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黴菌病

地黴菌病

地黴菌病(Geotrichosis)是一種偶見的由條件致病菌念珠地絲菌所引起此菌為酵母樣真菌,廣泛分布,可寄生於土壤、蔬菜及水果上最常波及肺及腸道。1842年由Beneff首次報導本病為一結核空洞患者並發地黴菌病。由於本病是一條件致病性感染故本病常伴發或繼發於結核、糖尿病、白血病等消耗性疾病或伴發於長期用激素及愛滋病患者。常表現為支氣管及肺部感染、腸道感染等多見於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傳入途徑可由口腔、呼吸道皮膚侵入但更多作者認為本病是內源性的因本菌可為一些身體器官的正常菌群如Schoor報告在314個樣本中29%分離出本菌;Peler等從痰、糞、尿及陰道分泌物中取樣,18%~31%的樣本分離出本菌;Arenas等從健康皮膚上分離出此菌;Duron從外耳道中分離出此菌。發病與性別、年齡、職業等關係不大。

病因

地黴菌病是由條件致病菌念珠地絲菌所引起,最常波及肺及腸道。

發病機制

本病常伴發或繼發於結核糖尿病白血病等消耗性疾病或伴發於長期用激素及愛滋病患者。常表現為支氣管及肺部感染、腸道感染等,多見於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

臨床表現

1.肺地黴菌病 臨床表現似肺結核且常繼發於肺結核,表現為發熱、慢性咳嗽咳痰及咯血,X線檢查可見成片緊密浸潤。支氣管地黴菌病不波及肺,症狀似細菌性或念珠菌性支氣管炎,不發熱但有咳嗽及帶血的黏液樣痰。X線檢查可見彌散的支氣管周圍增厚。

2.胃腸道地黴菌病 臨床表現似腸胃炎,伴胃痛及腹瀉,需與念珠菌性或阿米巴痢疾相鑑別。
3.口腔地黴菌病 臨床表現似口腔念珠菌病。念珠白地霉是口腔、舌及齶的一些正常菌群,特徵表現為邊界清楚的乳酪樣斑,凝乳狀白色假膜,揭除此假膜,遺留紅斑性基底,伴燒灼感。咽、喉及其聯合處可被波及。
4.皮膚地黴菌病 大多數皮膚地黴菌病波及皮膚皺襞,乳房下腹股溝及臀裂處最常波及,呈典型的紅斑及滲出,並有角質層剝離常有劇癢。此病很像皮膚皺襞念珠菌病,很少波及軟組織。一旦波及則呈腫瘤性結節性、肉芽腫性損害,很少波及骨。皮損可波及身體各部,尤其是面、手及軀幹,伴明顯的癢痛感。

診斷

耳地黴菌病臨床表現似麴黴或念珠菌感染,特徵為水腫、紅斑、上皮剝脫及結痂。主要自覺症狀是癢。直接檢查:痰、糞滲出液、鱗屑用10%KOH塗片可見細的分隔菌絲,有時可見關節孢子。X線檢查:肺及支氣管地黴菌病應由X線檢查確診。

鑑別診斷:
胃腸道地黴菌病臨床表現似腸胃炎,伴胃痛及腹瀉,需與念珠菌性或阿米巴痢疾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直接檢查:痰糞、滲出液鱗屑用10%KOH塗片可見細的分隔菌絲,有時可見關節孢子。這時很易與皮膚癬菌及念珠菌種相混淆。

其它輔助檢查:
1.組織病理 HE染色可見真皮、尤其是在皮下橫紋肌內血管增生,周圍有灶性及瀰漫性細胞浸潤;郎漢斯細胞、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部分纖維化,形成混合細胞性肉芽腫,浸潤細胞間有散在和成簇的7~10µm圓形孢子及少數關節孢子PAS染色則孢子非常明顯,2~10µm大小不一,個別呈圓形,胞壁增厚。
2.X線檢查 肺及支氣管地黴菌病應由X線檢查確診。

治療

1.碘化物 碘化物對支氣管、肺及皮膚地黴菌病很有效,每天用6g,常需持續用4~6個月。用法為:20g碘化鉀溶解於300ml水中,即每15ml藥液含碘化鉀1g。此藥一般可以耐受,主要副作用是胃炎,可用牛奶或橘子水沖服來預防。如果需要可每天肌注或靜脈注射碘化鉀1~2g其他副作用有皮疹、結節紅斑及甲狀腺功能亢進。對免疫缺陷患者,則需選用唑類藥物,如伊曲康唑或酮康唑。
2.制黴菌素 是一種多烯類抗生素,對念珠白地霉非常有效。用法為:肺及支氣管地黴菌病,每天150萬單位制黴菌素溶於聚乙二醇氣霧吸入。建議在晚間用氣霧吸入;胃腸道及口腔地黴菌病可口服或外用制黴菌素
3.甲紫(龍膽紫) 可每天用3個膠囊,每個膠囊含30mg甲紫(龍膽紫)其外裹以柳酸苯酯。對口腔及皮膚地黴菌病可用0.1%甲紫(龍膽紫)15%乙醇溶液,每天外塗2~3次
4.唑類藥 適用於肺、胃腸道及皮膚地黴菌病酮康唑每天用400mg,伊曲康唑每天用100~400mg,亦可與制黴菌素或碘化鉀並用。
5.醋酸鋁溶液 對耳地黴菌病可用5%醋酸鋁溶液洗滌外耳道。其後應再用制黴菌素或克霉唑。
6.兩性黴素B 對任何地黴菌病此藥無效。

預防

1.一級預防

(1)用過濾空氣或層流空氣隔離易感病人,防止醫院內交叉感染。
(2)控制糖尿病、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嚴格掌握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抗癌劑等的套用皆有一定預防作用。
(3)加強食品管理,嚴防真菌污染。
2.二級預防 由於本病非常急且嚴重,早期診斷極為重要由於毛黴菌在分泌物中常不易檢到,且難以鑑別,故早期診斷主要靠臨床證據:即發病急病情兇惡。發病部位第一是鼻腦繼以胸腔腹腔、骨盆、胃和皮膚致病因素有糖尿病的酸中毒,肺部感染的白血病和淋巴瘤,腸感染的營養不良,如小兒蛋白質缺乏症等,再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包括真菌培養)和病理檢查(分泌物、抽出物、刮取物等),可能達到迅速診斷一旦確診,應立即使用兩性黴素B,隔日靜注1.2mg/kg。如有糖尿病應立即控制,鼻腔部位作外科清創術。也有主張聯合療法,除兩性黴素B外,加用5-Fc、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等。
3.三級預防 及時使用兩性黴素B,可使本病病死率從80%~90%下降至50%左右。控制糖尿病鼻腔壞死組織作外科清創術,均可改善本病的預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