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

寶慶竹刻

介紹

寶慶竹刻寶慶竹刻

湖南邵陽市舊稱寶慶府,地處湘西南,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明代編修的《寶慶府志》,曾記載過萬曆年間寶慶竹刻名師潘一龍及其竹藝作品的情況。清代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簧工藝和翻簧竹刻。以此法製作竹刻時,藝人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出竹簧,經煮、曬、碾等工序後,壓平貼於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拋光打磨,運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鳥。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一經問世,即成為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的珍品,並被宮廷定為貢品和外交禮品。曾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1950年,政務院特定8件寶慶翻簧竹刻工藝品,作為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向史達林祝壽的禮物。

溯源

明代編修的《寶慶府志》,曾記載過萬曆年間寶慶竹刻名師潘一龍及其竹藝作品的情況。清代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簧工藝和翻簧竹刻。以此法製作竹刻時,藝人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出竹簧,經煮、曬、碾等工序後,壓平貼於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拋光打磨,運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鳥。

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一經問世,即成為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的珍品,並被宮廷定為貢品和外交禮品。曾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1950年,政務院特定8件寶慶翻簧竹刻工藝品,作為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向史達林祝壽的禮物。

藝術特色

寶慶竹刻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藝術品從現在留存的資料記載以及實物來看,最早的是潘一龍的竹雕筆筒。潘一龍(1563年-1645年)字曾炳,別號雲山樵子,湖南武崗人,寶慶竹刻創始人之一。從小天資過人,工詩善畫,尤精於竹刻。所刻山水花鳥人物無不刻意,而體現的卻是功力現於規矩之中,形神現於規矩之外。他留存下來的作品極少。與他同時期的寶慶竹刻藝人還有王嗣乾等,大多都沒有作品留存。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流行圓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

寶慶竹刻發展至清朝時,由於竹簧竹藝的發明,這不僅是有別於其他竹藝派別,使以後竹刻工業化也成為一種可能。竹簧雕刻在經過了寶慶竹刻藝人幾十年的不斷實踐摸索總結後,已經能夠製造出精美的竹製佳器。從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竹簧天地同春壽字盒"、"芭蕉山石貼簧盒"等實物來看,技術水平已經是相當的高超。在當時最有名的竹刻藝人據《寶慶府志》中記載,"惜陰軒"主李昌元,李昌元以制食篋和書篋而名重一時,所做作品常作為供品入宮中,後被選入宮廷作為專門的竹刻師,侍奉朝廷。在乾隆時,寶慶竹刻進入了全盛期。開始有竹刻製品走出國門,成為了與外交流的禮品選擇之一,這也無不體現出寶慶竹刻的藝術特色。

傳承意義

寶慶竹刻的雕刻技藝種類齊全,題材豐富,手法別致,僅刀法就多達二十餘種。寶慶竹刻的歷代大師們擅長於將自己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與文人的審美情趣和中國古典書畫的意境融會貫通,創造了無數精美的竹刻藝術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寶慶竹刻這朵民間藝術奇葩雖然在歷代戰亂和20世紀60年代屢受嚴重摧折,仍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但在20世紀90年代邵陽原有的9家竹藝廠全部破產倒閉,技師流散全國各地,現僅存的二十多名老藝人亦年事漸高。寶慶竹刻正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南省邵陽市曾劍潭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寶慶竹刻寶慶竹刻

相關條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