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閉

癃閉

癃閉是由於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導致的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其中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以小便閉塞,點滴全無,病熱較急者稱為“閉”。癃和閉雖有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只是輕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稱為癃閉。

基本信息

來歷

癃閉腎臟
癃閉之名,首見於《內經》,該書對癃閉的病位、病機作了概要的論述,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謂:“膀胱病,小便閉”;《靈樞•本輸》云:“三焦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需要一提的是東漢殤帝姓劉名癃,由於避諱,而將癃改為“淋”,或改為“閉”。所以《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沒有癃閉的名稱,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記載。這一避諱影響極為深遠,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淋閉敘論》仍說:“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記載,而沒有癃閉的名稱。明代以後,始將淋、癃分開,而各成為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機證治方面,《諸病源候論•便病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認為二者系因熱的程度不同所致,“熱氣大盛”則令“小便不通”;“熱勢極微”,故“但小便難也”。《備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導尿術的記載。《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認為該病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等類型,並根據辨證論治的精神,運用探吐法治療小便不通。《景岳全書•癃閉》將癃閉的病因歸納為四個方面: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此以水泉乾涸而氣門熱閉不通;有因熱居肝腎者,則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虛而閉者;有因肝強氣逆,妨礙膀胱,氣實而閉者。並詳細闡述了氣虛而閉的病理機轉。

癃閉相當於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和無尿症。其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路損傷、尿道狹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現的尿瀦留及腎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無尿症,皆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名出處

肝臟解剖圖病名。出《素問·五常政大論》。《靈樞·本輸》稱為閉癃。《類證治裁·閉癃遺溺》:“閉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無尿排出者,統稱癃閉。可由肺熱壅盛,熱結膀胱,水道阻塞,氣虛,肝鬱氣滯,陰液不足,腎陽虛衰,轉胞等所致。肺熱壅盛,失於肅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見小便點滴而下,或全然不通,並伴有呼吸急促,咽乾,煩渴欲飲,苔薄黃,脈數等症。治宜清肺潤燥,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飲。或用探吐法。熱結膀胱,氣化失調,則小便量少而熱赤,甚至閉塞不出,小腹急滿脹痛,渴不多飲,舌苔黃,脈數,治宜清熱通利。敗精瘀血阻塞水道,則見尿閉不出,或滴瀝而下,或見瘀點,脈細澀或細數。治宜行瘀散結,通利水道。氣虛、氣滯、陰液不足、命門火衰、轉胞所致者,詳見氣虛小便不利、氣閉小便不利、陰虛小便不利、陽虛小便不利等條。

病名來歷

癃閉之名,首見於《內經》,該書對癃閉的病位、病機作了概要的論述,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謂:“膀胱病,小便閉”;《靈樞·本輸》云:“三焦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需要一提的是東漢殤帝姓劉名癃,由於避諱,而將癃改為“淋”,或改為“閉”。所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沒有癃閉的名稱,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記載。這一避諱影響極為深遠,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淋閉敘論》仍說:“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記載,而沒有癃閉的名稱。明代以後,始將淋、癃分開,而各成為獨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機證治方面,《諸病源候論·便病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認為二者系因熱的程度不同所致,“熱氣大盛”則令“小便不通”;“熱勢極微”,故“但小便難也”。《備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導尿術的記載。《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認為該病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等類型,並根據辨證論治的精神,運用探吐法治療小便不通。《景岳全書·癃閉》將癃閉的病因歸納為四個方面: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此以水泉乾涸而氣門熱閉不通;有因熱居肝腎者,則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虛而閉者;有因肝強氣逆,妨礙膀胱,氣實而閉者。並詳細闡述了氣虛而閉的病理機轉。
癃閉相當於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和無尿症。其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路損傷、尿道狹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現的尿瀦留及腎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無尿症。

病因病機

癃閉手術
1.濕熱蘊結過食辛辣肥膩,釀濕生熱,濕熱不解,下注膀胱,或濕熱素盛,腎熱下移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侵襲,膀胱濕熱阻滯,氣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極少,而為癃閉。

2.肺熱氣壅肺為水之上源。熱邪襲肺,肺熱氣壅,肺氣不能肅降,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氣化不利,而成癃閉。

3.脾氣不升勞倦傷脾,飲食不節,或久病體弱,致脾虛清氣不能上升,則濁氣難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閉。故《靈樞•口問》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4.腎元虧虛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水,是以“無陽則陰無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熾熱,日久不愈,耗損津液,以致腎陰虧虛,水府枯竭,而成癃閉。

5.肝鬱氣滯七情所傷,引起肝氣鬱結,疏泄不及,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行和氣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調受阻,形成癃閉。且肝經經脈繞陰器,抵少腹,這也是肝經有病,可導致癃閉的原因。所以《靈樞•經脈》提出:“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6.尿路阻塞瘀血敗精,或腫塊結石,阻塞尿道,小便難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閉。即《景岳全書•癃閉》所說:“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的通暢,有賴於膀胱的氣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問•經脈別論篇》又曰:“飲人於,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四布,五經並行。”

水液的吸收、運行、排泄,還有賴於三焦的氣化和肺脾腎的通調、轉輸、蒸化,故癃閉的病位還與三焦、肺脾腎密切相關。上焦之氣不化,當責之於肺,肺失其職,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中焦之氣不化,當責之於脾,脾氣虛弱,則不能升清降濁;下焦之氣不化,當責之於腎,腎陽虧虛,氣不化水,腎陰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導致癃閉。肝鬱氣滯,使三焦氣化不利,也會發生癃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閉。基本病機可歸納為三焦氣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導致腎和膀胱氣化失司。

臨床表現

本病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甚至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主要臨床表現。起病或突然發生,或逐漸形成。一般在癃的階段表現為小便不利,排尿滴瀝不盡,或排尿無力,或尿流變細,或尿流突然中斷,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在閉的階段表現為小便不通,全日總尿量極少,甚至點滴全無,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滿脹,狀如覆碗。尿閉可突然發生,亦可由癃逐漸發展而來。病情嚴重時,尚可出現頭暈,胸悶氣促,噁心嘔吐,口氣穢濁,水腫,甚至煩躁,神昏等症。尿道無疼痛感覺。

中醫的診斷

1.膀胱濕熱型癃閉。兼見尿黃灼熱,口苦口粘,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宜清利濕熱。
2.肺熱壅盛型癃閉。兼見咳嗽氣促、咽乾口渴、苔薄黃、脈數。治宜清肺利水。
3.肝鬱氣滯型癃閉。兼見口苦易怒、脅腹脹滿、舌紅苔薄黃、脈弦。治宜疏肝行氣利水。
4.瘀血內阻型癃閉。兼見小腹脹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治宜化瘀利水。
5.腎陽虛衰型癃閉。兼見面白肢冷、神疲腰酸、舌淡脈細。治宜溫陽利尿。
6.中氣不定型癃閉。兼見小腹墜脹、神倦納少、氣短聲微、舌淡脈細。治宜化氣利水。

病型診斷

癃閉輸尿管腫脹
1.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或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臨床特徵。

2.多見於老年男性,或產後婦女,手術後患者。常有淋證、水腫病病史。

3.凡小腹脹滿,小便欲解不出,觸叩小腹部膀胱區明顯脹滿者,是為尿瀦留,若全日小便總量明顯減少或不通,無尿意,無小腹脹滿,觸叩小腹部膀胱區亦無明顯充盈徵象,則多屬腎功能衰竭。

4.適當選擇肛門指診、B超、腹部X線攝片、膀胱鏡、腎功能檢查,以明確是腎、膀胱、尿道還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閉。

鑑別診斷

癃閉癃閉
1.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特徵。癃閉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臨床特徵。

其中小便短澀量少,排尿困難與淋證相似,但淋證排尿時疼痛,每日小便總量基本正常;而癃閉排尿時不痛,每日小便總量遠遠低於正常,甚至無尿排出。

2.關格關格是小便不通和嘔吐並見的一種病證。癃閉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類病證。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鑑別。關格必有嘔吐,而癃閉一般無嘔吐症狀,只以小便量極少或全無為特徵。二者的關係是癃閉可發展為關格,而關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閉發展而來,還可由水腫、淋證發展而成。

治療原則

癃閉的治療應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著眼於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間接之分,因證候的虛實而異。實證治宜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而通利水道;虛證治宜補脾腎,助氣化,使氣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時,還要根據病因病機,病變在肺在脾在腎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據“上竅開則下竅自通”的理論,用開提肺氣法,開上以通下,即所謂“提壺揭蓋”之法治療。

中藥方

若小腹脹急,小便點滴不下,內服藥物緩不濟急時,應配合導尿或針灸以急通小便。癃閉是一種排尿困難,甚至閉塞不通的疾病。病因在於外邪所感,病久體虛,情志所傷,瘀血阻滯三焦,腎和膀胱氣化失常,水液運化困難所致。治宜清熱利濕,化氣通閉或清熱潤肺,通利水道;或舒肝理氣,通利小便;或行郁散結,清理水道等。
1、竹葉心15克,燈心草3克,水煎服;田螺1個,冰片0.5克。將冰片納入田螺內,取其體內水液,滴入臍中;用井底泥貼臍。均可清熱利濕,化氣通閉。治療因膀胱濕熱實熱症型排尿困難。
2、玄參、麥冬、桔梗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百合15克,知母10克,滑石30克,水煎服。均用於肺熱氣壅,升降失序型癃閉。
3、當歸、貝母各10克,苦參15克,水煎服;蠶沙30克,泡茶喝。均用於肝滯氣鬱型癃閉。
4、桃仁6克,牛膝12克,虎杖15克,水煎服;生蒲黃10克,滑石30克,水煎服。均用於瘀濁阻塞型癃閉。
5、附子15克,白朮、茯苓各12克,水煎服。用於腎陽虛衰型癃閉。
6、生地、白芍各10克,地膚子、龜板各15克,水煎服;女貞子60克,旱蓮草12克,石韋15克,水煎服。均用於腎陰虛虧型癃閉。
7、黃芪、茯苓各30克,肉桂3克,水煎服。用於膀胱氣虛型癃閉。
8、商陸3克,研細末置肚臍上,蓋上蒜片片刻,尿即通。
9、生黃芪200克,甘草稍40克,水煎或代茶飲;黃芪100克,大鯉魚1條,煮湯飲。均治老年癃閉。
10、生薑15-25克,口咀嚼溫水咽服,半小時尿瀦留即愈。
11、連須蔥、車前子各60克,共搗爛敷臍,用布隔熱熨之。
12、生蒲黃50克,蔥200克,冰片3克,雄黃10克。蔥先煮熟,和其他藥共搗如泥,趁熱敷於小腹關元穴。30分鐘癃閉即消。
13、獨頭蒜1頭,鹽適量,共搗如泥,油布包裹,敷於中極、關元2穴,外加熱敷,每次30分鐘,每日2次。治尿瀦留。
14、老白菜幫7-8片,蒜辮半掛,蔥須1把,花椒30克,鹽1撮,水煎取液,熏洗睪丸及周圍,小便即通。
15、蔥白切絲,砂鍋蒸後,紗布包裹敷於肚臍,涼後再熱再敷。1小時小便即通。
16、豬苦膽1個,加300毫升燒酒煎煮。分3次飯後2小時飲服。可通小便。
17、白頸地龍加茴香等量,搗爛取汁飲服。對癃閉立效。
18、刺五加、生薑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各9克,水煎服,日1劑。治小便不利。
19、蒜瓣去皮切片,將蒜液滴入尿道口內,10-20分鐘尿即排出。
20、大蒜1頭,梔子7個,鹽少許,共搗如泥,布敷於臍,治尿瀦留。
21、甘遂、甘草各2克,研末敷臍(不可內服),30分鐘尿即下。
22、螻蛄5個,大蒜3片,共搗如泥,敷於臍上。30分鐘尿可通。
23、三七粉、西洋參粉各15克,混勻。每次2克,每日1次,溫開水沖服,15天1療程。用2-3療程。病重者加倍服用。主治尿瀦留。
24、蔥白1根,白鬍椒7粒,共搗如泥,敷臍,治尿瀦留。
25、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產乳集驗方》)

預防與調攝

癃閉癃閉
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憂思惱怒;消除諸如忍尿,壓迫會陰部外陰不潔,過食肥甘辛辣,過量飲酒,貪涼,縱慾過勞等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積極治療淋證和水腫、尿路及尿路周邊腫瘤等疾病,對防治癃閉均有重要意義。

癃閉是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診斷癃閉應確定是膀胱無水症,還是尿瀦留。若屬膀胱無水症,則應準確測定每日的尿量。本病需與淋證、關格進行鑑別。癃閉的病位在膀胱,但和三焦均有密切的關係。其主要病機為上焦肺之氣不化,肺失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中焦脾之氣不化,脾虛不能升清降濁;下焦腎之氣不化,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或腎陰不足,水府枯竭;肝鬱氣滯,使三焦氣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癃閉的辨證以辨虛實為主,其治療應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著眼於通。但通之之法,因證候的虛實而異。實證治宜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而通利水道;虛證治宜補脾腎,助氣化,使氣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時,還要根據病因病機,病變在肺在脾在腎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品。內服藥物緩不濟急時,應配合導尿或針灸以急通小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