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建立於公元3世紀,位於魯卜哈利沙漠南部邊緣的繁忙商旅通道上,古城突出聳立於哈德拉毛河谷傍邊的小山丘上,數道季節河交匯於此,其中主要的季節河-哈德拉毛河在這兒逐漸狹窄,希巴姆城三面映掩在茂密的棕櫚樹林之中。歷史上希巴姆以採礦業著名,是商隊驛站鎮和行政中心。希巴姆古城距首都薩那以東約470公里。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希巴姆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400米,被城牆環繞。

基本資料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中文名稱:希巴姆古城

英文名稱:Old Walled City of Shibam

編號:393-001

入選標準: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十六世紀的希巴姆城堡被軍事防禦牆環繞,是基於垂直建築規則建造的最古老,最傑出的都市規劃典範之一。在懸崖上的這座塔狀建築給人印象深刻,由此這座城市得名“沙漠中的曼哈坦雞尾酒”。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20年,那時它就是一個王國的中心,公元前2世紀是繁榮的商貿中心,公元3世紀,希巴姆取代了原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成為哈德拉毛王朝的都城。公元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進行反抗倭馬亞王朝鬥爭的中心,後來又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吉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商業中心,特別以經營哈德拉毛河谷出產的耶棗和紡織品而聞名。

歷史概述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1219年希巴姆被葉門的阿尤布王族征服,自此成為阿尤布王族在哈德拉毛西部的統治中心。1520年,其首府地位被塔里姆取代。公元16世紀時,由於歐洲人陸所需的大部分薰香都經此地轉運,其地理位置作為交通要衝的希巴姆逐漸成為聞名遐邇的“乳香之道”的必經之地,進而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18世紀,移居到東非、印度,特別是移居到東南亞的希巴姆人匯寄了大筆款項,希巴姆由此經歷了一段繁榮期。歷史上的希巴姆除商隊驛站鎮和行政中心外,還以採礦業著名。

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進行反抗倭馬亞朝鬥爭的中心。後來希巴姆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亞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主要的商業中心,特別是以經營哈德拉無沙谷田產的耶棗和紡織品而聞名,商業中心的作用持續了幾個世紀。

希巴姆建立於公元3世紀,位於魯卜哈利沙漠南部邊緣的繁忙商旅通道上,古城突出聳立於哈德拉毛河谷傍邊的小山丘上,數道季節河交匯於此,其中主要的季節河-哈德拉毛河在這兒逐漸狹窄,希巴姆城三面映掩在茂密的棕櫚樹林之中。歷史上希巴姆以採礦業著名,是商隊驛站鎮和行政中心。3世紀時,由於貿易興盛,當時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被希巴姆取而代之。回教初興時,希巴姆的作用日趨重要,因此成為伊斯蘭政權在哈德拉毛西部的首府。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進行反抗倭馬亞王朝鬥爭的中心。後來,希巴姆又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吉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

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主要商業中心,特別以經營哈德拉毛河谷出產的耶棗和紡織品而聞名,商業中心的作用持續了幾個世紀。1219年希巴姆被葉門的阿尤布王族征服,自此成為阿尤布王族在哈德拉毛西部的統治中心。1520年,首府地位被塔里姆取代。1298年和1532年,希巴姆兩遭洪水滅頂之災。18世紀,希巴姆經歷了一段繁榮時期-這要歸功於移居到東非、印度,特別是移居到東南亞的希巴姆人匯寄了大筆款項。

建造過程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的建築,大部分可以追溯到16世紀。居住其間的7000居民享有5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於8世紀。希巴姆東部城堡圍牆中的房屋布局借鑑了穆斯林的城市風格。無論是相鄰住戶還是街區之間,街道極盡蜿蜒曲折,因此儘管市區方圓不過1公里,卻無法取得通覽全城的視角。而曲折的街道增大了視線障礙,各棟房屋彼此遮擋。“貝特·哈爾霜姆館”被闢為博物館以展示希巴姆傳統的生活樣式,在國內外聲名遠揚,吸引了眾多遊客。數道季節河交匯於此,其中主要的季節河——哈德拉毛河在這兒逐漸狹窄。希巴姆所處的哈德拉毛河谷,是阿拉伯半島乾涸河谷中面積最大的,它長160千米,平均寬2千米,暴雨一來,洪水泛濫。1298年和1532年,希巴姆兩遭洪水滅頂之災(另一資料:1524年的大洪水,差點把整座城市毀滅掉)。

希巴姆的街道和現有的建築都重新修建於大洪水之後。高聳的建築密集地排列在山上,可以更有效地抵禦洪水。建築物的房頂可抵擋雨水的沖刷。東部的500多座房屋從沙漠中拔地而起,塗上白色灰泥的房頂可以抵擋雨水沖刷。房屋自上而下逐漸加寬,牆腳也塗有防水的塗料。狹窄封閉的房屋正面從5層直到9層裝飾著木門和其他裝飾,部分裝飾是12世紀的遺物。該城的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建築是“星期五清真寺”,建造於公元904年,是穆罕默德·阿爾·拉希德哈里發建造的(另一資料:建造者是哈里發哈倫·阿爾·拉希德)。寺院的西北角內牆是用燒制磚砌成,這在古老的建築中極為罕見。16世紀的希巴姆城堡被軍事防禦牆環繞,是基於垂直建築規則建造的最古老、最傑出的都市規劃典範之一。在懸崖上的這座塔狀建築給人印象深刻,由此這座城市得名“沙漠中的曼哈坦雞尾酒”。

早在公元前1020年,希巴姆是一個繁榮的小王國的中心,城市是以王國末代國王希巴姆的名字命名的。公元前2世紀哈達拉毛的駱駝商隊往返於巴比倫和谷地之間,希巴姆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公元前6年,克爾蘇王朝卡希那國王在此建立行宮。3世紀時由於貿易興盛,當時的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被希巴姆取代。回教初興,它又成為伊斯蘭政權在哈德拉毛西部的首府。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進行反抗倭馬亞朝鬥爭的中心。後來希巴姆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亞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主要的商業中心,特別是以經營哈德拉無沙谷出產的耶棗和紡織品而聞名,商業中心的作用持續了幾個世紀。1219年,葉門的阿犬布王族征服了希巴姆,自此成為阿犬布王族在哈德拉毛西部的統治中心。

城市布局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古城在公元前2世紀是繁榮的商貿中心,公元3世紀,希巴姆取代了原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成為哈德拉毛王朝的都城。公元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進行反抗倭馬亞王朝鬥爭的中心,後來又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吉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商業中心,特別以經營哈德拉毛河谷出產的耶棗和紡織品而聞名。1219年希巴姆被葉門的阿尤布王族征服,自此成為阿尤布王族在哈德拉毛西部的統治中心。1520年,其首府地位被塔里姆取代。公元16世紀時,由於歐洲人陸所需的大部分薰香都經此地轉運,其地理位置作為交通要衝的希巴姆逐漸成為聞名遐邇的“乳香之道”的必經之地,進而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18世紀,移居到東非、印度,特別是移居到東南亞的希巴姆人匯寄了大筆款項,希巴姆由此經歷了一段繁榮期。歷史上的希巴姆除商隊驛站鎮和行政中心外,還以採礦業著名。

希巴姆古城為東西約500米,南北約400米的長方形城市,周圍環繞著5一6米高的城牆,城牆的西面是河流,另三面是棕櫚林。東部城堡圍牆中的房屋布局借鑑了穆斯林的城市風格。高聳的建築密集地排列在山上,可以更有效地抵禦洪水,東部的500多座房屋從沙漠中拔地而起,塗上白色灰泥的房頂可抵檔雨水沖刷。房屋自上而下逐漸加寬,牆腳也塗有防水的塗料。狹窄封閉的房屋正面從5層直至9層裝飾著木門和其它裝飾,部分裝飾是12世紀的遺物。居住於其間的7000居民享有5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於8世紀。該城的星期五清真寺的歷史最悠久,是哈羅恩·阿爾·拉希德哈利發在位時的建築,建於公元904年。寺院的西北角內牆是用燒制磚砌成的,在希巴姆極為罕見。另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是阿爾·坎哈清真寺。最早的房屋建於16世紀中葉,以豐富美麗的裝飾引人注目。

16世紀的希巴拇城堡被軍事防禦牆環繞,是基於垂直建築規則建造的最古老、最傑出的都市規劃典範之一。在
懸崖上的這座塔狀建築給人印象深刻,由此這座城市得名“沙漠中的曼哈坦雞尾酒”。早在公元前1020年,希巴姆是一個繁榮的小王國的中心,城市是以王國末代國王希巴姆的名字命名的。公元前2世紀哈達拉毛的駱駝商隊往返於巴比倫和谷地之間,希巴姆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公元前6年,克爾蘇王朝卡希那國王在此建立行宮。3世紀時由於貿易興盛,當時的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彼希巴姆取代。回教初興,它又成為伊斯蘭政權在哈德拉毛西部的首府。

這座城是國內軍用建築,它都市化的設計具有傑出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除了葉門的首都,從13到15世紀,宰比得因它的伊斯蘭大學而聞名於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距離首都薩那西南方向約160千米。在沿著紅海的狹長、炎熱的提哈邁平原上,離海岸25公里,在連線荷台達港與塔伊茲城海拔較高的道路邊。在更大範圍內說,它過去坐落於亞丁―麥加的路線上,是印度與麥加間通道的一部分。

希巴姆古城被包圍在一個橢圓形的防禦工事牆內,仍然是按照其非常早的規劃組織的。城市有許多宗教建築,包括86座清真寺和伊斯蘭學校。街道較寬,其形狀幾乎是環形的,似乎是較早的城牆路線的重造。城堡、大清真寺和Asa清真寺組成了城市景觀的主要焦點。建築由烤硬的覆蓋著白色的刷牆粉的磚塊組成,它為裝飾建築的幾何學的圖畫和書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古城特色

希巴姆古城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古城在公元7世紀就已存在,7世紀是先知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穆斯林力量在提哈邁平原已經建立。吉亞德王朝(公元818~1018年)的建立者伊本·吉亞德將宰比德作為首都。吉亞德平定叛亂後,葉門的全境幾乎都在他一人統治之下,於是他開始動手修建高等教育設施,阿沙艾爾大學就是這時興建的。在以後的200多年裡,作為國的都城及文化中心,希巴姆古城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他修建了防禦工事並構造了運河系統。他的後代建立了大清真寺並擴建了較早的阿薩清真寺

吉亞德王朝於1018年左右結束,雖然此後希巴姆古城再也沒有作為王朝的首都,但作為文化城市仍有很大的發展後勁。神學、法學、醫學、史學、詩學、農學、冶金學等阿拉伯傳統文化和科技,都在這裡得到振興和發展。城市到納賈王朝(公元1021~1156年)和馬赫迪王朝(公元1159~1173年)時遭受了更進一步的損壞。它的防禦工事與宮殿被破壞而且面積也減少了。1228到1454年間統治提哈邁平原和南葉門的阿蘇勒王朝使希巴姆古城再次成為政治和文化中心。阿蘇勒王朝修建了清真寺、伊斯蘭學校、噴泉和道路。他們的建築創新,例如穹頂,已經永存下來。這個時期的建築遺址僅有法蒂尼亞伊斯蘭學校(Fatiniyamadrassa)保留了下來。

幾個世紀的這種繁榮,奠定了希巴姆古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堅實基礎。希巴姆古城的衰落開始於塔希爾王朝統治時期(公元1454~1517年),特別是在第一次奧斯曼征服時期(1545~1638年)。如今在希巴姆古城有86座清真寺,僅次於薩那(薩那是葉門擁有清真寺最多的城市),“星期五清真寺”是希巴姆古城最大的清真寺。希巴姆古城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是阿沙艾爾清真寺。最有藝術價值的是19世紀建造的納賽爾宮和伊斯坎達爾清真寺,這兩座建築的藝術價值,比城邊的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城寨高出許多。希巴姆古城的民宅很具特色,寬不足2米的小巷像迷宮一樣,幢幢民居仿佛重疊在一起。外觀看似簡樸,但室內裝修和家具都很豪華。

希巴姆古城既是伊斯蘭教世界極其重要、屈指可數的學術之都,也是實施宗教教育的重要城市。這裡有穆斯林學院、學校和清真寺等建築200多處。其建築物強烈體現著宗教色彩,但又不失為極具藝術價值的建築精品。其大學的影響遍及伊斯蘭世界而且跨越了印度洋。

相關詞條

亞洲獨特風景

亞洲人創造了比其他各洲更為古老的文明,從印度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馬哈陵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懷想印度恆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光輝。與去享受東南亞的綺麗和多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