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族

吉爾吉斯族

吉爾吉斯族,屬於漢語的同名異譯。該民族主要分布於中亞,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現代漢語對居於中國境內的這一民族常稱“柯爾克孜族”,對居於中亞的這一群體稱為“吉爾吉斯族”。

基本概況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與吉爾吉斯族是指同一個民族,屬於漢語的同名異譯。該民族主要分布於中亞,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現代漢語對居於中國境內的這一民族常稱“柯爾克孜族”,對居於中亞的這一群體稱為“吉爾吉斯族”。中國境內約有16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於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歷史

歷史學家發現,吉爾吉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遡至公元前201年左右。現時有關吉爾吉斯人最早的記錄是,當時吉爾吉斯人被稱為“鬲昆”或“隔昆”。《漢書·匈奴傳》記載:堅昆分布在丁令以西、烏孫以東、烏揭以北,“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師五千里”。吉爾吉斯人的始祖相信源自突厥人的後裔,他們當時住在今日的蒙古國。後來,有部分部落遷徙至今西伯利亞南部,並從6世紀至8世紀於葉尼塞河沿岸定居,成為突厥汗國的一份子。在蒙古帝國崛起之前,他們一直擴張,版圖直達今日的圖瓦共和國。耶律大石利用遼朝在西北地區的良好民望,在此及新疆建立西遼。是時,伊斯蘭文化傳入,並成為當地的主流宗教。他們大多數都是信奉遜尼派的哈奈菲派系。13世紀,蒙古帝國興起,他們開始南遷,並於15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他們來到今日吉爾吉斯的國境。
18世紀,今日的吉爾吉斯地區分別是準噶爾國(北部)及浩罕國 (南部)的勢力範圍。到康熙帝平定準噶爾蒙古之後,浩罕國向中國稱臣,整個地區都進入了中國的勢力範圍內。19世紀20年代,浩罕勢力擴張,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成為了浩罕汗國的一部分。俄國著手入侵浩罕汗國,並透過各種外交手段使中國承認中亞地區各國的獨立地位。1876年,浩罕亡國,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落入了俄國的手裡。沙俄的統治,引發不少反抗,但亦有不少人決定離開現居地,遷入帕米爾高原阿富汗;但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清廷對國內回民的壓逼,使陜甘寧地區的回民北遷至今日楚河沿岸,成為東乾人的祖先。1916年沙俄對反抗運動的鎮壓,使不少吉爾吉斯人從中亞遷徙至當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1924年蘇聯成立。中亞地區實行民族劃界,今日的吉爾吉斯建立起喀拉吉爾吉斯自治州,成為今天俄國的一部分。在沙俄時期,今日的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喀拉吉爾吉斯”,而“吉爾吉斯”這名稱卻是今日哈薩克人的稱呼。吉爾吉斯自治州,後來發展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並最終成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入蘇聯的聯邦成員序列。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吉爾吉斯無論在文化、教育及社會制度都有長足的改進,經濟及社會得到了快速的增長。文化的普及,使國內開始對語言進行規範化。1924年,吉爾吉斯採用阿拉伯字母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後來轉化為使用拉丁字母。史達林執政期間,吉爾吉斯的傳統文化被壓制,並被強逼改用西里爾字母。 
1980年代末,戈巴契夫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新計畫起初對吉爾吉斯的政治氣候無太大的影響。然而,對於作家聯盟(Union of Writers)來說,在該共和國的雜誌報紙發表作品時被允許表達一些比較自由的態度,接著,逐漸建立起來了一種新的吉爾吉斯言論自由(Literaturny Kirghizstan)。1989年後,國內出現了民族危機。次年(1990)6月,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在烏茲別克族占大多數的奧什(Osh)州爆發民族衝突,隨後敵對的雙方互相製造針對對方的惡性暴力事件,當局實行了緊急狀態,並在城鎮進行了宵禁,緊張局勢一直持續到1990年8月,基本的秩序才得到恢復。

別稱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與吉爾吉斯族是指同一個民族
柯爾克孜族的牧民
漢語的同名異譯。該民族主要分布於中亞,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現代漢語對居於中國境內的這一民族常稱“柯爾克孜族”,對居於中亞的這一群體稱為“吉爾吉斯族”。中國境內約有16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於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突厥語Q?r??z,即中國史籍記載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人,《史記》中最早記
史記
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時又稱“紇里迄斯”,大蒙古國元代時稱“吉利吉斯”等,這些名稱其實都是各時期各種不同的音譯。
吉爾吉斯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國和俄國的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之地。1757年,清國乾隆帝滅亡準噶爾國後,吉爾吉斯人被中國統治。後來中國清朝衰弱,清俄北京條約將伊犁河及天山一大部分割讓俄國,因為人隨地歸,吉爾吉斯人從此被俄國統治(一部分因為被準噶爾裹脅叛亂被乾隆送交黑龍江富裕縣)。
柯爾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亞等地的柯爾克孜人西元10世紀前後就皈依伊斯蘭教。 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約250萬柯爾克孜族人,與現今的在中國新疆的16萬柯爾克孜人均信仰伊斯蘭教。(黑龍江的信仰薩滿教,新疆額敏因長期與厄魯特生活因此信仰喇嘛教)。

語言文字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為柯爾克孜語(吉爾吉斯語),屬於突厥語族欽察語支。歷史上,柯爾克孜族曾經使用過突厥文,目前,吉爾吉斯斯坦則使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而中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則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柯爾克孜語。

文學

柯爾克孜族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詩《瑪納斯》,它與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號稱中國的三大少數民族史詩。

民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長連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馬甲,有些地方的婦女穿小豎領的白色襯衫。婦女用頭巾包頭,外佩飾品。男子的高頂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氈子做成,又一個卷沿,兩側有護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圓領,繡有花邊。腰間束皮帶,佩有小刀。

文化藝術

柯爾克孜族的史詩最著名的是《瑪納斯》,有20多萬行。是一部傳記性的英雄史詩,描繪了瑪納斯家族八代人反抗異族侵略、保衛家鄉和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安寧生活這樣一個主題。這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的口頭文學,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何爾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爾奇、瑪納斯奇是民間音樂的創作者、加工者和傳播者。還肓多種民眾性的娛樂、體育活動,如賽馬叼羊、摔跤、馬上角力、拔河、盪鞦韆、夜遊、捉迷藏、歐運、姑娘追,等等。民間樂器亦很豐富,有考姆茲(三弦口琴)、奧孜考姆茲(吹奏樂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爾考姆茲(鐵三弦)、卻奧爾(牧笛)等。
柯爾克孜族還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其中尤以刺繡、編織最為著名。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繡,她們在頭巾、枕頭、被面、衣袖邊、馬衣以及懸掛的各種布面裝飾品上繡出各種的精緻花紋,其中有花卉、飛禽、走獸和各種幾何圖案。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活潑。他們編織的掛毯、地毯,花色圖案精美。花氈、白氈帽、銀質馬鞍、木製碗、盒等,精巧美觀、古樸耐用。各種工藝品以紅、藍、白色為主,尤以紅色最受歡迎。

日常食俗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饢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占有很大比重。糧食大都用來磨麵做饢、麵條、奶皮面片及“烏麻什”(用麥面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庫依馬克”(油餅)、“包爾騷”(油餜、“巧巴拉”(餛飩)等。製作麵食時常用皮製的擀麵布。也用奶和米製成一種叫“西仁古魯西”(奶油甜米飯)的食品。受其他民族影響,涼麵、油塔子、包子和抓飯等也已常見。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土豆)、圓白菜、洋蔥較為常見,並且很少與肉類一起成菜。很多肉類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為主。其次大都做成獨具特色的灌肺(庫衣安吾普闊)、灌腸(貝吉)、油炒肉(庫爾達克)、肉湯(騷爾泡)等。奶和奶製品在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有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優酪乳(濃、稀優酪乳)、奶餄等。在農村和山區,過去用餐時都使用木製餐具,現在大都被瓷器所替代。平時喜用青稞、麥子或糜子發酵製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飲用,柯克孜族好飲茯茶,煮沸後加奶和食鹽。

風俗習慣

柯爾克孜族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過去,受宗教影響,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權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婦女受歧視。舊式婚姻帶有封建買賣性質,一般由父母包辦。訂婚有指腹婚、幼年訂婚、成年訂婚三種形式。娶妻彩禮至少要牲畜“一打”(九頭)。通婚範圍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親屬和近親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並有與外族通婚現象。好賓客,重禮節。兩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撫胸躬腰互相問好。凡有來客,不論是親威朋友,還是陌生人,都熱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豬、驢、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動物的血;嚴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談話時不能擤鼻涕;忌諱騎快馬到門口下馬,因為這意味報喪或有不吉利訊息;最忌撒謊、欺騙和賭咒。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後手上的水不能灑,要用布擦乾。做客時,吃東西要留下一點,不能吃盡,以示主人招待豐盛。客人吃飯時,他人不能進屋或窺探。客人告別出門時,要背朝門外退出。喪葬時將屍體用白布纏頭和全身,實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宗教

柯爾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雪豹和牛。除此,還信仰“烏買”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們朝南方禱告,崇拜太陽,認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轉信伊斯蘭教,屬於正統的遜尼派。在東北部分柯爾克孜族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婚慶節日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曆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好飯好菜擺好,以示慶祝,並且還要用小麥、青稞等七種以上的糧食做成一種名為“克缺”的食品,預祝在新的一年裡飯食豐盛。柯爾克孜族傳統的結婚儀式是在女方家裡進行。結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親戚、伴郎等人陪同,騎馬送到女方的家裡;婚禮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柯爾克孜族好客,凡有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並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後再吃胛骨和羊頭肉,尤以羊頭肉待客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時,擺在桌上的盤裡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