱求和,吳激奉命出使金國。次年金人攻破東京,吳激被留在金國不得歸來,但心懷故國,情意抑鬱。一次,在北人張總侍御家宴中,遇見流落在此地的宣和小宮姬,隨席佐酒,吳激見她楚楚可憐,賦《人月圓》一詞相贈。詞曰:“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鬢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在座賓客,皆悽然淚下。

吳激的詩詞,和在金國做官的蔡松年齊名,時稱“吳蔡體”。著有《東山集》、《東山樂府》等。

袁樞

袁樞袁樞

袁樞,字機仲,建州建安人,南宋歷史學家。幼年就曾在故鄉南橋上抱負題詩:“玉龍倒懸過寒潭,人在雲霄天地間。借問是誰題柱去,茂陵詞客到長安。

”二十歲參加國子監考試,以《修身為寫賦》受器重,三十三歲中進士,歷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工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等職[9]。

袁樞編纂的史學巨著《通鑑紀事本末》,把《通鑑》內容分為二百三十九個專題,四十二卷,自戰國到唐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歷史。創造了“紀事本末體”體例,成為我國編史體例的新成就。深受名人學士推崇,孝宗皇帝讀後倍加讚賞,說:“治道盡在是矣”。升他為太守正薄兼國史院編修官,負責分纂國史列傳。袁樞的史識,史才和史德均為世人所稱道。六十六歲時,因朱熹被劾為“偽學”受牽連被罷官,在家閒居十年,另著有《易傳解義》、《周易辨異》、《童子問》等。

楊達卿

楊達卿,字福興,建安人,家住今房道際村。元代地方富紳,楊榮祖父。

元代統治進入衰亡時期,政局動亂,各地義軍紛紛興起。達卿不願外出做官,樂隱鄉里,在家為學,曾著《龍津詩集》以自娛。左丞阮德柔聞名,派人召見,優禮相待,擬委重任,達卿堅辭不受。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楊達卿聘請教師教誨子孫,並說:“今天下太平,子孫必有出仕者”果真其孫楊榮成為明代四朝輔政大臣。

達卿家境富裕,樂善好施。有一年,鄉里發生大饑荒,達卿原想開倉救濟,又怕傳名招忌,便用募民植樹的名義,說:“有於吾山種樹一株者,酬以斗粟”。鄉民聞訊,紛紛前來植樹領粟。這山叫大富山,十幾年後,樹木繁茂,形成大林。達卿告誡子孫,不得砍伐取利,只許建校、開廟和窮人死後無棺木者才可用。幾百年下來大富山樹林得以保護,此林納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楊榮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明朝輔政大臣。歷任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太常卿、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尚書大學士等職。

楊榮崇尚儒學,重視皇統,安定朝廷。在朝四十年,曾五次扈從出塞,兩次巡邊,主編《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重修太祖高廟《實錄》,總裁仁宗,宣宗《實錄》。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反,他參與定計,並勸仁宗親征。英宗即位,繼續輔政,前後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負責處理中央政務,參與軍國大事的重大決策。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輔政”。皇室對楊榮優遇隆厚,而榮未因恃寵而驕矜。仍守其“事君有體,進諫有方”的本份。

楊榮卒於明正統五年,時七十歲。英宗贈封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敏。並舉行國祭,遺官護送靈柩還故里禮葬。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傳世。

李默

李默,字時言,甌寧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明朝大臣,官至吏部尚書。

李默入朝任吏部尚書不久,就逢嚴嵩為相。他博學多才,選賢任能,秉公執政。使嚴嵩無法引用私人,嚴嵩從此懷恨在心,侍機報復,常在皇帝面前撥弄是非,說李默用人不當,欺君誤國。世宗皇帝偏聽偏信,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罷了李默的官。次年又復官,皇帝御書“忠好”二字以褒之。嚴嵩把李默視為眼中釘,死不放過,嘉靖三十二年李默又遭嚴嵩誣陷,被下獄治罪,三十五年(1556年)死於獄中。至穆宗慶隆年間始得平反昭雪。

李默的文章氣節在明代也表著一時。有《群玉樓稿》、《建安人物傳》、《朱子年譜》、《輿地圖》等多部著作傳世[12]。

葉啟傑

葉啟傑,字新吾,建甌人,國民黨抗日將領。1918年於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傅作義部任軍官,自排長起遞升到副師長、師長、副軍長。1926年參加北伐,1930年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倒蔣的中原大戰。抗日戰爭時期,啟傑曾任第三集團軍參謀長、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等職。1937年,參加了張家口戰役、大同戰役、太原保衛戰。1938年參加反攻太原、反攻包頭戰役。1939年參加和林清水河、偏關等戰役。1940年反攻包頭和五原,擊斃日軍水川中將以下日偽官兵400餘人,俘虜日軍300餘人,繳獲大小炮30多門,汽車50多輛以及大量軍用物質,啟傑所部是這次參戰的主力。1941年啟傑回福建,任第三戰區長官部高參。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啟傑不願參戰,申請退役,獲準回鄉。1947年啟傑就任建甌中學歷史教員。1978年病逝,終年83歲。

環境資源

建甌生態優越,資源豐富。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7℃,年均降水量1662.9毫米。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達81.5%,是閩江上游的綠色屏障。水資源總量44.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57.9萬千瓦,實際可開發裝機容量30萬千瓦。地下已探明或開採的礦產有金、煤、磷、鐵、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等22種。

建甌山川秀美,古蹟繁多,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大小特異獨秀的山峰眾多,有聚武夷風光於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稱的閩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建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有福建歷史上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禪寺,有殷國帝都標誌性建築“五鳳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貢茶製造遺址,有全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還有東嶽廟、艮泉井、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名勝古蹟。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藝文化繁榮活躍,其中挑幡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民間雜技項目名錄。

社會科技

黔東南州建州60周年建州慶典

早在三國時期,建甌的造船事業就已著稱東南。吳侯曾先後打發犯官張宏、郭誕到這裡造船。唐宋時期,市內已開展天文地輿學的研究。當時的制茶、印刷、煉銅、燒瓷等技術達全國先進水平。宋元時期,建甌成為全國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宋代馬子嚴、王希光和明代伍文忠曾分別有《潮汐說》、《皇考方域志》、《天文考》等著作。當時在銅場推行的“六劑法”煉銅以及建窯生產的“建盞”——兔毫盞茶碗都在全國負有盛名。明清時期,發展機械、醫藥、農藝等技術。但在封建保守思想的長期禁錮下,官府不重視科技事業,許多頗具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藝僅靠民間師徒相傳,少有創新改進。

清末,廢科舉,辦新學,市政府組織茶葉、工程、國醫等學術團體,設技士、技佐、技正抓技術工作,建立工藝、農業、桑蠶等技術推廣培訓機構,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獎勵發明創造,出現一些近代工業。當時的茶葉加工、蠶絲、醫藥等技術已達較高水平。清宣統二年(1910),金圃、泉圃、同芳星諸茶莊及銀絲工藝在南洋首次勸業會上獲優獎。民國3年(1914),占金圃茶莊在巴拿馬東西洋各國賽會上獲一等獎,楊瑞圃、李泉豐茶莊獲二等獎。民國22年,養蠶制絲技術獲江蘇省優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