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汽車]

車[汽車]
車[汽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車在人類的進步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關於史前時代車的材料,主要有三類:實物,模型(陶製的及銅製的),圖案(包括岩畫)。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車出現在中東地區與歐洲。

基本信息

車

釋義

拼音: chē

①陸上運輸、交通工具。一般有輪子。
② 利用輪軸鏇轉的機械裝置。
③ 泛指機器
④ 用機器镟東西。 
⑤ 用水車打水。

起源

中東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在烏魯克文化時期(約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進入文明時代。在烏魯克文化時期的泥版上,出現了表示車的象形文字。從這些文字來看,當時的車是四輪的。
1974年,在敘利亞的耶班爾•阿魯達(Jebel Aruda)發現了一隻用白堊土做的輪子模型,直徑8厘米,厚約3厘米,其年代也為烏魯克文化時期。輪子兩面都有突出的輪轂。從整個模型來看,它應當是車輪的模型,這也是中東地區最早的車輪模型。此模型現藏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的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此外在土耳其東部的阿爾斯蘭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過一隻用泥土做的車輪模型,直徑約7.5厘米,時代相當於烏魯克文化時期。這個車輪模型的兩側同樣有突出的輪轂。
1989年,在德國的夫林班克(Flintbek)發現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車輪的印轍。從車輪的這些印痕上來推斷,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為1.1米至1.2米。這些車輪印痕的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屬於歐洲新石器時期的漏斗頸陶文化時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蘭南部的布洛諾西(Bronocice),發現了一隻高約10厘米的殘破陶器,時代約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屬於漏斗頸陶文化。這些車的式樣相同,都是四輪,獨轅,轅呈Y形。
在匈牙利,出土了兩隻被做成車形狀的陶杯,其時代均為公元前4千年代晚期到公元前3千年代初期。其中一隻陶杯是在瑞傑圳特馬頓(Szigetszentmarton)的古墓中發現的,高約8厘米,正方形,下面安有四隻車輪,杯底上還做有車軸。另一隻陶杯發現於布達卡拉茲(Budakalasz)的第177號墓中,式樣與前者基本相同,不過杯柄已殘斷,四個車輪上描有車轂,但杯底上沒有車軸。
當時拉車的主要是牛。在德國洛納(Lohne)的一塊史前墓石上,有兩頭牛正在拉車的場面。這兩頭牛被套在軛上,軛又與轅相連,轅的末端則是D形的車箱。此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發現了一隻同一時代的水槽形陶器,寬約10厘米,殘長也為10厘米左右。

車
此器表示兩頭牛在拉車。在波蘭的克拉茲尼克•傑拉(Kreznica Jara),還發現了一隻陶製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這隻把手被做成一對上了軛的動物形狀(可能是牛),它們所拉的也應是車。
從上可知,歐洲早期車的基本式樣是四輪,獨轅,拉車的為雙畜。這種屬於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輪模型在歐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總之,在兩河流域、中歐及東歐都發現了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車。
車的最初發源地,大多數人認為,最早的車大概發明於上述地區內的某個地點(特別是兩河流域),然後向四周傳播。也有少數人認為,車是在歐洲及兩河流域分別獨立發明出來的。

車輪的發展

進入公元前3千年代,在兩河流域及歐洲都發現了不少車的實物。在兩河流域的基什、烏爾等地,出土了一些車,其基本型制為四輪、獨轅。車輪是實心的,一般用三塊木板拼成,木板之間用橫條加固。
在歐洲,主要實物有:
1976年,在瑞士蘇黎世附近的濱湖遺址中,發現了三隻實心木輪,直徑為65~68厘米,其中兩隻還與軸連在一起,其時代為公元前3千年代早期。這種車輪最大的特點是,車輪正中是一個正方形的小孔;車軸本身為圓形,但兩端是正方形的,以便能插入車輪上正方形的孔中。也就是說,車輪並不是套在車軸上轉動,而是與車軸固定在一起共同轉動。每個車輪用三塊約5厘米厚的木板拼成;在車輪的正面,以輪子中央的小方孔為中心,兩側各開有一條橫貫三塊木板的楔形溝槽,槽中安入橫木條,從而將三塊木板固定在一起;這兩根橫木條的中間,直對著輪正中的小方孔,有一根短橫條,它僅位於輪子的半側,而不是橫貫整個輪子。車輪的另一面則沒有溝槽及橫條。車輪上也沒有車轂。
在瑞士皮埃雷斯(Bielersee)的一個遺址中也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輪子,已經殘破。裝著這類輪子的車應當是四輪車。
在保加利亞的普拉奇多爾(Plachidol)遺址中,一個古墓中發現了車輪,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年。這些車輪為一塊木頭加工而成的實心車輪,直徑約75厘米。車輪兩面都有突起的轂,車輪中間的孔為圓形,表明它是套在一個固定的輪軸上轉動的。
在荷蘭,出土了十多個木製車輪,時代為公元前3千年代中期。輪子的基本形式都差不多:整個車輪用一整塊厚木頭做成,輪子的直徑從0.55米到0.9米不等;輪子中間則是一圓孔,直徑6-8厘米;輪子中央圓孔的周圍則被加工為隆起的輪轂,輪轂與輪子屬同一塊木頭。與上述瑞士的車輪不同,荷蘭出土的這種車輪是安裝在車輪上轉動的,車軸則固定不動。至少有四個實例說明,荷蘭的這種車輪是安裝在兩輪車上的,而不是裝在四輪車上。
在黑海北岸的烏克蘭及南俄草原上,發現了250座埋有車(包括陶製模型)的墓葬,時代從公元前4千年代晚期到公元前2千年代早期都有。車有四輪的,也有兩輪的。車輪為實心,有的用一整塊木頭做成,也有的由二塊或三塊木板拼合而成。車輪正中有圓孔,圓孔周圍有突起的轂(轂與車輪屬同一塊木板),車軸固定,車輪套在車軸上轉動。在伏爾加河下游一個叫特里•布拉特(Tri Brata)的地方發現的車陶模表明,當時的車廂上面是有車篷的 。
這樣,在歐亞大陸的西部,早期車輪的形式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車輪是與車軸固定在一起的,車輪中間的孔呈正方形,車輪與車軸一起轉動。此類車輪主要分布在瑞士及德國西南部,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也有發現。第二類車輪被安裝在車軸上轉動,車軸本身則是固定在車底下不動的,車輪上的孔呈圓形。此類車輪主要分布在兩河流域,東歐草原及歐洲西北部。目前,還無法確定哪一類車輪出現得更早一些。有人正是根據這兩種車輪的不同技術特徵,提出了車輪是在不同地區獨立發明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第二類車輪更加普遍,是發展的主流。
就第二類車輪而言,無論它是由一整塊木頭做成的還是用幾塊木板拼成的,都是套在車軸

車
上轉動的,這樣,車輪的孔眼就要承受極大的摩擦力。為了加固孔眼,人們將孔眼周圍加工成突起的輪轂。早在公元前4千年代,輪轂就已經出現了(如耶班爾•阿魯達和阿爾斯蘭特坡的車輪模型)。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早期的輪轂與車輪屬同一塊木板,因此,這種輪轂雖然提高了車輪孔眼的抗壓能力,但是,由於車轂的木頭紋理與輪子本身是一致的,都垂直於車軸,所以,當壓力增大時,車輪及車轂都容易破裂。後來,人們逐漸發現,只要在車輪的孔眼中另外插入一個木頭紋理與車軸平行的車轂,就可以使車輪與車轂的破裂問題得以解決。不知道這種另外插入車轂的方法最初產生於何時何地,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在3千多年前的德國,這樣的車輪已經在使用了。
1880年到1883年,在德國的格魯(Glum)發現了四隻埋在一起的車輪,其時代約為公元前1570-公元前1450年。車輪直徑約70厘米,用厚約10厘米的獨塊榿木做成。車輪的中心有個直徑約14.5厘米的孔眼,孔眼中插入了管狀車轂。車轂用樺木做成,約26-28厘米長,轂中是個直徑為7.5-8.5厘米的孔,以便套在車軸上。這種裝有管狀車轂的車輪在歐洲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或用單塊木頭做成,或用幾塊木板拼成。外插管狀車轂的出現,是車輪製造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

車的岩畫

在歐亞大陸的北部,特別是從中亞到蒙古高原,都發現了不少車輛岩畫。在亞美尼亞西部秀尼克(Syunik)山上的幾千幅岩畫中,約有50幅是車輛岩畫。這些車雖然都是獨轅的,但類型甚多,有實心車輪的四輪車,有輻式車輪的四輪車,有實心車輪的兩輪車,也有輻式車輪的兩輪車。輻式車輪上的輻條基本上是四根。車岩畫基本屬於公元前2千年代。再往東,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蒙古、我國新疆及內蒙古等地,也都發現了車輛岩畫。
從中亞到中國北方,車輛岩畫具有這樣一個特徵:越是往西,車輛的式樣越是與歐洲及西亞的相類似,越是往東,車輛的式樣則越是接近殷周式。
從中亞到蒙古高原的車輛岩畫具有這樣一個趨勢:越是往東,時代越晚。目前普遍認為,公元前3千年代後半期至2千年代初期,西伯利亞南部已出現了車輛岩畫,而蒙古高原車輛岩畫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千年代末至公元前1千年代初(公元前8世紀以前,但不會早到公元前16~公元前13世紀)。
岩畫車輛式樣。東西方的車輛在式樣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最為明顯的是車輿的位置。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車輿一般比較靠前,車軸位於車箱的後部

車
;而商周馬車的車輿則位於車軸的正中。在中亞及我國新疆,都可以見到車輿位置靠前的車輛岩畫。這種純西方式車輛的分布以及在我國新疆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這種類型的車輛是自西向東傳播的。在新疆阿勒泰,拽拉著這種西方式車輛的牲畜是一頭牛。
四輪牛車在歐洲及西亞較常見,中亞也有,但在先秦時代的中原地區卻沒有。因此,四輪牛車的源頭在西方。以牛拉車的西方式傳統、車輿前置的西方式車型在這幅岩畫中被結合在一起了。既然車輿前置的車輛是自西向東傳播的,那么,也完全可以進一步推論,其它類型的車輛也可能是自西向東傳播的。此外,無論從實物上來看還是從岩畫上來看,東西方車輛的另一個差異是,西方車輪的輻條較少,一般為四根,而越往東,則車輻增多,殷周馬車的輪輻有的多達20多根。輪輻自西向東逐漸增多的趨勢,反映了車輪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從車輛式樣上來看,我們可以找到車自西向東傳播的證據,但是找不到證明車自東向西傳播的證據。

中國馬車

車
中國古代並無四輪車發現。在戰國時代的器皿刻紋中,出現了一些四輪車,如山東長島出土的殘鑒、淮陰高莊出土的銅器。不過,這種車輿為龍舟形的四輪車並非用於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禮儀活動。戰國時代的這種禮儀用四輪車,應當是從商周時代的兩輪車發展而來的。長期以來,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馬車來自西方,稱之為“西來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古代馬車是獨立發明出來的,稱之為“本土說”。西來說的論據如下:
(1)在兩河流域及歐洲,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已經肯定有了車,而車最初發明的時間顯然還要早。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古車是商代晚期的,系有牲畜的車則在中國考古材料中要到公元前5世紀才出現。
(2)在西方,車的演變有比較完整的發展序列,有從四輪到雙輪的發展過程;有從實心車輪到輻式車輪的發展過程;有從用牛(或驢)拉車到用馬拉車的發展過程。但在中國,馬車的出現則顯得比較突然。商代的車是有輻的雙輪馬車,顯然十分成熟。這種成熟的車應該有其較原始的形式,而這種原始的形式在中國找不到。
(3)西方最早出現的是四輪車,後來有了雙輪車;車輪有實心的,也有帶輻條的;有牛拉的,也有馬拉的;眾多形式的車輪及車甚至同時並存。因為車發源於西方,其歷史比較悠久,所以車及車輪的形式都顯得豐富多樣,而傳到中國的車就顯得式樣甚少。
(4)自殷墟出土馬車後,即有人根據其與兩河流域馬車在外形上的類同而提出中國馬車西來說,但一直無法確證馬車自西向東的具體傳播過程。從20世紀70年代在前蘇聯中亞地區發現了許多有關古代馬車的材料(包括實物與岩畫),從而使人們得以確定馬車的具體傳播過程。就車實物而言,拉夏辛及辛達雪塔發現的馬車與商代馬車基本形式是一樣的,都是獨轅,雙軛,兩輪,多輻,輪轂甚長,車輿位於車軸正中,等等。特別是辛達雪塔出土的車,與商代車一樣輿門均開在後背。就岩畫而言,它所反映的特點與車實物所反映的特點是相吻合的,比如自西向東,車的式樣越來越以雙輪馬車為主;車輻的數量逐漸增多,等等。這些材料都說明了車自西向東傳播的過程。
由此還可推測,最先將西方式馬車(以四輻條為主)發展為多輻條雙輪馬車的,可能是生活在中亞草原某個地方的遊牧民族,這種馬車很快被其它遊牧民族所採用,並沿著歐亞草原向東傳播,最後到達中原地區。所以,中國的馬車應當是從中亞直接發展過來的,而中亞的馬車又來自歐洲及西亞。
(5)中國拉車的家馬也應當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國新古器時代的遺址中很少有馬發現,而且基本情況不明,無法確定是野馬還是家馬。在商代早期及中期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被鑑定的十幾種動物的骨骼中沒有發現一塊馬骨”。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才有確切的家馬骸骨發現。因此,近來有專家推測,商代的馬可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
(6)“本土說”的有些論據是不能成立的。比如,有學者認為:“車的發明,應以輪轉工具發展到一定程度為其先決條件。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出現的紡輪、陶輪,特別是琢玉用的輪形工具,在技術發展史上都應被看作是車的直接或間接的前驅。”而實際輪轉工具並非一定能導致車輪的發明。
也有人都引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關“奚仲始作車”或“黃帝造車”之類的記載,來證明車是中國本土發明的,但這都是傳說而已。
(7)中國歷史文獻的一些記載也意味著中國馬車是從北向南傳播的。春秋時期,正當原先落後的吳國興起之時,逃亡到晉國的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因為怨恨自已在楚國內的政敵,想利用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報仇。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來到吳國,“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吳。”(《左傳•成公七年》)申公巫臣把車戰之術傳授給了吳國人,吳國更加強大,最後“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這段故事表明,長江下游地區使用車作戰,要比中原地區晚幾百年;馬車先出在北方,然後向南方傳播。
中國古代並無四輪車發現。在戰國時代的器皿刻紋中,出現了一些四輪車,如山東長島出土的殘鑒、淮陰高莊出土的銅器。不過,這種車輿為龍舟形的四輪車並非用於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禮儀活動。戰國時代的這種禮儀用四輪車,應當是從商周時代的兩輪車發展而來的。
中國的馬車來自西鄰的中亞。當然,古代中國人並不是簡單地引進馬車,而是對它進行了不斷的加工改造,並且還有許多技術上的創新與發明,例如中凹形車輪製造、龍舟形車輿四輪馬車的出現、系駕法的演進等等,逐漸形成了中國自身的馬車特色與傳統。

車氏

姓系承田氏 望出魯國等地
車氏,若論來源,最古是黃帝臣有車區,次則秦公族有子車氏後以車為氏。但在2000年前又有由田氏分出來的。
車氏的分自田氏,歷來有關的古籍都記載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指出:“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詔乘小車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子孫因為氏,望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通志氏族略》也指出:“漢武帝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詔乘小車出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其子孫因以為氏”。
原來,依照正史的記載,漢武帝駕崩,戾太子繼位為昭帝。由於當時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見很不方便,所以漢昭帝才特準這位大恩人坐著小車出入宮殿,而贏得了“車丞相”的響亮名號。
在君主至尊至上的當時,能夠坐著車子出入宮殿,是空前的殊榮,因此田千秋的子孫就此改以車為氏,使這份殊榮隨著家族的繁衍而千秋萬世傳留下來。
追本溯源於山東,卻發跡於陝西長陵的車氏子孫,後來又很快地往回走,而在老家山東,以及湖南、淮南、河南等地繁衍開來,成為這些地方的著名姓氏。一向被人所熟悉的“囊螢照讀”故事的主人翁車胤,便是晉朝時的南平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南藍山人。

車

提起“囊螢照讀”的故事,相信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衷心敬佩,甚至連日本人,長久以來也經常拿這個可敬可佩的苦讀故事,來教諭他們的子弟。
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從別處來中國定居的胡人之中,也有改以車為姓的。《魏書官氏志》所記載的:“車裩氏,車非氏,均改為車氏”,正是這個意思 。
如上所述,車氏家族,是由兩支“人馬”組織而成的。一支是漢代“車丞相”田千秋的後裔,一支則是南北朝時來華的胡人。不過,依照《世本》以及《姓氏考略》等書的記載,則車氏還有另支,那就是:“黃帝臣有車區,秦公族有子車氏”。如果此說屬實,那么,車氏家族的歷史,是更加的久遠了。
歷代名人:
車胤:字武子。晉朝南平人。少時恭勤博學。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常囊螢以照明讀書。以桓溫辟,遂顯於朝廷,歷官征西長史。胤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又善於嘗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孝武帝時,累官護軍將軍。時王國寶諂王道子,諷八座,啟以為丞相,胤執不可,隆安間遷吏部尚書。為元顯所害。
車梁:山西車御史梁,按不某州,見拽轎小童,愛之,至州令易門子。吏目以無應。車曰:“如途中拽轎小童亦可。”吏目又以小童乃遞運所夫。驛丞喻其意,進言曰:“小童曾供役上官。”竟以易之。強景明戲作拽轎行云:“拽轎拽轎,彼狡童兮,大人要。”末云:“可惜吏目卻不曉。好個驛丞到知道。”
車千秋:漢朝人。其先齊諸田,本姓田。徙長陵,千秋為高寢郎。會衛太子為江充所潛敗,千秋訟太子冤。武帝感悟,拜為大鴻臚,數月遂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謹厚有重德。昭帝時,以老年朝見,得乘小車人宮殿中,因號車丞相,子孫便以車為姓。
車任遠:字遠之,號柅齋。明萬曆間上虞人。著有雜劇5種,除《蕉鹿夢》外,《高唐夢》、《邯鄲夢》、《南柯夢》、《福先碑》和傳奇《彈鋏記》,均佚。
車鼎晉: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全唐詩》的首編者。
車耀先:四川大邑人。民國2年(1913年)人川軍劉文輝部,後升至師參謀長。民國17年(1928年)脫離;日軍隊,回成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在成都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參與組織成都市各界救國聯合會、成都抗戰後援會。 1937年創辦《大聲周刊》,任社長。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川西特委軍委委員。1940年3月被捕,1940年8月18日在重慶中美合作所遇害。年52歲。著有《四川軍事史》等。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拼音是che的漢字

拼音是che的漢字共有36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