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張勛復辟之戰

1917年7月,段祺瑞為反對復辟而組織的討逆軍與張勛定武軍(俗稱辮子軍、辮軍)在北京地區的作戰。

背景

1917年6月7日,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張勛奉總統黎元洪之命,以調解黎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因對德參戰問題發生的“府院之爭”為名,打著維護京城治安旗號,率辮子軍10個營4000餘人,由江蘇徐州開赴北京。14日張抵京後,邀集保皇派康有為等策劃清帝復辟。30日晚,張等潛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派出所部占領車站、郵局等要地,發動政變,擁清廢帝溥儀復辟。7月1日,溥儀下詔即位,宣布恢復宣統年號,任張為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等職。張勛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譴責。孫中山章炳麟等在上海發表宣言,號召各省革命黨人興師討逆。企圖利用復辟倒黎的段祺瑞,見黎已下台,在全國反覆辟浪潮推動下,於7月3日在天津馬廠召集軍事會議,組織討逆軍並任總司令,宣布討伐張勛。以段芝貴指揮北洋陸軍第8師和第16混成旅為東路,沿京津鐵路(北京—天津)北進;以曹錕率北洋陸軍第3、第20師為西路,沿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北上。爾後兩路會攻北京,殲滅辮軍。與此同時,討逆軍派人分頭聯絡京奉鐵路(北京—瀋陽)、津浦鐵路(天津—浦口)有關部門,使其拒運徐州辮軍和參與復辟的奉軍馮德麟部入京,以孤立在京張勛部隊。4日,段芝貴率第8師由馬廠出發,在廊坊與第16混成旅會合後,向北京地區攻擊前進。6日(一說5日)在廊坊與萬莊之間同辮軍接戰,辮軍不支,潰逃豐臺,討逆軍乘勝追擊至黃村以北。曹錕所部於5日由保定出發,占領涿州、良鄉後,續向盧溝橋地區進攻。北京南苑航空學校的討逆航空隊於6日轟炸豐臺辮軍陣地。7日,東路與西路一部在新加入的討逆軍第12師(後與第11師等組成中路,陳光遠任司令)支援下會攻豐臺,辮軍傷亡甚眾,逐次退守北京市區,討逆軍占領豐臺。8日,張勛見大勢已去,一面向“清廷”辭職,一面央求北京公使團出面調停。段提出解散辮軍等條件,張拒不接受,和談破裂。12日拂曉,三路討逆軍共5萬餘人,同時向北京市區發起進攻。經數小時激戰,分別攻占天壇、朝陽門等處。辮軍孤立無援,大部繳械投降。張勛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宣布退位後逃入英國使館。復辟被粉碎,戰事結束。

結局

段祺瑞採用集中兵力分割在京辮軍,控制鐵路,阻敵增援等戰法,擊敗張勛部隊。後以“再造民國”功臣自居,重掌北洋政府大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