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矛者》

《持矛者》為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著名的雕塑家波利克利托斯的代表作品,原作已不復存在。據考證,古時在龐貝發現的大理石複製品保存最為完好,現藏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

簡介

《持矛者》《持矛者》

古希臘光彩奪目的雕塑藝術是由體育催生的,在運動會結束後,雕塑家們把冠軍塑成雕像,紀念和歌頌冠軍們不凡的體能和意志。《擲鐵餅者》與《持矛者》為其代表作品。

《持矛者》為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著名的雕塑家波利克利托斯的代表作品,可惜的是原作已不復存在。據考證,古時在龐貝發現的大理石複製品保存最為完好,現藏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該雕像高約198厘米,大約作於公元前450-前440年。

意義

《持矛者》塑造了一位身體發育完美、體格強健、肌肉發達、充滿朝氣的青年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英雄們的崇敬之情。在這件作品中波利克利托斯以藝術的法規確定了其身長與頭的比例為7∶1。他認為只有這個比例才是最美的,符合社會的審美觀。古代文獻記載,波利克利托斯曾寫有一篇總結人體美規律的論文,稱作“法式”,《持矛者》就是為說明該法式而專門創作的一尊雕像。雕像全身肌肉的緊張與鬆弛各具相應的變化,人物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撐點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稍微向後彎曲點地,其動勢顯出一種輕鬆的氣氛。用力的右腿與持矛的左手相呼應,鬆弛的左腿則與自由的右手相匹配,肩稍向左偏,頭稍向右轉,使雕像的整個造型在對立中求得了均衡,左右兩腿力度的對比則表現了一種和諧的統一。雖然按照這樣的比例塑造的人體顯得比較粗壯,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體態和嚴格的比例表現出來的,符合當時希臘人的審美趣味,因此當時的雕刻家們就把這座雕像稱作“規則”,即把它看作是人體美的典範,這件雕像也因此一直被古典主義學院派稱為“標準人體”。

體現

《持矛者》不僅是波利克利托斯將新的雕塑思想和技巧緊密結合的典型作品,也體現了希臘古典主義雕塑所體現的莊嚴、雄健、靜雅的高貴氣質,這種渾厚、單純而有力的風格成為了後世一致認同的男性美的典範。

西方古典時期的文化藝術及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