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斯通

奧利佛·斯通

奧利佛·斯通(Oliver Stone,1946年—),美國傑出的電影導演和編劇,同時還是一名演員。其電影多是政治或戰爭題材,其中《野戰排》、《刺殺甘迺迪》、《天生殺人狂》等都是公認的佳作。他的《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天與地》三部越戰題材的作品被譽為“越戰三部曲”。由於他曾經參加過越戰並負傷,因而在其電影中注重利用暴力進行對社會的反思。這點與另外一名著名導演昆廷·塔倫蒂諾恰恰相反;後者的作品崇尚暴力美學,暴力在其電影中的目的往往只是娛樂觀眾。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奧利佛·斯通奧利佛·斯通

1946年9月15日,奧利弗·斯通出生在紐約。少年時期,他就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的他,像多數電影人一樣,受到了來自布努埃爾和戈達爾的影響與感染。青年時期的斯通,曾在耶魯大學就讀一年,而後他輟學搬到了越南居住,並在那裡教了一年的英文。後來,他又去過墨西哥,有過一次很不愉快的經歷。1967年,斯通像那個年代的許多青年人一樣應徵入伍,在越戰中獲得了榮譽與洗禮。 奧利弗·斯通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於世界影壇的傑出人物。在這個複雜的圈子裡,他曾做過各種嘗試:製片人、編劇、攝影、導演,甚至是演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仍舊是他在導演方面展露出的獨特才華。從1986年被譽為“越戰三部曲”之一的《野戰排》開始,到1995年的影片《尼克森》為止,斯通拍攝了多部反映政治題材的作品,使得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他在處理戰爭、混亂與陰謀的特殊技巧上;但斯通本人卻並不完全贊同這一點。在他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戲劇藝術家,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刻劃著名各種掙扎於困境中的不同人生。

個人經歷

奧利佛·斯通奧利佛·斯通

戰爭結束以後,斯通進入了紐約州立大學,跟隨馬丁·斯科西斯學習電影創作。作為一名學生,他在1970年的影片“Street Scenes 1970”中擔當攝影師一職,邁出了走向電影圈的第一步。四年後,在“Seizure”里,他又出任了編劇和剪輯。這些難得的經驗,都為斯通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1978年,他憑藉《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一片,贏得了畢生的第一個獎項“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斯通的導演處女作《手》“The Hand”問世;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又先後創作了三部影片的劇本。1986年可以算是斯通實現夢想的一年。隨著《野戰排》一片的上映,斯通的名字被世界影壇所熟知,他終於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承認。不可否認地,《野戰排》確實給斯通帶來可輝煌,它不僅是當年全美票房的第三名,而且因為片中觸及戰爭問題的新鮮視角,它也使斯通成了政治題材創作的佼佼者。
繼《薩爾瓦多》(1986)、《華爾街》(1987)、《脫口秀》(1988)之後,斯通於1989年完成了“越戰三部曲”的第二部《生於七月四日》。雖然像第一部《野戰排》一樣仍然受到好評,但是此時,他在戰爭歷史特定方面的表達傾向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與批評。
在第三部曲之前,斯通做了風格截然不同的嘗試,導演了兩部影片《大門》“The Doors” 和《刺殺甘迺迪》“JFK”,反響只是平平而已。1993年,三部曲的終結篇《天與地》上映,儘管這一次斯通從一個越南婦女的眼中重新詮釋了這場戰爭,但卻沒能重新贏得票房與稱讚,觀眾開始對越戰喪失了興趣。1994年,斯通發行了他最收爭議的電影《天生殺人狂》。這部意在嘲諷現代媒體如何變相地讚頌暴力、大眾如何在不知覺中將殺人罪犯英雄化的影片因為對暴力的露骨刻畫遭到了許多人的抨擊。
1995年,斯通試圖通過影片《尼克森》“Nixon” 恢復從前的成績,但沒有成功。此後,他沉寂了兩年。直到1997年,他以《不準掉頭》“U-Turn”一片重返影壇,除了票房上的小小回報以外,斯通沒有獲得更多的東西。1999年,斯通重執導筒,推出了由阿爾·帕西諾和卡梅隆·迪亞茲主演的最新作品《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影片因其緊湊的結構、細緻的刻畫和深入幕後剖析商業體育的視角,在美國獲得了相當的好評。同年,斯通因為酒後駕駛及攜帶大麻被逮捕,為他精彩的人生又添上了戲劇性的一筆。

個人榮譽

1990年憑藉《生於七月四日》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87年憑藉《野戰排》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79年憑藉《午夜快車》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主要作品

2004年,《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1999年,《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
1997年,《不準掉頭》(U-Turn)
1994年,《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5年,《尼克森》(Nixon)
1993年,《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
1991年,《刺殺甘迺迪》(JFK)
1991年,《大門》(The Doors)
1989年,《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8年,《脫口秀》(Talk Radio)
1987年,《華爾街》(Wall Street)
1986年,《薩爾瓦多》(Salvador)
1986年,《野戰排》(Platoon)
1981年,《手》(The Hand)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相關作品

第一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 《兩個阿拉伯騎士》/ 弗蘭克·波薩奇 《七重天》
查爾斯·卓別林 “……電影學院鑑定委員會頒發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電影藝術個人成就獎,一致決定你的名字從競爭者名單中撤下來,你因編劇、表演、導演和製作《馬戲團》而被授予第一項奧斯卡特別獎。你因為集體成就而獨成一家。”
第二屆 弗蘭克·羅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西線無戰事》/ 第四屆 諾曼·陶洛格《淘哥兒》 / 第五屆 弗蘭克·波薩奇 《壞女郎》 / 第六屆 弗蘭克·羅伊德 《亂世春秋》 / 第七屆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 第八屆 約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屆 弗蘭克·卡普拉 《富貴浮雲》 / 第十屆 萊奧·麥克卡雷 《春閨風月》 / 第十一屆 弗蘭克·卡普拉 《浮生若夢》 / 第十二屆 維克多·弗萊明 《亂世佳人》 / 第十三屆 約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屆 約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屆 威廉·懷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屆 麥可·科蒂斯 《卡薩布蘭卡》 / 第十七屆 萊奧·麥克卡雷 《與我同行》 / 第十八屆 比利·威爾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屆 威廉·懷勒 《黃金時代》 / 第二十屆 伊利亞·卡贊 《君子協定》 / 第二十一屆 約翰·哈斯頓 《寶石嶺》 / 第二十二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三妻艷史》 / 第二十三屆 約瑟夫·L·曼基維茲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屆 喬治·史蒂文斯 《美國的悲劇》 / 第二十五屆 約翰·福特 《默默無語的人》 / 第二十六屆 弗萊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屆 伊利亞·卡贊 《碼頭風雲》 / 第二十八屆 戴爾伯特·曼 《馬蒂》 / 第二十九屆 喬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屆 大衛·里恩 《桂河大橋》 / 第三十一屆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屆 威廉·懷勒 《賓虛》 / 第三十三屆 比利·威爾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屆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西區故事》 / 第三十五屆 大衛·里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 第三十六屆 托尼·理察森 《湯姆·瓊斯》 / 第三十七屆 喬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屆 羅伯特·懷斯 《音樂之聲》 / 第三十九屆 弗萊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屆 麥克·尼可爾斯 《畢業生》 / 第四十一屆 卡羅爾·里德 《奧利佛! 》 / 第四十二屆 約翰·施萊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屆 弗蘭克林· J· 沙夫納 《巴頓將軍》 / 第四十四屆 威廉·弗萊德金 《法國販毒網》 / 第四十五屆 鮑勃·弗斯 《歌廳》 / 第四十六屆 喬治·羅伊·希爾 《騙》 / 第四十七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屆 麥洛斯·弗曼 《飛越瘋人院》 / 第四十九屆 約翰· G· 阿維爾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屆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第五十一屆 麥可·西米諾 《獵鹿人》 / 第五十二屆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 第五十三屆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屆 沃倫·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屆 理察·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屆 詹姆士· L· 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屆 麥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屆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屆 奧利佛·斯通 《野戰排》 / 第六十屆 伯納多·伯托魯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屆 巴里·萊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屆 奧利佛·斯通 《生於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屆 凱文·科斯特納 《與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屆 喬納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饒恕》 / 第六十六屆 史蒂芬·史匹柏 《辛德勒的名單》 / 第六十七屆 羅伯特·澤梅基斯 《阿甘正傳》 / 第六十八屆 梅爾·吉布森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屆 安東尼·明格拉 《英國病人》 / 第七十屆 詹姆斯·卡梅隆 《鐵達尼號》 / 第七十一屆 史蒂芬·史匹柏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屆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 第七十三屆 史蒂文·索達伯格 《毒品網路》 / 第七十四屆 羅恩.霍華德 《美麗心靈》 / 第七十五屆 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 / 第七十六屆 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3:王者回歸》 / 第七十七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萬美元寶貝》 / 第七十八屆 李安 《斷背山》 / 第七十九屆 馬丁·西科塞斯 《無間道風雲》 / 第八十屆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 第八十一屆 丹尼·博伊爾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