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地名]

邵陽[地名]
邵陽[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邵陽,史稱“寶慶”。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總面積20829平方公里,全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大祥區。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地形以丘陵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河流有資江、邵水。氣候溫潤,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年均氣溫16.1℃~17.1℃,1月均溫4.7℃,7月均溫28.2℃。特產有“雪峰蜜桔”、“寶慶三辣”(辣椒、黃姜、大蒜)、豬血丸子、新寧臍橙等。森林資源豐富,是全省四大林區之一。有婁邵鐵路與湘黔、京廣線相接,滬昆高速、320國道橫貫東西,二廣高速、207國道縱貫南北。資江水運可達洞庭湖。名勝有世界自然遺產崀山風景區、北塔、水府廟、昭陽侯國故城址、武岡法相岩等。邵陽人以熱情豪爽而聞名,善於經商的邵商遍及海內外。邵陽氣候舒適,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安逸。

基本信息

簡介

邵陽-文昌閣邵陽-文昌閣

邵陽現為湖南省省轄市,轄1市8縣3區,人口700萬,面積2萬平方公里。地域遼闊,交通便利。姿邵鐵路東來,國道交迭;資水坑蜒北去,江河流布。氣候溫和,風物怡人。地理形勝,文化遺存。雙江秋月,昭陵故城。法相摩刻,岳平雲頂。山川靈秀,物產豐盈。資源豐富,河下流金。地方風味土產,馳名四海。歷為雪峰柑桔之鄉,如今是一座現代化工業新城。

邵陽也是一方旅遊勝地。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岌山景區,是天下風光之勝;南山枚場,為江南草山明珠;黃桑森林王國,雲山佛門聖地,綏寧神奇綠洲,龍山地下藏金。銀衫國寶,鐵衫群落,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泛舟資江三峽,尋幽舜皇秀色,無不風光奇絕,引人入勝。

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革之區。“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婿,有護國倒袁之勛。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表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新中國成立後改舊貌而換新顏;移風易俗,建文明而樹新風。彩圖重繪,山河一新,滄桑巨變,欣欣向榮。際此改革開放,更是千帆競發,城鄉經濟飛騰,悠悠古城,百業勃興。

地理

邵陽邵陽
境內系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南嶺山脈綿亘南境,雪峰山脈聳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東部。整個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東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最低處是邵東縣崇山鋪鄉珍龍村測水岸邊,海拔僅125米,地勢比降為10.25%。

境內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分屬資江、沅江、湘江與西江四大水系。資江幹流兩源透巡,支派縱橫,自西南向東北呈“Y”字型流貫全境,流域面積遍及市轄9縣3區。巫水源出城步,橫貫綏寧,西入沅江,為境內西南部的主要水道。

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水雨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少酷熱,冬少嚴寒。受地貌多樣、高差懸殊影響,氣候既有東、西部的地域差異,又有山地與丘平區的垂直差異,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和立體氣候效應。境內年平均氣溫16.1~17.1C,無霜期272~304天,日照時數1347.3~1615.3小時,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連旱。

歷史

古代

距2013年已有2500多年歷史,市境鴻古開啟,歷史代遠年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民棲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園、武岡鄧元泰上頭園、隆回高坪小坳、邵陽縣塘田市水西、邵東牛馬司天子坪等多處文化遺址的發掘,較為系統地勾勒出先民們篳路藍縷開拓山林曠野的進程。

周朝其地屬荊州;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雄溪(今巫水)流域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域。

相傳春秋魯哀公時代(公元前494年~477年),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區地帶築城防守,人稱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漢初,始設昭陵縣,屬於長沙國零陵郡。縣治設今市西區,為境內有縣級建制之始。三國初屬漢。

222年地屬東吳,226年吳國置昭陵郡,隸荊州。轄昭陵縣、昭陽縣、夫夷縣、都梁縣、高平縣、新城縣六縣。其後在資江流域,相繼建立都梁、夫夷、昭陽3個侯國。
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境內建郡自此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陵縣、昭陽縣為邵陵縣、邵陽縣。“邵陽”之名由此始。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北塔灣。並把新城縣併入邵陽縣,分都梁為武岡縣、建興縣、都梁縣,加上邵陵、邵陽、夫夷、高平,於是邵陵郡所轄增為7個,改隸湘州。

後相繼被改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和敏州。境內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漢至隋為“無陽五溪蠻”地,先後屬鐔城、舞陽、龍標縣。隋廢邵陵郡,一域之內單立邵陽一縣。

唐代設邵州,轄邵陽、武岡2縣。武岡縣治今城步儒林鎮;邵州與邵陽縣自此在今市西區同城而治,歷千餘年。

宋初,武岡縣治從城步儒林鎮移今武岡城。

崇寧五年(1106),置武岡軍。

南宋理宗趙殉當太子時,曾封為邵州防禦使,他做皇帝後年號“寶慶”(1225年),就把邵州升為寶慶府,用以紀念自己的潛龍之地,所以邵陽又有“寶慶”之稱。寶慶之名沿襲700餘年。

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

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後降武岡為州,寶慶府領武岡、邵陽、新化、城步、新寧1州4縣,經清代沿襲至中華民國初年。

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11年廢道制,各縣直隸於湖南省。民國17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

民國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轄邵陽、武岡城步新化新寧5縣。

民國36年坼邵陽縣增設隆回縣。辛亥革命時成立湖南軍政府寶慶分府。

1938年至1949年屬湖南省第六督察區。

建國設市

1949年10月3日成立湖南省臨時政府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並成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950年7月12日明確為縣級市,11月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轄邵陽、新化、武岡、城步、新寧、隆回6縣。翌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專轄市。
1952年,境內分置新邵、邵東、洞口3縣,並劃益陽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隸邵陽專區,共轄12縣1市。
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56年11月,撤銷城步縣,設定城步苗族自治縣。
1958年增領綏寧縣,邵陽專區共轄14個縣(市):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武岡、城步、新寧、綏寧、新化、漣源、雙峰、湘縣。
1965年,湘鄉縣劃隸湘潭專區。
1968年2月,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年,邵陽地區一分為三:7月28日,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邵陽地區代管;10月,分置漣源地區(今婁底地區),邵陽地區僅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寧、城步、新寧7縣。
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轄東、西、橋頭和郊區4區。
1983年又增領邵東、新邵、洞口、隆回、綏寧、城步、武岡、新寧、邵陽9縣和東、西、橋頭、郊區4區。
198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實行市管縣,撤銷邵陽地區建制,邵陽市便成為全省範圍最大的市。
1987年橋頭區併入東區。
1994年3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定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8縣1市3區,包括邵東、新邵、隆回、武岡市、洞口、綏寧、新寧、城步和北塔區、大樣區、雙清區。全市有199個鄉鎮,80個鄉級鎮,5819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邵陽歷史悠久,已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內先民的活動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至唐代,邵州出現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唐貞觀十三年(639),邵州所轄邵陽、武岡兩縣只有2856戶、13583人,至天寶元年(742),邵州人口發展到17073戶、71644人。100餘年間,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寧元年(1102),邵州轄邵陽、新化、武岡3縣共98861戶、21.816萬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寶慶路(轄邵陽、新化縣)、武岡路(轄武岡、新寧、綏寧縣)共14.9516戶、48.2968萬人。自明中葉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廣鎮四川”,寶慶府居民大量遷往四川等地。明萬曆六年(1578),寶慶府轄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5州縣,降為20638戶,22.1207萬人。

召開戶口整頓工作表彰暨人口與出入境管理工作會議召開戶口整頓工作表彰暨人口與出入境管理工作會議
清代,朝廷獎勵墾荒,並頒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稅”的法令,民間隱蔽人口減少;加之明末清初紅薯傳入境內,人們飢餓狀況有所改變,寶慶人口出現第二次增長高峰。從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內邵陽、武岡、綏寧、城步、新寧5縣,人口從143.87萬人增加為271.91萬人,近100年時間,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華民國38年間,因戰爭、災禍、瘟疫不斷,人口有減有增。民國30年(1941),境內邵陽、武岡、城步、新寧、綏寧5縣人口為262.31萬人。至1949年,增至322.98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文化、衛生不斷發展,邵陽人口增長出現第三次高峰。1960年,境內人口發展到371.05萬人。1972年突破500萬,為506.91萬人。1983年突破600萬,達605.38萬人。1995年,全市人口達到700.9萬人。1999年,全市人口達到711.04萬人。1990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邵陽市總人口為678.68萬人,居全省14個地、州、市之首位。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邵陽市全市常住人口為7071741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950605戶,家庭戶人口為691391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54人;男性人口為3671023人女性人口為340071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512664人;15-64歲人口為4862468人;65歲及以上人口為696609人。
2013全市年末總人口805.94萬人,比上年增加3.5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22.63萬人,女性人口383.31萬人,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分別為306.58萬人和499.38萬人,城鎮化水平為38.04%,比上年提高1.98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年人口83.0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3%。全市常住人口720.04萬人。年內出生人口11.84萬人,出生率12.44‰,死亡人口5.5萬人,死亡率6.15‰,自然增長率6.29‰。

民族

“魅力邵陽”參展作品-南山蒙古包“魅力邵陽”參展作品-南山蒙古包
邵陽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漢族占94.06%,除漢族外,有39個少數民族,人口達39.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94%。
邵陽的苗、瑤、回、侗4個少數民族,人口均在萬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萬人,瑤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個少數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壯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滿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僳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諾族、景頗族、撒拉族、保全族、哈薩克族、納西族、錫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羅斯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寧、綏寧、武岡市、洞口、隆回等縣,建國後,邵陽市在黨的民族區域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區成立了一個民族自治縣一城步苗族自治縣,全市共有25個民族鄉,其中苗族鄉8個,瑤族鄉7個,侗族鄉2個,回族鄉1人,苗族侗族鄉4個,侗族苗族鄉2個,苗族瑤族鄉1個。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底,邵陽市共下轄3區8縣1市,其詳細信息如下表所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7071741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邵陽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8個街道、94個鎮、81個鄉、21個民族鄉。
邵陽市行政區劃列表
行政區 面積(km²) 人口(萬) 郵編 駐地 行政代碼 街道
雙清區 137 27 422001 汽車站街道 430502 4
大祥區 215 31 422000 城南鄉 430503 2 4
北塔區 84 8 422007 狀元洲街道 430511 2 3
邵東縣 1776 124 422800 兩市鎮 430521 17 9
新邵縣 1763 76 422900 釀溪鎮 430522 11 4
邵陽縣 1997 99 422100 塘渡口鎮 430523 12 10
隆回縣 2871 113 422200 桃洪鎮 430524 6 14 12(2)
洞口縣 2184 81 422300 洞口鎮 430525 6 10 12(3)
綏寧縣 2899 36 422600 長鋪鎮 430527 2 6 19(14)
新寧縣 2751 60 422700 金石鎮 430528 4 9 9(2)
城步苗族自治縣 2620 26 422500 儒林鎮 430529 6 5
武岡市 1532 78 422400 迎春亭街道 430581 8 9
合計 20829 759 422000 大祥區 430500 18 97 100(21)

說明:
1.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7年末戶籍人口。
2.行政區劃合計數據:根據“湖南省民政廳網站”,截止2009年底;“鄉”一欄統計包含民族鄉,括弧()里為民族鄉統計數。

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2011年10月邵陽市已發現礦產資源74種,涉及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和水氣礦產等六大類,占全省已發現礦種的61.67%,礦種結構合理。煤、錳、鉛、鋅、銻、金、石膏、硫鐵礦、滑石等是邵陽市的優勢礦產資源,其中滑石保有資源儲量居全省第一,硫鐵礦、石膏居全省第二,錳、鋅居全省第三位,保有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達3128.24億元。

電力資源

截止2011年10月邵陽境內有資江、沅江兩大水系,年徑流量180多億立方米,水能儲藏量157.78萬千瓦,可開放裝機容量98.17萬千瓦,已開發72萬千瓦。根據中南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湖南省風能資源勘測報告統計數據,邵陽共有可開發風電場28處,總裝機容量175萬千瓦,已投產發電裝機容量4.95萬千瓦,已開工在建風電項目3個,裝機容量總計15萬千瓦。邵陽有火力發電廠3座,發電裝機容量總計140萬千瓦。電網建設飛速發展,擁有500KV線路5條,線長550公里,220KV公用線路12條,線長495公里,110KV公用線路59條,線長996.4公里。全市已形成一個以500KV電網為依託,各縣市建有220KV變電站的堅強電網。

農林資源

崀山崀山
截止2011年10月邵陽土地總面積3121.95萬畝,其中山地、丘陵、崗地面積2719.25萬畝,占87.1%。農副產品種類達1萬餘種,擁有雪峰蜜橘、崀山臍橙、金銀花、龍牙百合、湘玉竹、黃花菜、絞股藍、武岡銅鵝等8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邵陽有耕地594.7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定面積50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5.4%。邵陽已初步建成糧油、果蔬茶、中藥材、烤菸、牲豬、奶牛、林竹等七大農業骨幹產業,全市糧食年播種面積883.75萬畝,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5萬畝,油料播種面積152.97萬畝,柑桔80萬畝,時鮮水果40萬畝,茶葉9.3萬畝,高山反季、寶慶三辣、黃花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面積70萬畝,中藥材51萬畝,烤菸8萬畝。邵陽是湖南省四大重點林區市之一,林地面積19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7.55%,森林蓄積量達6063萬立方米。境內有高等植物245科、792屬、2826種,其中用材樹種210種,經濟樹種432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樹種60種,其中銀杉被譽為“植物熊貓”。全市林業綜合指標居全省第2位,轄區內綏寧縣被譽為“三湘林業第一縣”,隆回縣被譽為“中國金銀花之鄉”,邵陽縣被譽為“中國茶油之都”。
邵陽有草山草場600多萬畝,集中連片一萬畝以上的草場58處197萬畝,可養水面24.4億立方米,全市有野生脊椎動物和飼養畜禽419種,已經建成畜牧小區200多個,牲豬年出欄量超過1000萬頭。

政治

2013年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邵陽市委書記郭光文
市長龔文密(兼任邵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
副市長胡穎、李曉葵(兼任市公安局局長)、陳優秀、陳恢清、李萬千、周國利(兼邵陽市委常委)、周符波(兼邵陽市委常委)
政協邵陽市委員會主席周吉平
邵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麗莎

交通

交通交通
明清之際,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驛道而成為水陸要衝,湘中重鎮;
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幹線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
建國後,婁邵鐵路連線湘黔鐵路幹線,經婁底、株洲長沙而達全國各地。懷邵衡鐵路途經懷化、邵陽、衡陽,將進一步完善我省鐵路路網布局,擴大路網覆蓋範圍,對推進武陵山區扶貧攻堅,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公路有320國道橫貫東西,207國道縱連南北,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在境內經緯交織,通車裡程達5839公里。
高速公路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十一五”以來,邵陽市全力“建設大交通、推進新崛起”,構建2小時交通圈。利用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機遇,積極爭取項目,高速公路建設實現高速發展。潭邵高速以及穿越雪峰山的邵懷高速相繼建成通車。建成通車的有邵衡、邵永、安邵、邵懷、包茂、二廣、婁新、在建的有洞新、武岡至城步高速公路。短短數年間,邵陽市構建了從市區輻射全市、以高速公路為主通道、國道省道幹線為主骨架、農村公路為支脈的公路交通網路,2008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交通樞紐城市”。交通建設的突飛猛進,市域經濟發展因交通條件改善而明顯提速,GDP和財政收入擺脫多年低迷狀態,增幅連續5年達到兩位數。
滬昆高速鐵路途經邵陽市,在我市新邵縣坪上鎮設站。

經濟發展

總況

2013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30.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54.89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39.5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35.65億元,增長12.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15727元,比上年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4.4:38.7:36.9調整為22.5:38.9:38.6,三產業比重提升了1.7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733.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占GDP的比重為64.9%。

商業發展

邵陽城區自古為湘中及湘西南的傳統商埠。鴉片戰爭前,境內盛產的土紙等手工業品和玉蘭片、龍牙百合、苡米、茶葉等土特產品,多在此集散,糧食交易亦較活躍。鴉片戰爭後,洋貨漸次輸入。
宣統年間,富商左秉剛始建商務局,商業行幫堂會均成其基層組織。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於寶慶縣城,商界損失較大。
民國13年又洪災為患,沿河商鋪倒塌甚多,加之土鋼、土靛被洋鋼、洋靛取代,市場衰落,商業不振。
抗戰後期,因邵陽地處湘黔公路動脈,西南各省的土產輸出,洋貨輸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輕紡產品,均以邵陽為轉口點,成為內外物資的重要轉運樞紐。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人民內戰,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人們重貨輕幣,境內商業一蹶難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機構,加強工商業及市場管理.打擊投機活動,組織人員調進大批糧食、棉紗、食鹽等基本生活資料,投入市場,遏制通貨膨脹,平抑物價。
1950年3月起,相繼成立邵陽專區貿易公司,專、市、縣供銷合作社等國營、集體商業機構,組織調撥商品,供應城鄉居民。並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發展集市貿易。
1953年後,國家先後實行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統購統銷,政府組織私營商業在合併聯營的基礎上,實行聯購分銷,為國營經銷、代銷、代批。同時,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統一市場。
1957年,境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24億元,比1952年增加86%。
1958年“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境內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體制高度集中,統包統分,獨家經營,流通渠道單一,商業網點幾經縮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改革流通體制,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逐漸打破,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商業形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漸形成。在發揮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扶持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並允許批零兼營,深購遠銷。同時積極開放城鄉集市貿易,發展專業市場,商業網點成倍增長,個體私營商業異軍突起,市場建設方興未艾。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5億元。
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3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4.14億元,增長14.3%,其中城區130.2億元,增長14.5%,鄉村實現零售額57.73億元,增長11.9%。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79.87億元,增長14.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1.99億元,增長11.9%。

農業發展

境內以山丘區為主的多樣化地貌,農、林、牧、副、漁自然布局層次明顯,具有發展立體農業的良好條件。秦漢之際,中原農業技術即傳入境內。晉代始產茶葉,在今城步山區出現最早的人工營造的杉木林。唐宋時期,境內糧食生產發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清初,朝廷重農墾荒。民國建立後,由於封建土地關係的束縛,地處衡邵乾旱走廊災荒肆虐,加上戰火綿延的影響,境內農業耕作粗放,技術落後,產量低下,發展緩慢。
1949年,糧食總產量只有62.83萬噸,農業總產值3.92億元;人均產糧203公斤,人均產值僅126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迅速組織境內農民在征糧支前、剿匪反霸、減租退押的基礎上,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會變革,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

邵陽正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奠基現場邵陽正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奠基現場
1952年,境內開始組織農民互助合作,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1953年始種雙季稻。
1956年,95.6%的農戶加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組織起來”的農民依靠集體的力量,戰勝長達100餘天的夏秋連旱,擴大秋冬種作物,開展多種經營,自力更生度過災年。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抗禦自然災害,發展生產上顯示明顯的優越性。
1958年秋,境內所有高級社併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這種“一大二公”的體制,嚴重脫離農村生產力的實際,加上當時盛行的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幹部特殊風和“共產風”,挫傷民眾的生產積極性。
60年代初,根據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人民公社化”時期“左”的錯誤,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境內農村經濟逐漸復甦。
60年代至70年代,境內糧食生產自單季稻改雙季稻後,又通過高桿改矮桿、常規稻改雜交稻等變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邵陽地、市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調整農村生產關係,逐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發生巨大變化。
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乾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山林、水面、畜牧養殖、鄉鎮企業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責任制也相繼出台。
1983年,通過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進行以發展商品生產為中心的農村第二步改革,並在穩定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集體經濟的雙層經營,發展多樣化的專業性經濟聯合。
1990年,逐步實現由自給半自給性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的、單一的糧豬型經濟向現代的、多層次的綜合經營型經濟轉化,立體農業開發初具規模。
2011年完成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217.6億元,增長3.7%。糧食播種面積795.6萬畝,總產310.8萬噸,連續八年增產豐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水稻在隆回試驗,創造了畝產926.6公斤的記錄。桔橙、果蔬、菸葉、藥材和生豬、肉牛、山羊、水產等種植業和養殖業都有較大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017家,其中規模企業312家,新增16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10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達到248個。造林2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6%。
2013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4.1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可比價)。種植業完成產值204.44億元,增長2.3%,糧食產量達到311.97萬噸,比上年下降2.1%,油料總產量15.37萬噸,增長14.4%,菸葉產量1.49萬噸,增長12.0%,水果總產量75.11萬噸,增長8.8%。畜牧業完成產值128.06億元,增長2.9%,年內出欄生豬955.98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78.42萬噸,增長2.7%,禽蛋產量1.81萬噸,增長3.2%,牛奶產量4.28萬噸,增長6.0%。林業完成產值15.63億元,增長6.6%。漁業完成產值10.67億元,增長5.7%,水產品總產量10.25萬噸,增長5.8%。

工業發展

工業工業
西漢時,境內即有冶煉銅、鐵,燒制陶器、磚瓦等產業。唐代,出現淘金、采銀的工場。南宋時期,造紙業、刻書業已有一定規模。清代,寶慶府城雕板刻書業較為興隆。民國初期,境內手工業繼續發展。民國14年(1925),寶慶縣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葉花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質獎章。民國15年,劉重威倡議集股興辦的寶慶光明電燈有限公司建成投產,為境內第一家官商合辦的工業企業,標誌著邵陽現代工業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洋貨充斥市場,個體手工業紛紛破產,私營工業也處於蕭條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權一建立,就著手恢復生產,先後將邵陽鄉村工業示範處和9個煤礦收歸國有,組建國營資江工礦公司,發展生產,並積極扶助與改造私營企業和個體手工業。
1957年,境內工業企業有645家,工業總產值達8114萬元。
1958年開展“大躍進”運動,根據“以鋼鐵為中心,迅速發展工業”的精神,大辦鋼鐵,大辦工業。
1965年秋起,境內被國家定為“三線”建設地區,先後有17家大中型企業和兩個工業研究所定點邵陽。此期間,儘管有“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干擾和破壞,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境內現代工業規模初步形成,工業生產在動亂中仍有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工業步入穩步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給工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時期,一方面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挖潛革新;一方面開展橫向經濟聯繫,發展工業經濟。
1990年,實現由傳統農業為主的區域經濟向現代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的轉變。
2011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94.1億元,比2010年增長22%。
2013年,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1741.98億元,增長19.1%(現價),其中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2000萬元)完成產值1469.72億元,增長19.7%。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14.67億元,增長12.4%,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4.07億元,增長3.5%,股份制企業286.77億元,增長14%,外商及港澳台企業15.17億元,增長11.0%;大中型企業141.14億元,增長8.7%;輕工業169.52億元,增長12.9%,重工業245.16億元,增長12.0%;非公有制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367.9億元,增長12.9%;省級重點園區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62.86億元,增長12.3%。

居民生活

2013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7元,增長10%,人均消費支出10812.55元,其中食品支出4132.05元,恩格爾係數為38.2%,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1206.18元。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33元,增長12.5%,其中工資性收入3340.84元,家庭經營純收入1801元,人均消費支出4636.5元,恩格爾係數30.6%。

社會保障

2013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47.5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32.2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6.57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49萬人,增加0.07萬人。參加醫療保險職工人數52.4萬人,其中在職職工34.4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4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為3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8萬人。

科教文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刻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刻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楚文化便流傳境內,並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礎上,逐漸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光彩。
1044年(北宋慶曆四年),邵州州學始創於州治之左,以後各縣縣學相繼創辦,興儒重教,弦歌相繼,世代傳承。
1313年(元皇慶二年),苗酋楊再成捐資創辦城步儒林書院,為境內書院之始,後有寶慶濂溪書院等相繼興辦,“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書香綿延,文明演進,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也催化、弘揚了地方文化。至清代,境內文人雅士的創作方興未艾,民間藝術亦大放異彩。清初車萬育的《聲律啟蒙》,是家喻戶曉的聲律學啟蒙教材,風行全國。乾隆年間,邵陽西鄉灘頭的木刻年畫進入全盛時期,《老鼠嫁女》、《和氣致祥》、《年年發財》等作品流布川、黔、滇、桂10餘省,並遠銷東南亞各國。魏源既是晚清時期的著名啟蒙思想家,也是一代詩雄,與龔自珍齊名,人稱“龔魏”,共領風騷。著名方誌學家、近代輿地學家鄒漢勛,詩宗漢魏,與魏源和道州何紹基被譽為“湘中三傑”。鴉片戰爭以後,西風東漸,邑人視界漸開。不僅鄧輔綸、鄧繹等文人,敢於正視外患內憂的現實,其詩作充滿憂時憂國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實學、經世致用的先進思想,在教育界亦得到弘揚。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武岡鰲山等3所書院轉重實學;在邵陽縣城創辦的滕氏女塾,則為新式學堂之雛型。此後,境內一些義學、書院漸次改為國小堂,並應時創辦寶慶府中學堂,新式學堂逐步取代舊式儒學教育,延續千餘年的封建科舉制度乃告結束。
中華民國初年,境內文化、教育事業逐漸貼近時政,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民眾教育。“五四”運動後,境內書肆開始傳播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書籍,文明戲、自由體詩和白話小說、散文相繼興起,促使邵陽現代文化匯入宣傳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的大潮。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湖南省工委創辦的《觀察日報》等一批進步報紙和學校遷邵,呂振羽、王西彥、艾青、張天翼、蔣牧良等文化名人都在境內從事抗戰救亡的宣傳、教育工作。由《觀察日報》、《力報》、《真報》等報紙掀起的抗戰文學熱潮,既起到喚醒民眾的作用,也造就一批文藝、新聞人才。此期間的教育事業亦有發展,實行按鄉、保設學的制度,即鄉設中心國小,保設國民國小。
至1941年(民國30年),境內鄉國民中心國小達156所,保國民國小達1709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48%。以後由於日軍犯境及國民黨發動反人民的內戰,境內文化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社會文化團體和設施,或因戰亂停業,或為戰火所毀,學校教育亦未恢復到戰前水平。據民國37年邵陽、武岡、新寧、城步和新化、綏寧6縣統計,在336萬總人口中,青壯年文盲為121萬,占人口總數的36%,占青壯年人口數的82%。

邵陽 花鼓戲邵陽 花鼓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文化、教育及科技、衛生、體育、新聞、廣播等社會事業均有長足的進步。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學校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廣泛勸導鼓勵工農子弟入學,同時開展掃除文盲活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發揚,戲劇、電影、圖書等文化事業日趨繁榮,劇院、影院、文化宮、文化館、圖書館、俱樂部等各項文化設施的建設呈現齊頭並進之勢。《打鳥》、《昭君出塞》等花鼓戲、祁劇的優秀傳統劇目得到挖掘和整理,推陳出新。李岸、謝璞和陳白一等一批作家、藝術家,以其具濃郁鄉土氣息的創作登上文壇藝苑。廣播事業的從無到有,多種報刊的普遍發行,日漸豐富、活躍了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醫療衛生網路逐步形成,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開展,一些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控制或消滅,極大地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大批知識分子受到“左”的傷害,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各級中共黨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建設中,採取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歷史任務.改革了中等教育結構,職業技術教育得到較快發展,同時調整高等教育布局,以普通教育為重點、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文化事業重放異彩,文藝界的老作家煥發青春,新作者脫穎而出,文學社團和創作群體相繼湧現,創作日漸繁榮,每年都有新著出版。山歌劇《相親亭》、攝影作品《大地》、《山花》等榮獲國家級或國際獎勵。藝術教育和研究得到發展,成果豐碩。電視、音像事業興起並較快普及城鄉。《邵陽日報》、《新花》、《中國小音樂報》等一批報刊雜誌,異彩紛呈,發行遍及城鄉。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廣運用,共有778項成果獲得市級獎勵,146項獲得省級獎勵,32項獲得國家獎勵。一大批文化、體育和醫療衛生設施的興建,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創造了條件。
邵陽 工業學校邵陽 工業學校
1990年,全市建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技工學校9所,農村職業中學59所,普通中學669所,普通國小4692所。在校大學生有3719人,在校中學生29.26萬人,國小生81.96萬人。有科研機構97個,其中全民所有制57個,企業自辦20個。各類科技人員共94106人。文化藝術事業機構290個,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台、轉播台3座;體育館2個,體育場10處。醫療衛生機構923個,其中醫院461所,病床12126張。
2011年義務教育階段三率全部達標。大中專院校建設獲得新發展,邵陽學院申碩成功。完成學校建設項目712個,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市區祥鳳學校即將竣工。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產學研結合日益緊密,130多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3家企業納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67個項目列入國家和省級科技計畫。專利授權550件,“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通過國家驗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增長33%。“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正式啟動。鄉鎮文化站101個建設項目全部完成。農家書屋達到3935個,覆蓋全市行政村的71%。城步吊龍、武岡絲弦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市場整治力度加大,文化監管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全市廣播和電視混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8.2%和92.2%。全市文化產業收入達到26億多元,逐步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改造了一批縣鄉醫院,藥物制度全面覆蓋。重大疫病防控工作開展,開辦新農合"普惠安全"工程和"雙十"等便民惠民行動。
2013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0.81萬人,比上年增長5.2%,在校生2.71萬人,畢業生0.83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34萬人,下降4.5%,在校生6.71萬人,畢業生2.48萬人。普通高中招生4.11萬人,下降1.9%,在校生11.56萬人,畢業生3.37萬人。國中和國小共招生20.88萬人,下降3.8%,在校生88.12萬人,畢業生17.67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06萬人,在校生0.23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9.2萬人,增長9.2%。各類民辦學校60所,在校學生7.15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

文化藝術

道教發展

道教發展道教發展
20世紀30-40年代,曾經成立過邵陽縣道教協會。1949年,境內擁有道教宮觀257處,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後,有的宮觀被拆毀,有的被工廠、學校、企事業單位占用,有的變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務農,或進廠做工,或擺攤行商和從事其他職業,講究修煉的道教徒相繼去世。由於沒有道教宮觀,全真派道士也變為散居道士,流散社會,自傳信徒,分散行教,為人辦喪事做道場,維持生計。1988年,邵陽市成立道教協會籌備小組。
2006年1月10日,洞口縣率先成立縣道教協會。2006年5月8日,邵陽市道教協會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縣成立道教協會。2012年7月23日,綏寧縣成立道教協會。截止於2012年年底,邵陽市共有道教場所70處,其中宮觀17處,固定處所53處,已經認定備案的道士218名。

湖南祁劇

邵陽流傳最廣的地方戲劇為祁劇。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深受祁劇影響。祁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永州、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祁劇兼有高腔、崑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台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話。

邵陽花鼓戲

邵陽 花鼓戲邵陽 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舊稱“花鼓”。湖南民間小戲劇種,興起於舊時邵陽縣境,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稱為邵陽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市,以祁劇寶河派戲白結合邵陽地方語言為舞台語言。
20世紀50年代命名為“邵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的音樂源於當地山歌小曲,在發展過程中曾受祁劇音樂、宗教音樂和說唱音樂的影響,演出風格詼諧、活潑、明快清麗。

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產地在邵陽隆回灘頭鎮。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製作中極為鮮見。

老鼠娶親

隆回縣民間美術以灘頭年畫為主。隆回灘頭年畫形成於唐朝李世民時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最後一代傳人高臘梅創作了29個年畫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了灘頭年畫《老鼠娶親》,並將該畫視為珍品收藏,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1994年,在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覽”中,灘頭年畫榮獲銀獎。後因灘頭年畫銷售不景氣,尚存的老藝人不多,年輕人又不願學,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2002年,縣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呼籲搶救灘頭年畫,引起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灘頭年畫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第一批項目。2003年,灘頭年畫在北京獲得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2006年6月,灘頭年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灘頭年畫是湖南唯一傳統木板手工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灘頭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年畫之鄉”。

旅遊

邵陽河山毓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散布各地。歷史上的“寶慶十二景”,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遊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廟前,雙江匯流;資江南北,兩塔並峙;江流蜿轉,四橋飛虹;近水遙山,綠意蔥籠。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境內辟有新寧莨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遊景點。武岡雲山為全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10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闢為國家森林公園。

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莨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100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稱“亞洲第一”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里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淨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邵陽市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霽”、“神灘晚渡”、“山寺曉鍾”、“洛陽仙洞”、“白雲樵隱”、“岳平雲頂”、“桃洞流香”等景觀。其中如雙清亭,地處資江砥磯上,與北塔夾江對峙,大有雲帶鐘聲穿林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之神韻;桃花洞庭湖和無底洞,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近幾年,來邵陽旅遊、考察的中外客商和遊人與日俱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