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布齊岩畫

舍布齊岩畫位於剛察縣泉吉鄉舍布齊溝,東距青海湖8公里。岩畫畫面高2.8米,寬3.4米,現存有23幅個體形象,內容為動物、狩獵等,所有圖象均出自垂直打擊法,線條粗獷豪放,景形象古樸生動。專家考證為唐初作品。1986年5月27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岩畫簡介

舍布齊岩畫舍布齊岩畫

舍布齊岩畫位於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吉鄉立新村石甫灘南舍布齊溝口的山頂之上,東距青海湖約8公里。此處地勢平坦,水草豐茂。

岩畫石質為千枚岩。畫面向東,高2.8米,寬3.4米,共33幅,有狗、牛、鷹、狩獵圖等。線條粗獷豪放,形象古樸生動,造型、打制皆精,岩畫的年代上限吐蕃時代,下限為晚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甫灘寬約15公里,長約30公里,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海拔3500米,由於岩面風蝕剝落,現僅存31幅個體形象。

考古學家在分析岩畫時代時,將舍布齊岩畫的時代測定為公元前1000——前500年。

畫面內容

舍布齊岩畫共分三組:

第一組:18個形象。面東。畫面形象有氂牛鹿、羊、人騎馬、馬駕車、騎馬狩獵以及藏文等。所有形象均出自垂直打擊法。人騎馬的形象製作得非常概括,騎馬獵手和藏文為後人所為,其餘形象均為早期作品,馬駕車為未完成作品,有些形象由於岩面剝落已致殘。

第二組:6個形象。面東。畫面形象的氂牛、獵手、羊、狼、等。畫面上方為騎馬狩獵圖,被狩獵的氂牛形體高大,牛尾未端打制出一環形(實為未製作完的球形),牛為小頭隆肩,身體造型拙重,給人以雄健感;獵手騎馬射獵,腰懸縋杖,彎弓待發。兩者造型、打制皆精,為垂直通體打擊。中間一幅為獸逐圖,即一隻狼追逐一匹馬和一隻羊,這幅獸逐圖出自垂直打擊法,為早期作品,但近人又重新加工過。畫面最下方為一鷹形物,垂直通體打擊。

第三組:3個形象,面東。均為氂牛。均出自垂直打擊法,三個形象打擊精細,製作考究。

岩畫分析

舍布齊岩畫中的騎獵圖是一幅具有斷代意義的畫面。騎獵者身上佩有兩種武器:一種是弓箭,另一種是騎者腰間為長形的、其一端飾以球形物的武器。哈薩克斯坦的岩畫學者庫巴列夫對這種武器進行過專門研究,認為這種武器稱“縋杖”,在中亞的奧庫涅夫和安德羅沃夫文化中出現的時間是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間。不過根據費朗克福等人的研究,就整個歐亞草原的情況來看,縋杖的使用可以延續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佩帶縋杖是中亞乃是歐亞草原地區(包括中亞和中國北方草原以及青藏高原)遊牧部落武士和獵人的標誌。這種縋杖在中亞地區岩畫中非常流行,在中國北方草原岩畫中也非常流行,如新疆天山、內蒙古陰山、寧夏中衛等地。在青海地區岩畫中,這種縋杖除舍齊岩畫外,尚見於野牛溝、盧山等岩畫地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