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醫學

土家族醫學

土塚族醫學是通過對土家族“口碑文獻”和民間醫藥抄本蒐集整理,發現了這些源於民間的醫藥和鄉土療法,經歷代藥匠(土家族對醫生的稱呼)在實踐中探索和經驗總結,使之成為形式特殊、內容廣搏、民族氣息濃厚的土家族醫藥。中醫在土家庭地區的傳播與套用,文獻記載始見於1391年(明洪武年間)浙江人氏金彬隨朝延官軍入汀西北大庸行醫,始將漢醫傳入汀西土家族地區。

由於土家

土家族醫學土家族醫學
族僅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文字,自然也就沒有土家族文字記載的醫藥知識古籍。從漢字記載的土家族史籍中發現明清年間的地方志中零星記載的民間醫藥內容。但經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豐富”的創作過程,以口碑文獻的特殊形式傳承下來。通過對“口碑文獻”和民間醫藥抄本的蒐集整理,發現這些源於民間的醫藥和鄉土療法,經歷代藥匠(土家族對醫生的稱呼)在實踐中探索和經驗總結,使之成為形式特殊、內容廣搏、民族氣息濃厚的土家族醫藥。中醫在本地區的傳播與套用,文獻記載始見於1391年(明洪武年間)浙江人氏金彬隨朝延官軍入汀西北大庸行醫,始將漢醫傳入汀西土家族地區。西方醫學只是本世紀20年代傳入本民族地區。在漢醫和西醫未傳入土家族地區以前,只有民族醫藥為土家族人民預防和治療疾病。

基本簡介

從土家族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分為秦漢時期及五代以來兩個階段。在秦漢前後的漫長歲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嘗草識藥,治驗疾病,經歷了本能經驗積累、初期醫療活動及巫醫影響的過程;五代以來,由於外來民族遷徙定居於土家族地區,土家族民間醫療活動較為活躍。五代時期到“改土歸流”前幾百年間,其本還是實踐知識的累積階段,尚未形成比較系統的醫藥體系。清雍正年間對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土人中的有識之士,在前人識藥治病、實踐知識累積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實踐的反覆驗證,使土家族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治病七法

土家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可分成兩大類——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或者內治法和外治法。土家醫治療疾病,主要用汗法瀉法趕法止法補法溫法清法等7種治療方法,現將其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汗法:是開通汗竅、驅逐瘟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瀉法:該法是驅逐體內結滯、通泄二便的一種治法。
·趕法:是祛除體內濕氣、風氣、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法。
·止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制止出血、遺尿、遺精、崩帶、汗出不止的一種治療方法。
·補法:是通過藥物來滋補人體氣血精,或補益三元臟器虛損的一種治法。它主要用於一切虛症。
·溫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溫暖三元臟器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瀉清冷的內寒證。
·清法:是通過藥物作用達到祛除三元臟器火毒的一種治療方法。
以上7法,在土家族醫學臨床運用上非常靈活。考慮到病情的複雜性,往往不是單一的方法所能適應,所以,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運用,共同發揮作用,達到並提高治療效果

治療方法

土家醫的臨床治療方法繁多,歸納起來不外兩大類:一是藥物治療,二是非藥物療法;或分為內治法或外治法。土家醫非藥物治療方法獨特,簡便廉易,臨床上有較好的效果。現將常用的一些方法介紹如下:
(一)藥物療法
藥物治療,是土家醫長期套用藥物治療疾病的經驗總結,其用藥總的原則是: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虧則補之,余則瀉之;阻則通之,腫則消之;驚則鎮之,濕則祛之。在臨床具體套用上可視其情況,而採用相應的治法。汗法 汗法是開通汗竅,驅逐瘟氣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驅逐入侵在肌膚的病氣,如寒、濕。適用外感疾病、水蠱脹或瘡瘍、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階段。汗法又分三類:熱發,用熱性藥物治療表寒證;寒發,用冷涼藥物治療表熱證;補發,對體質虛弱,又感病氣者,即在套用溫、寒藥物發汗時,適當用一些補氣血的藥物,使之既無損元氣,又達到驅除病氣的作用。

土家族醫學土家族醫學土家族醫學
瀉法 該法是驅逐體內結滯,通泄二便的一種治法。具有排除滯積和恢復機體功能的作用。瀉法主要用於病氣在肚腸,大便秘結,以及三元臟器的水結、食滯或瘀血、蟲積等症。趕法 是祛除體內濕氣、風氣、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法。臨床用於祛除風寒濕氣,疏通筋脈骨節氣血,調暢胃腸氣機。止法 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制止出血、遺尿、遺精、崩帶、汗出不止的一種治療方法。補法 是通過藥物來滋補人體氣血精,或補益三元臟器虛損的一種治法。它主要用於一切虛證。補法,又分補氣、補血、補精三大類,以及根據病情選用平補、緩補、急補等不同方法。補氣法,適用於神倦無力,少氣懶言,虛汗,脈虛等氣症。補血法,適用於頭暈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蒼白,唇爪無華,舌淡,脈細等血虛證。補精法,適用於頭暈目眩,腰痛,膝軟,遺精,陽痿,脈弱等精虛症。溫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溫暖三元臟器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瀉清冷的內寒症。清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除三元臟器火毒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高熱煩渴,目赤舌紅,口苦溺黃,脈快等內火證及瘡皰癀等火毒證。

(二)外治法
1.拔罐療法 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民間最常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外治法。拔罐是藉助於熱力或燒去罐中的空氣,造成罐內負壓而吸

土家族醫學拔罐療法
附於皮膚,達到趕氣、散血、消腫、趕風、散寒作用。本法一般用於急性扭傷、挺傷、瘀腫、腰痛、骨節疼痛、寒咳,或因寒濕而致的肚子痛、頭痛、毒蛇咬傷、奶痛等。有些疾病不宜採用本法,如皮膚破潰發炎;小兒抽筋、水腫痛、氣血虧損之體;懷孕及有內臟病患等。

2.麝針療法 麝針是用香獐(香子)的擋門牙,捕時叩掉牙(牙長約1.5至2.5寸,呈半圓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銳,齒內有骨髓填滿),挑出骨髓,從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後將根部用紅紙紮緊,再用銀制蓋封閉,把前端磨銳些即成麝針。使用範圍:土家醫以此針代替刀針,用以穿膿皰、癤腫、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發炎。皰癤痛腫、流痰在成膿後要切開排膿,這時可用麝針刺破,使膿血排出,可稍加擠壓,膿出病癒、關節扭傷或撞傷,有腫脹瘀血疼痛的用麝針在腫脹處快速刺幾下,使之出少量血,腫脹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處加用拔罐治療可愈;用麝針治療皰癤疔瘡初起,在患處中間部位扎刺幾下,使初起之癰腫瘡癤自行消散。還可用麝針治療急症暴症,如突然暈死過去,即刺人中、湧泉、勞宮等穴;傷寒頭痛刺百合太陽風池印堂等穴。麝針佩帶在身上可避瘟氣,不生皰瘡。麝針是土家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常用治療方法,其方法簡單,使用方便,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針有芳香化濁,通筋脈,行氣滯,散瘀血而達到消腫止痛敗毒的目的。麝針有墮胎的作用,孕婦慎用。火氣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

3.火功療法 火功療法也是土家

土家族醫學火功療法
族民間醫生用來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作用快,療效滿意,獨具一格,深受患者歡迎。使用方法:令病人顯露患部,將浸泡好的藥酒倒入碗中,藥量根據病情而定,少則50毫升,多則200毫升,用火燒燃碗中之藥酒,這時醫生用右手伸入藥碗中取出酒火,速將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圍燙、摸、揉、拍、打,並以左手助之。反覆取火燙、摸、揉、拍、打約15分鐘左右,每日1次,患者治療1次後就感患部舒適輕快,疼痛減輕。一般用1~2次可見到明顯效果。若不間斷用3~7次,輕者可痊癒,重者1~3年不復發。本療法以治療風氣病為主。適用於風濕麻木骨風骨節風寒氣內停半邊風等。本療法的作用機理可能是給皮膚直接加溫,使汗竅舒張鬆開,使藥物經皮膚毛孔透達病處,再加上揉、燙、拍、打能使局部風寒濕氣走散,達到行血氣,舒筋止痛之功。

4.撲灰碗 撲灰碗是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燙熨療效。常用於傷寒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脹、解稀大便、婦女小肚子痛、肢體冷痛等病症。用瓷碗1個,盛1平碗約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中的柴灰末,再用一條比碗寬的濕毛巾,蓋在灰碗上面,將碗口倒撲過來,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結即為灰碗。令患者平臥或仰臥,將碗置於患者腹部,醫生持碗將患者從上肚子至小肚子從左到右來回推動,幾分鐘到半小時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幹了可再換1次,繼續用,1天1~2次。此法要特別注意溫度,溫度太高,燙傷皮膚,溫度過低,達不到治療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緊,不要讓柴灰末漏到肚皮上。發燒、皮膚發炎、火氣重、腫脹的患者不適宜本療法。小兒出疹子不能用。本療法的作用機理,一是藉助於熱灰在體表燙熨,使人體表或肚子裡的寒氣,在熱度的影響下從表面而散;二是熱灰本身有祛寒之功,加上毛巾的熱氣從毛孔面入人體內達到趕氣消氣散氣、止痛之功。

5.放痧(附拍痧、提痧) 放痧又叫刮痧,是本地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治療方法。一般常用於傷寒受涼、落枕、昏倒、肚子痛、嘔吐、屙肚子、頭痛、出鼻血、發燒等病症。放痧是一種物理刺激療法。醫生用物刮患者病位,疏通筋脈氣血、祛除病氣。如傷寒受涼首先從人體背部或頭部而入肌體,這時在背部刮“介”字達到疏通全身筋脈,使風寒無安身之地,從肌表而解。刮痧選用的物品必須邊緣光滑,否則易局部刮傷。放痧要注意輕重,輕了達不到治療效果,重了肌膚刮傷,易致發炎。在刮痧時要根據病症而選用不同的藥,寒症蘸熱桐油或薑汁刮;熱症用酒或鹽刮。刮後忌風寒,忌房事。附:拍痧,用於夏天酷熱暴曬所致的鼻血。方法是醫者用井水或泉水(有涼感)打濕手後,拍打病人後頸窩、前額、足彎、倒拐子處,每處拍打數次,可當即止血。亦有用於小兒吃飯或喝水不慎而嗆著,用於拍胸部可使異物咯出。

土家族醫學土家族醫學
土家族風情
提痧:用於傷寒受驚、隔食、肚子痛等。方法是醫者右手拇食二指挾住病者的某處皮膚或筋膜用力向上提拿數次,使提拿處充血變紅為宜。如受涼後咳,頭痛,流清鼻涕,提前額部、鼻根等處,可止痛祛寒氣;又如小兒噎食、打呃,提頸前面及心窩子下;有肚子痛提背部兩側板筋、隔筋。

6.雞胸療法 取1隻1斤重的雄雞,剖開肚子,去掉內臟,將事先預備好的藥粉,撒在雞肚子內,趁熱貼敷於患者胸部,半小時即可、如病未減輕,過4至8小時再貼1次。藥物為雄黃10克,冰片10克,石膏50克,金銀花430克,(焙乾),麝香3分。上藥研細末備用。本療法治心跳無力(心衰)、氣悶,亦可治療高燒患者。熱雞加上藥物速貼於胸前,一是藉助於雞的熱度與藥物的作用,將體內毒氣吸於雞身上,二是藥物有退火、通筋脈之功,貼敷後高燒退下,心跳正常,身體慢慢恢復健康。因毒氣或高燒而致的心跳無力、氣短、胸悶,用雞胸療法後效果不顯著,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使用後的雞不能吃,要埋掉或燒掉。

7.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某種刺激性藥物,放在肢體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藥物:毛茛、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筋麻、半截爛等藥。使用方法:將幾種或一種藥適量搗爛,貼敷在患者內關穴或其他穴位上(男左女右),貼敷藥後,用膠布固定,時間半小時至幾小時不等,患者感局部瘙癢疼痛灼熱即可去掉藥物。敷藥處起一個大水泡或幾個水泡,注意不要刺破水泡,發泡處莫著冷水,不要摩擦以防發炎。穴位選擇應據病情而定,如倒膽症,敷內關穴;咯吼症敷天突穴或豐隆穴;肚腸痛在足三里穴位上敷藥起泡;腰痛者在兩腎俞、足三里穴上敷藥起泡。適應症:多用於倒膽症(黃疽性肝炎)、咯吼、氣痛、腰痛、骨節痛、風氣等疾病,特別對倒膽症、咯吼病效果較好,永順縣右堤鄉一民族醫用此法治療倒膽症10Q多例,收到滿意療效。

8.佩帶法 佩帶法是一種將藥物研末裝入小布袋或紙袋中,再佩帶於患者胸前內衣口袋裡,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藥物:佩帶藥物根據病情而定,可選用猴子頭骨(焙乾)、油菜籽(焙乾)、青木香(焙乾)、追魂草(焙乾)、麝香、雄黃、冰片、夢話樹(焙乾)、銀、銅等。

土家族醫學土家族
方法:上藥各適量研成細末,一般用藥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紙包好,放入胸前內衣口袋裡,或用細麻線套在頸項上,懸掛在胸前,睡覺也不用取,一般佩帶1周左右,有的帶1個月,或更長時間;如小兒走胎,用猴子頭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適量研末裝入口袋,佩帶在胸前,半個月後可取下;小兒受驚,晚上睡覺時驚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帶7天,驚叫可除;小兒走夜路身上佩帶一根針或銀製品可避免病氣;婦女不想懷孕,在身上佩帶麝香1克,可以不孕。適應症:本方法對小兒走胎、受驚、黃腫包婦女避孕肝炎咯勞、傷風頭痛,某些婦女病如白帶多、月經不調、痛經等均有一定的療效。佩帶法的作用機理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藥物滲透作用,經肌膚筋脈到達病處;二是藥物經鼻吸入體內達到安神定魂,調理血氣之功;三是藥物氣味芳香,有醒腦、活血伸筋、阻滯胎孕之作用。

9.蛋滾法 蛋滾法是用煮熟的雞蛋趁熱在患者肚子上來回滾動,使肚腸之風寒或毒氣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症:本法具有溫里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於治療小兒因風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飽脹或因誤吃毒物所致嘔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用法:將鮮雞蛋一個,煮熟,鏇轉不燙皮膚為宜,醫生用蛋在肚皮上來回滾動,時間約15~30分鐘,滾完後可將蛋打破去殼,在蛋清上能見到紫色斑點,這說明毒氣已吸出,病將愈。本法不宜於蟲積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結、肚子脹、肚子痛等症。

10.提風法 提風法是一種治療小兒風寒、風熱以及傷寒等疾病的外治方法。用一鮮雞蛋煮熟,在蛋的中間開一小圓孔(約1.5厘米),把蛋黃取出,儘量保持蛋殼不破損,在小孔中鑲入一大小與蛋孔適宜的銀蓋,在蓋內放入搗爛的大路邊黃、蛇泡草適量。另取一白紙捲成漏斗形紙筒,筒內倒入適量桐油,點燃紙筒,這時紙筒中之油滴入蛋內。量約10幾滴即可,然後醫生用拇指堵住蛋孔,待溫度適中時,即將蛋孔緊貼敷於小兒肚臍上,貼30分鐘左右,六個月以上的小兒時間稍加長些,半小時後取出銀蓋,在銀蓋背面可見黑色斑點,這說明寒氣或熱氣已提出。用此法1次病未好轉,可繼續再用1至2次。適應症:此法主要治療小兒因風寒、風熱而致的發燒,抽筋或屙肚子,肚子脹,肚子痛及消化不好等症。用熱蛋、桐油與藥物貼敷在肚子上,達到吸風寒、風熱的效果。放入銀片起觀察風氣、毒氣是否提出的作用。

11.放血法 放血法是一種用瓷瓦針或瓜子刀刺破人體某部位的小血管,以致出少量血,來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本法多用於急症、暴症,如老鼠症、霍亂症、蛇咬傷、痧症、暈死、小兒走胎等多種疾病。如老鼠症,在老鼠攻竄的頭部用瓷瓦針或小瓜子刀在火焰上燒一下或用熱桐油擦一下,然後刺出血,稍加擠壓;霍亂症,上嘔下瀉,在舌根正面將一綠筋刺破出血;小兒走胎,刺四縫穴出血稍加擠壓;蛇咬傷後將傷處刺出血,用力擠壓,使毒氣隨血而排出;有暈死患者刺食指尖出血。放血法有排毒、泄熱、消氣的功能,要注意瓷瓦針或瓜子刀的消毒,用前一定要在火上燒一下或用桐油擦。也可用酒精、碘酒消毒,以免引起感染。放血時不要刺得太深,防止流血過多。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施用本法。

12.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是一種用藥水浸泡擦洗身體而起到消除疾病的治療方法。使用方法:根據病情選用不同的藥物,每味30至100克(鮮品),用大瓦罐煎濃。然後將藥水倒在水桶、臉盆或腳盆中浸泡擦洗患部,每次30至60分鐘左右,每日1次。如全身骨節痛將藥水倒在盆中,浸泡擦洗全身;半身癱瘓麻木者,以藥水,擦洗患肢;如手腳痛、螞蟻不過節(坐骨神經痛),可將藥物倒入腳盆中,人坐在裡面泡擦。用酒或醋泡藥物亦可,但孔竅、陰部不宜用酒浴法。適應症:本法多用於風濕骨節痛、肢體麻木、中風偏癱、骨幹腫大脹痛,肢體浮腫,坐骨神經痛,皮膚瘙癢症。

13.挑背筋法 挑背筋法是用針在人體背部某一部位挑斷小白筋以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本法多用於肚子痛、痔瘡、脫肛肛裂翳子等疾病。令患者顯露背部,醫生用一根錐針在火上燒一下,在背部仔細尋找一根細小、長約幾分、淡白色的筋,找到後用針尖從筋的中部將其挑斷即可。

14.翻背掐筋法 本療法多用於小兒。是一種來回翻轉背部皮膚和掐筋來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讓患者脫掉上衣,面向靠椅坐,醫生用雙手拇食二指從患者脊梁骨兩旁、尾骶骨處逐步向上用力翻轉皮膚至頸部為止,連翻5至10遍,翻畢,再在兩肋下第5至6肋處摸到隔筋,雙手用力猛掐1下,每日1次。此法有消隔食、散氣血、止痛之效。用於小兒黃腫包(疳積)、隔食、肚子痛,另有強身健體之功。

15.吸負法 吸負法是人體被蟲、獸咬傷或皰瘡不愈,醫者或其他動物用口吮吸或用舌舔,使毒氣吸出的一種外治法。方法:人被蛇或蜈蚣咬傷後,醫生馬上在自己口裡含些桐油,對準傷口上吮吸,吸後吐掉再吸,反覆十餘次,可使毒氣減輕。被刺扎傷,挑出刺後,在傷口上吮吸幾口,以免發炎。未滿月小兒,大人每天口中含濃茶水用舌吸舔一次眼睛,可去胎毒,使眼睛烏黑髮亮,避免膨眼屎,起火眼。長疔瘡和癤子,用活蜘蛛一隻,放在疔瘡或癤的頭部,蜘蛛會自行吸毒,直至蜘蛛肚子脹鼓,吸後病情會慢慢解除。如長皰瘡,經久不愈,在晨起時喚狗用舌頭舔患處,連舔2至3次可愈。本法多用於蟲獸咬傷、疔癤、陳皰爛瘡、火眼、刺傷等病。醫生在吸負傷口時,口中一定要含桐油或其他藥物,吸後馬上吐掉。

16.踩油火 踩油火,民間又叫犁上水。是醫師口念經語,將燒紅之鏵口用手摸或腳踩後,即在患處按揉的一種巫醫兩兼的治病方法。醫生用鏵口一隻(又叫犁尖),放在火中燒紅,取出,將菜油或桐油噴在鏵口上,油當即起火,速用燃燒之火燒烤患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亦有把菜油或桐油煎沸,醫者用手蘸點冷水,然後到煎沸之油鍋中摸油在患者疼痛部位拍打揉按,每次5至10分鐘,每日1次。本療法適用於風氣病、肚子痛,寒濕而致的骨節痛、冷骨風、風濕麻木、肩膀骨節酸痛等。用油火或煎沸之油在患者身上烤或摸搽,要注意不要燒傷患者皮膚。發燒或關節紅腫者不適宜本方法治療,小兒一般不用本方法。

17.燒燈火 燒燈火是醫生根據病情用

土家族醫學土家族醫學
燈草蘸桐油直接或間接點燒一定穴位,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最廣泛的外治方法。醫者診斷病後,根據病情選用一定的穴位(可選一穴或多穴),用燈草一段蘸上桐油點燒某穴位,動作要快,這叫做直接燈火。如小兒走胎,燒雙耳後小青筋各一焦,燒時聽到象一粒米在火中燒炸之聲音效果最佳,如沒有響聲,過7天后再燒一次。驚風症,根據不同的驚風表現而選用不同的穴位進行燒燈火。如撲地驚,突然昏倒在地,不醒人事即燒內關、合谷、百會、湧泉、膻中各一焦,燒後可甦醒。醫生根據病情選好穴位,將燈草點燃在醫生自己拇指腹部後,速印在患兒某穴位上,這叫印燈火。如小兒臍風,出現肚子痛,哭時肚臍周圍鼓起一坨,可印在肚臍中間及兩邊各一寸處。此法適用於3歲以下小兒,因小兒皮膚細嫩,燒泡後易引起發炎。另外,用一張薄紅紙抹上桐油,貼在患處,用燈草蘸桐油點燃後點在紅紙上,一個部位可點燃數十焦,這叫隔紙燈火。此法多用於某些頑固性疾病,如鹽鏟骨冷痛,就在鹽鏟骨處用隔紙燈火燒二十餘焦即可。本法多用於驚風症、小兒走胎、黃腫包、屙肚子、肚子痛、著涼、腦殼痛、風氣麻木、扭傷、皰瘡初期等多種疾病的治療。燒燈火,首先要注意選準穴位,不能亂燒,否則會使病情加重,燒燈火後要忌生冷瓜果、腥臭之味一周。直接燈火後,注意不要擦破皮膚,防止發炎。

18.熏法 熏法是用以治療某些頑固疾病的一種方法。本療法多用於治療風氣病、肚子痛、小兒抽筋、骨節痛、風濕麻木、半身癱瘓、腰痛

土家族醫學熏法
、坐骨神經痛、傷寒、受驚、鬧瘡、濕疹、風疹、痔瘡等多種疾病。九龍條(艾炷)的製備:主要藥物有艾絨麝香菖蒲、冰片雄黃硫黃、三百棒、穿山甲、野菸葉等100餘味藥物,上藥各適量,切細焙乾,研成粉末,然後用一張紅紙蘸桐油,將藥物放紙上捲成一個圓筒狀,長約5至8寸,直徑約2厘米左右即成。醫生將九龍條燃燒(應無火焰),再用一塊浸有桐油的青布包在燃燒的九龍條上(由於九龍條無火焰,燃燒緩慢,又有一層灰,故布不著火),這時醫生可直接燒患者的痛處,或骨節處;有不用青布包者,點燃後用煙燻患者某痛處,熏5至15分鐘,日1次。蒸法作用、主治同熏法。將製做“九龍條”的藥物切成小段或小片,放入一大鍋內煎煮,待藥物煮沸30分鐘左右,然後在鍋上放一木製的甑子,甑子內面以能站下一個人為宜,將鍋上橫擱幾塊木板,人站在木板上,將甑子罩在人身上,人頭露出,甑子頂端用毛巾或布蓋好,然後用小火蒸,時間約半小時至3小時不等。在蒸時要特別注意溫度的高低,高后會灼傷皮膚,溫度低了達不到治療作用,一般以保持38℃至40℃左右為宜。蒸時醫生要隨時在身邊,以防病人蒸久了產生虛脫。要多問病人,能否堅持住。觀察病人臉色,如臉上通紅,大汗出為正常;面色蒼白,出虛汗,應馬上停止蒸。出甑子後服熱糖水一杯。也有不用甑子,而用厚布或塑膠布蓋住身體,將臉露出者。蒸法對比較頑固的風濕麻木、關節腫大、行走不便患者有很好的效果,一般1天蒸1次,10次為一療程。熏蒸療法是用藥物在溫度的作用下,熏蒸於人體表面肌膚,使毛孔開泄、汗自出,促使風寒、濕氣從汗而散,使筋脈瘀阻,氣血阻滯得以通暢。對於一些火熱性疾患如高燒、火眼、火牙痛、痔瘡出血、崩漏、大便乾結、嘔吐、咯血、流痰、瘡癤等,不宜用熏蒸療法進行治療。氣血虧虛、大病之後、頭昏目眩、心慌、胸悶、氣急等病也不宜熏蒸。熏蒸後要加強營養,不宜食寒冷之物,避風寒、忌房事。

19.扎瓦針療法 扎瓦針療法也是民間醫生常用的一種外治方法。由於醫學發展,現民間醫生大多改用三棱針、銀針、瓜子針等,也有醫生仍用瓦針。本療法多用於跌打或摔傷,局部出現腫脹瘀血疼痛,毒蛇、蜈蚣等咬傷,皰瘡、疔癤、癬瘡等疾病。用打破的飯碗(細瓷碗為佳)渣一塊,再甩碎選一小塊一頭尖銳的即為瓦針。醫生手持瓦針在患處快速閃刺幾下,使局部出血,如在拔火罐之前,先用瓦針刺出血,再行拔罐,有利於毒氣、瘀血拔出。又如蛇咬傷,傷口處閃刺幾下,以便毒氣惡血流出。扎瓦針應注意不要讓瓦針斷入肉內;扎時要將瓦針在火焰上燒一下;扎時不要過猛,以免刺傷筋脈,引起大出血。

20.燒灸法 燒灸又叫燒艾

土家族醫學燒灸法
、藥灸、燒法,是用艾絨或藥物點燃直接或間接在人體表某穴位進行燒灸,起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燒灸法要求比較高,必須懂得醫理,曉得筋脈的循行部位,否則亂燒亂灸會促進病情加劇或轉為難治之症。燒灸艾條製作:先將艾葉適量焙乾,反覆揉搓,去掉灰末,即為艾絨,另將麝香、冰片、樟腦、雄黃、穿山甲等藥,研成粉末過篩,然後拌入艾絨中,充分拌勻,放入瓶中備用。醫生診斷清楚病情,選用一個或多個穴位,將艾揉成苞谷籽大的圓形小體,根據病情艾團可大可小,艾大者約如棗核,小者如麥粒,在選好的穴位上搽點鹽水或清水,將艾團鏇轉於上,以火燒艾尖端,邊燒邊吹,並用手在艾團旁輕輕摸搽皮膚,用來分散病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其緊張情緒,待艾絨將燒盡,思者劇烈疼痛時,醫生即用拇指在腹部摸點水速壓在燒盡之艾團上,稍壓片刻,為一焦,這叫直接灸;亦有醫生用一片薄薑片放在穴位上,將艾團置姜上燒,這叫姜火;還有的用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上,置艾團於蒜上面燒,叫隔蒜灸;有的在穴位上放點鹽末,再放艾團燒,叫隔鹽灸。如克膝老痛燒鬼眼穴,頭痛燒八封穴、太陽穴等,肚子氣痛燒足三里、中脘穴等。天灸(藥灸) 藥物:用刺激性藥,如威靈仙、毛莨葉、野棉花等。將上述藥適量,搗爛敷關節疼痛處或穴位上,使敷處發泡而達到止痛的作用。治倒拐子冷痛,用上藥一味或二味適量,搗爛敷在疼痛處,待2至3小時後取掉藥,貼敷處可能會引起一些泡,泡消後冷痛逐漸減輕。醫生用澆酒或藥酒浸棉布裹在關節疼痛處,約10分鐘左右取下棉布,將棉布點燃後搽揉患處,反覆10餘分鐘。如腳背痛,用棉布蘸藥酒搽燒腳背。燒灸法多用於慢性勞傷病、著涼咯吼紅眼病瘡癤長瘍子坐小月而致的肚子痛、腰痛、腦殼痛、骨節痛、風氣腫痛、屙肚子、昏倒等疾病。燒灸後忌食生冷、腥臭發物,包括雄雞、鯉魚、蝦子、豬娘肉、豬牯子肉、羊肉、酸菜等;不洗冷水臉、澡,燒處不要摸搽。燒灸後7天內不要做重體力勞動,注意休息。燒灸後有癢感,不要抓搔,起泡處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失,面部及大筋脈處不宜灸;出血、熱症患者不宜燒灸。

21.推抹療法 推抹療法是藥匠使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推抹不需要藥物器械,經濟方便,療效顯著,尤其是小兒不願吃藥打針,易接受本法治療。推抹適用於風濕麻木、肌肉酸痛、中風癱瘓、肚氣痛、婦女痛經、咯吼、屙肚子、小兒發燒、走胎、腰痛、隔食、黃腫包、抽筋、夜尿、大便乾結、昏迷、腦殼痛、面黃肌瘦等多種疾病。推抹手法有推、拿、揉、搓、捏、摩、按等不同手法。民間各醫家推抹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祖傳幾十代的技巧,有的是跟師學得的,有的是閱讀古醫籍而學得的。其推抹與中醫的推拿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篇介紹推抹七法。開天門:推24次,醫生用雙手拇指從眉中向上推至髮際處,用酒或鹽水推。每次推抹時首先要開天門,才能推別處;如不開天門,亂推會閉竅。三水點竅:推21次,用雙手拇指從眉間向太陽穴分推,每推3次後在太陽穴處點按3下。推黃經:推15次,從風池髮際處推至肩井穴。治小兒眉眼不開,發燒,不飲食。男僕女翻:男的從腕關節背部向上推至肘關節,推10次,再從內側向下推3次;女的從腕關節內側向上推至肘關節,椎10次,再從背部肘關節向下推至腕關節3次。有退火敗毒之功。推岑崗:推49次,從肘關節外側橫紋處向下推至虎口穴。治風寒受驚。黃風入洞:推21次,從雞公指(食指)掌指端外側向指尖推,手指微屈。治肚子飽脹、隔食等。推手穴心:從手掌內側橫線向下推至掌橫紋下端,推11次,有止血作用。如從下至上推11次,有止屙作用。有的民族醫用推抹法治療磨盤症,肚子周圍轉倒痛,醫生用拇指從心窩部位往下推至小肚子,推20至30次,再提肚子兩側的腰筋和板筋,提後肛門放氣痛可止;又如老鼠症,攻竄作痛,醫生用雙手拇指從前額兩眉之間向上推至

醫學看診

看診,就是通過醫者目視,去觀察病人

土家族醫學看病
的神色、舌苔和形體變化的一種診療方法。是土家醫診斷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看神色。即看神態,分為有神和喪神,對神清色潤,精神煥發者,稱為有神,多屬無病或病輕。對神呆無華,精神萎靡,或狂言胡語者,稱為喪神,主病重。
看水色。面部紅潤光澤,稱之為水色好,主無病或病輕。反之,面部枯槁無華,為無水色,多屬病色。如面色黃或假自者屬氣血虧損,多見於黃腫病、小兒走胎;面白如紙,主氣血精不足,多見於肺癆或其他癆病;面色赤紅,屬熱,包括內熱和外熱症;面青色者,主風,多見於各種風症、驚症、痛症或中毒。
看眼。眼是人體的視窗,通過看眼睛,可以洞察體內疾病。眼角色紅,主火;色黃,主肝病;眼珠上有藍斑,主螬蟲病;起血絲,主火氣上攻,為火眼;有波浪狀白芒,多屬肺火,見於咯癆;目腫,多為水腫病始期。小兒眼睛斜視或上翻,多見於驚症、風症;睡時露珠,屬走胎;眼珠滯呆不動,多為危候。
看舌。舌診是看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看舌質、舌苔為主。舌質紅,見於火氣入內、火毒或三元內火之病。舌質淡,多屬氣血精不足,舌質紫暗,為內有瘀血,舌兩邊有斑點,帶深紅色,為螬蟲病。舌苔白,主風、寒、濕氣,常見於著涼、風濕等病症。苔黃,多見於火熱滯肚,主隔食、走胎等疾病。舌上有白沫,主內有寒氣。
看耳筋。要是看小兒和婦女耳後的筋脈。如婦女耳後筋脈呈紅色,主火氣重;青色,為風氣重等。
看鼻。流清涕為著風寒;流濃涕,為著風熱或上元火症;鼻翼煽動、氣促,為上元肺熱,疫火交熾;鼻孔乾燥,色黑如木炭,主病情危重。
看嘴。嘴唇青紫,多見於內有瘀血、中毒、驚風。嘴唇蒼白,主氣血虧損。小兒滿口白斑,如雪片,為鵝口瘡。喉嚨腫脹,紅或糜爛,為鵝子證。牙根黃,不腫脹,紅而糜爛,為痛風;牙根腫痛色紅,為火牙;牙齒有洞而痛,為蟲牙。
看發。發黑而光澤,為氣血精充足的表現。發脫或發枯,屬氣血精虧;小兒頭髮稀疏焦黃,甚則寸發不生,為走胎。
看皮膚。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狀或丘塊狀疹子,多見於風疹、斑疹突起。全身滿布,細如麻粒或融合成塊,伴發熱咳嗽,目赤,眼淚汪汪,唇頰內有白點者,屬膚子。肌膚斑疹隱隱,舌底及肘窩,膕窩青筋暴露,面唇青白,為痧症。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為疔、流痰的表現。
看指殼(男左女右)。主要看指殼的顏色和中指的青筋。土家醫認為拇指主一年之疾病,第一指節主春夏之疾,第二指節主秋冬之疾;食指主春天之疾;中指主夏天之疾;無名指主秋天之疾;小指主冬天之疾。每一指的三個指節分別主一個月的病症。從顏色上看,一般青、白、黃主寒,黑主風,赤主火。小兒指殼烏黑色,為走胎;色黃,為黃腫病;色紅,主癆傷病;色白,為虧血,婦女指殼紫黑,為白帶多。看中指青筋,中指青筋見於第一指節間,為病輕;見於第二指節間,為病重;見於第三指節間,為病危。
看背腹。背上起紅點,舌起烏筋,肚臍處汗毛豎起,肚子痛者,為羊毛症;胸背起紅點伴口鼻出血,肚子痛,眼角布滿血絲,為紅痧症。
看二便。尿濁,有白點者,為腰子病;尿頻而清長,為氣血虧損;尿紅澀痛,為尿積病。
大便腐臭而稀或夾有不消化之物,納呆腹脹,打餿嗝,為隔食症;大便稀薄,食油膩加重,納呆乏力,為中元虧虛之症;腹痛,上吐下瀉或欲吐不吐,欲屙不屙,大便屙膿血,里急後重,為痢症。
看婦女病。一是看色,體健無病婦女的面部顏色,稱為喜色,凡喜色不好,為病色。二是看眼,白睛色濁,為月經不調,停經或經流不止。三是看手,指殼青紫,為白帶多。四是看體形,體瘦耳枯無華,為月家病;耳黃面瘦,尿黃,為子花癆(指未婚女子)。五是看小便,尿紅有濁物為擺紅病;尿白有物為擺白病。

名醫簡介

彭芳勝,男,土家族。42歲。現在湘西民

土家族醫學土家醫方劑學

族醫藥研究所從事科研及臨床工作。他從14歲開始跟當地土家族名醫學習民族藥,以後通過自學、進修,掌握了中西醫藥知識,集中、西、民族醫於一體,成為本所主要臨床業務骨幹,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運用土家醫特殊的診斷方法和藥物,對內、外、婦、兒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效果顯著,尤其是近幾年來主攻脾胃系疾病的疑難症的治療,對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結腸炎的治療,套用土家醫“肚土”學說,治胃常以“鬆土潤土”,治腸以“趕毒除積”之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治療頑固性頭痛以“趕風活筋”之法使臨床症狀消失快、復發率低。對癌性疼痛用民族藥代替麻醉藥品,減輕病人的痛苦取得很好的療效。在保健方面,強調增強體質發揮自身抗病能力,“不足補之”,“調理氣血以順之”,多採用藥酒、藥膳,或煎劑服用,達到健身祛病目的。在學術交流方面,1986年在湖南省中醫雜誌6期發表了《隆閉48天治療體會》,1993年7月和12月分別在省和全國民族醫藥研究會上交流《民族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體會》《汪氏脈診初探》,均收入論文集。1996年8月在省民族醫藥學術會上宣讀《皮康酊治療牛皮癬50例小結》收入論文集。參與本所《湘西民族藥炮製方法調查研究》課題,獲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主持承擔省中醫藥課題《龜龍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研究的課題。《土家族醫方解》一書已完成初槁,約20萬字。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