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江蘇省南通市]

通州區[江蘇省南通市]
通州區[江蘇省南通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通市通州區,俗語中的南通州之地,中國著名的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擁有世界第三大的南通家紡城,榮獲全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43項,連續6屆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稱號。通州區濱江臨海,河道縱橫交錯,東部為江蘇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南通濱海園區,西部為南通濱江新區,南部連線世界級蘇通長江大橋,北部被公鐵兩用的滬通鐵路長江大橋穿境而過,4D級南通興東國際機場坐落於境內,同時南通捷運2號線和4號線也將在通州區設站。通州文化屬吳越文化,通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通州區面積1166平方公里,江岸線15公里、海岸線16.27公里,總人口125.64萬人。2015年4月,轄12個建制鎮和4個街道。各鎮分別建立了工業集中區或農業開發園區(錫通科技園、石港科技園、南通國家高新區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通州區 通州區
通州最初為 長江口海域中幾塊相鄰的沙洲,南北朝中期露出水面,至唐朝末年與大陸接壤。五代時稱靜海鎮,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設立通州,屬 揚州管轄,下轄靜海縣和海門縣。宋朝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又仍改稱 通州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設靜海郡,不久又改名為通州。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格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仍稱通州,歸揚州路管轄。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除靜海縣,通州直接管轄靜海以及海門縣和崇明縣,屬揚州府。洪武九年,崇明縣劃歸蘇州府。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揚州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起屬江蘇省揚州府。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海門江岸坍塌入長江,改 海門縣為鄉,併入通州。

1912年,由於要與河北的通州(今屬北京)區分,故因位於南方而改名為南通縣,屬江蘇省。

1949年2月2日,南通縣解放,城區及港閘等地設定南通市,南通縣政府移駐金沙鎮,屬南通專署管轄。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縣屬南通市管轄。

1993年2月,南通縣撤縣改市,稱通州市。

2009年3月31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

行政區劃

2002年,通州市轄23個建制鎮,3個街道辦事處,376個村,52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公里,總人口128.13萬人。

2007年2月16日,通州區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北興橋鎮、海晏鎮併入三餘鎮新聯鎮併入劉橋鎮。此後,通州市共轄19個鎮:金沙鎮、西亭鎮、二甲鎮、東社鎮、三餘鎮、十總鎮騎岸鎮五甲鎮、石港鎮、四安鎮、劉橋鎮、平潮鎮、平東鎮、五接鎮、興仁鎮、興東鎮、張芝山鎮川姜鎮、先鋒鎮。

2009年4月17號,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的通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沙鎮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通州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東北翼,南起北緯31°52′的川姜鎮豎積洪村,北至北緯32°15′的劉橋鎮米三橋村,南北間最大直線距離50公里;西起東經120°41′的五接開沙島,東至東經121°25′的南通鹽場北側,東西間最大直線距離85公里。東臨黃海,海岸長16.27公里;西部平潮地區南瀕長江,江岸長15 公里;西南與港閘區相接,東南與海門為鄰,北與如東毗連,西北與如皋接壤;總面積1525.7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351.50平方公里、江海水域174.2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通市通州區全境橫寬縱窄,土地平坦,耕層較厚,適耕性強。地勢西北部較高,東南部和沿江、近海墾區較低。高程一般在3.8~4.5米,近海處最低為2.2米。

氣候條件

通州區 通州區
2012年,通州區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與常年基本持平,高溫日數比上年多2天,降水總量、日照比常年偏少。年平均氣溫15.5℃,比常年(1971~2000年,下同)偏高0.3℃,比上年高0.2℃。年極端最高氣溫37.7℃(7月5日),比上年高 0.7℃;年極端最低氣溫-5.6℃(2月3日),比上年高 1.5℃。年 降水總量941.5毫米,比常年少145.3毫米。年 日照時數1788.1小時,比常年少203.5小時。日照偏少時段出現在2月、6月、12月,其餘月份正常。
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季平均氣溫3.4℃,比常年同期低0.6℃。其中12月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2月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冬季極端最低氣溫為-5.6℃(2月3日)。季降水量109.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成。降水量分布不均,其中2月比常年偏多5成;1月比常年偏少7成。季日照時數130.5小時,比常年同期偏少7成。各月日照均比常年偏少,其中2月偏少近5成。 
春季(2012年3~5月),季平均氣溫14.9℃,比常年同期高1.2℃,季極端最低氣溫-2.6℃(3月12日)。季極端最高氣溫32.0℃(5月7日)。季降水量232.0毫米,比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3、4月比常年偏多,5月比常年偏少近6成。季日照時數505.4小時,與常年同期相近,各月日照均與常年同期相近。
夏季(2012年6~8月),季平均氣溫26.7℃,比常年同期高0.6℃,季極端最高氣溫37.7℃(7月5日)。季降水量345.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其中7月比常年偏多,6、8月比常年偏少,而6月比常年偏少近8成。季日照474.8小時,比常年同期偏少2成,各月日照較常年同期均偏低,其中6月日照比常年偏少近4成。
秋季,季平均氣溫16.9℃,比常年同期偏低0.4℃。其中10月氣溫較常年偏高,9、11月氣溫較常年偏低。季極端最高氣溫31.3℃(9月2日),季極端最低氣溫1.2℃(11月27日)。季降水量178.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2成,其中11月比常年偏多1成,9、10月比常年偏少5~6成。季日照時數539.7小時,與常年同期相近。

自然資源

通州區 通州區
通州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處於亞熱帶與 南溫帶的過渡性氣候帶中,具有明顯的 季風特徵,四季分明,雨熱同步,雨量集中,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 氣候資源豐富。
光能資源:太陽輻射年總量在4245~5017MJ/m2,年平均日照時數1992小時。
熱量資源:平均氣溫16℃,穩定通過0℃的積溫為5483℃。
水分資源:平均年降水量1325.9mm,年平均降水日數128天,降水最多月是6、7月,月平均降水量在170~190mm,降水量最少月是12月,月平均降水量為30mm。
風能資源:內陸平均風速2.8m/s,各月平均風速在2.3m/s~3.2m/s之間。沿海年平均風速3.6m/s,各月平均 風速2.5~4.4m/s,年最多風向為東北風和東南風。
一般情況下,通州區四季的氣候特徵比較明顯。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受到寒潮侵襲。當冷鋒過境時(即北方冷空氣南遷時),全市普遍降溫,氣壓上升,有時還會出現大風、雨雪、霜凍等天氣現象。 冷鋒過境後,天氣轉晴,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氣變化過程。如果遇到強冷空氣爆發南下(即冬季風強烈作用),48小時內氣溫驟降10℃以上那就是寒潮天氣。寒潮是該區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 寒潮入侵時,會造成劇烈降溫,有時還會出現大風、 大雪凍害等災害性天氣,這對農業生產、水陸交通、市政建設及人民的生活等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交通狀況

通州區 通州區
2012年全年通州區完成公路客運量2693萬人次,增長8.4%;建成四級 農村公路228公里,完成農村危橋改造63座。年末區內公路總里程為3438公里,其中 高速公路68公里、一級公路113公里、二級公路356公里、三級公路211公里、四級公路2680公里。2012年末,全區民用汽車保有量為11.38萬輛,私家車擁有量為9.46萬輛。
2012年全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1.34億元,增長20.7%;全年收寄國際、國內函件380.15萬件,下降14.2%;國際、國內包件2.42萬件,下降15.7%;投送特快專遞53.52萬件,增長6.7%;傳送各種報刊雜誌2102.54萬份,下降6.9%;年末郵政儲蓄餘額95.66億元,增長25.2%。全區年末本地 固定電話用戶32.4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99.71萬戶。
公路
高速:寧通高速、鹽通高速、通洋高速(在建)、錫通高速、海啟高速(擬建)
快速路:通州灣快速通道、江海大道高架東段、東快速路高架穿境而過
國道:臨海高等級公路
運河:通揚、通呂、通啟運河和九圩港、遙望港、新江海河等

鐵路
滬通鐵路-平東站:由寧啟線平東站接軌,出站後折向南行,在九圩港上游跨越長江至張家港繼續東南行,經常熟後至太倉。線路由太倉站引出後分兩支,一支向南接入既有京滬線安亭站,另一支向東經寶山區既有北楊支線楊行站,再接入浦東鐵路。滬通鐵路全長248.9公里,工程估算486.8億元,其中長江公鐵兩用橋142億元。滬通鐵路平東至安亭按國鐵Ⅰ級、時速200公里/小時、具備開行動車組條件設計。
航空
南通興東國際機場(IATA代碼NTG,四字碼ZSNT)位於南通市區東北的通州區興東街道,距市中心直線距離約18公里,並和寧通、鹽通等高速公路連線。南通興東機場1993年正式通航,飛行跑道長3400米,飛行區等級為4D,同時兼顧E類飛機的全重起降要求。已開通南通至北京、廣州、成都、武漢,長沙,昆明,天津廈門重慶,深圳和北京南苑等地航班,以及飛往西安的全貨機航班。2011年南通興東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達25萬人次,郵貨吞吐量7708.96噸,全年航班起降27538架次。

社會發展

城建環保

2012年,全區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0.11分(初步測算數),較2011年提高了7.91分。全年共完成減排項目22個,其中,接轉污水處理廠(站)10個,新建污水處理站1座,工業減排項目2個,農業減排項目9個。其中,全區9家生態型鎮級污水處理站工藝提標改造工程已經全面竣工。截至2012年,近五年,規模工業萬元產值能耗持續下降。2008年萬元產值能耗為0.0993噸標準煤,2009年萬元產值能耗為0.0891噸標準煤,2010年萬元產值能耗為0.0691噸標準煤,2011年萬元產值能耗為0.0576噸標準煤,2012年萬元產值能耗為0.0499噸標準煤。2012年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88起,死亡66人,傷219人,直接經濟損失40.83萬元。發生火災事故25起,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36.30萬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末,通州區擁有國小41所,中學30所,其中,高中8所。幼稚園在園在托幼兒22796人,國小在校學生46734人,國中在校學生22428人,高中在校學生13796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308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23人。全區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6%,畢業率100%;國小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率100%;幼兒入園率為97.2%。全區高中、國中、職中、國小、幼稚園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分別為100%、100%、97%、100%和100%。
〖主要國小〗3所:通州區實驗國小、通州區金沙國小、通州區通州國小
〖主要中學〗3所: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通州區金郊國中、通州區育才國中
〖四星級高中〗3所: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

人口

數據
據《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南通市通州區人口數達1138738人,占南通大市的15.64%。
2014年末,通州區戶籍人口1266584人,其中,城區(金沙鎮和高新區)戶籍人口271680人。全年出生10809人,出生率為8.55‰,出生嬰兒性別比(以女性為1)為1.01:1;死亡人口11233人,死亡率為8.88‰;自然增長率為-0.34‰。
民族
通州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區有漢、畲、回、滿、蒙古、壯、苗、朝鮮、侗、土家、布依、高山、傣、瑤、彝、水、維吾爾、白、達斡爾、藏、黎、納西、錫伯、布朗、景頗、拉祜、仡佬、鄂溫克、土、哈尼等30個民族。

經濟

綜合
南通市通州區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區人民政府駐地金沙鎮,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鄉鎮陸續被省政府批准為對外開放重點工業衛星鎮,全區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通州區地處當今中國市場經濟最為活躍的長江三角洲,連續9次進入全國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百強縣(市)行列(未設區前),5次蟬聯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50強(未設區前)。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在南通市爭先創優競賽中名列第一,10個鎮進入中國小城鎮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2年,通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12億元。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9.46億元。 
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0.7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3年增長10.8%。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7.54萬元和6.80萬元,按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折算分別為1.23萬美元和1.11萬美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7.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46.9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6.6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3年的7.0:53.2:39.8調整為6.6:52.0:41.4。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11.9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8%。
第一產業
南通解放後,中共(原)南通縣委、縣政府組織防汛救災,興修水利,全面整修江堤、海堤;開展剿匪肅特、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運動,建立國營和縣屬集體經濟,打擊投機倒把,平抑市場物價;並先後在老解放區、新恢復區和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使46萬無田少地和缺房的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和其他財產,徹底改變封建土地關係,消滅剝削制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1952年,糧食畝產為193.9公斤,棉花單產為17.5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長45.57%和94.44%。1953年起,縣內主要經濟活動納入國家計畫,糧、油、棉實行統銷統購。為避免小農經濟自發發展而導致兩極分化,中共(原)南通縣委縣政府認真執行農業合作化方針,從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引導農民逐漸走上合作化道路。至1956年3月,(原)南通縣91.8%的農戶加入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期間,(原)南通縣內相繼建立了國營抽水機站、拖拉機站和店裡灌溉站農業機械化事業開始興起。同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個體手工業和運輸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至1956年,南通縣各鄉鎮普遍建立信用合作社,還建立55個農貿市場經營第三類商品,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南通縣農業總產值為66051萬元,比1952年增長46.03%。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產值22983萬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34.80%。
1961年起,多種經營生產開始恢復,農業經濟情況逐步好轉,農田水利建設掀起高潮,並對耕作制度進行多項改革。至60年代中期,形成以多種作物、多種熟制和多種輪作方式並存的種植結構,糧棉生產水平在蘇北各縣中名列前茅,南通縣成為全國著名的棉花、黃麻、薄荷油重點產區。
1979年春開始改革農村經濟體制,陸續出現“幾定一獎”、“聯產到組、以產計酬”、“統一經營、聯產到勞”和“包乾到戶、到勞”(又稱“大包乾”,後統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生產、分配形式。至1983年10月,全縣有98.35%的生產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形成集體與分戶雙層經營的新的經濟體制,基本上糾正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按上級部署,1983年3月起,撤銷公社建置,成立鄉鎮人民政府和經濟聯合委員會;生產大隊改為村經濟合作社,與村民委員會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7年秋播起,農業試行適度規模經營,興東黃金村和石港志田村等地,集中部分耕地建成小農場,由少數有經驗的農民承包經營。1988年開始逐步推行“兩田制”(即將承包地分為口糧田和商品田,前者按人劃分,後者按勞承包)。90年代進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98.8%的村建立了農業服務站,初步形成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服務,農技、農機、農資等生產要素專業服務,貿工農一條龍配套服務的立體格局,並全面推行水面承包責任制。
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52.59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總產15.96萬噸,增長1.3%;秋糧總產36.63萬噸,增長2.5%。全年油料和棉花總產分別為10.23和0.85萬噸,分別增長10.8%和13.3%。生豬、羊、家禽飼養量分別為84.91萬頭、55.12萬隻和1929.21萬羽。全年肉類總產量7.17萬噸,增長2.6%;禽蛋產量2.83萬噸,增長2.5%。全年水產品產量63446噸,增長9.3%。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8756噸,增長1.8%,淡水產品產量44690噸,增長12.7%。 
二三產業
南通市、縣分治後,(原)南通縣內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49年只有油米加工、釀酒、軋花、磚瓦窯、鐵鋪等設備簡陋、生產能力低下的小型工場或作坊122家,多數為家庭經營,少部分合股經營並有僱工,年產值342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7%。至1956年,南通縣已建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43家,縣屬集體工業企業112家,74家私營工業企業全部公私合營,並有96.7%的私營商業戶改造成為合作商業,手工業、運輸業全部實現合作化,從而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1957年,南通縣工業總產值為10108萬元,比1952年增長38.66%。
1958年,南通縣貫徹執行“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思路,開展“大躍進”運動,實行人民公社化。當年基本建設投資比上年增長3.76倍,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1倍多,建辦社隊工業企業1100多家。1959年工業總產值躍至19804萬元,兩年翻了近一番。由於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又遭受嚴重自然災害,造成工農業生產大幅度滑坡,商品匱乏,連續3年發生經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人口出現負增長。同期,還開展了以開挖引江骨幹工程為重點的水利建設。1958-1960年春,開挖和疏浚九圩港、通呂運河、通啟河、通揚運河等4條大型骨幹河道和82條中小河道,平均每年完成土方3898萬立方米,創歷史最高紀錄。1959年9月,南通電網的電力輸入縣境腹地,電力網建設迅速展開,工業用電不斷增多。1963年以後,社隊工業又有所發展。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回升到18356萬元,農業總產值78149萬元,社會商品零售額11106萬元,財政收入2466萬元,分別比1957年增長81.60%、18.32%、88.94%、91.61%。 
1966-1975年的10年中,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僅增長2.42%。“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大部分企業逐步恢復各項規章制度,社隊工業發展加快,多種經營開始恢復。到1978年,工業企業發展到2152個,職工人數147782人,工業總產值60350萬元,分別比1976年增長61.20%、30.33%、34.93%。多種經營產值雖然上升到17497萬元,但仍比1957年少23.87%,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0.11%。 
1980年起,南通縣內工業企業由單純生產型逐步轉變為生產經營型。1983年鄉鎮工業實行廠長承包經營責任制,由企業自主經營。1984年起,全縣工業企業全面落實經濟責任制。鄉鎮企業推行無錫縣堰橋鄉的經驗,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改工人固定錄用制為契約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普遍實行廠長負責制承包經營責任制,按照“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原則,由企業法人代表與工業主管部門簽訂契約。1989年,各工業企業先後實行銷售承包責任制,把產品銷售、生產契約落實、資金回籠“三位一體”包到供銷人員。進入90年代,企業人事、用工、分配等三項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縣屬企業多數推行管理、技術人員聘任制,實行最佳化勞動組合,部分實行全員勞動契約化管理。全縣企業推行計效工資、計件工資等10多種分配形式。1992年全面推行“生產要素承包,資產滾動增值”。
2012年,通州區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442.06億元,建築業增加值63.82億元。其中: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84.85億元;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10.67億元,比規模工業平均水平快0.7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680.94億元,比規模工業平均水平快3個百分點。年末全區共獲揚子杯、上海白玉蘭杯等省級以上優質工程56項。
2014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67.4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854.1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11.95億元;新興產業產值614.00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18.49億元;利稅總額214.73億元。
高新產業
2012年,通州區139家列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實現產值535.13億元,增長12.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7.1%,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99.80億元,增長9.8%。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2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南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爭取部省級43項科技計畫項目立項,爭取部省級科技經費2120萬元。新增孵化面積5萬平方米。建成“省家紡設計及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和“省電子元器件科技產業園”,3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全年申請專利6095件,其中發明專利543件,授權專利5615件。2012年,通州區被列為省創新型試點縣(市、區)。全年完成國內商標註冊申請1126件,新申報國家馳名商標4家、江蘇省著名商標14家、南通市知名商標57家。全年申報江蘇名牌20個,南通名牌50個,年末擁有中國名牌5個,江蘇名牌40個,南通名牌83個。
著名企業
1、江蘇綜藝數碼招商城——全國科技含量最高的招商城 
2、江蘇中聯集團——全國最大的電極箔生產廠家
3、通州區正大農藥廠——全國最大的農藥復配和分裝廠
4、通州區二甲印染廠——全國藍印花布最早出口日本的工廠
5、江蘇綜藝股份公司——全國鄉鎮企業中最早上市公司
6、南通港德油業有限公司——全國最大的食用油加工生產廠家
7、全國建築業中獲魯班獎最多的縣級市是南通市通州區
8、南通江海電容器廠——全國最大的鋁質電容器生產基地 
9、川港志浩市場——全國最大的家紡面料市場 
10、江蘇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江蘇省啤酒銷量最大的啤酒廠 
11、江蘇省東源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藝術

宗教
通州區經政府批准並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有22處:
佛教14處:香光寺、南山寺、廣慧寺、三餘禹稷廟、姜灶白衣庵、金沙貞潔庵、西社廟、東社佛教活動點、唐洪佛教活動點、平潮觀音庵、新聯佛教活動點、劉橋念佛堂、五接佛教活動點、橫港佛教活動點
道教1處:平潮通明宮
基督教7處:金沙基督教堂,張芝山基督教聖光堂,二甲、袁灶姜灶先鋒、三餘基督教活動點。
方言
通州區方言比較複雜。西部地區主要使用南通話,不屬於吳方言,也不屬於江淮方言,學術界沒有個定論,具有一部分吳語與淮語的特性,但還有很多自己的獨特性。區政府所在地金沙使用金沙話,歸類為吳方言太湖片毗鄰小片,金沙話和南通話之間可以互相通話,民間有將南通話和金沙話並稱為南通方言區。東部使用另外兩種吳語,一種是通東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分布在金沙東部地區,和啟東海門的通東話連成一片,啟海人稱江北話,其實並非一般所指的江北話。一般認為通東話、金沙話、南通話是吳語官話的三個層次,金沙話擁有更多南通話的特點,但是由於保留了全濁聲母,還是把它劃為吳語,而南通話濁音已經消失。通州東部還有一種是啟海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分布在通東話的南北兩側,分別和如東東部的啟海方言區、啟東海門的啟海方言區連成一片。
特色藝術
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21世紀以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市花市樹
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園、人民公園都要舉行菊花展覽。廣玉蘭是南通市的市樹,廣玉蘭屬木蘭科,又名荷花玉蘭,洋玉蘭。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卵狀圓錐形。小枝和芽均有銹色柔毛。葉革質,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表面有光澤,背面有銹色柔毛,邊緣微反卷。花白色,花的直徑達20-30厘米,花通常6瓣,有時多為9瓣,花大如荷花,故又名荷花玉蘭,芳香。花期5-7月。種子外皮紅色,9-10月果熟。廣玉蘭樹姿雄偉壯麗,葉厚光亮,花大芳香,為城鎮綠化的重要觀賞樹種。

旅遊

2012年,通州區重點在建旅遊項目12個,包括度假區、景區、星級飯店、基礎設施等,計畫總投資42.60億元,規模為歷年來最高。按五星級旅遊飯店標準在建的酒店2家,新增旅行社營業網點1家,開展旅遊主題活動4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6.30億元,增長18.5%;接待國內外遊客213.35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4930人次,增長9.0%;外匯收入460.39萬美元,增長8.3%;國內遊客212.86萬人次,增長15.0%,旅遊收入25.62億元,增長19.1%。
風景名勝
通州忠孝文化園:位於東社鎮鎮區北側500米,以陸鳳彬將軍的祖傳宅基為基礎,占地30餘畝,由同濟大學設計,是具有明末清初風格,江南園林式的建築。 
中國桌球通州訓練基地:坐落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江中小島通州區五接鎮開沙島,是由國家體育總局、江蘇省體育局和通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籌資興建的集培訓、學習、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桌球訓練基地。 “基地”占地280畝,投資1.2億元。 
南山寺:據史料記載,南山寺為明代所建,清代重修。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原址在城區中心人民劇場東側,有上百畝的規模,目前保存著原南山寺70多平方小部分建築,是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3月,南山寺易地重建,座落於開發區果園村。新寺院建設用地59畝,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
南山湖公園:南山湖公園位於通州城東新區核心區,占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是一座綜合性城市公園,設有民俗文化休閒區,帶狀綠地休閒區,水上運動休閒區,餐飲休閒區,生態濕地休閒區。 
余西古鎮:余西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古鎮,古名餘慶(慶余),始於唐末、興於北宋,盛於明清,是古通州東南沿海第一個鹽埠,是中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鎮內古蹟眾多,人文薈萃,擁有龍街、精進書院、錢氏牌坊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址,曹頂、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眾多的歷史名人。“十二五”期間,余西古鎮及南側將打造長三角地區首屈一指,融合古今歷史時空的複合型旅遊商業文化綜合區。
長江四鮮
銀魚:古稱“膾殘魚”。此魚形細長,身透明,體光滑,長約一指。喜棲息於近海的長江口,正規名字叫間銀魚,當地人眾稱“麵杖魚”。因這魚細骨無鱗,色明瑩如銀,其味又極鮮美,故深受食客青睞。
刀魚:因此魚其狀似刀形,俗稱刀魚。刀魚“狹薄而長頭”,與鳳鱭有相似之處,但比鳳鱭個大,也稱江鱭。個大者有一尺來長。此魚特點是肉質細膩鮮嫩,入口即化,但絲毛骨較多,食之須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過清明,其絲毛骨即變硬,價錢就開始下跌。 
鮰魚:亦稱鮠魚,俗稱白戟。此魚特點其吻圓突,口腹部,體無鱗,大者長達一米以上。現產量急劇減少,大鮰魚已不易捕捉。鮰魚肉肥肉鮮,精燉紅燒,均為魚中名品。其鰾肥厚,可制魚肚,歷來為上等食用魚類。
鰣魚:古稱“魱”。形秀而扁,似魴而長,長約 70 厘米 ,銀白色,腹部具棱鱗。一般三四齡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產於南通的長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磯一帶的下游地段。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已瀕臨絕跡,其身價愈發昂貴。
大富豪啤酒:江蘇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由國家大型企業南通啤酒廠與國際著名的啤酒公司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日本三寶樂啤酒公司和香港肇豐投資公司合資組建,總資產 3.5 億元,為國家特大型啤酒生產企業。
二甲藍印花布:通州二甲鎮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製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採用手工操作,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1980年,255藍印花布獲得江蘇省優質名牌產品證明書和優質獎,“藍麒麟”牌被評為“著名商標”。1986年,又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紅木雕刻:通州紅木雕刻久負盛名,它講究美術造型,具有結構精巧,木紋清晰,做工精緻的特點。曾於 1993 年榮獲聯合國國際旅遊聯合會頒發的“國際紅木雕刻藝術最高金獎”。青年工藝師朱宇,因在紅木工藝船的雕刻製作上獨領風騷,成績斐然,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
正場熏糕:於改革開放以後,在通州食品工業園地中又恢復了青春、重放異彩。產品投放南京、上海、北京、浙江等市場,大有香壓群芳之勢。
張沙方柿:通州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各種水果皆能在這裡生根開花結果。在眾多的水果中,通州張沙方柿,以它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個性和優美的品質享譽四方,聞名全國。
新中乳腐:新中乳腐為江蘇省新中釀造有限公司生產的地方特產。作為具有千年歷史的石港古鎮,調味製品的生產源遠流長。
石港窨糕:千年古鎮石港,有種傳統的應時茶食,名叫窨糕。
西亭脆餅:西亭脆餅是千年古鎮西亭生產的一宗傳統特色食品,他初創於晚清,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著名人物

顧秀蓮:曾任江蘇省省長、化工部部長,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
陳煥友:曾任江蘇省省長、省委書記。2003年1月被聘為蘇州工業園區高級顧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