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藥

大黃藥

大黃藥除葉脈上被塵土狀微柔毛外余無毛,背面無毛密被腺點,側脈5—8對與綱脈在下面均清晰可見。產雲南西南部經瀾滄紅河中游地區。

基本信息

釋義

大黃藥 所屬卷:Elsholtzia Willd.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大黃藥
其它中文名:野蘇子(西疇)、野芝麻(西疇)、大黑頭草(思茅)、黃藥(思茅)。
文獻來源: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 W. Smith (1917); Hand. - Mazz. (1939)
Aphanochilus penduliflorus (W. W. Smith) Kudo (1929).
描述欄位:亞灌木,高1—2米,小枝四棱形,乾時帶紫褐色,略被捲曲的微柔毛及腺點。葉膜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2.5-3.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楔形或圓形而稍偏斜或為心形,邊緣具整齊細密的小鋸齒,葉面綠色,除葉脈上被塵土狀微柔毛外余無毛,背面無毛密被腺點,側脈5—8對與綱脈在下面均清晰可見。穗狀花序延長,頂生或腋生,長5—15厘米,由具6—12朵花的輪傘花序組成,在下部較疏離,在上部較緊密,苞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花小,白色,常俯垂;萼鐘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被腺點,具10脈,萼齒三角狀鑽形,近等長或後2枚稍長,花冠稍長於萼,約5.5毫米,近無毛,花冠管長約3毫米,喉部寬約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約1.5毫米,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側裂片半圓形;雄蕊前對較長,微外露;花柱稍長於雄蕊,先端近等2淺裂。花盤前方膨大成腺體。小堅果下垂,長圓形,棕黃色。花期9—10月,果期10月到來年1月。
分布及生境:產雲南西南部經瀾滄紅河中游地區而達東南部海拔1200—2400米的溝谷密林中及開曠山坡或荒地中。模式標本采自大理點蒼山西坡。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藥用全抹,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炭疽病、肺炎、乳腺炎、支氣管炎及流感等,亦有用於瘧疾及治骨折配方者。亦為芳香油植物,新鮮花序出油率0.5%,葉0.55%。種子可炒食及榨油,莖葉可作豬飼料。

相關詞條

滇香薷細風輪菜 圓葉薄荷 澳洲茄 西南小葉地筍 鏇花茄 矮龍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