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羅伊·希爾

喬治·羅伊·希爾

1922年生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在耶魯大學攻讀作曲,得博士學位1963年他正式從影,第一部導演作品是舞台劇改編的《 Period of Adjustment 》,後來又執導了《 Toys in the Attic 》(1963),《 The World of Henry Orient 》(1964),《Hawaii》(1966)。但都不大理想,直到1969年導演《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ce Kid 》 ,使他一鳴驚人,轟動全世界,一躍成了大導演。之後與保羅·紐曼、羅伯特·雷德福合作的《騙中騙》更是囊獲了當屆奧斯卡多項大獎! 1974年導演的《刺激》,堪稱是他懷古作品的最高峰,此片奪得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的許多奧斯卡金像獎。他一直拍比較有商業性的作品。

基本信息

導演作品

滑稽農場FunnyFarm(1988)

喬治·羅伊·希爾 喬治·羅伊·希爾

女鼓手LittleDrummerGirl,The(1984)蓋普眼中的世界WorldAccordingtoGarp(1982)

情定日落橋ALittleRomance(1979)

火爆群龍SlapShot(1977)

鷲與鷹GreatWaldoPepper,The(1975)

騙中騙Sting,The(1973)

第五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1972)

虎豹小霸王ButchCassidyandtheSundanceKid(1969)

蜜莉姑娘ThoroughlyModernMillie(1967)

夏威夷Hawaii(1966)

黛綠年華WorldofHenryOrient,The(1964)

ToysintheAttic(1963)

PeriodofAdjustment(1962)

"Kraft Television Theatre" (1947)

作為編劇

情定日落橋ALittleRomance(1979)

鷲與鷹GreatWaldoPepper,The(1975)

"Kraft Television Theatre" (1947)

作為演員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2003)

"Intimate Portrait" Diane Lane (2002)

蓋普眼中的世界/阿甲曬命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 (1982)

The 4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74)

The Making of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70)

Walk East on Beacon! (1952)

作為製片人

鷲與鷹 The Great Waldo Pepper (1975)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74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騙中騙    (獲獎)    
  • ▪ 1970    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虎豹小霸王    (提名)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72    第2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第五屠宰場    (提名)    
  • ▪ 1964    第1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黛綠年華    (提名)    
黃金時段艾美獎
  • ▪ 1959    第11屆黃金時段艾美獎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時長一小時或以上)    劇院90分    (提名)    
  • ▪ 1958    第10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導演(一小時或更長節目)    劇院90分    (提名)    
  • ▪ 1957    第9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導演(一小時或更長節目)    克拉福特劇院    (提名)    
  • ▪ 1957    第9屆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原創劇本(一小時或更長節目)     克拉福特劇院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71    第2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虎豹小霸王    (獲獎)    
日本電影學院獎
  • ▪ 1978    第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冰球小子    (提名)    

歷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相關作品

第一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 《兩個阿拉伯騎士》/ 弗蘭克·波薩奇 《七重天》
查爾斯·卓別林  “……電影學院鑑定委員會頒發1928年8月1日截止的年度電影藝術個人成就獎,一致決定你的名字從競爭者名單中撤下來,你因編劇、表演、導演和製作《馬戲團》而被授予第一項奧斯卡特別獎。你因為集體成就而獨成一家。”
第二屆 弗蘭克·羅伊德 《薄命花》/ 第三屆 路易斯·麥爾斯通《西線無戰事》/ 第四屆 諾曼·陶洛格 《淘哥兒》 / 第五屆 弗蘭克·波薩奇 《壞女郎》 /  第六屆 弗蘭克·羅伊德 《亂世春秋》 / 第七屆 弗蘭克·卡普拉 《一夜風流》/ 第八屆 約翰·福特 《告密者》 / 第九屆 弗蘭克·卡普拉 《富貴浮雲》 / 第十屆 萊奧·麥克卡雷 《春閨風月》 / 第十一屆 弗蘭克·卡普拉 《浮生若夢》 / 第十二屆 維克多·弗萊明 《亂世佳人》 / 第十三屆 約翰·福特 《怒火之花》 / 第十四屆 約翰·福特 《青碧山谷》 / 第十五屆 威廉·懷勒 《忠勇之家》 / 第十六屆 麥可·科蒂斯 《卡薩布蘭卡》 / 第十七屆 萊奧·麥克卡雷 《與我同行》 / 第十八屆 比利·威爾德 《失去的周末》 / 第十九屆 威廉·懷勒 《黃金時代》 / 第二十屆 伊利亞·卡贊 《君子協定》 / 第二十一屆 約翰·哈斯頓 《寶石嶺》 / 第二十二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三妻艷史》 / 第二十三屆 約瑟夫· L· 曼基維茲 《彗星美人》 / 第二十四屆 喬治·史蒂文斯 《美國的悲劇》 / 第二十五屆 約翰·福特 《默默無語的人》 / 第二十六屆 弗萊德·辛尼曼  《永垂不朽》 / 第二十七屆 伊利亞·卡贊 《碼頭風雲》 / 第二十八屆 戴爾伯特·曼 《馬蒂》 / 第二十九屆  喬治·史蒂文斯 《巨人》 / 第三十屆 大衛·里恩 《桂河大橋》 / 第三十一屆 文森特·米尼利 《琪琪》 /  第三十二屆 威廉·懷勒 《賓虛》 / 第三十三屆 比利·威爾德 《桃色公寓》 / 第三十四屆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西區故事》 / 第三十五屆 大衛·里恩 《阿拉伯的勞倫斯》 / 第三十六屆 托尼·理察森 《湯姆·瓊斯》 / 第三十七屆 喬治·丘克 《窈窕淑女》 / 第三十八屆 羅伯特·懷斯 《音樂之聲》 / 第三十九屆 弗萊德·辛尼曼 《四季之人》 / 第四十屆 麥克·尼可爾斯 《畢業生》 / 第四十一屆 卡羅爾·里德 《奧利佛! 》 / 第四十二屆 約翰·施萊星格 《午夜牛郎》 / 第四十三屆 弗蘭克林· J· 沙夫納 《巴頓將軍》 / 第四十四屆 威廉·弗萊德金 《法國販毒網》 / 第四十五屆 鮑勃·弗斯 《歌廳》 / 第四十六屆 喬治·羅伊·希爾 《騙》 / 第四十七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II》 / 第四十八屆 麥洛斯·弗曼 《飛越瘋人院》 / 第四十九屆 約翰· G· 阿維爾德森 《洛基》 / 第五十屆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第五十一屆 麥可·西米諾 《獵鹿人》 / 第五十二屆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夫婦》 / 第五十三屆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 第五十四屆 沃倫·比蒂 《赤色分子》 / 第五十五屆 理察·阿坦伯洛 《甘地》 / 第五十六屆 詹姆士· L· 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 第五十七屆 麥洛斯·弗曼 《莫扎特》 / 第五十八屆 西德尼·波拉克 《走出非洲》 / 第五十九屆 奧利佛·斯通 《野戰排》 / 第六十屆 伯納多·伯托魯西 《末代皇帝》 / 第六十一屆 巴里·萊文森 《雨人》 / 第六十二屆 奧利佛·斯通 《生於七月四日》 / 第六十三屆 凱文·科斯特納 《與狼共舞》 / 第六十四屆 喬納森·德米 《沉默的羔羊》 / 第六十五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不可饒恕》 / 第六十六屆 史蒂芬·史匹柏 《辛德勒的名單》 / 第六十七屆 羅伯特·澤梅基斯 《阿甘正傳》 / 第六十八屆 梅爾·吉勃遜 《勇敢的心》 / 第六十九屆 安東尼·明格拉 《英國病人》 / 第七十屆 詹姆斯·卡梅隆 《鐵達尼號》 / 第七十一屆 史蒂芬·史匹柏 《拯救大兵瑞恩》 / 第七十二屆 薩姆·門德斯 《美國美人》 / 第七十三屆 史蒂文·索達伯格 《毒品網路》 / 第七十四屆 羅恩.霍華德 《美麗心靈》 / 第七十五屆 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 / 第七十六屆 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3:王者回歸》 / 第七十七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百萬美元寶貝》 / 第七十八屆 李安 《斷背山》 / 第七十九屆 馬丁·西科塞斯 《無間道風雲》 / 第八十屆 科恩兄弟 《老無所依》 / 第八十一屆 丹尼·博伊爾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