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水腫病

小兒水腫病

水腫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有明顯的凹陷。祖國醫學稱之為“水氣”,亦稱為“水腫”。水腫是一個常見的病理過程,其積聚的體液來自血漿,其鈉水腫與水的比例與血漿大致相同。

簡介

小兒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膚,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腫,小便短少的一種常見病證。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多見於西醫學急性腎小球腎炎,陰水多見於西醫學腎病綜合徵。小兒水腫好發於2—7歲的兒童。陽水發病較急,若治療及時,調護得當,易於康復,預後一般良好;陰水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小兒水腫的發病,陽水多於成人,總的療效預後亦好於成人。

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水腫的發生是由於不當,膳食中蛋白質含量不足,長期腹瀉,慢性腸炎,長期慢性嘔吐及肝臟疾病,使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故形成水腫。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外因為感受風邪、水濕或瘡毒入侵,內因主要是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由於小兒感受風熱、風寒,或患乳蛾、丹痧、瘡瘍病後,加之稟賦不足或素體差異,內、外因相合導致水液代謝異常,水濕瀦留髮為水腫。感受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熱、寒、濕邪,從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經,使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風遏水阻,不能下輸膀胱,風水相搏,流溢肌膚,發為水腫,是為“風水”。濕熱內侵肌膚患有瘡瘍癤癰、丹痧疹毒,由風毒則內歸於肺,由濕毒則內歸於脾。風濕熱毒外襲肌表,內歸肺脾,肺失通調,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引起水腫。肺脾氣虛肺脾不足,亦是發生水腫的重要因素。蓋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之功,且水由氣化,氣行則水行;脾為土髒居中焦,有運化水濕之能,為水之堤防,脾健則水濕自能運化。小兒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若素體不足,肺虛通調失職,氣不化水,脾虛運化失權,土不制水,以致水不歸經而橫溢肌膚,產生水腫。脾腎陽虛腎為水髒,與膀胱互為表里,為水之下源,主溫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兒素體不足,腎常虛,或水濕內侵,影響脾陽運化,脾虛及腎,命門火衰,無以溫化水濕從膀胱而去,所謂關門不利則聚水發生水腫,是為陰水。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若水氣內盛,上逆凌心射肺,產生心悸、氣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現昏迷、抽搐;甚則水毒閉阻,上則頭痛嘔惡、口中氣穢,下則尿少尿閉,以致神昏、驚厥。此三者均為水腫之危重變證,多見於陽水,水毒內閉則也見於陰水後期。
綜上所述,外感風邪,內傳於肺,或瘡毒入侵,內歸肺脾,多見於陽水;若陽水日久,損傷肺脾,則由實轉虛,肺脾氣虛;或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則多見於陰水。不論陽水、陰水,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腎,變證可涉及心肝。其病機可概為“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不同證型的症狀

風水相搏

證候:水腫大都先從眼瞼開始,繼而四肢,甚則全身浮腫,來勢迅速,顏面為甚,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發熱惡風,咳嗽,咽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分析:風性向上,善行而數變,故浮腫先見於頭面,繼而四肢,來勢迅速,,肌膚浮腫,按之凹陷即起,是為風水之象。肺失通調,水聚肌膚則小便短少;風夾濕熱蘊結下焦,邪傷血絡,故見尿血。發熱惡風、咽痛身痛、咳嗽,均為風熱上受,肺失清肅所致;舌苔薄白,脈浮為風邪之徵。

治法:疏風利水。

濕熱內侵

證候:面肢浮腫或輕或重,小便黃赤短少或見尿血,常患有膿皰瘡、癤腫、丹毒等瘡毒,煩熱口渴,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濕熱或瘡毒內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調失職,水濕泛溢肌膚而成水腫。濕熱下注故小便黃赤短少;熱傷血絡則尿血。煩熱口渴,大便於結,乃熱重於濕或瘡瘍熱毒所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淡滲利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