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難軍

定難軍

定難軍,唐朝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節度置夏州節度使,治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縣西北。初曰夏州節度,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今陝西綏德以北、甘肅寧夏道東部、及內蒙古南部之地,亦曰鹽夏長度使,廣明初拓跋思恭有其地,賜號定難軍,五代因之,宋入於西夏。

基本信息

簡介

定難軍,所謂“定難”,是唐代在西北邊境設定的要塞。要塞稱為“軍”,定難軍、天雄軍天平軍等等,都是臨時設定的軍事要塞。大一點的軍事要塞也即戰區,轄境可達數十州,史稱“藩鎮”。鎮守這些藩鎮也即軍事要塞的將軍,一般要由朝廷授權,授予節鉞,故稱之為“節度使”。節度使與刺史防禦使觀察使團練使意思相近,但只有節度使是被授予節鉞的,權力或榮譽要大於刺史等。定難軍很長時間裡由党項人控制,但接受朝廷節制。

歷史

定難軍拓跋思恭因為替唐朝鎮壓黃巢暴動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為李。以後李家世代領有定難軍。宋初,李繼遷起兵反宋,大敗宋朝從宋朝獨立。並向遼國求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稱帝,從此確立宋遼夏三國鼎立。

大宋帝國享國319年,西夏是僅次於蒙元、金人契丹的地緣之敵。它困擾了北宋幾十年,消耗了北宋大部元氣。而這事的肇始,在李嗣源。

李嗣源時,定難節度使(治所在陝西靖邊)党項族人李仁福去世。不久,定難軍的將士擁立李仁福的兒子李彝超為“留後”,也即在朝廷正式詔命之前,暫時代理定難軍的節度使。

唐代管理西北,將今天屬於陝西綏德北部、甘肅東部、內蒙古南部等地,設定為“定難軍”,五代因襲了這個稱謂,也稱“夏州”。這塊地方,名義上一直受大唐、五代“節制”,但到了大宋真宗朝以後,漸漸獨立,史上有了“西夏國”,與大宋分庭抗禮。

李嗣源剛剛任命了一位叫孟知祥的梟雄出任四川方向的節度使,並封他為蜀王。這事成為以後巴蜀割據的伏筆,一直要等到趙匡胤來收復。

同時,李嗣源接到了夏州的訊息。李仁福之後的李彝超,這位“留後”,讓李嗣源不安。

特點

唐代以來的節度使有三個特點值得注意:

第一個特點,唐以來的節度使,本來是軍職,是藩帥,但久而久之,這些藩帥們也同時掌管了轄境內的政府事務,司法、財務、教育等,統歸於藩鎮大權之下。故節度使,事實上是軍政兩吃的地方大員。這樣的節度使,全國有十幾個“合法”的;不合法的就更多。他們大約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兼省軍區司令。

第二個特點,大部分節度使,在鎮守地方較長時間後,獲得了“獨立王國”的優勢。這個優勢,讓他們將“節度”的戰區轄境看成是自己獨立管轄的“湯沐邑”,也即經濟收入的領地,他人不得染指。至於是否給朝廷繳納賦稅、繳納多少,那已經完全是個“良心活兒”了。因此,大部分節度使不願意接受朝廷“節制”,政令由自己頒發;即使接受朝廷政令,也要看看是否損害戰區轄境的根本利益;一旦違背利益,就拒絕接受。

第三個特點,節度使往往世襲;或藩帥沒世之前,將這個軍事要塞按照自己的心愿交給某人,事後到朝廷備案即可。繼任者一般都是先自稱“留後”,而後報給朝廷,朝廷一般也會下達一個詔書,正式委任這位“留後”為新一任節度使。朝廷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不答應,那就要出事。

轄區

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首府

新宥州(治今內蒙古南邊緣與陝北交界處)

銀州(治今陝西榆林

綏州(治今陝西綏德

靜州(治今陝西米脂

歷代節度使

韓潭(787-798年)

韓全義(798-805年)

楊惠琳(805-806年)

李演(806-810年)

張煦(810-813年)

田進(816-824年)

李祐(824-826年)

傅良弼(826-828年)

李寰(828年-?)

米暨(846-851年)

李福(851年-?)

諸葛爽(880-881年)

拓跋思恭(881-895年,賜姓李)

李思諫(895-896年)

李成慶(896-?)

李思諫第二次接任(?-908年)

李彝昌(908-909年)

李仁福(909-933年)

李彝超(933-935年)

李彝殷(935-967年)

李光睿(967-978年)

李繼筠(978-980年)

李繼捧(980-98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