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

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雲南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人口數為132143,主要使用景頗語。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在緬甸境內也有景頗族分布,在當地稱為克欽族。

基本信息

簡介

景頗族,緬甸稱克欽族,是一個主要居住在緬甸克欽邦撣邦和中國雲南省的一個民族,共有約100萬人,現在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和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亦有景頗族(印度稱Singpho)數千人,他們與中國及緬甸的其他景頗族人有密切的關係。

族名由來

景頗族 景頗族

景頗族自稱為“景頗文蚌”或者“文蚌景頗”,此為“景頗共同體”的意思。關於“景頗”一詞,有幾種說法。其中“景頗”是從景頗語的“董頗”一詞演化而來,“董頗”在景頗語中是“文明”的意思。

“景頗”既是景頗支的自稱,又是該民族的總稱。其它支系還有“載瓦”、“勒期”、“浪峨”、“布拉”等。過去漢族又分別稱其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對居住在較高山區的人又統稱“山頭”等。現在統稱景頗族。

歷史

景頗族女孩 景頗族女孩

景頗族來自北方的氏羌。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恩梅開江南遷,十五至十六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訓和雲南德宏地區。

現在的景頗族群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在中國1950年景頗族地區解放,1951年成立了民主聯合政府。

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6年5月,根據1954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自治地方分為區州縣三級的規定,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改名為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分布

《景頗族風采》 陳玉先 《景頗族風采》陳玉

在中國境內有132,158人(2000年人口普查),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隴川縣盈江縣瑞麗縣梁河縣。其中4萬人是講景頗語,其他人講景頗方言載瓦語(8萬人)、浪速語(4000人)、勒期語(1000人),而把景頗語作為第二語言。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文。
緬甸的景頗族,共有約85萬人(2001年),被定義命名為景頗、載瓦、卡庫、高伊、馬尤(浪速,10萬人)和勒期(3萬人)各個獨立民族,並可向註冊其族名身分,但都是使用景頗語及其所屬方言。緬甸境內的景頗人組成武裝反緬軍組織,爭取民族的獨立自主。

生存環境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裡氣假溫和,雨量充沛,土地馬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鳳梨鳳梨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

習俗

(圖)景頗族 景頗族——習俗

景頗族的婚姻形式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戶也有一夫多妻的。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制,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坦城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糰,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吹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文化與服飾

文化藝術

景頗族 景頗族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又說又唱,詞曲優美動聽;情歌內容廣泛,形式新穎活潑,能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高的意境,在景頗族的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服飾

1、男子服飾: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

2、女子服飾: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裹腿。盛裝是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爭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首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發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主為藤圈越多越美。

傳統節日

目腦節

景頗族 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民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撤種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隴等縣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新米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曆八九月間,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採花節

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

能仙節

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

宗教信仰

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為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

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播種、收割、婚喪、械鬥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入過,但沒流傳開。近幾十年來有少部分民眾信仰基督教

相關內容

2011年6月9日,由於整編談判破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協定,戰火再燃。

2013年1月衝突激化,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克欽族與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景頗族人要求緬甸雙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們就要去幫緬甸那邊的克欽族。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 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