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三

原名王鳴歧,號南岡。楊園鄉金光村人。少年就學於川沙兩等國小學堂,考入松江中學,中途輟學。遂任龔路鎮明強國小校長,後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後留該校附小任教。

人物簡介

王劍三 王劍三

(1897~1927年)

原名王鳴歧,號南岡。楊園鄉金光村人。少年就學於川沙兩等國小學堂,考入松江中學,中途輟學。遂任龔路鎮明強國小校長,後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後留該校附小任教。民國十二年(1923年)回川任教顧鎮惠北國小。民國十三年,縣開辦師範講習所,任教務主任。後經林鈞介紹,認識侯紹裘、張曙時、李立三等,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4年,又加入國民黨。8、9月間,侯紹裘、張曙時等在中共江蘇省委指示下成立了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王劍三即在川沙成立國民黨川沙縣黨部,為主任委員。次年春離川,被中共江蘇省委任命為特派員。是年冬,林鈞主持在上海召開奉、南、川三縣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會議,研究配合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籌備組織各縣新政權。王劍三被推派為川沙方面負責人。民國16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成功,翌日,率眾奪取了川沙軍閥政權,成立臨時縣政府,遷入“至元堂”辦公。地主豪紳賄通陳群、楊虎密告王劍三等,遂於“四·一二”政變後,國民黨東路前敵指揮部派兵將川沙縣黨部包圍,王劍三等11人被捕,被關押於上海楓林橋特務處。王劍三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4月26日被害於大木橋江境廟附近。解放後,為紀念他,楊園鄉金光村振華國小於1956年改名劍三國小。

人物生平

王劍三又名王劍山,號南岡,原名王鳴岐、王文鳳。1887年出生於川沙縣楊園鄉金光村。是大革命時期川沙革命的直接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川沙歷史上第一個人民民主政權的領導人。1927年4月26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僅30歲。

1912年,15歲的王劍三就讀於川沙城廂鎮國小高級班,與林鈞、張志鶴、蔡經緯等為同學。1914年國小畢業後考入松江中學。因家境困難半年後輟學,回川沙龔路鎮明強國小任教。1917年春,在親友的資助下考入無錫江蘇省第三師範學校就讀,想成為一名教育家。這時他遇到一位來自江陰的進步青年周剛直(又名周水平)。時值“五四”運動,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兩人志同道合成為知己。1920年夏,王劍三從“三師”畢業回到川沙家鄉,在顧路鎮惠北高等國小任教,共有3年,教育成績卓著,在川沙學界有了較高的聲望。

1924年,川沙縣教育局在北門倉場橋南堍,開辦了川沙縣立師範講習所。調王劍三任教務主任。他聘請“三師”的同學、留日學生周剛直來校擔任語文教員。這時川沙、南匯的一些進步青年約20多人前來學習。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王劍三、周剛直在川沙師範講習所舉行了有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追悼大會。他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並高呼革命口號。1925年5月上海又發生了槍殺工人顧正紅的事件,事後學生起來聲援,又發生槍殺學生的“五卅”慘案。王、周二人又組織學生宣傳隊,分赴川沙城鄉,揭露慘案真相,支援上海工人,學生的革命行動,極大地震動了川沙的軍閥政府和封建勢力。他們驚呼:“川沙出了革命黨!”、“川沙赤化了!”,由此停辦了川沙師範講習所。王劍三隨後到龔路鎮當明強國小校長。

1925年夏天,王劍三在林鈞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又由於林鈞的引見,王劍三和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要負責人侯紹裘(共產黨員)相識。這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同年10月,在龔路明強國小內成立了國民黨川沙縣縣黨部,由王劍三任主任委員,共產黨員潘星五任工人部長,共產黨員黃漢魁任農民部長,陸修澄(女)任婦女部長,在楊園、橫沙等地建立了國民黨區分部,用國民黨名義開展革命活動,在川沙各地開展對反動派的鬥爭。

到1927年2月,川沙中共黨員已有十多名。應林鈞的要求,中共上海區委趙世炎派姚鳴心來川沙,在川沙和浦東交界處,新陸車站北面的潘家宅國小建立了中共川沙縣獨立支部(即川沙獨支)。由姚鳴心任獨支書記,兼任國民黨川沙縣黨部秘書,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王劍三為獨支委員,仍任國民黨川沙縣黨部主任委員。負責半公開的全面領導工作。積蓄力量,發動民眾,等待時機,在川沙建立革命政權。

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在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特委的領導下,經過30小時的奮戰,終於取得了勝利。中共上海市民公會黨團書記林鈞(後為上海市民政府秘書長),立即指示王劍三在3月23日率川沙在滬的共產黨員和國民党進步人士急速返川。他們過江後從慶寧寺上車先到新陸車站下車,在潘家宅與當地的同志會合,商議進縣城奪取政權的具體事宜。

當時川沙沒有正規駐軍,只有警察局一些武裝力量。進城後他們大造革命聲勢,發動民眾。此刻軍閥縣長閻森工聞訊逃跑,警察局警佐戴翰雲也已躲藏起來。王劍三派黃漢魁等人在警察局收繳了警察的槍械,控制了警察局。派張平等人接管政府的公款、公產和印信。隨即發布文告,成立了以王劍三為首的川沙縣臨時政府,成為川沙歷史上第一個人民民主政權。在上海革命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3月27日,中共川沙獨支川沙縣城北門大操場上召開了縣民大會,到會民眾有3萬多人,王劍三以大會主席的身份宣告:川沙縣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並公開了國民黨川沙縣縣黨部。

全縣人民聽到革命力量已經進城,軍閥縣長已經逃跑,大家欣喜若狂,紛紛進城目睹這件新鮮大事。上川鐵路工人也熱情高漲,讓進城民眾一律免費乘車。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王劍三在會上熱情地說,川沙革命政府的成立,標誌著川沙人民從此當家作主,從現在起要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鬥爭,號召組織農民協會,實行減租減息。這天成為全縣人民盛大的喜慶節日。

新縣政府建立後,設民政、財政、教育、警察四個局,由王劍三出任新政府的民政長(縣長),主持政府工作。並順應民意進行了若干緊迫的革命措施,得到了廣大工農民眾的一致擁護。

9月19日,川沙地方封建勢力買通國民黨反動派,出動一個排的兵力突來川沙,包圍了川沙縣臨時政府(設在至元堂)和 縣黨部進行搜捕。當場將王劍三等11位同志雙手捆綁,進行遊街,再押至西門輪船碼頭。王劍三昂首闊步,面帶笑容向川沙父老鄉親告別。沿途民眾懷著悲憤的心情,目送被捕的革命同志。敵人用小火輪先將他們送往周浦,然後押解至上海楓林橋,東路前敵指揮部特務處。王劍三被不斷審問,遭受種種酷刑,身上被打得體無完膚,流著鮮血。但他始終不吐真言,保護了所有的革命同志。反動派費盡心機,仍一無所獲。到4月26日,王劍三再次被提審,但這次他沒有再回到牢房。當夜難友們聽到外面陣陣槍聲。大家不禁失聲痛哭。為了川沙的革命事業,王劍三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這時他才30歲。

個人榮譽

1952年2月,王劍三被江蘇省蘇南行署松江專員公署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事跡

1912年,他就讀於川沙縣二等國小堂(現為上海浦東新區城廂國小),是一個文靜持重、成績優良的好學生。畢業後王劍三考入松江中學,各科成績均列前茅,半年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回到川沙龔家路明強國小任教。在明強國小,因教學成績突出,他受到各方好評,漸漸在北鄉教區嶄露頭角。

王劍三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激勵,自感知識不足,決心深造。1917年,在親友資助下,考入江蘇省立無錫第三師範學校,立志成為一名教育家。入學後,他把自己關在書齋里,刻苦鑽研各門功課,自學英文原版書刊,很少參加校園活動。1919年5月爆發於北京進而又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猶如在黑幕沉沉的中國大地上發出一聲響亮的春雷。介紹、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此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正是在這種新形勢下,王劍三逐步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認識到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這些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才有中國的出路。於是,他把進師範學校後的“文鳳”這個名字改為名“毅”,號“劍山”。他對同學說:“人缺少的就是毅力,我已覺察到,故改名為毅。”又說號“劍山”意思是要削平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他還對以前的自己作了剖析,認為過去針對時弊寫寫文章,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參加到實際的變革舊社會的革命鬥爭中去,才是吾輩應走的道路。

1922年,王劍三畢業回到家鄉,在顧家路惠北國小任教,擔任高年級國文課教師,又兼任幼稚班算術課。他教學認真又有創新精神,國文課講得生動、清晰,富有新意;算術課運用圖片、實物等直觀教具來幫助講解。他以精湛的教學技藝贏得同學和同事的尊重,也為他在川沙教育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1923年王劍三受聘於川沙師範講習所,擔任教務主任,這使他的活動天地更為擴大。期間,他介紹思想進步的同學周水平(即周剛直)來講習所教國文,兩人經常在一起縱論時事,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當時師生們生活很清苦,每天一伙食由教育局的一名包飯師傅包做包送。此人經常剋扣師生的一伙食去逢迎上司,自己又吸鴉片,引起師生們強烈的不滿。但礙於他有上層關係,只能在背後嘀咕。王劍三則理直氣壯地屢次給教育局寫信表示抗議,但教育局置之不理。王劍三從這件具體小事上看清了當局政治的腐敗,備感腐朽的舊社會迫切需要革命,不革命更待何時!但苦於無人領導,不知從何著手。

1924年,王劍三結識了由上海大學回到故鄉開展革命活動的共產黨人林鈞,並通過林鈞結識了一批共產黨人,聽他們講形勢分析,又閱讀了《嚮導》、《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使他的眼界大為開闊,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團結起來鬧革命,人民才能翻身做主人。於是,他毅然投身革命,開始自覺地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培養青年走革命道路。他自己也在鬥爭中逐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舉國哀悼。中國共產黨在悼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中,大力宣傳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川沙師範講習所教務主任王劍三,思想先進,追求進步,組織全校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舉行隆重的紀念大會。會上,師生們掛起了抒發革命豪情的輓聯,王劍三和周剛直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宣傳“喚起民眾”,“召開國民會議”等主張,宣傳國共合作後的大好革命形勢。川沙教育界的新氣象,使廣大師生和進步人士歡欣鼓舞,也使川沙封建勢力受到一次強烈的震動。

5月,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激起民眾公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要向帝國主義討還血債。訊息傳到川沙,以王劍三為首的革命者發動學生組成宣傳隊分赴城鄉各地,報告五卅慘案真相,控拆帝國主義罪行,聲援上海人民反帝愛國的革命鬥爭。之後,又積極組織開展川沙國民外交後援會工作,進行一系列宣傳、募捐活動,在川沙掀起了反帝鬥爭的熱潮。這年夏天,王劍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了革命活動。

9月,為進一步壯大革命勢力,王劍三在國民黨江蘇省黨部負責人、共產黨員侯紹裘的指導下,在明強國小秘密成立一個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國民黨川沙縣黨部,王劍三任主任委員。根據中共“四大”的決議精神,王劍三通過國民黨組織去發動工農民眾,開展革命工作,明強國小成了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之一。他們在附近各個鄉鎮上的國小內發展國民黨員,宣傳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張貼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的照片;在一部分先進分子中傳閱中共主辦和出版的有關刊物和小冊子,並通過進步的教師在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率領學生到各處遊行,宣傳工人運動發展的大好形勢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性;宣傳中國要獨立與統一,必須廢除不平等條約方能達到革命的主張。那時在城廂鎮以龔家路口為中心,南至王家港,北經顧家路口到徐家路口一帶,遊行隊伍張貼革命標語,沿途高呼口號,每次都吸引了大量民眾圍看,給軍閥統治下的川沙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

1926年春,王劍三為避免軍閥政府的迫害轉移上海,在共產黨人林鈞、侯紹裘的領導下,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參與研究浦東三縣配合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政權的方案。他還派潘星五、張平等經常往返於上海、川沙之間,聯絡教育界進步人士準備鬥爭。1927年2月,中共川沙縣獨立支部成立,王劍三為獨支委員。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川沙獨支在思想、組織、宣傳方面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23日,被定為川沙起義負責人的王劍三,根據中共上海市民代表會議黨團書記林鈞的指示,率領川沙在滬的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幹部急速返川,準備奪取政權。當時軍閥委派的縣長嚴森已聞風而逃,警察局警佐戴翰雲也渺無蹤影,王劍三派黃漢魁等人收繳了警察的槍械,控制了警察局;又派張平等人接管了縣政府的公款、公文。舊政府留守人員見大勢已去,只好乖乖地交出了縣政府大印。王劍三迅即貼出文告,宣布接管舊政權,成立川沙縣臨時政府,國民黨縣黨部也公開辦公。新政權隨即順利地控制了川沙全境。

3月27日,慶祝川沙新政府成立大會在縣城廟鎮北門大操場召開,上川鐵路職工免費送沿路民眾進城開會,3萬人參加了會議,群情振奮。大會主席王劍三號召全縣人民組織起來,行動起來,加緊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最後,他帶領大家高呼: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到會民眾無不歡欣鼓舞,平時飽受壓迫、剝削的貧苦農民紛紛起來,向新政府、縣黨部揭發當地的壞人壞事,一時新政府收到近百封控告信;橫沙地區惡霸地主黃兆祿迫於民眾的聲勢逃到上海;平時作惡多端的顧路警察所長被民眾戴高帽遊街;地方流氓、地痞也躲避起來,不敢再橫行霸道了。川沙人民第一次揚眉吐氣了!

新政府的工作一片繁忙,但有條不紊。王劍三擔任新政府民政長,實際主持新政府工作。他對外接待各方人士,對內安排各項工作,協調關係等等。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少有休息的時間。為了給人民作出反封建的表率,新政府決定對專搞封建迷信欺騙人民的川沙至元堂通善台堅決予以取締。王劍三以縣黨部主任名義召開民政、教育、至元堂及各單位負責人會議,會上嚴厲駁斥了至元堂代表的無理要求,通過了《查封取締至元堂反動封建迷信組織》的決議。接著,縣黨部搬進至元堂,把神主牌位扔在一邊,清除一切封建迷信陳設,使一個陰森森的封建堡壘變成了為人民伸張正義的縣黨部辦公場所。並將霍公塘土地無條件發歸民有。王劍三又親自與川沙天主堂神父交涉,將天主堂占用的街面歸還人民,拓寬成大道,使人民真正看到了新政府是處處在為人民辦事的。

新政府成立後,先後組織起三友工會、上川鐵路工會、棉織業工會、店員總聯合會等十多個工會組織,有會員5200餘人。農村發展農協組織,僅橫沙地區參加農民協會的就有5000餘人,還成立了農民自衛軍,趕走土豪劣紳,開展減租減息鬥爭。國民黨員也發展到100多人。作為川沙地區革命領導者之一的王劍三,恨不得能長出三頭六臂,為將川沙大地真正變成人民的天下做更多的工作。

人民高興之日,即是反動派難過之時,他們必將不顧一切倒行逆施,企圖扭轉歷史發展方向。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脫下了革命的偽裝,舉起了反共的屠刀,大批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革命民眾在上海遭到逮捕、槍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林鈞委託金學成召集奉(賢)、南(匯)、川(沙)等7縣縣黨部代表在南市蓬萊路開會,商討應變辦法。會未開成,卻被龍華警備司令部抓去20多人,並示以警告說:對7縣縣黨部要實行清黨,如不停止活動將逮捕嚴辦。會後,王劍三召集新政府成員商討對策,多數同志認為:我們是以國民黨名義開展工作的,蔣介石還不至於對國民黨人下手,且川沙的革命形勢一旦放棄,將前功盡棄,因此主張不撤退。王劍三當即決定大家繼續分頭工作,一定要革命到底。

19日,早已和川沙地方封建勢力相互勾結的國民黨反動派,由白崇禧的東路軍前敵指揮部出面,派一個排兵力包圍了川沙縣臨時政府和縣黨部,反動軍隊一部分人衝進各辦公室將所有檔案款項統統抄去,另有一些武裝人員將正在辦公的工作人員押到西側川沙師範講習所舊址,逐一點名收押。王劍三已預感到形勢的劇變,做好了視死如歸的準備。當問到誰是王劍三時,王劍三毫不畏懼,挺身而出,響亮地回答:“我就是!”其餘同志在他的感召下也一個個鎮定自如,表現出了革命者的膽略和氣節。反動派將被捕的11個人全部雙手捆綁,押往川沙城廂鎮西門。王劍三一路上昂首闊步,面帶笑容,頻頻以目光向川沙人民告別。站滿街道兩旁的無數民眾,帶著悲憤的面容,目送曾給他們帶來希望的這群川沙革命的領頭人遠去。

反動派將王劍三等一行押上小火輪開往南匯周浦鎮,停留一宿後即解往上海楓林橋原“交涉公署”舊址。那是國民黨東路前敵指揮部的秘密看守所,早已關滿了從各地逮捕來的革命者。在獄中,王劍三和同志們互相鼓勵,準備迎接新的考驗。王劍三首先被提審,經受了一場殘酷的刑訊逼供,當他被獄警拖回牢房時,早已是血肉模糊,遍體鱗傷。在敵人的酷刑面前,他嚴守黨的機密沒有吐露一個字,使敵人一無所獲。26日,王劍三又一次被提審,這次他再也沒有回來。當夜,王劍三在楓林橋畔英勇就義。後來,王劍三的遺體被家屬領回,安葬於川沙楊園家鄉。

王劍三烈士英勇就義至今已經70多個年頭了,他的英勇業績一直被當地人民緬懷和傳頌。1952年2月12日,江蘇省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員公署追認王劍三為革命烈士。1955年,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和紀念這位先烈,將附近的一所國小改名為“劍三國小”。1973年,川沙縣民政局將王劍三的骨灰盒安放在川沙烈士陵園中,供人民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