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燒瓷歷史悠久,秦漢時宜興地區陶窯密布;兩晉時在均山燒青瓷,唐初在歸徑等地大量燒制,至晚唐、五代成為南方宜興著名青瓷窯;宋、元時期,丁蜀與西渚一帶大規模燒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時成為當時的燒陶中心。澗眾村發現有唐代青瓷窯址。明代以紫砂器聞名於世,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如供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等,並仿燒宋代鈞窯器物,因有"宜鈞"之稱。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燒瓷歷史悠久,秦漢時宜興地區陶窯密布;兩晉時在均山燒青瓷,唐初在歸徑等地大量燒制,至晚唐、五代成為南方宜興著名青瓷窯;宋、元時期,丁蜀與西渚一帶大規模燒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時成為當時的燒陶中心。澗眾村發現有唐代青瓷窯址。明代以紫砂器聞名於世,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如供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等,並仿燒宋代鈞窯器物,因有"宜鈞"之稱。

概述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窯從漢代始燒紅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等,其燒制陶瓷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今天,有2000多年,故可稱是最古老的窯口。宋代已開始燒造紫砂器,明代的紫砂器聞名於世,清代是其高峰。建國後,宜興除傳統的紫砂陶、均陶有很大發展外,還恢復了青瓷生產,新創了花釉陶和精陶等產品,是中國重點陶瓷產區之一。

在漢唐時期產品有青瓷罐、盤口壺、碗、體、洗、盤、燈盞、瓶、盆等。宋代產品有盆、壺、罐、缽、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聞名,產品有壺、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壺蜚聲世界,出現了供壽、時大彬、陳鳴遠等一批制壺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輩出,品種繁多:有紫泥、紅泥、黃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師有楊懷仁、陳漢文、葛子厚、潘大和、吳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聞名於世。

陶的起源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陶的發明是人類社會偉大的事件之一。在宜興,凡是古代重要的發明,往往把它和“聖人”聯繫在一起,把這發明本身也當作“聖事”或者“聖跡”。這一點,在《工記》里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陶的發明,也同樣被稱作“聖人”之作,當作“聖事”,“聖跡”。這在眾多古籍中,記載著有關聖人發明陶器的傳說。

女媧: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始見於《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土作人。”

神農:神農制陶器的文獻,記載在《周書》一書中。據清馬嘯《經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而種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瑣所著《陶說》卷二引《周書》:“神農作瓦器”。宋《太平御覽》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墨子·高賢下》載:“瓦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其它如《韓非子·難》也有類似記載。《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於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寧封子:據《列仙傳》載:“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爐,猶有其骨。時人葬其於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

陶藝發展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通過造型和裝飾寄託著原始的樸素美,繼而脫離實用功能,從純精神的情感的需要為出發點,另僻一條純藝術的道路。陶藝發展的開初,本屬宜興藝術,它根植宜興的土壤,來自宜興,用於宜興,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曾有著壯觀的發展和規模,宜興陶瓷曾征服了海內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內外的帝王將相。宜興皇帝在宜興窯曾多次設立御窯廠,為陶瓷的發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越到後期,由於統治者審美水準的低下,又要附庸風雅的虛榮心態,形成了一條繁瑣、堆砌、做作、空虛的宮庭藝術格式,因此就有官窯民窯之分。

宜興陶藝,儘管經歷著各朝的風風雨雨,它仍顯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現代審美趣味的趨使下,在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視的頑強的發展起來。宜興陶藝家基本上都是在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的工廠、研究機關、學術里進行創作,其主要創作任務是為生產服務;其主要考慮的是適應市場,適應生產規程,適應大量的推廣,要陶低成本。他們不可能用過多的主觀意識強加於生產,強加於市場,當然這是主要的但長此以往,陶藝家也就很難發揮創作性和個性。宜興現代的原作陶藝,還處在萌芽狀態,還難於很快擴展。其主要原因是國內沒有市場,沒有市場的主要原因:一是作品尚欠成熟,還不夠對路;二是經濟水平還遠不到能購買原作的程度;三是多數文化層次未能達到能接受的水準。有些陶瓷產區的原作陶藝有所發展,主要是銷往國外,那些沒有打開國外渠道的就難於擴展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宜興的陶藝家幾乎都沒有自己的起碼製作、燒成設備,只求助大型工廠的大型設備。這些工廠一般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多屬大批量,有自己特定的規範化的工藝程式,它不可能適應不同陶藝的追求。其結果是陶藝家的追求,只適應現成的工藝流程,而不是工藝流程適應原作陶藝的需要。還有一個原因是宜興的陶藝家,多數懂得造型的,不懂得工藝、泥料、製作,燒成是怎么一回事大都不知道;懂得工藝的又不懂得造型藝術,甚至連一點美感修養、美與醜、高雅與庸俗都分不清。當然這裡牽涉到一個如何培養陶藝家的問題,是科學和藝術的分家,還是科學和藝術溶為一體?綜上所述,無疑都影響著宜興陶藝、現代原作陶藝的提高與擴展。

陶藝的特徵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藝就地取材、就地製作、土生土長、地方特性、地方習俗很濃的一種民眾性創造。宜興陶藝有結合實用的,也有純欣賞性的。宜興陶藝從造型到裝飾,既沒有重大的歷史題材,也沒有現實中的重大內容,它往往反映著人們淳樸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願望,流露著純真的鄉土感情和對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樸素、不加修飾、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筆弄刀,運用自如,活潑、粗獷、灑脫、自然天成;形象處理,高度簡煉、概括、誇張、稚拙之美、妙趣橫生、耐人尋味;要說現代抽象藝術的發源地在哪裡?就數宜興陶藝了,因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紋樣就是抽象的典型。

宜興陶藝的選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價廉物美,因材施藝,化腐朽為神奇。對於藝術創造來說,材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加工細緻,純度很高的材質,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純度較底的材質,更能體現粗獷,樸素,原始的材質本身的美,因為這種材質一經火焰燒成後,化學反映複雜表面肌里效果豐富。從而使純真的感情,自由的藝術風格,得到更好的體現。宜興窯的宜興青花坯胎,就是採用含鐵質較高的下腳料,使用單純一種青料彩繪,有料有筆,層次分明,在單純中見真情,從素雅中見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溫燒成,畫面呈現青白相映,晶瑩透徹,“嬌翠欲滴”,互為滲透,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手藝是宜興陶藝的重要特徵,只有純熟的工技術,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隨機應變的體現心靈的感受,才能產生千變萬化的筆跡刀痕的藝術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顯示人的智慧創造性。火焰是陶藝最具特徵,最受制約的一關,所以陶藝也可說是火的藝術,任何不經火的考驗,就談不上是陶藝了。火是可怕的,但人為的控制它,又能造福於人類,造就著千變萬化,神奇莫測的釉彩。鈞瓷無雙,靠的便是火焰的變化和氣氛的控制。制約看起來是壞事,也是好事。人們不可能超越制約的一面,但只要能在制約的範圍內去充分發揮其特殊作用,這才是陶藝的真正語彙。宜興陶藝便是最能適應的體現火焰的作用了。

宜興陶藝,從立意、選料、造型、製作、裝飾、火焰的運用,都是有機的完整的結合,既是科學的,又是藝術的,處理得當,才能產生和諧的,自然天成之美。

陶藝的現狀

1、現代工業的衝擊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自從五十年代初期,將無數個體的,作坊的生產方式,改造成全民的大規模的、號稱十大瓷廠(最大的五千人左右)之後,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工藝流程,也不遺餘力隨之改造,曾顯赫幾個世紀,為中華民族為之奪魁的幾十座傳統柴窯被倒焰煤窯所代替(至今僅保留二座柴窯“,隨後手工淘泥,手工拉坯,修坯,手工繪製宜興日用瓷,都用機械精製原料,機械壓坯修坯,用花紙貼花,用橡皮印花所代替,幾乎凡是用手工的工序,都進行了改造,因為手工被認為是“落後的”,同時將宜興窯傳統的多品種單件藝術瓷、小配套的日用瓷、釉色以白里泛青為主體的產品結構改造成以高白泥釉、大配套的日用瓷為主體的產品結構。於是產量擴大了,數量提高了,然而原料單純了,溫度一致了,裝飾規範化了,質量降低了,原有的手工淘泥、拉坯、修坯,宜興青花幾乎都不見了,更可怕的是這種技藝被淘汰了。宜興窯的優勢和固有特色幾乎被消亡了。

2、宮廷藝術的衝擊:宜興陶瓷自從有了御窯廠的建立,宮廷藝術就開始產生。這些專為皇宮營造的瓷器,宜興不得使用。宮廷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不惜工本,從原料的選擇、加工、造型、製作之精工,畫工之細微,燒煉之講究,都是優選最佳;另一方面,畫工由原來的自由選擇題材內容,自成畫風,到完全聽從督陶官的指揮、宮廷意趣和畫風所左右,於是由自由、潑辣的畫風轉到工整、呆板,以致到繁瑣、堆砌的宮廷藝術畫風;同時們誤認為,宮廷主張的、喜歡的東西一定是好的。於是這種畫風一直延續至今,越來越繁瑣,越來越刻板。

3、文人藝術的衝擊
宜興陶瓷的陶藝與文人藝術,有它共同的東西,也有它不同的東西,宜興陶藝講究直觀、單純、明快、誇張、味;文人藝術更講究意境、含蓄、詩畫、金石相配。在裝飾方法上,宜興陶藝,當它裝飾一個主體的器皿時,它往往考慮的是全局,是面面可觀,是與器皿的高度結合;詩書畫不同時裝飾在一個可視畫面上,圖章或年號是寫在器皿的底款上。這樣更能使人感到它們是一個完美的立體的整體。文人畫則不是這樣,而是將一個立體的器皿當成平面來裝飾,詩書畫、印章,同時在一個可視畫面呈現,其它的幾個面也許就毫無價值。這樣的畫面往往呈孤立的,有強加於器皿之感。至於宜興陶藝那種,自由、洗染、奔放的瀟灑風格更是沒有。但是文人畫的社會基礎雄厚,格調高雅,書卷氣濃,一旦將其搬到陶瓷裝飾上來,也就很快占有了重要的席位。縱觀這些因素,都對宜興陶藝的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的衝擊。現在我們要呼籲、要用現代觀念來保護和發展手工宜興陶藝,要適當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使其更具現代人審美心理的現代宜興陶藝。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的陶藝是現代文人用現代的審美觀念,採用可塑性很強的土質,直接手工成型或用一定的科學手段輔助成型,經火焰燒成後形成一種硬性的、永不變質的一種陶藝。陶藝有原作陶藝,有產業陶藝。產業陶藝是指通過模具機械的手段能大量或批量生產同一造型或畫面的陶藝產品。目前這類產品在國內有所發展,有一定的市場,因為可以價廉物美。原作陶藝系指直接用陶土、瓷土手工成型、加工、燒成或燒成後再行加工多次燒成的單件作品。現代原作陶藝,既不是宮廷藝術、文人藝術,也不是現代工業設計。它是用現代藝術觀念來表現一種純精神和情感的、個性化很強的純手工原作陶藝;它可以說是宜興陶藝的延續的發展,是現代藝術和宜興陶瓷藝術的綜合體現;它重新恢復自由、奔放、純樸、天趣的藝術風格;它重新肯定手工的價值;它放寬了對材質的運用範圍和對泥土本質的探求;它不拘一格的追求更多的表現手法;更重視火焰的神秘作用和偶發性的肌理效果。它是宜興陶藝之光,是回歸意識的反映,是二十世紀現代審美的體現。也可說是尋找失落了的宜興陶藝的質樸情感和語言以補充、豐富和刺激現代陶藝的新語彙。宜興陶瓷的現代陶藝的出現,是國際性的普遍現象;是工業化、機械化產品大量泛濫後,失去人情味,而追求回歸自然,日常生活歸真的情感需要。這說明科學上的規範化,代替不了藝術上的多樣化,複製品代替不了原作,機械也永遠代替不了手藝。現代陶藝是交叉的綜合性的學科,科學中有技藝,技藝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藝術,藝術需要科技,科為陶藝的發展開僻了前景,陶藝的發展又體現了科技。

宜興陶瓷藝術的構思、構想、設計必須通過科技得以實現。對現代陶藝的創造,適當的採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濫用科技成果是可悲的。陶藝的製作和裝飾過程,不能立即看到最終效果,往往處於朦朧狀態,只有通過火焰,才能最後顯現真面目,因此要求陶藝家具有多方面的知識,既要有科學的頭腦,又要有藝術的細胞;既要能熟練的駕駛材質、製作過程、燒成溫度的選擇的控制,又要有現代的造型能力,只有在基本上掌握這二方面的知識情況下,才能更好的發揮材質、工藝流程、燒成的特殊作用,現代陶藝這一特殊的個性語言才能得到發揮。

陶瓷文化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不管處於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及今,一直是宜興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徵。祥瑞題材,主要圍繞著“福、祿、壽、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內容而展開。因此,在選擇題材表現寓意時,經常選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類,經常選用鳳凰(百鳥之王,象徵大富大貴、大吉大利,鳳凰相偕喻愛情),白鶴(有清高、純潔、長壽之喻),白頭翁,喜鵲,鴛鴦,雄鷹;名花類,經常選用牡丹(百花之王,象徵富貴繁榮)、芙蓉(象徵雍容華貴),蓮花,梅花,菊花;在芳草類中,經常選用蘭草(有香祖之喻、蘭孫貴子),靈芝(象徵延年益壽)竹木類中,松(象徵長壽、氣節),竹(竹與祝同音,寓意百歲誌喜、百壽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昇平);在瑞果類中,常用桃子(常稱壽桃,象徵壽)、石榴象徵福,有榴開百子之說);在異獸類中,常選用、龍(王、權威、吉祥的象徵)、獅(獅與師、詩同音,象徵權勢和詩書傳家)、鹿(鹿祿同音);在魚藻類中,喜用鯉魚(鯉與禮同音,魚與裕諧音,寓意騰達、富裕)、鱖魚(鱖與貴音),另外,這種祥瑞題材在約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紋樣體系。如蓮生貴子(嬰兒抱蓮花)、福壽雙全(蝙蝠壽字)、竹報平安(小兒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兒騎白象執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鵲)、福在眼前(蝙蝠、喜鵲)、六契約春(鹿鶴、梅花)、麒麟送子(小兒騎麒麟)、連年有餘(蓮花、魚)、、五子登科(五小兒)、天官賜福(天宮、蝙蝠)、五福捧壽(五蝙蝠圍壽字)、多福多壽(一群蝙蝠、堆桃)、福、壽(老人騎鹿持桃)、麻姑獻壽(姑擔桃籃)、魚跳龍門、丹鳳朝陽(鳳凰、太陽)、龍鳳呈祥(龍、鳳)。祥瑞意識的產生,也是很久遠的事了。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鳳凰的造型出現於殷商玉器上。傳說,當商紂王將亡、周文王將興之時,人們用鳳凰將臨表示賢王要臨世的美好願望,“鳳鳴於西周岐山”的記載,便是這種傳說的反映。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宜興古代社會以血緣關係為單位的社會並以此為基礎結成相應的故鄉。因此,企求光宗耀祖、門庭昌盛、富貴榮華便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祥瑞題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內容。祥瑞題材的產生,與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關係。像某些雲氣紋樣和魚紋等的出現,與對大自然的頌讚有著密切關係。祥禽瑞獸的出現,也是我們人民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的一種反映。

祥瑞題材的產生就是一種民族心理的表現,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哲學。對宜興民族心理和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哲學。儒家是講天人合一的,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一種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親和的關係,賦於花、鳥、蟲、魚、獸等以祥瑞寓意,便是這種親和關係的表現。另外,象瑞鳥、哪吒、龍舟、女壽星等,在瓷都景德鎮也是經常表現的題材。陶瓷藝術還廣泛地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以及廣袤的大自然,並有非常鮮明的貼近現實、親和自然的理性品格。所以,要欣賞陶瓷藝術,就需要了解宜興的哲學、宗教和民族心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音樂、舞蹈等藝術修養。否則,是很難把握住陶瓷藝術的審美特性的。

宜均宜興燒制的受宋代鈞窯影響並具有獨特風格的陶器。又稱均陶。生產始於宋代,盛於明代。以明代歐氏制陶匠燒造的均陶最為著名。色彩豐富,有均紅、均藍、縞白、古銅、黛青等各種彩釉,釉料中含鈣、磷,裝飾於器皿之上,於端莊古雅中顯示出生機。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1),又製造出一批宜均名品,其中綠釉暗環耳瓶及藍窯六方水盂等精品被收藏家所珍藏。80年代以來,品種從原來的缸、盆、瓶、缽等發展到各式均釉花盆、花瓶、園林陶瓷、藝術壁畫等多種。

宜興青瓷盛於唐代,宋代以後中斷失傳,1961年恢復生產。仿宋代哥窯紋片釉是其一大特色。在宋代哥窯原有的灰白、灰青兩種紋片釉色的基礎上發展出月白、黛青、粉青、鱔魚黃、橄欖綠等10餘種珍貴釉色,片紋交錯,似冰開裂,古樸端莊。在繼承古青瓷厚釉失透、青白結合的特色的基礎上,追求釉色青中泛藍,色澤青翠的效果,美國人稱之為東方的藍寶石

宜興精陶1962年開始生產的宜興陶瓷新產品。裝飾土是其有特色的裝飾。在各式器皿上分別塗上粉紅、墨綠、艷黑、銀灰、天藍、檸檬黃等不同色澤的裝飾土,再經刻、雕、堆,描繪出各種圖案。用裝飾土裝飾燒成的製品不退色、耐磨、無毒,特別適宜於製造精美的餐具。

宜興美彩陶釉色有紅、藍、黃、白、黑20多種單色釉以及茶末釉、金星釉、毛皮釉、疊翠釉等50多種高溫變色釉,各種色澤的釉料在燒制中流串、熔化、聚散,具較高的欣賞價值。有日用器皿、花瓶、工藝檯燈、動物雕塑、藝術掛盤等多個品種。

紫砂

宜興陶瓷紫砂壺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漢晉時已燒青瓷,澗滋村已發現有唐代陶瓷窯址,宋代已開始燒造紫砂器,明代的紫砂器聞名於世,清代是其高峰。紫砂是一種炻器,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與紫砂器胎質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於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砂質效果。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風采取勝。其器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千變萬狀

宜興紫砂陶器的造型大體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絞形體和仿古代器皿造型等幾大類。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組合與泥色的渾然配置,集造型、色澤、書畫、詩詞、雕刻諸藝術於一體。後又出現了絞泥、浮雕、鏤刻、填泥和銀絲鑲嵌等裝飾手法,使紫砂工藝品更加別具一格。

宜興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後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據不完全統計,依據實物可考,從明正德(公元1506年)開始,至清宣統(公元1911年)止,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陶瓷設計、創作的著名學者、詩人、藝術家不下九十餘人。這種情況,各代相延,因此,紫砂陶從形、質、色、神、氣方面都顯示出一種儒雅風韻。

宜興陶瓷紫砂壺
紫砂器是極其珍貴的,有“價埒黃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土一丸”之說。在宜興紫砂器中,最受稱頌的是紫砂茶壺,而紫砂茶壺的興盛與飲茶風尚的盛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前人總結出紫砂壺的七大優點: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使“茶葉越發醇郁芳沁”。

二、壺經久耐用,即使空壺以沸水注入也有茶味。

三、茶葉不易霉餿變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文震亨《長物志》

四、耐熱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無冷炸之虞,又文火燉燒。

五、砂壺傳熱緩慢,使用提攜不燙手。

六、壺經久用反而光澤美觀,“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鑑”(《陽羨茗壺系》)。

七、紫砂泥色多變,耐人尋味。明代中期以後,紫砂製作,名家迭起。風格多變。明之供春、時大彬、徐友泉,清之陳鳴遠、陳漢文等,都是一代巨匠。乾隆時期的陳鴻壽與陶藝家楊彭平等合作製作的曼生壺,融紫砂與書畫,鐫刻於一爐,把紫砂藝術推向高峰,他們都受到人們的稱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