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螺鳶

食螺鳶

食蝸鳶為鷹科齒鷹亞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45厘米,上體羽毛深藍色,頭和下體羽毛灰白色或雜色,腿爪黃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紅色。廣泛棲息於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棲息於沼澤,湖泊和有水域的地區。主要食譜是蝸牛屬的福壽螺,偶爾也吞食海龜,在乾旱時期也捕食小型哺乳動物。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食蝸鳶蝸鳶

中文學名:蝸鳶
拉丁學名:Rostrhamussociabilis
別稱:螺鳶、食蝸鳶、食螺鳶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齒鷹亞科
亞種:3種
命名時間:Vieillot,1817
英文名稱:SnailKite
英文名稱:EvergladeKite

外形特徵

食蝸鳶食蝸鳶

蝸鳶是一種中型猛禽,身長45cm,翼展120cm,體重360-520g,壽命17年。成年雄性的整個頭部,背部,翅膀,胸部,蝸鳶腹部,側腹和大腿形成一個整體的深石板灰色,展開的羽毛和尾巴羽毛幾乎是黑色。上體覆蓋有少許棕灰色的色彩。尾巴底面和尾部根基是白色。虹膜深紅色,有的亞種有白眼眉,眼睛的黃亮色在各時期不同。蠟質,口角的色彩也不盡相同。雌性頭頂和脖子大多是灰色的羽毛,頭頸部兩側是黑色,腹部的羽毛,中間有一個紅色覆蓋的邊界,尾巴下類似雄性,虹膜橙色,臉部有裸露的皮膚。

亞成鳥下體有輕微的棕色。直到3或4歲時才長成類同成鳥的羽毛。未成年的亞成鳥無法區分它們的性別。酷似成年雌鳥,羽毛上有暗的褐色條紋,虹膜為褐色。面部皮膚和腳都是黃色。

分布範圍

食蝸鳶分布圖食蝸鳶分布圖

分布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生活環境

食蝸鳶經常光顧的地區主要是沼澤湖泊和有水域的地區。它們的主要食物源是屬於蝸牛的福壽螺,而這些食物的棲息地可以被定性為有常設新鮮水源的地域。食蝸鳶棲息的地方一般是小灌木和樹木,巢址離地面很少有超過1米高,一般選擇冬青樹,柳樹和番石榴,最常見的是烏桕樹。在佛羅里達州,也選擇訪問蘆葦叢和蒲草附近的地區。

生活習性

食蝸鳶是在沼澤地群居和遊牧的鳥類。在乾旱期間要離開自己的巢區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棲息地的水產品產區。有時在棲息地和覓食地來往要飛行相當大的距離。這種猛禽在繁殖季節非常活躍,由眾多鳥類在此期間進行空中雜技表演。雄性會進行短暫飆升,並在空中急速盤旋,緩慢拍擊翅膀。在此之後,會邀請雌性合作夥伴,共同構建巢和提供的食物。

食蝸鳶的食譜和選單幾乎完全是蝸牛屬的福壽螺,偶爾也吞食海龜,在乾旱時期偶爾食小型哺乳動物。

生長繁殖

食蝸鳶食蝸鳶

食蝸鳶因為是遊牧鳥類,所以伴侶在繁殖期間結成聯盟,但夫妻關係並不鞏固。在佛羅里達州產卵期長達5個月,所以常修建三個或四個窩,如果伴侶關係破裂,卵還沒有孵化,就必須尋求一個新的合作夥伴。所以它們和別的同類也保持同樣的合作夥伴關係,便於積極參與育雛和飼養,但如果在同一個繁殖期孵兩窩,就會有75%的巢中較弱和病雛被父母遺棄。蝸鳶的領土意識非常強,在產卵期間,它們會為捍衛巢址和周圍的小區域而打鬥,巢址一般選擇在食物豐富的水域邊,在沼澤邊的樹木上可以俯瞰沼澤植被。巢雖然相當大,但結構鬆散,比較脆弱,往往會被破壞導致損失,建巢一般選在雨季開始的80天前,產卵季節為2月至6月,這些鳥會按季節來控制孵化期處於合適的濕度和溫度條件。雖然蝸鳶經常返回同一個地方的舊巢,但每年也幾乎嘗試總是會建立一個新的。建巢時間要花費4至18天不等的工作量,都是由雄性為主,雌鳥輔之。

食蝸鳶通常一窩產3枚卵,每兩天產一枚,白色或棕色。父母交替孵化27-28天。雛鳥孵化後仍留巢23-30天,這期間由父母繼續餵養。起飛後,仍然偶爾依賴餵食,直到達到約11周齡後才完全自立。

生態價值

食蝸鳶是福壽螺的天敵,引進它們可以有效的控制福壽螺的數量。福壽螺分布於南北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之淡水或半淡鹹水中,即湖沼、池塘、溝渠等靜水水域。棲息於10—100cm水深之邊緣地帶,適當的水溫為25—30℃之間。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在當地因為有鷹隼類為其天敵,因此危害不明顯。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國人引入到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作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福壽螺雖然好吃,卻給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水稻種植造成相當大的危害。目前福壽螺已經被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列為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現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海南、四川、重慶、台灣等省市。

保護級別

食蝸鳶的種群由於其棲息地退化而受到威脅。濕地表面積大大減少,水葫蘆形成厚厚表層使水面變得更加難以獲取食物,農藥和有毒物質的危險。自1967年以來被列為瀕臨滅絕的物種得到保護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齒鷹亞科介紹

齒鷹亞科Milvinae有5屬10種。中型猛禽。常食腐。包括食螺鳶(螺鳶)Rostrhamussociabilis、黑臀食螺鳶(細嘴螺鳶)Rostrhamushamatus、雙齒鷹Harpagusbidentatus、棕腿齒鷹Harpagusdiodon、密西西比灰鳶Ictiniamississippiensis、南美灰鳶(鉛灰鳶)Ictiniaplumbea、赤鳶(紅鳶)Milvusmilvus、黑鳶Milvusmigrans、嘯鳶Haliastursphenurus、栗鳶Haliasturindus。我國有黑鳶和栗鳶,分布於非洲、印度、東南亞至澳大利亞。

具體分類

食螺鳶屬Rostrhamus(snailkites)
黑臀食螺鳶(細嘴螺鳶)Rostrhamushamatus
食螺鳶(螺鳶)Rostrhamussociabilis(Evergladekite)
齒鷹屬Harpagus(double-toothedandrufous-tailedkites)
雙齒鷹Harpagusbidentatus(double-toothedkite)
棕腿齒鷹Harpagusdiodon(rufous-thighedkite)
灰鳶屬Ictinia(Mississippikites)
密西西比灰鳶Ictiniamississippiensis(Mississippikite)
南美灰鳶(鉛灰鳶)Ictiniaplumbea(plumbeouskite)
鳶屬Milvus(blackkites)
黑鳶Milvusmigrans(blackkite)
赤鳶(紅鳶)Milvusmilvus(redkite)
栗鳶屬Haliastur(Brahminykiteandwhistlingkite)
栗鳶Haliasturindus(Brahminykite)
嘯鳶Haliastursphenurus(whistlingkit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