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鳶

嘯鳶

嘯鳶(學名:Haliastur sphenurus)為鷹科齒鷹亞科的鳥類,是一種猛禽,身長52-59cm,有寬大的翼展和一個末端圓形不分叉的長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緣。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動物,蜥蜴,魚,海蛇,昆蟲,蟋蟀和一些鳥類為食。遷移飛行時會發出的長久的呼聲,在大群聚集時會更加嘈雜喧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嘯鳶

拉丁學名:Haliastursphenurus

別稱:嘯栗鳶

嘯鳶嘯鳶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齒鷹亞科

命名時間:Vieillot,1818

英文名稱:WhistlingKite

外形特徵

嘯鳶身長52-59cm,翼展1.22-1.52m,雄鳥體重760-900g,雌鳥體重600-750g。該物種有寬大的翼展和一個末端圓形不分叉的長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緣,背部有斑點。初級飛羽黑色,翅膀的上覆面顏色較淺,內側深褐色。整個底部,包括頭部,喉嚨,胸部和腹部在暗光線下和上體對比呈淺棕色條紋。飛行時羽毛間有深淺不同的寬頻相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嘯鳶(分布圖)嘯鳶(分布圖)

棲息環境

嘯鳶(圖3)嘯鳶(圖3)

嘯鳶在當地相當普遍,分布於很廣泛的領土,棲息地在澳大利亞和北小島,喜歡接近水域,無論是海洋、沿海港口、內航道或漫灘濕地都有其蹤影,但它並不是不一定局限於濕地,也出沒於乾旱地區,進入澳大利亞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在西南亞,紐幾內亞東部和新喀里多尼亞也很常見。

生活習性

嘯鳶有時被稱為雕或雀鷹,但它的行為更像一隻真正的,它的飛行狀態散漫而慢速,有點像禿鷹,但更多的地方類似於鳶。該物種經常嘯鳴,類似哭泣。在空中跟蹤獵物時成對或集小群飛行。一般距水面30-60米的空中盤鏇。其狩獵捕魚的方式和行為很像魚鷹。在新喀里多尼亞,每對夫妻有一片固定的捕獵領域。嘯鳶(圖5)在澳大利亞,遷移和繁殖期可集達1100隻的大群。這些運動更多的是遊牧形式,是真正的遷移,一般隨食物資源和季節變化在南北往返。主要以兔子,小型哺乳動物,蜥蜴,魚,海蛇,昆蟲蟋蟀和一些鳥類為食。兔子很可能是主要的獵物,因此,這種鳶被視為一益鳥,它可以防止齧齒動物泛濫,有抵禦腐肉中毒的功能。

嘯鳶(圖4)嘯鳶(圖4)

生長繁殖

嘯鳶(圖5)嘯鳶(圖5)

冬季會遷移到繁殖地。當它們一起遷移飛行時會發出的長久的呼聲。然而,在大群聚集時會更嘯鳶嘈雜喧鬧。通常,許多鳥類在繁殖季節飛行和飛行列陣在一起時會相當壯觀。鳥巢一般建在水邊的孤樹木上。建一個新巢需時約一個月時間,鳥巢75厘米寬,30厘米深。建新巢比較罕見,大多數時候,這種猛禽年復一年的重複使用舊巢,有時也占據其他鳥類放棄的巢。常有幾對在同一樹上聚集建巢的現象。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繁殖,但7月至10月是高峰期。繁殖對的數量和成活率由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糧食資源的豐富決定。雌鳥一窩產2枚卵,亞成鳥出殼35天后長出羽毛,至少在40天后才離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