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黃金市場

國際黃金市場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貨幣。形成世界經濟體系以後,黃金是國際貨幣。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召開的會議上決定,廢除黃金官價,用特別提款權逐步代替黃金作為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儲備資產,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但是從那以後,黃金仍然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價值的最終儲藏手段。在通貨膨脹嚴重、政治經濟危機時期,黃金的價值更會增加。

國際黃金市場

黃金市場,是集中進行黃金買賣的交易場所。黃金交易與證券交易一樣,都有一個固定的交易場所,世界各地的黃金市場就是由存在於各地的黃金交易所構成。黃金交易所一般都是在各個國際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金市場上買賣的黃金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各種成色和重量的金條、金幣、金絲和金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條。大金條量重價高,是專業金商和中央銀行買賣的對象,小金條量輕價低,是私人和企業買賣、收藏的對象。金價按純金的重量計算,即以金條的重量乘以金條的成色。黃金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1.出售黃金的採金企業和進口黃金的各國工商企業;2.利用黃金作為對外結算、投資與保值手段的各國企業、個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3.專門經營黃金買賣的各國金商和經紀人;4.通過買賣黃金調節儲備資產與國際收支的各國中央銀行;5.利用金價漲落牟取暴利的黃金投機商;6.某些國際性金融機構(如IMF等)。黃金市場的構成分別為(1)按市場交易有無固定地點劃分,有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黃金市場大多通過經紀人成交。黃金市場對每個黃金經紀人的席位收取高額費用。2.按市場的作用大小劃分,有主導性黃金市場和地區性黃金市場。3.按市場管制程度劃分,有自由交易市場和有限制交易市場。4.按市場交易方式劃分,有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國際黃金市場可根據其性質、作用、交易類型和交易方式、交易管制程度和交割形式等作不同的分類。(1)按其性質和對整個世界黃金交易的影響程度,可分為主導性市場和區域性市場。A.主導性市場。是指其價格的形成及交易量的變化對其他黃金市場起主導性作用的市場。這類市場主要有倫敦、紐約、蘇黎世、芝加哥、香港等。B.區域性市場。主要指交易規模有限,且大多集中在本地區並對整個世界市場影響不很大的市場。這類市場主要有巴黎、法蘭克福、布魯塞爾、盧森堡、新加坡、東京等。(2)按交易類型和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所謂現貨交易,是指交易雙方成交後兩個營業日內交割的一種交易方式。所謂期貨交易是指交易雙方按簽訂的契約在未來的某一時間交割的一種交易方式。在同業間通過電話聯繫進行交易的歐洲型市場,如倫敦、蘇黎世等是以現貨交易為主;設有具體交易場所的美國型市場,如紐約、芝加哥、香港等,是以期貨交易為主。

概述

國際黃金市場黃金市場發展變化
發展變化
早在19世紀初期,世界上就已經出現了較為健全的國際黃金市場。當時處於金本位制時期,西方國家的黃金市場都是自由交易、自由輸出入。後來,隨著金本位制的崩潰,各國政府紛紛實行外匯管制,黃金交易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如規定黃金一般要出售給官方外匯管理機構或指定的銀行,至於工業和其他用途的黃金,也需向外匯管理機構或指定的銀行購買。但是,國際黃金市場沒有因為黃金已不再是貨幣材料而萎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對黃金管制有所放鬆,黃金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交易量也明顯增多。進入70年代以後,國際黃金市場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國際黃金市場主要國家黃金製造業消費量比較

一些國家和地區相繼開放黃金市場或放鬆對黃金輸出入的管制。如加拿大溫尼伯期貨交易所於1972年11月開業進行黃金買賣;美國於1975年宣布允許居民持有和買賣黃金;香港在1974年也撤消了對黃金輸出入的管制。此外,澳大利亞新加坡也先後於1978年4月和11月設立了黃金期貨市場。這樣,加上原有的倫敦巴黎蘇黎世黃金市場等,黃金市場幾乎遍布世界各地,而且黃金交易量也迅猛增加,最終導致巨大的國際黃金市場的形成。

(2)倫敦以外的一些黃金市場的重要性上升
倫敦的黃金市場在歷史上雖然始終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黃金市場,但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黃金市場的開放及其業務的不斷擴大,倫敦作為國際黃金市場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例如,1969年後,蘇黎世通過給予南非儲備銀行以優惠的信貸支持,以獲得南非80%黃金新產量的供應,加之原蘇聯所拋售的黃金大部分也通過蘇黎世黃金市場進行交易,因此使其很快成為西方世界很重要的國際黃金市場之一。另外,紐約、芝加哥國際黃金市場的擴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它們對黃金的吸收量己占到世界總吸收量的25%左右,對國際金價的動向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儘管如此,由於倫敦國際黃金市場對黃金的運輸、精煉、庫藏等,具有較高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其黃金價報價對世界黃金行市仍有很大影響。所以,倫敦仍不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黃金市場之一。

(3)各黃金市場金價波動劇烈,投機活動越來越頻繁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黃金市場的金價一直動盪不定。如1980年1月黃金價格曾達到850美元/盎司的破紀錄的高峰,然而僅到當年3月,又迅速下跌至470美元/盎司。波動幅度高達近80%。與此緊密相聯,國際黃金市場中“買空賣空”的投機活動日益盛行,而這種投機活動又進一步加劇了金價的波動。

(4)期貨市場發展迅速
自1947年美國解除黃金禁令,開辦了黃金期貨市場以來,紐約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受此影響,不僅新加坡、澳大利亞相繼開闢了期貨市場,就連一貫以黃金現貨交易著稱的倫敦市場也於1981年開辦了期貨市場,使國際黃金市場的結構和布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各地黃金市場對金價波動的敏感性進一步增強,黃金價格的差距也隨之趨於縮小。此外,期貨交易的性質也較以前有了重大變化。過去對黃金的期貨交易通常是為了使買賣雙方免受金價波動的影響,而近年來對黃金的期貨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投機服務,期貨交易雙方到期後,大多數並不實際交割,而只是支付金價波動的差額。

國際黃金市場的參加者。作為賣方出現的參加者主要有:產金國生產黃金的企業;擁有黃金需要出售的集團或個人;為解決外匯短缺和支付困難的各國中央銀行;預測金價下跌做“空頭”的投機商等。作為買方出現的參加者主要有:為增加官方儲備的各國中央銀行;為投機或投資的購買者;預測金價上漲做“多頭”的投機商;以黃金作為工業用途的工商企業等。此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也參與黃金市場的買賣活動。

在世界的黃金自由市場上,黃金的交易是操縱在交易商或經紀人手中的。交易商或經紀人的區別主要是他們在市場上的功能所決定的。經紀人所擔任的是在固定的交易所與投資者之間發揮媒介作用的角色,他僅收取一些佣金,並不在交易過程中擁有交易的黃金;而交易商則是以自己的錢購買黃金,然後再轉賣給投資者,反過來又從投資者那兒收購黃金,隨時在市場上扮演著買進賣出的銷售商角色,以賺取黃金買進與賣出之間的差額。交易商必須時刻注意和預測金價市場的波動情況,如果他們預測金價會上漲,就設法增加他們手中所持有的黃金數量,並提高黃金的出售價;相反,如果他們預測金價會下跌,就會適度降低價格,以便儘快賣出手中所持有的黃金。交易商和經紀人每天都必須處理業務,他們是以開發黃金市場為主要工作的專業人員,與各大洲的黃金交易中心都有聯絡。他們的利潤主要來自複雜的“套利”作業。黃金在不同市場上的價格可能會有出入,交易商便可在低價的市場上買進而在高價的市場上出售以賺取其中的差價。

從事黃金買賣的交易所都有一種特色,即使是一家小小的交易公司,裡面也是情緒高昂、喧鬧異常。由於政治和經濟情況的變化都會引起金價的升跌,交易商必須隨時收聽有關世界各地政治與經濟情況的報導。無論是中東雜誌所做的有關石油價格的評論,或者南非金市的銷售量等等訊息,對現代的黃金交易商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訊息。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對黃金的交易持完全不加限制的政策,而大多數國家都有對黃金交易和管理的具體限制和規定,甚至在特定時代的某些地區,私人持有黃金可能會被當局判處死刑。因而在黃金買賣中有“黑市”和“灰市”兩種情況。

所謂“黑市”,就是在黃金的持有被完全禁止的地方,需要以不正常的高價才能在暗中交易的市場(即“黑市”)上買到。黑市的高昂價格常造成日益猖獗的黃金走私集團。印度是黃金走私最為嚴重的國家,走私進入印度的黃金,大部分經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從杜拜經過阿拉伯海灣到印度,是世界上最為活躍的一條黃金走私路線。

所謂“灰市”,是指像大部分的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國家,黃金的買賣和持有要受到許多方面的限制,即便能夠持有或買賣黃金,往往也要課以重稅。當然,即便是在擁有自由市場和公開市場的國家中,黃金市場的買賣通

國際黃金市場演變階段
常也得對官方做報告、請示,真正毫無限制的國家是十分稀少。
演變階段
主要按照市場結構的演變,將世界黃金市場演變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1968年,西方工業國建立黃金總庫,把私人交易的黃金價格和官方美元價格聯繫起來,據此控制黃金的市場價格。
第二階段:1968-1972年,放棄黃金總庫,建立雙重黃金市場。目的是把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黃金交易和私人黃金市場隔離開來。1972年加拿大溫尼伯格商品交易所試驗黃金期貨。
第三階段:1973-1982年,1973年美元和黃金脫鉤,西方主要工業國放棄雙重黃金市場,形成統一的國際黃金現貨市場。其間美國政府和IMF多次拍賣黃金。1975年美國政府允許私人買賣、儲備黃金。為增加黃金市場流動性,1974年COMEX引入黃金期貨,1982年引入黃金期權。
第四階段:1983-1992年,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世界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倫敦為交易中心,蘇黎士為轉運中心,聯結東京、中國香港、紐約、開普敦等地的世界市場運作模式基本成型。1988年倫敦黃金市場重組,傳統封閉的黃金經紀業務逐步向其它金融機構開放。通過黃金銀行為中介,黃金市場和其它金融市場的聯繫更為緊密。
第五階段:1993至今,銀行推出多樣化的場外黃金衍生工具、融資工具。各國央行在管理黃金儲備上更積極地利用國際黃金市場。

影響因素

國際黃金市場黃金長期走勢圖
1.黃金的計量問題
(1)黃金的重量標準
與任何物品一樣,無論是金塊、金條或金幣,黃金都有其重量規格。國際上計算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基本單位是金衡盎司,也稱“特洛伊”盎司。盎司舊稱“英兩”,系英制中的容量、重量和質量單位。金衡盎司是重量、質量盎司中的一種,其質量折算表如下:

1金衡盎司=31.103477克=0.62207市兩(中國10兩制)=1.09714常衡盎司=0.8310106司馬兩。

金塊的質量大小不等,既有僅僅10克左右(輕於1/3盎司)的薄片形式的小塊狀金錠,也有重達數百盎司的金條。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鑄造成任何形狀與規格的黃金條塊,不過購買這些金塊時需要支付鑄造費用。對於標準規格100盎司或400盎司條金的購買,則不必支付鑄造費用,當然,與其他投資一樣,經紀人或零售商品的“佣金”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投資者來講,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與喜好選擇恰當規格的黃金進行投資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對於喜歡購買小於10盎司條金的投資者來說,購買金塊並不經濟,因為購買較輕的金塊不但要支付鑄造費用,同時要付出較高的額外價格(溢價)與經紀佣金。例如,一盎司金塊的額外價格可能是10盎司金塊每盎司額外價格的10倍。因此,如果你只想購買少量的黃金,最好是投資金幣或紙黃金(黃金券、黃金儲蓄戶口、黃金抵押貸款戶口和保證金交易契約等都稱為紙黃金)。不過,通常只有小額投資者才對金幣感興趣,如果你擁有較雄厚的資金或對金條有偏好或者較大的金塊符合你的預算與投資理念時,則就購買大的條金,這樣可相對地支付較低的溢價(因為大小與重量不同的條塊金,各自需要支付的溢價所差無幾),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2)成色要求與“K”金
成色是指金屬貨幣、金銀條塊或飾品的金屬純度,一般以千分比表示,也可用百分比表示,還可用“開”或“K”表示。

黃金的成色是指金幣、金塊及黃金飾品的純度,其可分為24分,1分為一開(K),純金為24開(K)。

黃金分為生金與熟金兩大類,天然生金經熔化提煉後即成為有光澤、柔韌性強的熟金,熟金可以鑄造成金條、錠、寶、塊,或製成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等。由於提煉的技術不同,過去曾以成色高低分為純金、赤金、色金。

因為黃金所含的雜質很難提淨,所以,純金實際並非百分之百的足金。現在把熟金統稱為色金(指成色不足的黃金)。只是根據所含其他金屬成分的不同,分為清色金與混金兩種。凡黃金中只含白銀的,不管成色高低都稱為清色金。成色在95%左右的為赤黃色,80%左右的為正黃色,70%左右的為青黃色。人們常說的:“七青,八黃,九五赤”,就是識別清色金的口訣。混金,是指黃金內除含白銀外,還含有銅、鉛等其他金屬。通常含銅和銀的多,含鉛與其他金屬的少。根據含金量成分的不同,又分為大混金、小混金、金幣、K金等。美國與英國的金幣較多,其成色一般為90%,印度金幣的成色高達90%以上。

K金也稱洋金,其成分除黃金外,還含有等。其成色以K為計算單位,一般分為24K、22K、20K、18K、14

國際黃金市場最近五年的黃金價格走勢圖
K、12K,每K含金量為4.15%。

K金計算成色的方法是:

成色=K數×4.15%(每K含金量)
24K成色金為24X4.15%=99.6%
18K成色金為18X4.15%=74.7%
12K成色金為12×4.15%=49.8%

以上分別表示24K、18K、12K的含金量為99.6%(或996‰)、74.7%(或747‰)、49.8%(或498‰)。

由於K金多用於鑲嵌珠寶飾品、表殼、眼鏡等,人們在購買金飾時,常常發現飾品上標有24K、18K等純度。不過,飾品上列印的K數,只能作為鑑定成色時參考,不能作為依據,要以實際成色為準。

就黃金條塊而言,目前可買到最純的金塊其純度為0.9999,即專家所稱的“四九純金”。

對於黃金的成色要求,一般都有明確規定,比如香港政府1985年實施的金飾標註法令指出,所有售出的黃金飾品,均須附有標示黃金含量成色的標記,而出售者也須就所供應的每件製品給出詳細的發票或收據。對成色標誌規定的形式有:

黃金及黃金合金製品的成色標註,除以阿拉伯數字及英文字母“K”“C”“ct”等來標誌(如18K、14K等)外,還可用精確到三位數的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750”(表示含金量為750‰相當於18K金)、“500”等。對於含金量不低於950‰的黃金飾品,也可用中文字“足金”表示。
(3)品質標誌與鑑定
與購買任何商品一樣,投資黃金的人對其品質十分敏感,是否貨真價實,成色純度如何,是每個黃金買賣人士都要明確的問題。

黃金與其他商品一樣,也有不同的品牌(商標)。但由於黃金這種商品看起來十分相似,非肉眼所能鑑別,故通常採用黃金所具有的化學特性來驗證其真偽。因此,黃金的品質,必須符合其化學成分的要求。不同熔煉業者的金條,如果品質標準一致的活,其本質應無差別,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些熔煉業者的商譽較佳,而他們熔煉的黃金條塊,也確實優於其他廠一家,特別為投資者所信賴,並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因此,當你購買黃金時,一定要先確定你所購買的黃金是由世界公認的精煉業者所製造。如果你所買的金塊並非出自國際公認的精煉業者,則當你再出售時,某些銷售商會向你索取分析金塊的費用。

所有金片或金條表面上都鑄印有許多資料,包括黃金的成色、重量、註冊編號以及生產公司的名稱或標記等,用以“驗明正身”。
2.影響國際黃金市場價格的因素

國際黃金市場影響國際黃金市場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黃金供求數量的變化,對國際黃金市場黃金價格的漲跌有著直接的影響
一般他說,在供應量有限,需求量較大、供不應求的時期,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金價就會上漲;反之,金價就會下跌。南非是生產和供應黃金最多的國家,它所生產的黃金已占到西方世界黃金產量的70%以上。因此,南非的黃金年產量的變化,對世界黃金市場的供應量的增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970年南非黃金年產量達到1000噸左右。從1974年開始,產量有所下降,近些年南非的黃金年產量維持在700噸左右。據有關資料統計,1978—1981年世界黃金供應量分別為1265噸、1300噸、1029.5噸、1153.9噸。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甚至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對黃金的需求逐年增加,主要用途是:補充官方黃金儲備、私人儲藏、作為工業原料、用於投資和投機性需要。據有關資料統計,1976—1979年世界對黃金的需求量分別為1570噸、1650噸、1840噸、1860噸,呈逐年上升趨勢。由於世界黃金產量徘徊不前,且在短期內很難有較大增長,而對黃金的需求量卻逐年增加。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給世界黃金市場造成了巨大壓力,促使國際黃金市場的金價呈強勢上漲。當然,這種總量供應不足和金價呈強勢上漲勢態,是從總體上講的,實際上黃金價格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於國際黃金市場上瞬時供求的變化。

(2)經濟因素對國際黃金市場黃金價格亦有很大的影響
A.世界經濟周期發展趨勢的影響
一般來說,在經濟危機或發生經濟“衰退”的時期,利潤率會降低到最低限度,人們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於是紛紛拋售紙幣去搶購黃金,以求保值。這時對黃金的需求就會增加,從而刺激黃金價格上漲。反之,在經濟復甦時期,由於對資金的吸收量大,利潤率增高,人們反過來願意把黃金拋出,換成紙幣進行投資,以獲得更多的利潤。這時候如果持有黃金非但不能獲取利息,還要支付保管費等。因此,在這一時期,人們對黃金需求就會減少,黃金價格便會呈現疲軟局面。黃金價格徘徊不前,時起時伏,經濟危機的影響是比較強烈的。但1973—1975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屬於例外。在這次危機中,國際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呈現明顯的漲勢。但這種異常現象並不能說明經濟周期變化對黃金價格的影響消失了,而是在伴隨經濟危機的進程中,其他刺激黃金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力要大於經濟危機迫使金價下降的影響力。當時正值石油輸出國組織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對這一時期的黃金價格上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B.通貨膨脹率和利率對比關係變化的影響
一般他說,通貨膨脹會使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無形地貶值。當利息收入不足以抵消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損失時,人們也會對紙幣失去信心,認為持有黃金比持有紙幣更穩妥、更安全,對黃金的需求增加,金價就會上升。但如果利率與通貨膨脹率變化不一致,在通貨膨脹率低於利率時(即實際利率較高的時候)不僅會抑制金價的上漲,甚至可以迫使金價下跌。因為這時候將資金投入證券市場或存入銀行,不僅可以保值,而且還可以獲取較高的收益。例如,國際黃金市場上,黃金價格自1980年2月以來,一直處於穩中有跌的態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美國的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以各國通貨膨脹率均呈下降趨勢。

C.石油價格變動的影響
石油一向以美元標價。如果石油價格上漲,美元就會貶值,而美元的貶值又會導致人們拋售紙幣搶購黃金來保值,進而刺激黃金價格上漲。如1973年10月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為了抵制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中東產油國決定對非友好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同時大幅度提高油價,使油價上漲近4倍,對西方的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西方工業國家石油進口費用急劇增加,國際收支狀況普遍惡化,通貨膨脹加劇,貨幣信用低落;另一方面,產油國美元收入顯著增加。為了減少美元匯價下跌造成的損失,這些產油國便將出口石油所得的部分美元拋向黃金市場,形成黃金價格節節上漲的局面。而1981年後,由於石袖供過於求,油價不斷下跌,又對1982年上半年出現的金價下跌風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D.外匯市場變動的影響
一般他說,當某種貨幣地位疲軟,出現匯率下跌,導致貨幣實際貶值時,人們就會急於拋售持有的該種貨幣去搶購黃金,以求保值。這樣以該種貨幣所表示的黃金價格就會上漲。以美元為例,由於美元仍是目前國際清算、支付以及儲備中使用最多的貨幣,其國際貨幣市場中所占比例亦最大,所以,當美元匯價出現波動時,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黃金價格,就會相應地出現波動。當美元匯價出現“疲軟”時,往往會引起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從而導致金價的大幅度上漲。反之,當美元匯價出現“堅挺”時,金價一般都處於比較平穩或穩中略有下降的趨勢。

(3)政治局勢與突發性重大事件,對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也有一定的影響
黃金是一種非常敏感的投機商品,任何政治、經濟的大動盪,都會在國際黃金市場的金價上反映出來。如1979年11月,美國和伊朗的關係惡化後,伊朗停止向美國出售石油。美國則採取了凍結伊朗在美國存款的報復行為,伊朗扣留美國人質的問題也遲遲得不到解決。同年12月,原蘇聯出兵阿富汗,立即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美蘇關係也呈現出緊張狀態。由於上述兩個政治事件的發生,增加了西方人士的憂慮。他們害怕政治局勢的惡化使自己的美元財產遭到損失,便大量搶購黃金,從而使金價急劇地大幅度地上漲。在倫敦國際黃金市場上,黃金的價格每盎司連破500、600、700美元大關,到1980年1月21日,竟達到每盎司850美元的高峰。此後,國際政治事件對黃金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當1982年上半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發生危機時(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該島而發生戰爭),只使國際黃金市場的金價略有回升。而波蘭局勢緊張、兩伊戰局相持不下等接二連三的事件,不僅均未能引起金價的上漲,相反,在這些事件發生後,金價仍然呈穩中有跌的勢態。這是因為不少人認為那不過是局部或區域性的動亂而已,釀不成世界大戰,對他們的資本均構不成嚴重的威脅。不管怎樣,一些重大的國際政治事件,對國際黃金市場的金價還是有些影響的。

1、非農業就業人數:是美國非農業人口的就業數據,由美國勞工部每月公布一次,反應美國經濟的趨勢,數據好說明經濟好轉,美聯儲會傾向加息,美元升值,利空黃金;數據差說明經濟轉壞,美聯儲會傾向減息,美元貶值,利好黃金。
2、國內生產總值(GDP):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通常GDP越高,意昧著經濟發展越好,利率趨升,匯率趨強,金價趨弱;反之,數據差,利好黃金。
3、失業率:是指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的比例,是一個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空黃金;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利好黃金。
4、消費者信心指數: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當消費者信心指數穩步上揚,表明消費者對未來收入預期看好,消費支出有擴大的跡象,從而有利於經濟走好,利空黃金;反之,數據較差則利好黃金。
5、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有通貨膨脹的壓力,此時中央銀行可能藉由調高利率來加以控制,對美元來說是利多,利空黃金。反之若CPI下降,利空美元,利多黃金。當然,如果CPI非常的高,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時候,黃金就會發揮保值增值的作用,金價就會上漲。
出了上述5點最主要的經濟數據直接影響黃金投資分析外,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生產者物價指數(PPI)、ISM製造業指數、美國淨資本流入等對金價都有一定影響。凱福德金業黃金市場分析師又將美國經濟數據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反應經濟周期性數據:GDP、非農就業人數、失業率、商業銷售、領先指標、信心指數。
(2)反映通脹的數據:核心個人消費物價支出指數PCE、CPI、PPI、設備使用率、時薪、物價支付指數。
(3)反映地產建築類數據:新屋銷售、成屋銷售、建設開支、建設許可。
(4)反映製造業及服務業數據:ISM製造業指數、ISM非製造業指數、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耐用品訂單、工廠訂單、費城聯儲局前景指數
(5)反映國際收支數據:貿易赤字、資本淨流入。

交易方式和特點

國際黃金市場黃金延期交收是一種黃金現貨交易
國際黃金市場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兩種方式。

(1)黃金現貨交易及其特點
國際黃金市場上黃金現貨交易的價格較為特殊。在倫敦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黃金現貨交易價格,分為定價交易和報價交易兩種。

定價交易的特點是提供客戶單一交易價,既無買賣差價,按所提供的單一價格,客戶均可自由買賣,金商只收取少量的傭,金。定價交易只在規定的時間裡有效。短則一分鐘,長則一個多小時,具體時間視供求情況而定。

報價交易的特點就是有買、賣價之分。一般是在定價交易以外的時間進行報價交易。如倫敦國際黃金市場,每日進行兩次定價交易,第一次為上午10時30分,第二次為下午3時。定價交易在英國最大金商洛希爾父子公司的交易廳里進行,該公司擔任首席代表,其他各金商均選一名代表參加。在定價交易前,市場的交易活動要停止片刻,這時各金商對外均不報價,由首席代表根據市場金價動態定出開盤價,並隨時根據其他代表從電話里收到的訂購業務調整價格。若定價交易開盤後沒有買賣,則定價交易結束。若有買賣,首席代表就不能結束定價交易活動。訂購業務完成時的金價即為黃金現貨買賣的成交價格。定價交易是世界黃金行市的“晴雨表”,世界各黃金市場均以此調整各自的金價。定價交易結束後,即恢復正常的黃金買賣報價活動。

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報價交易由買賣雙方自行達成,其價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定價交易的影響。但一般說來,報價交易達成的交易數量要多於定價交易達成的現貨交易數量。在黃金市場上進行現貨交易,除支付正常的黃金價格外,還要支付給金商一定的手續費。倫敦國際黃金市場的手續費一般為0.25%。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支付給金商的手續費已有下降的趨勢。

(2)黃金期貨交易及特點

國際黃金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交易
在國際黃金市場上進行的期貨交易,又分保值交易和投機交易兩種。

保值交易是指人們為了避免通貨膨脹或政治動亂,出於尋求資產價值“庇護所”的意圖,而購買黃金的活動。當然,也有的是以避免由於金價變動而遭受損失為目的而進行黃金買賣的。一般他說,套期交易是保值的理想辦法。對套期交易者來說,期貨市場是最方便的購銷場所。

國際黃金市場上的投機交易,則是利用市場金價波動,通過預測金價在未來時期的漲跌趨勢,買空賣空,從中牟取投機利潤。在進行期貨投機時,金投機者預測市場金價將會下跌時,便賣出期貨,即所謂的做“空頭”或“賣空”。如果屆時金價果然下跌,他就可以按跌落後的價格買入黃金,以履行賣出期貨的義務,從而賺取先貴賣後賤買的差額投機利潤。但在一般情況下,他並不必購買黃金現貨來履行賣出期貨的義務,而只是收進價格之間的差額。反之,當投機者預測未來市場金價趨漲時,他買進期貨,即所謂的做“多頭”或“買空”。期貨到期後,如果金價真的上漲,他可以將原來低價買入的期貨,再按上漲後的價格賣出,從中賺取先賤買後貴賣的差額利潤。同樣,一般情況下也不需要在買賣時交割實際黃金,而只由投機者收取金價差額即可。當然,投機者可以一面做“空頭”,又可另一面做“多頭”。例如,當投機者預計1個月後金價會上升,但到3個月後金價又會下降,那么,他可以一面做購進1個月的遠期黃金契約,另一面出售3個月的遠期黃金契約。在國際黃金市場上,那些實力雄厚的銀行和壟斷企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市場的投機活動,製造市場金價的大起大落,而它們在價格之前,購之於先或拋之於先,以從中牟取暴利。

(3)各類黃金的交割方式和特點
在國際黃金市場上,所交易的黃金,不論是期貨還是現貨,其大宗交易,特別是在國際金融機構、國家之間,以及大的壟斷金融機構之間的黃金買賣,一般是採用帳面劃撥方式,把存放於某金庫的屬於某一國家或集團的暫存黃金改變一下標籤即可,很少採用直接以黃金實物進行交割的方式。但是在黃金市場上,私人或企業集團對新開採出來的黃金進行交易時,一般多按實物進行交割。在黃金交易活動中,成交額較大的是各種成色和重量的金塊。其中,專業金商和中央銀行交易的對象一般是重量為400盎司、成色為99.5%的大金錠。進入世界黃金市場的大金錠,必須有國際公認的鑑定機構的印記。世界上的主要產金國,如南非、加拿大、原蘇聯等,所開採的黃金一般都以這種形式投放市場。各金庫儲存的大量黃金,也大多是這種規格的金錠。普通私人黃金儲存者交易的對象一般是成色和重量不等的小金條,最常見的是1公斤重的金條(合32.150742盎司),小金條的成色分為99.5%、99.9%和99。99%幾種。小金條的售價要高於大金錠。

在國際黃金市場上交易的黃金,除金錠、金條外,還有各種金幣和黃金券。作為貯藏手段,1盎司1枚的金幣,不僅比400盎司一塊的大金錠和1公斤一條的小金條便於轉移,而且在很多西方國家還可以逃避遺產稅。因此,不少人對金幣趨之若騖,爭相購買,用於貯藏。金幣有舊金幣和新金幣兩種。舊金幣的可供量有限,是一種稀有金幣,一般為古玩收藏家購買的對象。因此,舊金幣的價值可高於其本身所含金量實際價值的30%一50%。新金幣的購買者多為以保存貴金屬價值為目的的投資者。新金幣價格的漲落直接依存於黃金市場黃金價格的變動。一般他說,新金幣的價格要比金條的價格高出3%—5%。另外,近年來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宗教團體甚至企業,紛紛發行紀念金幣。這種金幣不僅有特定的紀念意義,而且限量發行,一般不再翻新,儲藏時間越久,其收藏價值越高,價格就上漲。由於紀念幣的圖案設計優美、雕型逼真、紋飾清晰、工藝精緻、包裝美觀,所以購買者均把它視為一種稀有的保值手段和工藝珍品或高級禮品。雖然紀念幣均標有面值,但出售價格大大高於所標面值。其具體出售價格,一般是以其實際含金量按當時國際黃金市場上黃金價格乘以1.5來計算的,它隨著國際黃金市場上的黃金行情的變動而變動。

黃金券是黃金的憑證,持有人可隨時向發行銀行兌換黃金或與其等價的貨幣。黃金券的面額有多種,最小的僅0.5盎司。黃金券有編號和姓名,不得私自轉讓,遺失可以掛失。對於購買人來說,由於黃金券可以隨時兌現,與持有黃金實物無異,既可以用於保值,又可以用於投資,而且比持有黃金實物更為安全,所以很受歡迎。對於發行銀行來說,由於黃金交易逐漸增大,而黃金的可供量有限,往往不能滿足交易的需要。而通過發行黃金券,不僅可以擴大黃金交易量,還可以增加自身的收益。所以,近些年來黃金券的交易量逐年增加。

市場職能和主體

市場職能
黃金市場的發展不但為廣大投資者增加了一種投資渠道,而且還為中央銀行提供了一個新的貨幣政策操作的工具。
(一)黃金市場的保值增值功能
因為黃金具有很好的保值、增值功能,這樣黃金就可以作為一種規避風險的工具,這和貯藏貨幣的功能有些類似。黃金市場的發展使得廣大投資者增加了一種投資渠道,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投資風險。

(二)黃金市場的貨幣政策功能
黃金市場為中央銀行提供了一個新的貨幣政策操作的工具,也就是說,央行可以通過在黃金市場上買賣黃金來調節國際儲備構成以及數量,從而控制貨幣供給。雖然黃金市場的這個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由於其對利率和匯率的敏感性不同於其它手段,從而可以作為貨幣政策操作的一種對沖工具。隨著黃金市場開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它的這個功能也將慢慢顯現出來。可以說,通過開放黃金市場來深化金融改革是中國的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一個客觀要求。
市場主體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黃金市場的參與者可分為金商、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各個法人機構、私人投資者以及在黃金期貨交易中有很大作用的經紀公司。

(一)金商
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許多金商有廣泛的聯繫,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繫,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

國際黃金市場銀行在黃金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
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二)銀行
銀行又可以分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可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士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三)對沖基金
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人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貸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相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繫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四)各種法人機構和私人投資者
這裡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專門購買黃金消費的(如各種工業企業)黃金製品商、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業務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種類多樣,數量眾多。但是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分,又可以分為風險厭惡者和風險喜好者:前者希望迴避風險,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就是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取利益。前者希望對黃金保值,而轉嫁風險;後者希望獲利而願意承擔市場風險。

(五)經紀公司
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佣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將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裡,活躍著許多的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佣金。

(六)交易所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黃金交易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交易場所,目前世界上共有五大黃金交易所,分別是英國倫敦黃金交易所、瑞士蘇黎世黃金交易所、新加坡黃金交易所香港黃金交易所東京黃金交易所。中國上海黃金交易所於2002年底成立,位於上海外灘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內。

在中國的黃金市場上還不存在類似國際黃金市場的上對沖基金之類的市場機構。中國黃金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目前共有金融類和非金融類共108家會員,其中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類會員占據了大部分的交易量。隨著上海金交所一年多的營運,中國黃金市場最大的供應商也漸漸浮出水面,中國黃金總公司下屬的中金股份有限公司是成為金交所最大的黃金提供者。

世界黃金市場的交易服務模式

在各個成功的黃金市場中,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其實各不相同,具體劃分起來,又可分為沒有固定交易場所的無形市場,以倫敦黃金市場和蘇黎士黃金市場為代表,可稱為歐式;有在商品交易所內進行黃金買賣業務的,以美國的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為代表,可稱為美式;有的黃金市場在專門的黃金交易所里進行交易,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和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為代表,可稱為亞式。

歐式黃金交易

這類黃金市場裡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在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之間的相互聯繫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在蘇黎士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賬清算。倫敦和蘇黎士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文易

這類黃金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種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性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為交易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文易

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現貨和期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以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全球主要市場

國際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
1.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主要現貨市場,由5家大黃金交易公司組成。二次世界大戰前,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黃金交易的數量巨大,約占全世界經營量的80%,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成噸買黃金的市場。

二次大戰後,英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下降,經濟尚未恢復,英鎊大幅度貶值,黃金市場大大超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35美元1盎司的黃金官價,英國被迫實行外匯管制,倫敦黃金市場也因此關閉。進入50年代後,英國和世界各國經濟都趨於好轉;1954年,倫敦黃金市場重新開放。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機爆發,倫敦黃金市場價格上漲到每盎司41.50美元,美、英、法等8國組成“黃金總庫”,以維持金價。1968年,美元危機再度興起,形成搶購黃金風潮,僅半個月內,英國的黃金儲備就流失14億美元,“黃金總庫”也無力維持金價,被迫實行黃金雙價制。1979年10月,英國廢除了全部外匯管制,英國居民可以自由買賣黃金,倫敦黃金市場現在雖然不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市場,但仍不失為世界主要的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其價格變化,被看作國際黃金市場價格的晴雨表。

倫敦黃金市場交易的黃金數量巨大,多採用批發交易。該市場現貨交易由美元計價,期貨交易為英鎊計價。
2.蘇黎世黃金市場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世界性黃金自由市場。它以瑞士三大銀行為中心,聯合經營黃金。與倫敦金商不同的是,他們不但充當經紀人,還掌握大量黃金儲備進行黃金交易。瑞士是著名的西方各國的資金庇護所,每逢國際政治局勢發生動盪或貨幣金融市場發生波動時,各地大量遊資紛紛湧向瑞士,購金保值或從事投機活動。加之,瑞士利率低,持有的黃金可以列為現金項目,市場交易沒有任何限制,其業務發展趨勢,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中心。
3.紐約黃金市場

國際黃金市場紐約黃金市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期貨市場
紐約黃金市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期貨市場。每年有2/3的黃金期貨契約在紐約成交,但交易水分很大,投機活動充斥整個市場。紐約黃金市場的發展歷史很短,但發展速度相當快。1974年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交易開業之初時,每月黃金買賣數量不超過4萬筆,而到1976年初,每月成交數達50萬筆。1977年底,每月上升到100萬筆。1979年上升到每月650萬筆。1981年每月成交數達1040萬筆,日交易量達30000—40000筆,成交額約70噸黃金。1980年,紐約黃金市場交易量達8億盎司,約25000噸黃金,而世界黃金供應量每年只有1700噸。

紐約黃金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使全球黃金市場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促進了紐約黃金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紐約黃金期貨市場巨大的交易量,使倫敦黃金市場的每日定價制的權威受到影響,有時還不如紐約黃金市場的定價更具適合性。
4.香港黃金市場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70多年的歷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香港黃金市場已發展成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中心。1987年黃金進口總值達186億港元,比1986年增加了273.5%,同期黃金成交額由1231億港元上升到3714億港元,升幅高達300%。

香港黃金市場可分為:
(1)主體市場,以集資為主的金銀貿易市場,以港元計價。
(2)無形市場,以倫敦經營方式,通過電訊成交。
(3)期貨市場,按紐約、芝加哥方式交易,美元計價。香港黃金市場的黃金買賣集中在香港金銀貿易場進行。由於香港時間凌晨2時30分至3時這段時間正值世界其他黃金市場休市之際,欲繼續進行黃金買賣交易者,就必須到香港黃金市場,加之香港黃金市場無外匯管制等客觀有利條件,使香港黃金市場迅速發展,現已成為世界四大黃金市場之一。

國際黃金市場的歷史與發展

一、皇權壟斷時期(19世紀以前)

在19世紀之前,因黃金極其稀有,黃金基本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的象徵;或為神靈擁有,成為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材料;雖然公元前6世紀就出現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幣,而一般平個民很難擁有黃金。黃金礦山也屬皇家所有,當時黃金是由奴隸、犯人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開採出來的。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黃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及古羅馬的文明。16世紀殖民者為了掠奪黃金而殺戳當地民族,毀滅文化遺產,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頁。搶掠與賞賜成為黃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場交換方式難以發展,即使存在,也因黃金的專有性而限制了黃金的自由交易規模。
二、金本位時期(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

進入19世紀初開始,先後在俄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以及加拿大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資源,使黃金生產力迅速發展。僅19世紀後半葉,人類生產的黃金就超過了過去5千年的產量總和。由於黃金產量的增加,人類增加黃金需求才有了現實的物質條件,以黃金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人類進入了一個金本位時期。貨幣金本位的建立意味著黃金從帝王專有,走向了廣闊的社會;從狹窄的宮廷範疇進入了平常的經濟生活;從特權華貴的象徵演變為資產富有的象徵。金本位制即黃金就是貨幣,在國際上是硬通貨。可自由進、出口,當國際貿易出現赤字時,可以用黃金支付;在國內,黃金可以做貨幣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出等三大特點。金本位制始於1816年的英國,到19世紀末,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基本上都實行了“金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全世界已有59個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雖時有間斷,但大致延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長達一百多年,有的國家僅有幾十年的“金本位制”歷史。
隨著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媒介,黃金的社會流動性增加。黃金市場的發展有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和經濟需求。在“金本位”時期,各國中央銀行雖都可以按各國貨幣平價規定的金價無限制地買賣黃金,但實際上仍是通過市場吞吐黃金,因此黃金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必須指出,這是一個受到嚴格控制的官方市場,黃金市場不能得到自由發展。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國倫敦黃金市場是國際性市場。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嚴重地衝擊了“金本位制”;到30年代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後重新開張。在這個期間一些國家實行“金塊本位”或“金匯兌本位制”,大大壓縮了黃金的貨幣功能,使之退出了國內流通支付領域,但在國際儲備資產中,黃金仍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能,黃金仍受到國家的嚴格管理。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此後對黃金的管理雖有所鬆動,但長期人為地確定官價,而且國與國之間貿易森嚴壁壘,所以黃金的流動性很差,市場機制被嚴重抑制,黃金市場發育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布雷頓森林系時期(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初)

1944年,經過激烈的爭論英美兩國達成了共識,美國於當年5月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後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鈎,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實際是一種新金匯兌本位制,在布雷頓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流通還是在國際儲備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為了這一體系中的主角。但因為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後屏障,所以黃金的價格及流動都仍受到較嚴格的控制,各國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倫敦黃金市場在該體系建立十年後才得以恢復。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但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衝擊。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

中國黃金市場的發展簡史

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國人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非常悠久,並且也一直將其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就已經開始鑄造金幣"郢爰".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總量上的匱乏使黃金缺乏成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長期承擔主要貨幣職能的金屬是白銀。

除了黃金生產力的落後之外,中國"貧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鴉片戰爭以後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巧取豪奪,大量黃金和白銀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造成國內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而此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戰爭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於購買軍械物資,另一部分被達官顯貴在外逃時攜帶出去。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黃金外流事件。當時國民黨政府由於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而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為了挽救實際上已經崩潰的經濟局面,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折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銀外幣總值達兩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統區各大城市,物價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等於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並撤銷了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開始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共發行了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和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積累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於1949年用軍艦押送至台灣。

對於國民黨當時運台黃金的總數量還存在一些爭論,但總之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巨額財富,並由此造成了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的"貧金"局面。此時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儲備的增加,而幾乎沒有歷史積累。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黃金開採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的黃金市場一直是封閉的,黃金的市場流動需要申請和配額。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機關、部隊、團體、學校,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金銀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國家金銀收支計畫";"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設備、器皿、紀念品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得自行處理、占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不得計價使用金銀,禁止私相買賣和借貸抵押金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49年開始的三四十年時間裡,整箇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黃金斷層",這個斷層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其間,中國人民幾乎與黃金絕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更談不上對黃金的了解與認識,對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屬性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缺乏認識和漠視。可以說,大多數中國投資者都需要對黃金投資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大補課,中國也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對市場參與各方來說,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大事記

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國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1.5噸"千禧金條".

1999年12月28日,白銀取消統購統銷放開交易,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被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

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開始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

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發表有關黃金市場開放的研究報告。同年,中國政府將建立黃金交易市場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2001至2005年)綱要。

2001年1月,上海公開發行"新世紀平安吉祥金牌",中國金幣總公司作出承諾,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時候予以回購,購買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業銀行網點自主買賣或選擇變現。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畫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調整。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模擬運行。

2002年10月17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實際交易試運行中,中金黃金股份公司與北京菜市口百貨公司以每克83.5元的價格成交了3千克2號金。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

2003年4月,人民銀行取消了黃金生產、加工、流通審批制,改為工商註冊登記制,標誌著黃金商品市場的全面開放。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銀行的"黃金寶"在上海試點,拉開了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序幕

2004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小金條"業務,面向普通投資者

2005年7月18日,工商銀行與上海黃金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個人實物黃金投資業務。

2006年12月,中國銀行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黃金期權業務"期金寶"和"兩金寶".

2006年12月25日,上海金交所正式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AU100g實物黃金投資品種。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關於同意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契約的批覆》(證監期貨字[2007]158號)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中國黃金市場的現狀

中國的黃金生產和消費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國古代,黃金主要產自黃河下游及相鄰地區,在長江流域也有個別產金地。這一時期生產黃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揀和采出自然金,對黃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錘揲法。到商代、西周時期已有熔鑄工藝,如劉家河出土的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黃金生產又陸續發展出重力法淘金和岩金開採等。找礦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認識礦物共生關係,從一條礦脈找尋其他礦脈;按礦物的光澤找礦等。《史記·天官書》記載:"金寶之上皆有光,不可不察".到了漢代,黃金冶煉技術已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西安上林苑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經測定含金量高達97%,而北京懷柔出土的馬蹄金純度已達99.3%.

中國的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超過四千噸,居世界第七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各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金礦產出。就省區論,以山東的獨立金礦床最多,江西的伴生金礦最多;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的金礦資源也較豐富。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地區,最主要的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著悠久的開採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採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地區。

時至今日,中國不但已經成為全球黃金生產大國-2006年黃金產量達240.08噸;同時也是消費大國,2006年消費量高達269.3噸,占世界黃金消費總量的9.23%.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下屬國際貿易公司稱,2007年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黃金生產國,目前中國為世界第三大黃金生產國。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大部分是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但近年來增長迅速。出於種種歷史和金融體制的原因,中國大陸人均只占有不到4克的黃金;年人均黃金消費量只有0.2克,並且消費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黃金市場介紹

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上午和下午進行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香港的交易。市場黃金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1982年以前,倫敦黃金市場主要經營黃金現貨交易。1982年4月,倫敦期貨黃金市場開業。目前,倫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因為倫敦沒有實際的交易場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各大金商的銷售聯絡網完成。交易會員由最具權威的五大金商及一些公認為有資格向五大金商購買黃金的公司或商店所組成,然後再由各個加工製造商、中小商店和公司等連鎖組成。交易時由金商根據各自的買盤和賣盤,報出買價和賣價。倫敦黃金市場交易的另一特點是靈活性很強。黃金的純度、重量等都可以選擇,若客戶要求在較遠的地區交售,金商也會報出運費及保費等,也可按客戶要求報出期貨價格。最通行的買賣倫敦金的方式是客戶可無須現金交收,即可買入黃金現貨,到期只需按約定利率支付利息即可,但此時客戶不能獲取實物黃金。這種黃金買賣方式,只是在會計賬上進行的數字遊戲,直到客戶進行了相反的操作平倉為止。
蘇黎世黃金市場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黃金市場。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加上瑞士與南非也有優惠協定,以及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中心。蘇黎世黃金市場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可為客戶代行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蘇黎世黃金總庫建立在瑞士三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中介作用。蘇黎世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任一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世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不受漲跌停板限制。

美國黃金市場

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主要是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投資增值獲利,使得黃金期貨迅速發展起來。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中心。兩大交易所對黃金現貨市場的金價影響很大。
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為例,該交易所本身不參加期貨的買賣,僅提供一個場所和設施,並制定一些法規,保證交易雙方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進行交易。紐約是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美國財政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會議後大量在紐約拍賣黃金,同時美國國內的黃金需求量又不斷擴大,因此,紐約黃金期貨市場建立不久就成為世界黃金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紐約躋身世界第四大黃金加工業中心,紐約金市成為黃金生產商和加工商的聯繫紐帶。

香港黃金市場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百年歷史。其形成是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誌。1974年,香港政府撤消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此後香港金市發展極快。由於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倫敦金市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目前,香港黃金市場由三個市場組成:①香港金銀貿易市場,以華人資金商占優勢,有固定買賣場所,主要交易的黃金規格為99標準金條,交易方式是公開喊價,現貨交易;②倫敦金市場,以國外資金商為主體,沒有固定交易場所;③黃金期貨市場,是一個正規的市場,其性質與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性質是一樣的。交投方式正規,制度也比較健全,可彌補金銀貿易場的不足。

國際黃金價格歷年走勢分析

黃金市場發展多年,其價格走勢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68年-1980年的12年牛市,第二階段是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年熊市,第三階段則為2001年至今的第二波牛市。
第一階段:1968年-1980年的12年牛市
這一時期,金價從1968年的35美元漲到1980年的850美元,每年有30%的獲利率。在1959年,黃金的投資額近視美國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而1980年黃金投資額達1萬6千億美元,已超出只有1萬四千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市值。1980年,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其持續時間長達12年。
究其原因,這一階段黃金牛市是由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以及全球的通貨膨脹因素所導致的。1971年,在損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後,美國政府宣布推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大幅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各國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浪潮,同時1975-1976年間,高通脹率引發了美國和其他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破產風潮是當時最突出的世界經濟景象。為了和平市場對黃金的投機需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拍賣部分黃金儲備,黃金市場價格不斷創造了低價,達到了102美元每盎司。
然而市場強大的購買力,歷次拍賣中的黃金總是被踴躍認購的買單所消化。依然推動了黃金價格的上揚。
1977年,通貨膨脹重新成為世界各國的焦點,因此黃金價格大幅反彈。進入1979年下半年,黃金價格不斷刷新一個個百元整數單位。1980年1月,當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事件後,黃金就被上推了有史以來的歷史最高價852美元盎司。
第二階段:8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20年熊市
國際黃金價格自1980年初出現高點以後,就進入了漫漫熊市階段。對於80年代到2001年期間20年黃金的走勢,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了解:
首先,這一時期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喪失。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奔潰,黃金已基本非貨幣化,商品屬性逐漸增強。2000年4月,瑞士通過全民公決廢除了金本位制,黃金非貨幣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黃金價格的新一輪價格下跌,就是黃金貨幣屬性的進一步衰退,商品屬性的進一步增強。所以,黃金貨幣屬性的衰退,是國際金價維持20年下跌的大背景。
其次,西方主要經濟強國出售黃金,造成黃金供給比較充裕,由於歐洲各國的黃金處內長期價值的被低估,如在1970年購入的黃金每盎司才35美元左右。出售黃金換匯,提高各國金融資產價值和質量必然成為選擇。第三是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的發展局面,通貨膨脹壓力不大,投資黃金保值的需求不旺。難以刺激惶急價格上升。
再次,交易電子化發展、黃金作為國際清算手段的作用下降,而儲備成本卻是最高的。歐元的誕生也使歐元區國際儲備結構產生變化,歐洲中央銀行明確宣布將把黃金儲備下調3到15%左右,這些都使黃金作用和需求受到影響。因此,黃金價格下降在所難免。
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的第二波牛市
1999年8月26日,每盎司金價跌至251.9美元,創下了二十年來的低位,在低位橫盤兩年後,2001年4月2日,金價見底。此後黃金價格開始上揚。2008年3月13日紐約商品交易期貨價格突破1000美元的歷史大關。而後市場經過了1年多的整理。2009年10月,黃金價格上破2008年的高點1032.30美元盎司,繼續節節攀升,並於2009年11月創出1225.80美元盎司的新高。2010年12月,經過全面的震盪整理上揚,繼續創出新高至1430.90美元盎司。進入2011年以來,黃金更是卯足了勁,新高不斷。9月6日更創出了歷史新高1920.80美元,離2000美元盎司大關僅一步之遙。至於這波牛市將在何時收尾,2000美元盎司?2500美元盎司?我們能做的只有拭目以待。
綜合來看,美國經濟低於預期的增長,貿易逆差的擴大,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美聯儲不斷降息,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美元不斷走勢導致美元不斷貶值,刺激了黃金價格上漲,而全球金融體系正在經歷演變,亞洲,中東乃至歐洲的經濟體都放寬了匯率的波動幅度,並盯住了一籃子貨幣,而不再僅僅盯住美元,這將導致黃金價格延續此前牛市,繼續沖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