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口鄉

兩河口鄉

兩河口鄉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東部,東北界陝西寧強,西鄰轉斗、平溪,東毗寧強毛坪,南壤曾家、李家。同名的還有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兩河口鄉,是2004年8月全縣撤鄉並鎮而新建的,由原秦峪鄉的8個行政村,沙灣鎮的2個行政村,原化馬鄉的7個行政村組建而成。

基本信息

兩河口鄉

行政區屬

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兩河口鄉

鄉鎮概況

兩河口鄉兩河口鄉
兩河口鄉位於區東部,東北界陝西寧強,西鄰轉斗、平溪,東毗寧強毛坪,南壤曾家、李家,幅員面積105.40平方公里,距區政府53公里。政府駐地劉名壩,海拔1415.40米。
1950年廢保甲制,建立兩河鄉人民政府。1958年建立兩河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恢復兩河鄉。1989年朝天建區,屬朝天區人民政府治。

歷史文化

兩河口鄉名因兩條內陸河流於場鎮東北口匯合而得名。場鎮始建於清道光中期(碑存關帝廟前)。西漢初,建立石羊關(石埡棧),至今關樓遺址尚存,今人稱關口上、潭毒關、石羊關。劉備取漢中時,老將黃忠率軍走白楊古棧道至定軍山殺死魏將夏侯淵。古時兩河口建有關帝廟、“桃園殿”、“五虎將殿”。相傳虎狼峽中的文將台、武將台、鐵索為黃忠遺蹟。兩河口鄉何家村境的虎狼溝,是牡羊古棧道的險要地段,常有狼豹出沒,明朝時期設有炮台,清鹹豐年間有石刻造像五尊,保佑過往客商免遭虎狼傷害。宋代,利州經略史劉子羽於此大敗金軍完顏杲,將金軍攆過了關中,四川未遭金軍擾害,潭毒關遂成一代名關。

自然條件

兩河口鄉屬岩溶台地中山地貌。境內最高峰大尖山,海拔1998.9米,最低點林家莊溝,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氣溫11.40℃,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12℃。鄉境多溶洞,地下岩穴裂縫滲水,漏斗、窪地、豎井、落水洞、暗河較多,氣候濕潤,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
自然資源有石灰石、硫鐵礦、煤炭、泥炭,具有一定的開採價值。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兩河口鄉

『來源』兩河口鄉是2004年8月全縣撤鄉並鎮而新建的,由原秦峪鄉的8個行政村,沙灣鎮的2個行政村,原化馬鄉的7個行政村組建而成。現所轄17個行政村,84個合作社,2804戶12889人,46個自然村。總耕地9665畝,人均占有耕地0.76畝。人均純收入1020元,人均占有糧159公斤,貧困面達29%。
『交通』 全鄉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立地條件差。現靠近21.2線通路的村社僅有7個行政村,所餘10個行政村都是座落在高半山,山高路遠,地勢陡峭,且不適易修公路,人們出行,生產生活全靠人背畜馱,就目前因條件差而未通電的還有一個曹下行政村。
『概況』 該鄉主要以種植農作物小麥、玉米、洋芋、蠶豆、大豆為主。特色產業上,一是高半山四方、桃坪、柯傑頭、麻子坪、山背、羅灣、新聲、石院等村,盛產黨參、大黃為主,年收入3--4千元。有盛者達萬元以上。還能生長一些板藍、甘草等藥材;二是花椒產業,主要以212線公路邊的7個(清水子、兩河口、街上、寨子、化馬、廟下、王院)村為主,以花椒鎖地邊為種植模式,以梅花椒、大紅袍著稱,色香味俱全,深受客商青睞。戶均達200株,年可收1000元;三是以街上、寨子、清水子、兩河口為主的蔬菜產業,主要以盛產油菜為主,遠近聞名,參展蘭州,深受城鄉居民的喜愛;四是以清水子、兩河口為經濟林果生產基地,葡萄、蘋果生產已初具規模。沿國道212線還適易生產柿子、無花果,也是民眾廣愛栽種的經濟樹種;五是勞務產業也初步盛行,通過政府弓|導,組織發動,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4000多人,戶均收入達5000餘元;六是菸葉產業,烤菸的種植歷史悠久,已形成規模,主要以山背、羅灣、化馬、王院、廟下、石院、街上、寨子等村為主,畝均收入達3000元,且有化馬菸葉賽"紅塔山"的美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