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民居

廣府民居

廣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區、粵西地區的建築,跟粵東的客家建築、潮汕建築有很大的區別。廣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典型的廣府民居還有一個很大的“鑊耳”特點,以其屋兩邊牆上築起兩個象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

基本概況

廣府民居廣府民居
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民居一般為小天井大進深,布局緊湊的平面形式。廣府風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個家庭幾人至數十人居住。老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場景就是典型的廣府民居--西關大屋。不過新近重拍的彩色版《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適合的西關大屋作為拍攝場地。嶺南民居由於民系眾多,歷史悠久,對外交流頻繁,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民居形式,有城鎮型民居,如廣州西關大屋,有廣府的三間兩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僑鄉碉樓民居等。由於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這裡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進深,布局緊湊的平面形式,既便於防熱輻射和風雨,又可以通風散熱。同時嶺南民系的複雜性和嶺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嶺南民居豐富多彩的現象。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齊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布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整齊通暢的巷道發揮著交通、通風和防火的作用。鍋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嶺南園林獨樹一幟,可游可居,在擁擠中求疏朗,在流動中求靜觀,在樸實中求輕巧,在繁麗中求淡雅。在五邑僑鄉,則產生了多層的廬式民居和碉樓建築,在平面展開的傳統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樣性的西洋建築風格和裝飾題材洋溢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鄉土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特點介紹

廣府民居廣府民居
廣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其次就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體現出的防潮、防曬的特點;還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築精髓,體現了兼容並蓄的風格。

除此之外,典型的廣府民居還有一個很大的“鑊耳”特點,以其屋兩邊牆上築起兩個象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鑊耳屋是粵西特有的建築。明清兩代,只要有了錢,發了財,就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來顯示其富有與氣量。

馬頭山牆又稱封火山牆,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築的一大造型特色。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變化豐富,有一階、二階、三階之分。封火山牆的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檐,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

文化特徵

廣府民居廣府民居
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雜處同化而成。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廣東是封建文化最早開發的地區。兩宋以後,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到了明代,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順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農業馳名於世。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又有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為依託,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廣闊,產銷活躍。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漸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因而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19世紀末葉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珠江三角洲地區從宋代以來,人文興旺,一直居於全省人才優勢的地位。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占有優越的地位。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同時,也帶來了投機性、市儈性的負面作用,以及較為濃厚的宿命觀,如廣府商家中普遍可見到供奉關公為財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間存在迷信命運,敬神奉鬼的風氣。商品意識不僅瀰漫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約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目標,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經濟上的利益關係,民系中的內部凝聚力相對較弱。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鬥爭性也特彆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音樂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廣東飲食文化體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繡”、“廣彩”、“廣雕”等。

建築風格

廣府民居廣府民居
廣東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廣府建築客家建築潮汕建築三種風格,通常所認識的嶺南建築,其實就是廣府建築,主要包括廣州南海順德地區的建築。嶺南建築的特點嶺南建築的特點,第一,就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體現出的防潮防曬的特點;第二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築精髓,體現了兼容並蓄的風格。
廣府建築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稱平面格線布局,也就是指整個村落的形式,是以一個巷子為中軸,民宅在巷子兩側,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與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廣府建築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宗祠是整個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時,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點,水池邊種上大榕樹也是慣例,榕樹之下的空地想來是僅次於宗祠的重要的民間文化傳播場所。
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廣府鄉村建築也是如此,一般來講,建築的一般材料是花崗岩(廣州人叫麻石)和紅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館所用的石材),兩種石料分別呈紅色和青色,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青磚和紅磚。

名居習俗

廣府民居廣府民居
廣府早期的民居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閉的建築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為“三間兩廊”。有地位人家以鑊耳風火牆為特色。砌牆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殼、磚等,清代以後多用青磚。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西關大屋民居。內部布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腳門趟攏大門)、水磨青磚牆面花崗石牆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僑鄉出現有異國風格的碉樓,在城市出現別墅式居宅,在商業繁華的城鎮街道兩旁出現騎樓。均是開南國建築風氣之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