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塘村

寶塘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南部,相傳於明朝末年立村.因村後面群山簇擁、樹木蒼翠、果樹飄香,村前五塘環繞、塘水清澈終年溢滿、冬暖夏涼、盛產魚蝦而得名。我村交通便利,S256省道貫穿南北,廣深高速公路、博覽大道相向而行,康樂路遙相呼應。全村面積為1.6平方公里,本村人口1510餘人,外來人口約10000餘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寶塘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南部,相傳於明朝末年立村.因村後面群山簇擁、樹木蒼翠、果樹飄香,村前五塘環繞、塘水清澈終年溢滿、冬暖夏涼、盛產魚蝦而得名。我村交通便利,S256省道貫穿南北,廣深高速公路、博覽大道相向而行,康樂路遙相呼應。全村面積為1.6平方公里,本村人口1510餘人,外來人口約10000餘人。改革開放以來,我村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不斷更新最佳化的投資環境,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使村集體經濟不斷更新最佳化的投資環境,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使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私營企業、商業逐步邁向城市管理模式。2006年度村組可支配收入總額超3000萬元(排名第七十四)。

景點

寶塘顯宗方公祠始建於明朝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初建地址在閘門廈側(即現在顯宗方公祠後面約五十米左右),是一座兩幢祠堂。承祖澤隆恩福蔭,方氏二十世子孫方樹華賢良厚德,得中廣州府試恩科舉人。任職廣東銀台書院院長教授。廣州府街奉詔表彰並按禮律恩準賜建一幢宗祠豎桅桿旌旗祭祖,因當時祠堂地方狹窄不能擴建。於清朝光緒十六年(一八九O年)遷移重建現在“顯宗方公祠”,歷時一百一十四年。

風俗

除 夕
一年農曆最後一天晚上叫除夕,又稱大年晚,這節日有除舊部新之意,本村傳統習俗如大掃除、守歲、團年等,大掃除俗稱“掃年,古為驅除疫癘之鬼,後來就逐步演變而為年終的清潔活動,這天各家都清潔,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年三十,各家各戶都貼春聯、年畫。早上寶塘村人都吃“糯米丸”(湯圓),吃“糯米丸”前,必先點燭焚香,拜神祭祖,在供桌上擺出美味佳肴,果品香燭,伺立桌前,點燃香燭,燒紙錢,鳴放爆竹。禮畢,吃“糯米丸”,寓意一家團圓。
春 節
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新年。它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民間節日。封建時代由大年初一熱鬧到十五(元宵)。建國後,春節假期定為三天。
改革開放前,各家各戶在春節來臨之前就忙著備年貨,做年宵品,如柑、桔、橙、柚,家家自己做年糕、油角、煎堆、糖環、炒米餅等,每到這時寶塘村充滿節前喜慶氣氛,為小孩準備新衣服,把雞鴨養肥過肥年。現在,村民生活富裕了,商品經濟發達了,這些年貨隨時可以買到。在除夕和除夕之前一兩天,家家戶戶、商鋪、工廠都在門口上貼上一對新春聯,內容都是吉祥喜慶語,各家各戶還換貼鬥神畫等,給新年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和喜慶的氣氛。
元日(初一),這一天的開始親戚朋友互相拜年,大家見面時鞠躬道喜,互說句吉利話,如對老人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對做生意的則說“財源廣進”、對剛結婚的則說“發財添丁”等等。
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和小孩回娘家的日子,又稱拜年。回娘家拜年,都要帶上果包,孝敬父母。晚上一家人吃飯,親戚間互發利是。
春節期間,寶塘村春節活動向來熱鬧,有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習俗,我村每年都在祠堂舉辦猜迷活動、抽獎活動、組織村民進行體育比賽,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
清 明 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遊子思鄉欲斷魂”,農曆三月清明日叫清明節,亦稱三月節。是日家家戶戶燒燭焚香鳴鞭炮,燒紙錢祭神。村民於清明祭祖宗墳墓,亦稱拜山或掛紙。清明節是日,便有一家一族或一房去掃墓。在墓上壓土、鏟草、修理墳,然後在墓的兩翼和墓首壓上紙錢,亦叫“階錢”,隨後用備好的水果、魚、燒豬、燒鵝等牲畜,祭奠一番,再鳴炮竹以表對先人的敬意。清明時節,我村村民還有家家戶戶做“艾角”吃的習俗。
端 午 節
農曆五月初五稱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這個節日主要有兩個活動。一是龍舟競渡,當地稱扒龍船。二是裹粽子。我村雖然沒有扒龍船的風俗,但這天晚上一般蒸一雞蛋給小孩,放在水中洗澡,意為洗“龍船身”,有裹粽子風俗。不少人家用棕子祭神和祖先。
七 夕 乞 巧 節
農曆七月初七夜,俗稱女兒節,也叫乞巧節,又稱七姐節。民間傳達說牛郎織女七月七日上在銀河相會的故事,後來便有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並相沿成習。女兒們七夕禮拜織女,縫製新衣,穿戴整齊,選一清靜建院,備辦香燭,陳列七種生果,長種鮮花,至午夜之後,向天遙拜,盡情歡樂,黎明方散。姐妹們的女紅手藝,製作精巧,用芝麻、瓜子,可砌結成各式各樣圖案、花款、花燈,又可用彩紙絲綢,剪紮成銀河、鵲河、牛郎、仙女等景物和人物。新中國成立後,我村此風氣不盛行,其事從簡,多數人家祭神,當天宰殺白雞,用劍蘭煲湯。
盂 蘭 節
農曆七月十四盂蘭節,俗稱中元節,亦叫鬼節。
盂蘭節始於目連救母的神話。我村在此節家家戶戶的善男信女有的在拜先人亡魂,有的在這天晚上給小孩“喊驚”,邊燒元寶、紙錢,口念祈求菩薩庇佑之類語。七月十四又叫“鬼節”,鬼與雞同音,所以不殺雞。
中 秋 節
農曆八月十五稱中秋節,本鎮家家戶戶均賞月歡慶團圓。熱鬧非凡,節前十數天各家餅店、茶樓便大量出售中秋月餅,果欄檔也推了各類中秋佳果,為人父母者除準備各中秋物品外,還特別為小孩準備各類燈籠(當地又稱“手碌仔”)。是夜,吃過晚飯,家家戶戶便備好月餅、柚、柿、稜角、香蕉、芋頭仔等物品,有的還備有田螺,合家圍坐邊吃邊賞月景。
重 陽 節
本村人掃墓一年兩次,即清明和重九。重九掃墓和清明儀式差不多。
冬 至
農曆十一月冬至日,當地人俗稱“做冬”。此日白晝最短,“冬大過年”,我村人對冬至這一節日十分重視。過節當天,家家戶戶吃紅薯糖水,是謂“轉紅運”之意。宰殺雞鵝,拜神祭祖,吃一頓豐盛晚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