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鄉[姚安縣]

大河口鄉[姚安縣]

大河口鄉[姚安縣]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地區。

簡介

集鎮全貌集鎮全貌

大河口鄉位於姚安縣西部,是大理州祥雲縣和楚雄州姚安縣兩州兩縣交界地,東南與彌興鎮接壤,西與祥雲縣普硼鎮、東山鄉交界,北與官屯鄉相連,鄉政府駐地距離縣城37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具有河谷和高寒山區兩種氣候,年平均氣溫15.7℃,平均降雨量794.1毫米。全鄉轄大櫟樹、漣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樂、蒿子箐6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65個村民小組,1849戶7491人,主要居住著彝、漢兩個民族彝族人口占63%。總面積17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29畝,其中水田3387.07畝,旱地1741.93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包穀、蠶豆,經濟作物有烤菸、蠶桑、油菜等。
近年來,大河口鄉黨委、政府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實現“農業強鄉”和“生態之鄉”兩大目標,突出生態環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農田水利、農村能源、村莊設施)和農業產業化建設三個重點,努力爭取非公經濟、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開發、構建和諧大河口四大突破,著力培植烤菸畜牧業蠶桑、林果(核桃)、食用菌五大產業的發展思路,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2008年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528萬元,財政自收收入133.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4元。

文化教育

全面推行教育體制配套改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國中階段入學率99.08%,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全鄉有正式教職工8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22人,專科40人,中專21人,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全鄉建有文化室8個,彝族民眾中流傳的蘆笙舞、羊皮舞等特色文化得到一定的挖掘、整理,境內麂子王氏宗祠、大白者樂大廟、秧田沖楊家花園等建築遺蹟保存完好。

人文地理

集會場景集會場景

大河口鄉轄6個村委會(大櫟樹、漣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樂、蒿子箐),69個自然村, 65個村民小組,主要居住著彝、漢兩個民族,彝族人口占56%,屬兩州兩縣交界地,彝、白、漢等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俗,民居風格形態各異,各族民眾中流傳左腳、蘆笙舞、羊皮舞等舞蹈和音樂。
大河口鄉是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戰而修建的滇緬鐵路和西(昌)—祥(雲)公路穿鏡而過,現在還有多處遺蹟。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領導下,在大河口鄉銀廠河等村組織成立“農抗會”開展反“三征”鬥爭,在大白者樂大廟宣布成立革命根據地——東山區人民政府。

人口

全鄉共有農戶1843戶,總人口7740人,其中男4112人,女3628人,非農業人口251人,少數民族人口4178人,占總人口的61%。

大河口鄉共設10個黨支部,有黨員446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377名,婦女黨員69名,年內發展黨員11名,共舉辦黨員培訓班9場次,參訓人員達527人次,啟動並圓滿結束了第二批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合格率達100%。

經濟收入

http://ynszxc.gov.cn/uploadfile/D_1/D_549/D_594/D_600/D_129062/D_129066/classimage/pic_20071113151016_ec23fbc5-6859-4b2f-813c-682dbec751d4.JPG

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845.35萬元,比上年1594.53萬元增長250.82萬元,增長率15.7%。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418元,比上年1254元增長164元,增長率13.1%。全年財政總收入達220.8萬元,比上年208.88萬元增長5.7%,其中,實現自收收入122.85萬元,比上年128.14元減4.1%。全年財政總支出220.87萬元,實現了年初預定的財政收支平衡並有節餘的目標。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161畝,總產175.4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34公斤,比去年減0.4%。鄉財政收入和民眾收入主要來源於烤菸、畜牧、蠶桑、核桃四大產業,其中:實現烤菸總產量57.47萬公斤,均價11.71元,總產值595.55萬元;實現大牲畜出欄801頭(匹),生豬出欄6502頭,總產值達600多萬元;完成新栽桑面積280畝,使全鄉桑園面積達1592畝,總產繭量10480公斤,實現產值18.94萬元;核桃總產值近30萬元,其中年產值達2000元以上的農戶超過50戶,年產值達5000元經上的有8戶。全鄉有個體私營企業155家,實現從業人員252人。

教育教學

大河口鄉堅持“科技興鄉”戰略,認真貫徹黨的教育工作方針及上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高度重視教育工作,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到2005年,全鄉有中學1所,完小6所,村小4所,有中學教師29人,國小教師48人,中國小在校學生共1217人,其中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8%,鞏固率達99%。

醫療保健

大河口鄉衛生工作以初級保健為中心,切實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認真開展防疫、兒童免疫接種工作。有鄉級衛生院1所,有醫務人員11人,住院病房2間,病床20張;有村級衛生所6個,共有醫務人員6人。年內未發竹重大傳染病疫情。

基礎設施

大河口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修了桃子箐村組公路,開挖了響水河、乾香凹兩條村組公路,啟動了小箐村組公路,使全鄉通公路的小組增至38個。有小(二)型水庫3個,小壩塘25個,滾水壩24個,對大白者樂、秧田箐小水庫安裝了機械閘。利用優質煙基地建設扶持,新澆了165個小水窖,為烤菸大田移栽及抗旱保苗打下了基礎。新安裝移動機站1座,使全鄉移動機站增至2座,無線電話在邊遠的幾個小組得到了普及安裝。

科學發展

大河口鄉始終堅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的理論為指導,圍繞“科技興鄉”狠抓科技興農工作。全年共組織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17期,培訓人數達945人次,為培養農村鄉土人才,參與農函大學習90人。廣大農戶普遍掌握了玉米、水稻及其它農作物科學育苗、科學栽種及管理技術,生豬科學餵養技術,烤菸科學育苗、科學移栽、科學施肥、科學管理及科學烘烤技術,科學桑園管理技術及科學養蠶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普及。

特色產業

松茸松茸

本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在鞏固提升烤菸支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蠶桑、畜牧、林果(核桃)、商品豆類等特色優勢產業。抓住姚安至祥雲公路貫通的機遇,充分利用大河口的交通要道作用日益體現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生豬、黑山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大河口逐步成為了兩州兩縣交界地區仔豬供應基地和黑山羊集散中心,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資源環境

大河口鄉屬山區鄉鎮,全鄉有林地面積219286.5畝,森林覆蓋率達85%,境內溝壑縱橫,有麂子、獐子、石蚌等野生動物,以及蘭花、當歸、半夏、獨葉草等野生植物。按照鄉黨委、政府提出建設“生態之鄉”的要求,認真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切實保護我鄉境內生態環境

社會保障

按照國家、省、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認真做好勞務輸出和勞動技能培訓工作,切實做好農村養老保險、下崗職工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的發放監管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全年勞務輸出共325人,其中國際勞務輸出1人,國內省外73人,縣外省內251人。

多倫縣大河口鄉

大河口鄉位於渾善達克沙帶南緣,多倫縣城東23公里處。東部、南部分別與河北圍場縣、豐寧縣毗鄰,海拔1300-1400米,地貌以高平丘陵為主,年平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平均氣溫0℃-3℃,無霜期95-100天左右。全鄉總面積105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2759戶,1087人,全鄉耕地面積12萬畝,有林面積32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面積98萬畝,2006年全鄉實現農牧業總產值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
大河口鄉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灤河、吐力更河等中小河流十餘條;有氂牛泡子、六號泡子等天然水淖;我縣灤河水系的四大支流有三條流經我鄉,西山灣、大河口兩座電站及其所形成的兩大水庫和亞洲最大的天然次生榆樹林均在鄉境內。以瑩石、瑪瑙石、黃粘土、火山灰為主的礦業資源和以黃花、金蓮花、黑白蘑、蕨菜、黃芩、赤勺等為主的野生食用植物種類繁多。是一個典型的農牧結合,林、草、漁各業協調發展的經濟類型區。
2006年3月份撤鄉並鎮後,全鄉有公務員25名,其中:鄉黨政領導班子8人,事業單位35人,縣有關單位聘用人員8人。鄉中心國小有教師54名,學生560名。全鄉有村級衛生室9個、村級醫療網點10個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0%,農民初級保健得到普及。

林業

累計完成退耕還林9.8萬畝,配套荒山造林6.5萬畝,實現圍欄封育36萬畝,飛播造林12萬畝,沙源治理 0.5萬畝,建生態移民搬遷區三處,實施生態移民108戶。

農業

到2006年全鄉累計開發水澆地1.2萬畝,種植蔬菜1.3萬畝,脫毒馬鈴薯3萬畝,玉米2萬畝,雜料雜豆2.3萬畝。

畜牧業

到2006年底全鄉大小畜存欄2.9萬頭(只),牛19000頭,其中奶牛1025頭,羊 4500隻,豬4760口,禽7568隻,完成黃牛冷配 9600萬頭,建冷配站21處,黃牛全部實現冷配改良,落實草牧場雙權一制 93萬畝,畜棚1020座,青貯窖870座,2006年牧草產量1億斤。

水利建設

新打小管井50眼,累計達到310眼,深機井 8眼,水澆地達 13000畝,建人畜引水工程3處,解決了2400人、4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社會事業

兩所中心國小順利通過“兩基”達標初驗,實現了與中國教育網聯網工作,師資力量、教育水平走在全縣各農村國小前列。
廣泛開展科技適用技術培訓,開通96048科技諮詢熱線,積極組織村、組幹部、致富能手外出參觀學習,對科技致富典型戶廣泛進行宣傳,2006年累計培訓農民3500餘人次。
計生、衛生工作得到改善,衛生院實行了體制改革,年經濟收入達 20萬元,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發放就業信息450份,安排就業人口128人。新建黨政辦公樓、衛生院、計生站投入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