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特魯斯坎巨型墳墓

埃特魯斯坎巨型墳墓

埃特魯斯坎巨型墳墓,位於羅馬西北80公里的烏爾齊,在1829年被發現。

發現

墳墓內部墳墓內部

兩千多年後,消失已久的埃特魯斯坎文明因一個偶然的原因被發現。那是在1829年的某一天,在羅馬西北80公里處一個名叫烏爾齊的地方,一個農夫在田裡耕作時突然發現他的牛不見了,他大吃一驚,發現牛掉進了田間的一個洞中。

陪葬文物

青銅頭盔青銅頭盔

經專家考察,這是一個埃特魯斯坎人的墳墓,墓里有各種各樣精緻的隨葬品,包括陶器青銅器以及各種各樣的雕像等物品。此後,在其他地區也陸續發現了埃特魯斯坎人的墓葬。人們這才驚喜地發現,在義大利,曾經存在著一個與古埃及、古希臘文明相比毫不遜色的古文明。

文字探究

埃特魯斯坎壁畫埃特魯斯坎壁畫

埃特魯斯坎人有自己的文字。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數以千計的銘文,這些銘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很簡單,多數只有姓名、身份。這些詞用字母拼寫,看起來與希臘文、拉丁文相似,但似乎又沒有什麼關聯。學者們經過艱辛努力,終於學會了這種文字的讀音和個別單詞的詞義,但對它的結構、語法卻了解很少,依然無法從中獲得確切的信息。

關於埃特魯斯坎文字最奇特、最神秘的莫過於在一具木乃伊的包裹布上發現的一篇文章。這具木乃伊匈牙利總理公署的一位官員在埃及旅遊時帶回來的,當時並未發覺木乃伊裹布有什麼異樣。這位官員去世後,木乃伊幾經易手,最後被薩格里布博物館收藏。有人拆開木乃伊的內層包裹時偶然發現,裹布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起初,人們認為木乃伊來自埃及,裹布上的文字肯定是古埃及文字。但是仔細研究後,發現裹布上的文字並非古埃及文,而是另外一種文字。1892年,經德國專家鑑定,裹布上神秘的文字是埃特魯斯坎文。據初步研究,裹布上的文章共有216行,似乎是一種宗教傳單,現存的裹布是從一大幅布匹上裁下來的。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木乃伊書”。專家還進一步斷定,木乃伊可能不是埃特魯斯坎人,但裹布無疑來自埃特魯斯坎,可能是由埃特魯斯坎商人帶到埃及去的。

天書

埃特魯斯坎人創造出了瑰麗的文化奇觀,但我們在他們留下的文字記載里,已不能領略其中的風采。他們的文字僅存於一些墓志銘的碑文中,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對這些墓志銘上的碑文進行了考證,發現有些字母和希臘字母非常相近,但就整個文字系統而言,卻不屬於印歐語系。世界上也沒有某種已知的古代語言文字,能與之加以類比,幫助人們破譯。

不少學者熱衷於探索這謎一般的文字。他們期望能夠找到一塊類似於埃及羅塞達石碑那樣的文物,期望通過與一種已知的古代文字相類比,來破譯埃特魯斯坎文字。1964年,以研究埃特魯斯坎人知名的義大利專家帕洛蒂諾教授在羅馬附近派爾基(今塞韋拉)的埃特魯斯坎神廟發掘出三面金牌,其中兩面上刻著埃特魯斯坎文,另一面刻著迦太基文。教授心中竊喜:迦太基文是已知文字;金牌上的埃特魯斯坎文莫非就是迦太基文的譯文?經過幾個月的對比研究,只能認定三面金牌所刻的內容可能有聯繫,但迦太基文金牌並非是埃特魯斯坎文金牌任何一面的譯文。對現代人來說,埃特魯斯坎文化依然是無法識別的“天書”。

儘管埃特魯斯坎文字依然是千古之謎,但我們從考古發現的大量文物中,已基本上能窺見這個謎一般的民族所創造的高度發達、繁榮的文明的概貌。

埃特魯斯坎人

埃特魯斯坎人在進入亞平寧半島定居後,他們最初的活動區域在今天的義大利北部一帶。公元前8 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已超越了篳路藍縷的創業階段,開始步入繁榮昌盛的新時期。他們在義大利半島靠第勒尼安海的西側,自北部到中部,一共建立了12 座城市,號稱“埃特魯斯坎帝國”。他們還開始通過陸路和海路,與希臘和西亞、北非的一些國家建立聯繫,進行海外貿易。發展到公元前6 世紀,埃特魯斯坎人的社會繁榮達到了高峰。他們以義大利北部的托斯卡那為中心,積極向半島的中部和西部擴張,不僅征服了羅馬城,而且占據了科西嘉島。在這個時期內,埃特魯斯坎人與希臘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非常頻繁。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吸收了希臘丶北非等地外族文明的營養,使自身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衰落之謎

埃特魯斯坎人在經歷了長期的繁榮之後是如何衰落的呢?多數史學家認為,公元前4 世紀,原居住在多瑙河上游的克爾特人(高盧部)入侵義大利北部,致使他們失去了在半島上活動的中心而趨於衰落;另外,毗鄰埃特魯斯坎人南部的羅馬人迅速崛起。羅馬人先是擺脫了埃特魯斯坎人的統治,後來又反過來征服了他們。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埃特魯斯坎人統治的範圍太大,而他們又治理不善,最後導致當地民眾的反抗,招致自己的衰落。

考古發現了埃特魯斯坎人大小17個城市,發現了很多的墓葬和遺物,他們的文明,明顯高於同時代的義大利其他民族。埃特魯斯坎人最初實行的是土葬,用石棺殮身。後來受到土著居民的影響,也使用了火葬。墓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土堆起來的墳,有石砌的墳,還有一種比較奇特的石洞墳。這種石洞墳是在山坡上挖出來的。有的石洞墳做得很豪華,墓室很長很深,在壁上、棺上還繪有壁畫,許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

工匠技術

埃特魯斯坎人的工匠技術高超。他們經常利用厄爾巴島的鐵、科西嘉島的銅以及埃特魯斯坎本土的銅、錫等礦產製造出精美的器皿,他們製造的鏡子、燭台在當時很有名。在出土的埃特魯斯坎人陶器、青銅器、金銀製品等藝術品中,以彩陶器最為突出。這些陶器造型奇特,顏色多樣,製作精美,尤其是彩陶上的繪畫,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彩陶上的繪畫題材豐富,有各種姿態生動形象的花鳥蟲草、飛禽走獸,也有各種人物形象,如獵人、女祭司等,全都形神兼具。這些彩陶繪畫構圖講究,畫面線條柔和流暢。

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製品,明顯受到外來文化尤其是希臘文化強有力的影響,但他們同時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與希臘藝術的理想化相比較,埃特魯斯坎人更多地保持了自然、生動的一面。埃特魯斯坎文化也是一種以城市為主的文化,有別於當時義大利其他民族的農業文化。埃特魯斯坎人可能在居民中不占多數,是城鎮中的上層。從他們的遺物看,他們過的是一種奢華的生活。

民族文化

埃特魯斯坎人還似乎是一個熱情、開朗的民族。他們之間流行著一種奇特的婚俗,他們會在親友聚會的時候,有意邀請一些青年男女參加,為他們提供相識的機會。如果其中有人兩情相悅,聚會的主辦者將會為他們擇定良辰吉日,締結秦晉之好。埃特魯斯坎人社會中,婦女地位較高。一個男子是否有地位和聲譽,要看他是否能在有生之年為他的妻子建造一座體面的墳墓。埃特魯斯坎人也虔信宗教,他們建造了一些大的神廟來進行宗教活動。

他們很迷信巫術,善於占卜。羅馬人在征服他們後,曾雇用少數人擔任預言、占卜工作。因為當時人們相信,只有埃特魯斯坎人才有預言神意的才能。羅馬人在這方面比較信服埃特魯斯坎人,他們對埃特魯斯坎人的總體評價很低,認為他們殘忍、淫蕩。這也許是出於作為征服者的羅馬人內心深處潛藏的一種自大的優越感吧。

從何處來

究竟從何處來?這也是一個無人能解的曠世之謎。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5)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今土耳其阿納托利亞地區)。他們原本是一個酷愛自己家園的民族,但國內後來發生了大饑荒。他們向國外移民,經地中海來到義大利。公元1世紀的史學家狄奧尼斯奧斯卻不同意希羅多德的看法。他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不是“外人”, 而是義大利半島上土生土長的, 是義大利最早的土著居民。

到1 8 世紀時,又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第三種意見。他們認為埃特魯斯坎人既不是來自小亞細亞,也不是乘船從海上來,而是從中歐地區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的。目前這三種觀點呈“三足鼎立”之勢,各有一批擁護者。至今誰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看來這個難解之謎只有寄希望於考古學的新發現了。

西方古典時期的文化藝術及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