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紋岩畫

太陽紋岩畫

太陽紋岩畫是古人類刻畫在岩石上的圖畫,是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天道崇拜的表現,反映人類最初的天文知識:日月經天、星回斗移,太陽帶來光明和溫暖,帶來生命和繁衍。岩畫以優美豐富的形象,表現古代社會的經濟、生活、科學、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內容。當時還處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這些岩畫記錄他們的意願和要求。

簡介

.太陽紋岩畫.太陽紋岩畫

太陽紋岩畫為青銅器時代閩古越族人的文化遺產,距今3000多年,它們與台灣發現的許多岩畫時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兩地文化一脈相承。
東門嶼(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東山主島東北面,隔海相距150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與明洪武20年(1387年)建成的銅山古城遙遙相對,東門嶼由此而得名,東門嶼主峰有明嘉靖五年修建的文峰塔。其東北面山腰有“雲山石室”、“石齋”等黃道周讀書處遺蹟以及多處明清時期摩崖石刻。
太陽紋岩畫是古人類刻畫在岩石上的圖畫,是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天道崇拜的表現,反映人類最初的天文知識:日月經天、星回斗移,太陽帶來光明和溫暖,帶來生命和繁衍。岩畫以優美豐富的形象,表現古代社會的經濟、生活、科學、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內容。當時還處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這些岩畫記錄他們的意願和要求。

中美考古專家認為,東門嶼太陽紋岩畫的重要發現,對研究青銅器時代古越族人的思想意識、民間信仰、祟拜、與台灣關係等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包括研究環太平洋文化圈文化、史前古人遷徙活動文化聯繫、文化交流模式等都有很大的意義。

岩畫發現

.太陽紋岩畫.太陽紋岩畫

2009年3月3日,東山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陳立群等考古人員乘船渡海再次登上東門嶼(島),對前不久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島嶼上新發現的太陽紋岩畫遺蹟進行研究。據初步考證,太陽紋岩畫為青銅器時代(距今3000多年前)閩古越族人的文化遺產,它們與台灣發現的許多岩畫時代相近、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說明台灣岩畫根在大陸,自古東山島與台灣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兩地文化一脈相承。

地理位置

太陽紋岩畫周圍的岩石上的彗星岩畫太陽紋岩畫周圍的岩石上的彗星岩畫

岩畫的地理位置與環境
東門嶼(島)位於東山主島東北面,隔海相距150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與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的銅山古城遙遙相對,東門嶼由此而得名。東門嶼主峰有明嘉靖五年修建的文峰塔,其東北面山腰有“雲山石室”“石齋”等黃道周讀書處遺蹟以及多處明清時期摩崖石刻。由於風光秀麗,人文殊勝,東門嶼與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
由福建博物院、東山縣博物館、廈門大學、美國夏威夷畢士普博物館等考古專家聯合組成的東山史前文化考古隊,於去年底對東山島的東部及其部分島嶼進行為期20多天的考古調查,期間在東門嶼首次發現了一處太陽紋岩畫遺蹟。岩畫位於文峰塔南側約30米處的磐石上。岩畫的西側、北側、東北側和東側均巨岩林立,抬頭見石,東南側與南側則視野開闊,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縱貫山頂的小徑經過岩畫北側,岩畫南側2米外為主峰的陡坡。岩畫的正前方(東)略偏北處有一塊巨石相對,岩畫與巨石之間相距3米,形成一塊約12平方米的平地。此外,岩畫的南側與東南側另有小面積平坦的岩面。

岩畫圖形

太陽紋岩畫周圍的岩石上的岩畫太陽紋岩畫周圍的岩石上的岩畫

岩畫雕刻著9道放射線
“大家看,這就是太陽紋岩畫。”順著陳立群手指處,只見岩畫所在的岩石略向西北傾斜,呈不規則形狀,高3.4米、寬4米、厚2.3米,岩面較為平整,其右下部向地下延伸,左下部由於自然風化而崩缺,崩缺處有一大石塊相抵,崩缺部位上緣呈半圓弧形,明顯經人工修整鑿成深凹的半圓,並在半圓弧之上深深雕刻著9道放射線,構成一幅巨大的“旭日東升、光芒萬丈”的岩畫。
岩畫距地表0.8米,9道放射線長短參差不齊,每道放射線均與半圓弧形邊緣相通,刻痕起端粗大漸向末端收小,刻痕寬2—12厘米、深1—3厘米。從總體上看,刻痕較深重而圓潤,人工痕跡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在岩畫所在部位,原有的石面上即遺留有因自然風化而形成的放射狀條紋,只是這些條紋均不甚規整,深淺不一,隱約而模糊。從觀察到的情況看,左起第二、三道刻痕的末端,均與自然條紋相對接,因此,放射線的末端呈彎曲之狀,但人工刻痕與自然條紋是截然可辨的。此外,右起第二道刻痕則反映了另一種情況,它的上段保留著較深的微曲的自然條紋,下段則經人工雕刻,使自然條紋通向下面的半圓弧形缺口。
岩畫內容應為太陽神
岩畫之前有一塊大石抵於巨岩與地面之間,石塊呈不規則形狀,其東南部凸出岩畫面0.4米,石塊高0.8米、寬1.6米、厚0.9米。在岩畫的正下方部位,石塊被雕鑿成台階狀,台面距地表0.44米。台面微向前傾,中間寬,兩邊漸窄,長0.75米、最寬0.2米。這塊被人工鑿出台階的岩石,酷似置於岩畫前的一把交椅或一隻香案。古人素有太陽神崇拜的習俗,因此初步認為該岩畫內容應為太陽神,而岩畫前的人工鑿石,可能是太陽神前的祭台。
另外,刻有太陽神的巨大磐石稍稍後傾,頂端與後面的另一塊巨石相倚,構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石洞,成為岩畫遺蹟一個十分特殊的環境。洞內地面平整,南北相通,上部為岩石所遮蔽,形成一個南北長3.4米、東西寬0.7—2.4米、高1.2—1.6米的小洞室。該洞室尚待進一步調查研究,以便了解它與岩畫的關係及其用途。

岩畫價值

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美考古專家認為,東門嶼太陽紋岩畫的重要發現,對研究青銅器時代古越族人的思想意識、民間信仰、崇拜、與台灣關係等都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甚至包括研究環太平洋文化圈文化、史前古人遷徙活動文化聯繫、文化交流模式等都有很大意義。
陳立群說,太陽紋岩畫是古人類刻畫在岩石上的圖畫,是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天道崇拜的表現,反映人類最初的天文知識:日月經天、星回斗移,太陽帶來光明和溫暖,帶來生命和繁衍。岩畫以優美豐富的形象,表現古代社會的經濟、生活、科學、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內容。當時還處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古人用這些岩畫記錄他們的意願和要求。東門嶼太陽紋岩畫的特點一是規模大;二是利用岩石一些裂痕雕刻成半圓形,放射線非常深。前面有一塊石頭雕成一個祭台,附近發現石錛石斧等,可見那時對太陽崇拜的熾熱,說明當時生活在東門嶼上的先民把太陽神作為他們的最高神祉崇拜。
曾有學者提出:至遲在五六千年以前,中華文明就創建了環太平洋文化圈,環太平洋文化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古人遷徙的路線。考古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顯示,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間,中國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居民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移民,他們經過台灣,到達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群島與太平洋的西部。東山島地處中國大陸沿海東南端,也是環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環,這個坐標決定了東山的文化特質:她既是東南沿海文化敏感的部位,又是環太平洋文化圈比較活躍的一分子。東門嶼太陽紋岩畫與台灣屏東萬山等地發現的岩畫時代相近、題材相同,使用工具和雕刻工藝也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說明岩畫根在大陸,兩地文化一脈相承。因此可以說,自古東山島與台灣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海退時期,古人類從“東山陸橋”通過台灣;海進時期乃至以後,先民則從水路通過台灣,並把大陸的太陽紋岩畫等遠古文化帶入台灣島內,還傳播到東南亞、太平洋西部的國家和地區。

東門嶼太陽紋岩畫為後人了解和研究海峽兩岸古越族人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同時也為東山島新添了一處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