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新鎮

川沙新鎮

川沙新鎮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東南,指原川沙鎮、機場鎮行政轄區範圍及浦東國際機場範圍,行政區域面積139.8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35萬人,設7個社區,下轄65個村、38個居委會,常住人口31.8萬,流動人口常年保持25萬。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

川沙功能區域(新鎮)地理位置處在新區濱江臨海產業帶,又是小城鎮建設的標誌性地區,按照面向21世紀的發展規劃,川沙功能區域(新鎮)正按臨空新城目標進行高起點規劃建設管理。川沙功能區域(新鎮)水陸空交通配套,運價結構合理,東距浦東國際機場6公里,市、區級幾條快速幹道(迎賓大道、華東路、川沙路、華夏路及規劃中的磁懸浮鐵路)縱橫穿越腹地,直接和滬杭、滬寧高速公路連線。

鎮區配套設施齊全,有各類學校30多所,賓館8家,醫院10家,金融機構30多家,公交線路48條。川沙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一代名人宋慶齡、黃炎培的故鄉,文淵深厚。川沙環境幽靜。水靈秀色,民風儒實,商業發達,是新區東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

川沙沿革

明初,川沙鎮叫八團鎮;明代萬曆年間,稱為“濱海巨鎮”;至嘉靖年間,八團鎮改名為川沙堡城。川沙之名由此流傳。清嘉慶十年,城內設定川沙撫民廳,宣統三年辛亥革命中改廳為縣,置川沙縣公署。

至1992年,川沙鎮一直是川沙縣治和縣政府所在地。1992年,川沙縣撒銷,川沙鎮劃入浦東新區。五年後,川沙鎮與以鎮周圍農村地區為主的東城鎮同時撤銷,建立了新的川沙鎮。2000年4月,黃樓、六團鎮撤銷,劃入川沙鎮,面積由原來的3.71平方公里增加至59.48平方公里,下轄23個居民委員會和33個村民委員會,人口達14.37萬人。2001年底,以中共浦東新區農村工作委員會、浦東新區農村發展局、川沙鎮鎮政府、浦東人民廣播電台、川沙警察署等一批重量級政府機關入駐,進一步確立了川沙鎮在浦東新區的政治地位

歷史文化
(圖)川沙新鎮
種德寺

清末金石收藏“富甲東南”的漢石經室創立於內史第。光緒十四年,集水、木、石、雕、圓、方、鋸、小木等行業的行會組織“八業公所”在種德寺成立。以楊斯盛為代表的一代川沙能工巧匠越過黃浦江,在十里洋場上海創造了川沙建築業的燦爛輝煌。

1913年誕生了《川沙報》,之後又成立鳴聯國樂社、鐵沙國樂研究團、鐵沙書畫會等藝術團體。擁有浦東地區較為完善的社會事業體系,包括擁有每年接待診治70萬病人能力的醫療機構,29所學校,以及體育場、影劇院、電影院、圖書館、少年宮、文化館等。川沙公園曲徑通幽、松竹常青,鶴鳴樓飛檐疊翠,風鈴悠揚。

川沙民眾為紀念英雄,在川沙城西門建起了一座仰德祠,城池中心的一座石橋北側樹起了一座石牌樓,人們把那座橋稱作“牌樓橋”。後因喬木、喬拱璧父子接連考中進士,在此又建造了“父子進士坊”,上刻陰文“文武為憲”。抗戰期間,“文武為憲”匾額被侵華日軍掠走,據說匾額上記載有喬氏父子的抗倭事跡。

英雄人物

喬鏜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倭患成災,地處東海之濱的川沙更是頻頻遭受騷擾、洗劫,民眾生活苦不堪言。大敵當前,挺身而出的是一個飽讀儒經的太學生--喬鏜。

喬鏜招募鄉勇,訓練兵術,拉扯起一支打擊倭寇的有生力量。一次,他率300餘兵士在川沙東邊的潘家橋一帶阻擊倭寇。在嘉定縣丞張潮的夾擊配合下,一陣激戰,700餘名倭寇悉數被殲。喬鏜因軍功卓著,被朝廷賜於五品銜。

喬鏜抗倭有功,民心所向,不料遭遇誹謗,怨恨萬分,含冤死去。其子喬木痛切父親之死,發奮讀書,於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官至井陘兵備道,成為隆厭、萬曆年間的名臣。喬鏜因子顯貴,獲贈賜奉政大夫、福建參政。

王劍三 1927年3月的一天,在定海開往上海的船上,一群人跳上岸,上了上川鐵路的小火車,很快在新陸車站下車。這些人是川沙籍的共產黨人。上海工人已經開始了第三次武裝起義,正急速返回川沙奪取政權。為首的是川沙籍共產黨人王劍三。

他們一進川沙城,縣長逃之夭夭,警察局頭目躲了起來。王劍三隨即派出黃漢魁、張平等人,占領警察局,接管縣政府。川沙縣臨時政府的成立,王劍三當了縣長。浦東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就這樣誕生了。他們開始收拾地主,成立工會和農民協會,封閉了川沙地主豪紳的活動中心——封建會道門活動場所“至元堂”,將縣政府和縣黨部由民眾教育館遷入“至元堂”辦公。又把天主教堂占用的一條小路截直拓寬,方便民眾行走。

四·一二”政變後,地方封建勢力勾結國民黨反動勢力,向新生的紅色政權瘋狂反撲。白崇禧的部隊包圍了川沙縣臨時政府,王劍三、張平、薛伯瑜等11人被捕,最後王劍三犧牲。

名人:

黃炎培 清光緒二十七年,黃炎培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受知於蔡元培、張元濟。上世紀初,黃炎培曾乘長江輪趕赴南京,向兩江總督張之洞投文,要求將觀瀾書院改為近代意義上的國小堂,川沙因此有了公立國小。20年代,他和同道的精心策劃,才有了股份制的上川公司,有了上川鐵路。40年代,黃炎培將自己幼時就讀的東野草堂辦成蔭余國小。60年代,復興了川沙鎮的毛巾工業,使川沙的毛巾工業設備從木機、鐵機時代跨越到自動織機時代。

黃自 現代音樂教育家黃自也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生在內史第。他是黃炎培堂兄黃洪培的兒子。1916年,黃自考入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畢業於耶魯大學音樂系。回國後,出任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務長兼作曲系教授。賀綠汀、陳田鶴、江定仙、劉雪庵等中國一代音樂大師都曾受其教益。天妒英才,黃自病逝時,年僅34歲。
關於內史第,還有更多的傳奇。

宋耀如 宋慶齡的父親,在光緒十六年擔任川沙地區牧師,舉家遷居川沙,據說就住在內史第西南角沿街的兩層民房內,即今南市街65-69號,辦福音堂。

建設鐵路:

1921年1月,黃炎培、張志鶴、顧蘭洲、陸竹坪、陸蓮溪等發起組織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決定租用上川縣道開工建設鐵路,因工程浩大,決定先募股金15萬元,每股20元,在上海市區和川沙城內分別設立了股金收款處。由於興辦地方實業,發起人又深孚眾望,認股者甚眾,招股順利,一個月內很快湊滿所需資金。

1921年上川鐵路開工,1925年,慶寧寺至龔家路口一段工程竣工通車。每日乘客達千人,許多在滬的外國人也三五結伴乘火車來浦東郊遊。翌年1月,上川公司按原定計畫,又募集股金15萬元,修築龔家路口至川沙線路段,至7月10日通車。1936年,上川鐵路全長達35.35公里,極大地便利了浦東川沙地區的客貨運輸。

內史第”傳奇:

內史第是川沙數百年來的一所名宅,建於清代。內史第的名人--沈樹鏞,字韻初,出生於清道光十二年,曾中舉,官至內閣七品中書。沈樹鏞博學多才,對秘籍、書畫、金石、碑帖研究頗深,尤以碑帖最負盛名。家中收藏極其豐富,不僅在川沙一帶首屈一指,用清代大學者俞樾的話說,就是: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於江南。其中,最令人稱奇的珍寶,一件是宋拓《熹平石經》127字,另一件系孫承澤研山齋藏本《熹平石經》殘字。這《熹平石經》亦稱《漢石經》、《一字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為世間稀見孤本,彌足珍貴。沈樹鏞獲得時萬分喜悅,遂名居所為“漢石經室”。眾多學者紛紛對沈的《熹平石經》進行考證、題詠。一時間,內史第高朋滿座,群星燦爛。“漢石經室”之名不脛而走。沈樹鏞病逝後,漢石經室的藏品逐漸流散,有說其中的三箱碑版轉到《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手中。

根據黃炎培堂妹黃敏之等人回憶,內史第位於鎮中心,坐北朝南,為三進深江南石庫門民居,南靠現今的新川路,西傍南市街。內史第位於這座石庫們民居的第二進,與立本堂南北相對,中間隔著天井,天井兩旁是東西兩廳。至20世紀90年代初,整個內史第建築群幾乎面目全非。1990年川沙縣政府撥款31萬元,依據保持原貌的原則進行落架大修。修繕後的故居為坐北朝南的“三合院”二層樓建築,建築面積達480平方米,內設“黃炎培生平事跡陳列室”,黃炎培的半生銅像矗立起來了。

崛起

20世紀20年代,就有黃炎培張志鶴等一代仁人志士發起修建上川鐵路。七十年後的1989年元旦,申華客運公司從川沙開出第一輛至東昌路市輪渡站的專線車,拉近了和市中心的距離。

2001年末,開往上海市區及鎮周邊地區的公交和專線車線路增加至30餘條。長途客運輻射江蘇、浙江、安徽,甚至延伸至山東、河南和四川等省,一躍成為浦東南部地區陸上運輸聯結外省市的重要樞紐--航空,1999年浦東國際機場建成,川沙鎮成為距離機場最近的衛星鎮。交通的便利牽動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光緒二十六年,沈毓慶創辦經記毛巾廠。70-80年代,上海霞飛日用化妝品廠一時成為上海乃至中國鄉鎮企業的耀眼明星。90年代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由農民創辦的申華股份有限公司界龍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之後,有了初具規模的華夏文化旅遊金橋出口加工區、六團工業園區,有了祖代養鴿場、蔬菜園藝場和蜜露桃種植、白玉蝸牛養殖基地等引人矚目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商業街區由鎮中心的“牌樓橋”地段向新川路發展,繼而向川環西路延伸,直至妙境路美食街悄然興起。

規劃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領導召開發展規劃會議

按照新的城市發展規劃,將建設川沙新城,規劃範圍包括原川沙集鎮及浦東運河以東、川楊河以南、川南奉公路以西、迎賓大道以北地塊,用地面積20.4平方公里。川沙新城是外環線以外地區的核心城區,以旅遊服務、臨空服務配套和歷史文化為特色,人口規模約在30萬人。

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川沙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村級企業上市公司一界龍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批以房地產、生物製藥、彩印包裝、工藝玩具為主的億元企業群。川沙末來的產業導向是發展低能耗、無污染、技術密集型,以航空運輸為資源配置手段,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臨空產業。隨著地區面積的擴大和國際空港二期工程的實施,使航空運輸服務和拓展城市功能的第三產業蘊含了巨大的市場。

隨著川沙發展規劃的實施到位,經過若干年努力,川沙將成為繼陸家嘴之後的一個浦東中心城的輔中心。川沙功能區域(新鎮)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共同參與描繪川沙美好的畫景,共圖大業,共同走向輝煌。

毛巾業發展

川沙毛巾業發展的真正契機,是在建國後的1963年。當時,黃炎培在視察了川沙毛巾工業後,寫信給當時的紡織工業副部長榮毅仁,紡織部很快撥出了一批自動織機裝備川沙各廠,自此毛巾的品種、質量和產量等煥然一新。其中,東海毛巾廠生產的雙船牌雙股素色緞擋絲光毛巾,有30多萬個毛圈,榮獲國家銀質獎;毛巾十九廠、二十二廠生產的各色提花毛巾有“提花巾大王”之譽。

川沙鎮相繼創辦了10餘家毛巾廠,川沙毛巾業從此誕生。到1920年,川沙地區已有大大小小毛巾廠75家,織機2500台,從業人員3750人。上海灘上知名的三友實業社在川沙一開就是7個分廠,生產的“三角牌”毛巾,以及寶華廠的“川字牌”、德昌廠的“帆船片”、恆華廠的“雙喜牌”等毛巾,己經能與日本的“鐵錨牌”毛巾抗衡,並且銷往東南亞各國。抗戰之前,已有大大小小毛巾廠202家,織機5371台,從業人員8600多人,年生產毛巾260萬打。

景觀農業示範基地

川沙景觀農業示範基地,區域面積5000多畝的都市農業園區是浦東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一帶二區”規劃的重要部分,從園區籌建至今,已引進25家蔬菜種植園藝場,十多家農業企業,示範區內還設立了農產品“莊稼醫院”、農產品殘留測試中心、農業科技培訓中心等現代服務農業,整體上已經初具規模,但與國內外發展成熟的生態農業觀光區相比還有差距,缺少特色,缺乏精品項目和綜合配套的一條龍服務。

景觀基地定位為集休閒與觀光、回顧與教育、啟發與探索、傳統與現代、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人文景觀展示空間。

植物景觀規劃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規劃

稻文化科普館區:以室內展示為主,有一組水稻活體種植展示,展示的不同內容布置水稻的不同生長時期株體。

室外鄉土植物:入口廣場布置樹穴座凳及樹林廣場,以冠大蔭濃的遮蔭喬木為主,如香樟或銀杏等;周邊綠地種植觀花、觀葉植物如石楠、紫薇、木槿、木芙蓉、枸杞等,適當布置花境。

傳統水稻區域及農具工作區:以傳統農業田地景觀為範本,以水稻為主要植物景觀,沿河岸種植垂柳、苦楝、構樹、合歡等具有明顯鄉村特徵的鄉土植物。

生態景觀大棚:這一區的植物景觀以營造熱帶雨林的野趣為主,溫室內除種植展示瓜果蔬菜外,其他景觀植物以熱帶葉景觀樹種為主,伴以藤蔓植物、陰生植物,形成溫室特有繁茂植物景觀。

人工湖區:堤岸營造“森林”的生態景觀,選擇速生樹種同時選擇具有季相變化的樹種,如:烏桕、楓香、水杉、池杉等。

花果島:種植各種引鳥誘蝶的開花觀果植物,如羅漢松、香樟、紅楠、女貞、日本女貞,厚皮香、交讓木,莢迷、柑桔、無花果、柿樹、大葉醉草、黃連木和其他香花類植物。

水岸及淺水區:種植水生和耐水濕植物,如:垂柳、落羽杉、蘆葦、菖蒲類、慈姑、鳶尾類、水蔥、水燭、荷花、睡蓮等。

工廠化育秧基地:在通道兩邊適當種植行道樹,為遊人提供遮蔭環境。

農家樂休閒區:是為遊人提供休閒娛樂的室外空間,在主景區種植百餘株大喬木,如香樟、杜英、櫸樹等,提供疏朗又遮蔭的林蔭草坪空間;周邊以混交多層次植物群落為主,形成相對綠化封閉的景觀空間;休閒建築周邊以傳統果樹為主,如桑樹、梓樹、柿樹、蘋果、梨樹、桃樹等,體現農家田園風情。

社區實事項目

2007年4月浦東新區川沙新鎮華夏社區11項“社區實事項目”確定。川沙新鎮政府從社區代表以及居民提交的70個“民意提案”中篩選而出,經社區委員會通過正式立項。

11個項目預算127.2萬元,政府撥付公共財政資金只有100萬元,有27.2萬元的缺口將由社區各界自己籌集。社區委員2006年,為社區居民辦事的總投入就遠遠超過政府撥付的50萬元公共財政資金。

經濟發展

川沙的又一家農民股份公司——上海界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上市交易。這是一家原先以1000元資本起家的村辦印刷企業,經過30年的奮鬥,總資產達7億元,下屬子公司28家,經營範圍從專業印刷拓展到房地產、食品加工、商業貿易、軟體開發等領域,營業收入一度位列上海工業集團排名40位。

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域2007年1月份完成投引資總額17831萬元。2007年1月份新鎮引進項目49個,投引資總額為17831萬元。其中投資項目25個,投資額5676萬元;引資項目24個,註冊資金12155萬元;引進外資項目7個,投資額445萬美元。盤活存量資產2980平方米。

浦東川沙板塊位於浦東新區東南部,南面與南匯區相鄰,具體是指川楊河以南、迎賓大道以北、外環線以東、川南奉公路以西的浦東區域,均價5800元/平方米。

2006年1月到2007年1月的13個月中,川沙板塊一手住宅總共上市14.7萬平方米,合1136套,同期總共成交18.6萬平方米,合1510套,總體呈現供不應求的旺銷局面。對於占主要地位的商品公寓市場,2006年上半年成交均價基本穩定在5800元/平方米,進入下半年後連續上漲,尤其是永達城市公寓的開盤大量旺銷,帶動了川沙板塊商品公寓價格上漲到7000元/平方米左右,體現出外環宜居板塊的發展潛力。 

基礎設施建設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道路橋樑改造驗收成功

川沙新鎮村村通公交的道路橋樑改造項目,是新區環保市容局2006年支持新農村新郊區建設項目之一,19個項目中,道路拓寬改造有10個;橋樑改造9個。

原來的道路寬度大部分在5米,改造後達到6—7米;橋樑原荷載等級為汽—5,改造後達到汽—20。

六陳路、嶺七路、儲七路等首次在鄉村公路上進行白改黑,同時道路兩側綠化(行道樹)同步到位。

2006年度進行了初步驗收。

非農創業園區

以非農就業者創業為主的“浦東川沙新鎮開業園區”在川沙國際精工園區內啟用。川沙新鎮開業園區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內有全裝修的獨立辦公用房104間,基本上可以滿足川沙功能區域內有意向創業者對創業的需求。由於該園區地理環境處在市郊結合的特殊區域,適應創業者開辦與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相關的經營服務項目。

社區服務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社區服務

川沙功能區域(新鎮)工、青、婦、機關黨委、文明辦、各社區、法律服務所、勞保所城管署、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的100多名志願者在川沙廣場舉辦學雷鋒上街為民服務活動,服務內容醫療宗教、就業、法律等各類諮詢服務、理髮、修理家電、磨刀剪、修配鑰匙等便民服務。服務涉及500多人次。

科技節系列活動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科技節系列活動

2008年6月8日,川沙新鎮科技協會連同川沙新鎮老齡委員會、川沙新鎮老年協會在江鎮社區晨陽國小舉辦科技節系列活動之一老年拳操展示,展示的內容有四大項:60人太極柔力球展示、100名男同志扯柃展示、100名女同志健身操展示、300人拳操展示(包括單人舞、練功十八法、甩手操、太極拳二十四式、太極功夫扇)。此次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業餘生活,

川沙新鎮“發展杯足球錦標賽川沙體育場就行,來自立新村、紅旗村、大洪村民利村、森林特種鋼門有限公司、仕達利恩電子有限公司、界龍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吉龍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六團社區施灣社區、城南社區等單位的12支球隊首輪角逐。

鎮人民政府主辦了首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滬劇院眾多國家一級演員參加。觀眾們稱本次開幕式的演出是川沙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精彩文藝大餐。歌曲專場是本次藝術節活動的專場之一,歌曲專場決賽在川沙新鎮文廣中心“創業樓”舉行。決賽的選手來自川沙新鎮七個社區,由43名選手參賽,經過初賽最後有24名選手進入決賽。

歷史名勝

(圖)川沙新鎮川沙新鎮歷史名勝“白漾觀魚”

南園古木”、“北院疏鍾”、“綠楊飲馬”、“白漾觀魚”、“芳若問帆”、“層橋夕照”、“香雪城坳”和“碧陰堤曲”八景。

“南園古木”,指南有園中的一株參天銀杏。南有園是川沙歷史上眾多園林中最負盛名的,系明人王觀光建造。王觀光曾官至王府長史,頗有政績。明末辭官回到川沙,構建私家園林,園址在今川沙城廂國小處。南有園建成後,王觀光時常在園內與當時的詩朋文友吟詩作賦。王觀光死後,南有園無人料理,逐漸荒蕪,一派蕭條。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銀杏突被狂風颳倒。

其餘景觀中,“北院疏鍾”位於種德寺。種德寺為川沙古剎,鹹豐十一年毀於兵災。“綠楊飲馬”小教場。其景水光粼粼,綠楊搖曳,婀娜多姿,抗戰時期依然有跡可尋。“白漾觀魚”漕倉東,位於城東北隅,三灶港盡頭,與護城河相接處。“芳若問帆”在東門外“整帆亭”畔,已無跡可尋。“層橋夕照”在西門三灶港處。每逢夕陽西下,登城內九如橋遠眺,景色奇麗。“香雪城坳”青草園。青草園與梅園南北相連,70年前尚有梅樹百餘棵。梅花盛開之時,雪色一什,冷香四溢,令人有孤嶼西溪之想。“碧陰堤曲”花園溝口。花園溝口在喬家弄東,為喬氏別業,園中石刻甚多,現皆湮沒。

南有園的荒廢淹沒,使川沙的園林史留下了長長的空白。直到1983年11月,占地3.4公頃的川沙公園才開工建設,1985年12月建成開放。公園以湖泊為中心,置有亭、廳、湖、橋,另有自漾榭、觀瀾軒、苞桑館等景點。園中小徑通幽,長廊迴環、畫棟雕梁,自然成趣。引風亭周翠竹千竿,有風徐來,聽竹濤陣陣。觀瀾軒旁魚翔淺底,遊船蕩漾,清風吹皺一湖綠水。1993年6月,公園增建鶴鳴樓,高54米,5塔7層。尤其是飛檐翹角,系六十風鈴,氣勢非凡。拾級登樓,海天旭比,風光旖旎。

1996年12月,鎮西北又建成華夏文化公園,占地面積1.67公頃。園內建築仿自明、清兩朝浦東地區的典型民居風格,朱色圓柱,木格長窗,亭台樓閣,曲徑迴廊,園中有園,有仿川沙建築業巨子楊斯盛故居,仿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聞天故居,仿明代大學士陸深故居,仿滬上藝術家吳昌碩故居,仿黃炎培少年讀書處東野草堂等。

古城牆,是川沙的精靈!自明嘉靖三十六年,喬鏜調集川沙父老子弟築城,為川沙贏得一方太平。該城周長四里,高二丈八尺,基址寬三丈有餘。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各架吊橋向外連線,橋下城壕寬12丈,深1.5丈。城牆上建月城4座,雉樓372垛,炮台12座。

在以後的數百年中,川沙城牆幾經修葺,規模較大的有四次:萬曆二十一年,王潭之孫乾昌捐款修復;清康熙二十二年,上海知縣史彩修葺;乾隆三十七年,南匯知縣成汝舟捐款整修;嘉慶十五年,撫民廳同知高伯揚修城。此後,便中斷了修葺。民國初年,開始用坍塌城磚鋪設鎮中街道。在1922年,曾出現江蘇督軍下令拆除磚石基地等項盡數撥給充實各縣教育經費一幕。1925年,古城牆除保留東南一段外,其餘拆除。這一段城牆,到了80年代,由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出資修繕一新。

浦東新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